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國內寫字或作畫的人,若想擁有一隻上好的毛筆,常需遠赴日本或香港選購。但近年來,有人千里迢迢到日本有名的「二玄社」精挑細選地買回毛筆,撕去標籤後,卻發現筆桿上刻著「勝大莊特製、二玄社精選」字樣;而香港最負盛名的筆墨中心「集大莊」,也在日前派專人來台,洽購「勝大莊」特製的筆墨。
「勝大莊」莊主李志仁,是一位廿八歲的年輕人,他承繼家業,並致力研究中國筆墨的製作,很得書畫界的好評,並榮獲去年度全國書畫學會「金爵獎」的制筆設計特別獎。
中國的書法,是一種奧妙而富哲理的藝術,自古以來,不但是讀書人必修的治學方法,也是文人雅士靜心養氣的一大修為。宋代大藝術家蘇東坡曾說:「明窗淨几,筆墨紙硯皆及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古人臨池揮毫,以心性專一為要,然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騷人墨客對於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也十分講究:筆要尖、齊、圓、健,墨要煙細、膠輕、色黑、味香;紙張需細澀柔韌,硯台則講求石材的精細均勻。昔日中國大陸的湖州筆、徽州墨、宣紙、端硯……等,都是以產地命名的精良佳品。
在一切講究便捷快速的工商業社會中,鋼筆、原子筆取代了毛筆的地位。古人學書消日的悠然難再,毛筆業也逐漸式微,而書畫家更是頻嘆「好筆難求」了。
那麼,怎麼樣的毛筆才算「好筆」?如何製作一枝書畫家眼中的「好筆」呢?
勝大莊主人李志仁,有志做一個制筆設計的工程師。(楊永山)
尖齊圓健才算好筆
古人選用毛筆,有「尖、齊、圓、健」的說法。「尖」就是鋒毫要尖銳;「齊」是將筆毛搓散時,前毫整齊、無長短雜毛;「圓」就是筆毫的前半端整個形狀要飽滿圓滑;「健」,則是在毛筆蹲下時,毫鋒自然有力彎曲,而在提筆後又勁健直挺。
要想做一枝真正適用的好筆,除了要具備「尖齊圓健」的造筆技術之外,還必須對毛筆在書畫上的各種筆趣、筆性,有深入的研究體會,再與造筆知識和技術相配合,才能造出真正的好筆。
目前坊間的制筆工人,多為學徒出身,所受教育有限,本身既不練字也不用毛筆,對於書畫藝術自難有深入的瞭解。因此就算他能將制筆的每一過程處理得很精細,做出來的筆外表達到尖齊圓健的標準,卻往往筆性僵硬,不能適應書畫家們不同的筆路。反過來說,用筆熟練,對各種筆性、筆趣有深入瞭解的書畫家們,卻又未必有制筆技術。這種藝術與技術難以兼備的難題,就是「好筆難求」的主要原因。然而勝大莊莊主李志仁,卻因擁有得天獨厚的家庭背景與書畫涵養,而能突破此一障礙。
如果再鋪上一張上好的宣紙,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文房四寶」了。(楊永山)
從小耳濡目染
由於家中經營筆墨廠,李志仁從小就與毛筆為伍。他說:「記得小學時候,每天放學回家,我就得幫著糊筆墨商標,後來又學會在筆桿上刻字。別的同學成羣結隊出去玩的時候,我卻必須留在工廠裏幫忙,或被父親逼著在屋裡練字。」
