
醫藥發達,「人工延壽」時代來臨,如何在長長的一生中活得更健康、更漂亮,成了現代人戮力追求的目標,而抗氧化、抗衰老、防癌、降血脂……,「健康食品」琳瑯滿目,人們試圖從中找尋不老、不病的仙丹。
儼然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必需品的「健康食品」,是美麗的傳說?還是不朽的神話?現代人究竟要如何選擇、使用健康食品?健康食品中又有哪些陷阱與迷思?
民國63年次、在長庚生技公司上班的陳靜雯,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飲食,於是靠「保健食品」來照顧自己。辦公桌上滿滿一排:月見草油、CoQ10、綠茶素、冬蟲夏草、靈芝、藍綠藻,每天輪流吞食,「我覺得吃了以後皮膚變好,精神也比較好,」陳靜雯說,自己一個月平均花二、三千元台幣買健康,很值得。
年屆不惑、從不運動、飲食也從不節制的李太太,冰箱裡瓶瓶罐罐,有各類維他命、葡萄籽、甲殼素、靈芝等,還有些早已忘了名字和功效的保健食品。這些花了大錢買來的「健康希望」,就像她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的「減肥」一樣,從來沒有被徹底執行過,吃兩三天就忘了,然後丟進冰箱裡冰存,彷彿花了錢就已經買到健康。「雖然沒有恆心吃,但卻經常會動心亂買,」她慚愧地說。
大多數人都常吃或者曾經吃過健康食品,你,是前者?還是後者?

藥補不如食補,現代「健康食品」是傳統「醫食同源」的最佳體現。
健康流行風
「紅酒有益心臟」、「巧克力對大腦有幫助」、「喝咖啡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關於飲食,片面、錯誤的訊息一大堆。不同角度、不同立場,說法就有差異;今天發表的醫學報告,明天又被推翻,往往叫人無所適從。
以喝水為例,「多喝水有益健康」的觀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已深植人心,但也有人不這麼認為。
「沒事多喝水,是錯誤的觀念,」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水不是喝越多越好;喝太多水,只會徒增心臟與腎臟的負擔,造成水腫。「一個體重60公斤、普通運動量的健康人,每天需水量約2,000㏄,而日常所吃的食物中也含有水分。因此,過去說一天要喝8大杯(一馬克杯約300㏄)的水,根本太多了。」
儘管對於健康飲食的說法眾說紛紜,但「現代人飲食不均衡,無法攝取足夠多元的養分,導致身體機能退化、健康情況變差」的說法,卻有志一同。在這種情況下,標榜含有特定營養素與機能的保健食品不僅有了存在的空間,其重要性更隨著生活步調的緊張、環境的惡化而與日俱增。
走一趟藥妝店,或者打開電視購物頻道,你立刻就能抓到最新流行的保健商品。
從納豆激酶、靈芝、鯊魚軟骨、藍綠藻、卵燐脂、葡萄籽、益生菌、大蒜精、紅景天到CoQ10…,保健食品琳瑯滿目,在廠商有意推陳出新、刺激需求下,還來不及認識舊的,新的產品又問世了。
「台灣是華人市場的窗口,」中華民國健康食品協會理事長楊燿銘指出,由於台灣兼具人口數夠多、國民平均所得夠高兩種優勢,被視為健康食品的優良測試市場;再加上台灣人喜新厭舊的一窩蜂習性,更是最佳「白老鼠」,因此,一有保健產品問世,廠商馬上就會引進測試。楊燿銘說,一個產品能不能在華人世界大賣,在台灣測試半年就知道。
目前保健食品的當紅炸子雞──納豆激酶──就是最好的例子。
納豆裡黏稠的絲狀物就是所謂的納豆激酶,和山藥中的激酶一樣,都被認為是具有溶解體內血栓效果的一種酵素。此項保健產品在日本研發萃取成功,隨即引進台灣,不論是電視購物頻道、網路、藥妝店或報章媒體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成為這兩年最廣為人知的抗血栓保健食品,平均一顆售價高達十幾元台幣。
另一種保健市場中的新星──白高棵(也就是俗稱的野葛根),原是泰國傳統食材,最近被引進日本、台灣,造成風潮,據說功能類似青木瓜,具有促進乳腺細胞生長發育的功效。一瓶60粒,叫價近千元台幣,市場反應也不差。
然而,一般消費者可能不太瞭解,上述的各種食品根本不是「健康食品」,充其量只能稱為「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需經過衛生署認證,依法也不能宣稱具有促進健康的功效,只能當作一般食品販售。換句話說,能不能保健全無憑證,可信度不比「可以減肥的可樂」高出多少。