長大之後,李志仁對於齊鋒、剔毛、定型……等毛筆製作過程,已暸若指掌。但當時他從沒有想過將來會以制筆為終身職志。大學時他念的是數學系,對企業管理也很感興趣,一心想在畢業後出國深造,攻讀學位。
大二那年,李志仁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得以進入名書法家莊嚴的門下研習書法。在莊慕老含蘊深厚的藝術修養陶冶下,李志仁悠游於廣闊的藝術天地裡。
莊慕老非常重視筆墨,也喜歡收藏筆墨,很多業以失傳的古筆,都可在莊家一睹風采。李志仁說:「除了上課練字、暢談古今之外,莊慕老經常主動拿出古筆古墨給我看,引起我很大的興趣。」
外國人也到勝大莊選購中國毛筆,也有人參加書畫班學習中國書法與國畫。(楊永山)
天平筆與非洲葫蘆
在莊嚴收藏的古筆中,有一枝唐朝的「天平筆」,十分特別。它的筆頭既短且胖,而筆鋒卻忽然瘦了下來。據說這種筆下筆後字體的粗細變化很強烈,古時專門用來抄寫經文。
「老師鼓勵我試著仿造一枝,我覺得新奇有趣,就帶回家仔細觀察。」李志仁試了五次,總算仿造出一枝天平筆,興沖沖地拿去給老師看。老師滿意地點點頭,又取了一個晚輩由非洲帶回來的葫蘆,囑咐他以葫蘆為筆桿做一枝聯筆。
這回李志仁輕而易舉地做出來了。慕老十分高興,頻加稱讚,李志仁因此對自己做筆的信心大增。
莊慕老八十歲生日的那天,李志仁用上好的純狼毫精心製作了一枝「醉葫蘆」,送給老師作為壽禮,然後心情緊張地靜待回音。「沒想到莊老試用後愛不釋手,經常用它哩!」李志仁在興奮之餘,又做了好幾枝同樣的筆,分送給國內幾位有名的書法家,包括王壯為、江兆申、台靜農等人。
後來王壯為特別用這枝筆寫了一幅字回送李志仁。江兆申先生也深加愛惜。然而李志仁發現送給台靜農教授的醉葫蘆卻像打入冷宮般,未被使用。李志仁回想當時的心情:「那時我真是失望極了,也覺得疑惑,為什麼同樣用家中最昂貴的上好毛料,小心翼翼做出來的筆,卻有人視如珍寶,有人束諸高閣呢?」
苦思數日,李志仁猛然發現自己犯了一個極大的疏忽:莊慕老、王壯為、江兆申寫的都是硬筆書法,用起純狼毫筆,自能盡情揮毫;而台靜農擅寫軟筆書法,慣用長鋒羊毫,「醉葫蘆」自然就派不上用場了。
這些毛筆都經過李志仁的精心設計,不論筆毛的調配或筆桿上的羊角裝飾,都有獨到之處。(楊永山)
貴筆不一定是好筆
這件事情使李志仁從中悟出制筆的真精神,乃在「尖齊圓健」技術之外,也要懂得依照寫字者的性情、習慣與運筆方式來製造不同筆性的筆。李志仁認為,用筆但看「適不適用」,不該有貴筆即好筆的說法。採用昂貴原料做成的筆,價錢高,卻不一定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枝「好筆」。
一枝毛筆,在一般人眼中或許只是一把類似刷子的工具,但在李志仁的心目中,它卻是有性情、有特長,甚至是有生命的。李志仁著迷似地到處觀察書畫家們的每一幅字畫,細細揣摩其中的筆趣,然後設想作者應該用何種筆性的筆才最合適。他也經常將自己觀察所得與書家討論,聆聽前輩用筆的經驗、心得。
李志仁說:「我曾經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在江兆申先生的身邊看他寫字作畫,與他談天,然後為他做了一整套個人專用的毛筆。」他也為張大千、姚夢谷等書畫家設計專用筆。「……莊慕老愛用純狼毫寫瘦金,王壯為喜歡豹狼毫,姚夢谷常用有彈性的兼毫,靜老則擅用長鋒羊毫……」經過那段時間的鑽研,李志仁對國內一些出名的書畫家用筆的嗜好和習性都暸如指掌,也從這些體驗中,更能掌握筆性的奧妙。這時候,他毫不考慮地放棄了美國史丹佛大學企管研究所的入學許可,而埋首於故宮博物院的典籍中,幾乎讀遍了古今制筆的書論,然後接掌了父親的「勝大莊」筆墨廠。
這些毛筆都經過李志仁的精心設計,不論筆毛的調配或筆桿上的羊角裝飾,都有獨到之處。(楊永山)
制筆的工程師
李志仁有信心以自己悉心體會出的制筆經驗,配合傳統理論的基礎,製造出真正有筆性的「好筆」。他認為,做毛筆應該像蓋房子一樣,不但要有一流的工匠,能將地板鋪平,牆沿砌直,更需要一流的工程師,設計藍圖。李志仁說:「我就要做那個制筆的工程師。」。
李志仁根據韋誕「筆經」上記載的制筆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後;強者為刃,軟者為輔……」之說,加上本身經驗,使他深知筆性的確切掌握,在於筆毛的調配。他首先將兔須、狸毫、貂鼠、獺毛、紫毫、豬毛、牛耳毫、羊毫等十幾種制筆的毫毛,用科學方法分析它們的形狀、毫性、壽命、吸墨量……等。然後將筆頭由內而外分為五層,用各種不同性質的毛調配成不同筆性的筆。例如欲做蒼勁有彈力的筆,則在第一層用豬毛、第二層用兔須、第三層混合紫毫與羊毫、第四層用牛耳毫,最外層再用狸毫包裹。如果要筆柔軟厚重卻不失彈性,則在一、二層用牛耳毫混豬毛,外層皆以軟羊毫包裹。
在李志仁細心調配下,已研究出廿幾種筆性不同的毛筆,足以因應各種需要。他表示,由於筆毛層層相為依襯,筆性必然靈活,而且愈是精細之筆,層次分得愈多愈細。李志仁並在竹製筆桿的筆頭上方飾以羊角,不但在外觀上增添了古樸的意味,也有固定的功能,解決了傳統毛筆容易脫毛和筆頭掉落的困擾。
除此之外,李志仁在制墨上獨到的方法也值得一提。他自己設計了一組機器,用轉輪的動力磨製原料,代替了傳統所謂「千搗萬杵」的人力,再加上適當的化學藥方,使得墨的質地柔膩細緻、膠輕味香。勝大莊出品的「中華墨寶」是國內外許多書畫家的必備之物。
勝大莊也代銷紙、硯,但並不製造紙、硯。李志仁最主要的心力還是擺在毛筆上,墨則次之。
這些毛筆都經過李志仁的精心設計,不論筆毛的調配或筆桿上的羊角裝飾,都有獨到之處。(楊永山)
獲得制筆設計金爵獎
「勝大莊」精心設計的筆墨,不但很快就被國內書畫界接納,而且還外銷日、韓、美、加、瑞典、比利時……等國家。難得的是,李志仁還將多年研究的制筆心得,公開發表在「藝壇」雜誌上,提供愛好此道的同行參考。全國書畫學會特別頒贈了一座制筆設計的金爵獎給李志仁,以獎勵他為傳統中國書畫工具所做的努力。
在李志仁的設計經營下,「勝大莊筆墨廠」業已擁有二家門市部、一個專做筆墨外銷生意的貿易公司和一間筆墨工廠,此外,也相繼成立了書畫補習班、藝廊和古董拍賣中心。
理工出身、對企管甚有興趣的李志仁,放棄了所學,獻身於承繼祖業,由於他的專精與努力,已成功的走出了另一條路。對於傳統文化與技藝的傳揚發展,最需要的,也就是像這樣肯用心、又有現代化學養的年輕人的投入。
國內名書畫家姚夢谷和王壯為參觀勝大莊師傅制筆的巧藝。這是制筆最重要的過程——「齊鋒」。(楊永山)
勝大莊書畫班上課的情形。(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