功效VS.療效
到底什麼是「健康食品」?什麼是「保健食品」?
衛生署在民國88年制訂了「健康食品管理法」,將「健康食品」定義為「具有保健功效之食品」。所謂的保健功效,是指能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的功效,但非屬於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的醫療效能。
簡單地說,健康食品具有保健功效,但不具療效。
從此,「健康食品」成了法律名詞,唯有通過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審核通過、核發標章的產品,方能稱為「健康食品」,也才能宣稱具有「保健功效」。而未經審核的保健食品,則不能宣稱具有保健功效,違法者最高可處以罰鍰新台幣200萬元。
雖然衛生署有心為民眾把關,審核健康食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是,從8年前立法迄今,通過審核的健康食品只有88件,較諸日本的六百多件,中國大陸的三千多件,數量明顯偏低。
瀏覽衛生署核發「健康食品」許可證的產品,更是驚訝地發現,其中有7成是雞精、優酪乳、茶飲料、燕麥片、食用油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銷產品,與一般人觀念中萃取成錠、一顆下肚就很安心的「健康食品」,有很大的差距。
根據健康食品協會理事長楊燿銘的估算,台灣市面上流通、未經認證的保健食品超過2000種。依據公平交易委員會與工研院的推估,台灣保健食品一年有台幣250億元的市場,業界的推估則將近400億元。而這些人們認知中值得高價購買的保健食品,多未通過認證,良莠不齊的情況嚴重。

貼有「健康食品」認證標章,才是真正國家掛保證、有促進健康功效的健康食品,消費者在挑選時不妨列入參考。
健康食品VS.保健食品
為什麼「保健食品」不去申請「健康食品」認證呢?
「一般業者認為申請的門檻太高了,」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謝定宏指出,一般申請需耗時半年左右,除了安全性和功效的審核外,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後,產品廣告也要合乎規範,反倒受限更多。
「主要原因是廠商不願意花錢做實驗,」楊燿銘指出,一件產品要花費一到二年的時間做認證準備,還要二到四百萬元費用做實驗。以台灣保健食品平均只有2年的流行壽命來看,多數廠商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此外,衛生署開放申請的「保健功效」項目有限,目前只有腸胃道健康、調節血脂、牙齒保健、調節血糖、延緩衰老功能、護肝、抗疲勞功能……等11項,其餘的功效都不能申請。像許多廠商希望能針對消費者「恐癌」、「恐心血管疾病」心理,推出抑制腫瘤、抗血栓功效的健康食品,但都不得其門而入。
謝定宏解釋,開放的項目有限,是因為人體機能微妙而複雜,環環相扣,而「健康」一詞一旦遭到誤用或濫用,會對消費者造成嚴重誤導。
以「增進男性性功能」為例,究竟增進性功能是否屬於人類所追求的「保健」範疇,尚未有定論,因此這項功效未開放申請。至於癌細胞抑制功效未開放,則是考慮「有一好就沒二好」,抑制癌細胞的成分往往也會傷害正常細胞,在沒辦法進行更深入的動物及人體測試的情況下,如何能輕率認證?至於市場需求甚殷的減肥功效,也因為每個人肥胖的原因分歧,不可能用一種產品來達成減肥效果,所以也暫不開放。

衛生署認證通過的健康食品多為普銷的日常食品,與一般人認知中的昂貴保健補品不同。
你不可不知的保健食品
雖然不能宣稱具有保健功效,然而,透過直銷、電視購物台、開架藥房、大賣場、地下電台、甚至「健康廣場」等管道強力放送,保健食品其實已經深入每個家庭。也因此,目前保健食品所存在的幾個可能陷阱,就更需消費者謹慎以對:
陷阱一、「成分有效,不代表產品有效。」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市售的保健食品有些有效成分太少,有些成分與規格不符,或因其他成分影響,導致最終產品沒有效果。
以大蒜精為例,大蒜中的有效活性成分雖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卻很容易在空氣中產生氧化,或是受高溫影響而失去作用,因此往往在萃煉過程中遭到破壞,所以消費者吞下肚裡的大蒜精膠囊到底有沒有成效?可能連吃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
再以號稱能降低膽固醇、強化腦功能的卵燐脂為例,原料又分大豆和蛋黃兩種,大豆萃取的卵燐脂成分少、效果差;蛋黃萃取的純度較高,但包在蛋油中,食用時就要連蛋油一起吞下肚,又怎麼能降低膽固醇呢?
無怪乎辜公亮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卵燐脂做為藥品沒有功效,做為食品又太昂貴,等於花錢買熱量!」
陷阱二、「天然的尚好?」
一般民眾多迷信「天然的尚好」,因此,只要打著天然食品的旗幟,多數人都認為比較無害、容易被身體吸收,也不會堆積在器官內形成毒素。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們的身體並沒有辨識天然或化學合成的能力,」和信的陳昭姿主任指出,購買保健食品其實要注意的是──產品的「純度」夠不夠?有沒有摻雜有害物質?是不是天然的倒是其次。去年11月,消基會檢驗市售巴西蘑菇,發現部分含有重金屬「鎘」,長期食用可能導致中毒。
「這方面要靠業界謹慎把關、慎選原料來源,」楊燿銘指出,保健食品的功效強弱暫且不論,至少安全性要顧及。換句話說,就是「該有的成分要有,不該有的成分不能有」。雖然,健康食品協會希望能為消費者把關,擔任安全性審核的工作,但成效不彰,到目前為止,主動申請、通過協會審核的產品也不到10件。
陷阱三、避免「顧此失彼、保小失大。」
一般來說,保健食品的特殊成分含量都控制在極低的劑量下,只要不大量吞食,對人體不至於構成重大傷害。只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利弊得失要靠自己衡量、判斷。
以深海魚油為例,平日當保健食品服用,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抗凝血、防止中風。但陳昭姿指出,高劑量使用魚油,會造成血小板過低、凝血時間延長、改變脂蛋白等危險。如果有一天不幸意外受傷流血,卻可能因此無法凝血,造成血流不止的現象。因此,美國心臟病學會建議,民眾未經醫師指示,不可服用魚油,服用者也必須定期監測。
此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不能一味跟隨流行,人家吃什麼,就跟著吃什麼。像時下流行、號稱可以滋補強身的蜆精,就不是人人都能喝。高「普林」(一種含氮物質,經肝臟代謝形成尿酸)的蜆精,對有痛風病史的人來說,非但不能保健,還會引發痛風,適得其反。
陷阱四、「應遵照指示服用,不能想到就吃。」
保健食品因富含某種特殊成分,不同於一般食品,吃法也不能馬虎。像富含「兒茶素」,標榜可抗氧化、提高身體活性的「綠茶素」,就必須與其他食品分開吃。
「綠茶素具有氧化還原效果,和其他保健食品或藥物一起吃,會把它們的功效綜合掉,有點類似中醫所說的『綠豆會解藥效,不能和藥一起吃』一樣,」長庚生物科技營業處長高啟震說。
又例如葡萄籽,在空腹時食用較佳,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會降低葡萄籽的吸收,若飯後才吃,很可能白吃。
陷阱五、保健「功效變變變」?
為了創造新鮮感,許多保健食品未經嚴格測試就匆促推出,發現不對後又另想新賣點。還有的保健食品則是在無法通過藥物嚴格醫學認證程序下,退而求其次,以保健食品的名義販售。
例如,基於相信鯊魚不長癌、軟骨內含有抑制血管生成物質等因素,「鯊魚軟骨」早期標榜能抗癌,但臨床實驗結果卻證實效果不佳,近年轉而訴求保健關節功效。
號稱能與腸道中的脂肪結合的「甲殼素」,一開始也被賦予減肥、降低膽固醇、改善消化機能等功效,但後來發現人體能處理的甲殼素非常有限,減肥效果不彰,反倒是在對抗關節炎上「可能」幫助較大。
有些保健食品則在風行一段時間後,漸漸地在人們心中失去了功效。
像富含「前花青素」、號稱可以抗衰老的葡萄籽,被大力炒作流行一陣子後,效果似乎沒有民眾預期的那麼明顯,已逐漸退燒。「要逆衰老並不容易,」楊燿銘說,能夠延緩衰老的腳步就不錯了。這也帶出另一個迷思,就是「保健」本應是長期工作,但許多消費者只求速效,吃了幾個月就希望一輩子獲得改善,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衛生署認證通過的健康食品多為普銷的日常食品,與一般人認知中的昂貴保健補品不同。
醫食同源
保健食品當道,不買不吃,好像放棄唾手可得的健康仙丹,但其實,「飲食才是最根本的,」台大教授江文章表示,三餐均衡飲食就是最佳養生之道;如果放任三餐亂吃,卻把希望寄託在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上,是捨本逐末的作法。
「健康食品是『醫食同源』的實踐,」在以三餐為本之餘,江文章也肯定保健食品的部分功效,只是他提醒消費者要知道自己缺少什麼,需要補什麼,而不是盲目地跟隨流行,「因為保健是自己的責任。」
儘管有許多言之鑿鑿的見證或傳說,保健食品終究不是經過嚴格把關、通過層層臨床實驗的藥品,也不保證能有效的改善體質、緩和症狀,生病的人還是得看醫生,不能因相信食品的功效而延誤就醫。
至於大多數健康狀態處於「黃燈階段」的現代人,面對保健食品,吃不吃?吃什麼?該怎麼吃?必須靠自己理智判斷!



原產於巴西、秘魯等地的巴西蘑菇,因富含高分子多醣體,近年成為風行全球的保健聖品。但因其成長時容易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物質,民眾在選購時必須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