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傳說武則天曾「下令」叫百花在寒天齊放,以炫耀真命女皇帝的神威。
她命令匠人在御花園四處用木炭燒著盛滿水的大鐵鍋,徹夜不停地製造暖流。百花經過一夜人造暖流的高溫刺激,黎明來時,果真綻放——這種讓植物提前開花的方法,叫做「烘花」(或窖花)。
今天,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打亂菊花的作息,不使它早,卻使它晚開花,這種方法叫做「電照菊」。而「電照菊」的真正目的,不是炫耀什麼人的神威,而是改良冬菊的品質,進而賺取外匯。我國鮮花外銷的黃金歲月,就是由「電照菊」帶來的。
種花可以怡情養性,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卻不常聽說有人因為種花而發大財的。
十五年前,彰化田尾鄉的柳鳳村是一個平凡的小農村,村民以種菊花為多,全村只有四棟磚瓦屋,其他的人都住著竹子搭成的簡陋房子。
今天走進柳鳳村,觸目所及都是「樓仔厝」,還有好多家裝上深色玻璃、落地窗,非常氣派。若不是房屋前頭都留有水泥地的大院子,以供輪作稻子時曬穀子用,還真會叫人以為這是臺北的高級住宅區。
家裏有全套的電化用品不說,室內的裝潢也很講究,淡雅的壁紙、低垂的吊燈、成套的木製傢俱,和傳統的農家風貌大不相同。難怪這兒號稱是「全臺灣最富庶的農村」。
住在樓房和竹屋裏的是同樣的村民,他們和從前一樣是種菊花為生。差別就在鮮花外銷以後,鈔票滾滾而來。
今年已經七十八歲的「村長伯」周流笑呵呵地說:「鮮花送出國後,卡有錢賺,生活卡好;用了『電照菊』後,花更好,賺得更多。」
由此可見,種普通花還不一定發財;非種「電照菊」不可。那究竟什麼是「電照菊」呢?

圖2.:嬌柔的花讓人賞心悅目,居然也是外銷利器。圖為康乃馨。(鐘永和)
「電照菊」創造財源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冬天日短夜長,極易「早熟」——才一點點大,就吐蕊開花了。但是花小莖短,不合外銷規格。
「電照菊」就是在晚上用電燈(泡)照射菊花,等於是延長日照時間,使菊花枝葉繼續生長,一直長得高到人的胸部,才綻開碩大的花。普通從花苗種下之後,每晚要「照」三、四個小時,九十天以後才停止。
如此一來,菊花的品質大為提高,很受國外消費者喜愛。因此「電照菊」風行一時,最高潮時期是在民國六十九年,一天出個十萬支花是很平常的事。當年外銷日本的菊花多達三千萬支,使那一年的外銷鮮花總金額雖然只佔出口農產品總金額的百分之○.○六,但也高達四百零九萬美元。
「電照菊」是我國鮮花外銷的一朵奇葩。事實上,鮮花在許多國家,都是外銷的利器。今天世界最有名的花卉國家是荷蘭、哥倫比亞和以色列。他們發展花卉事業的方法,是在「人為條件」上「大做文章」,例如聘請具有博士學位者管理花卉園藝、改善溫室設備、機械化產花、建立完善的花卉檢驗和運銷系統……,才能享有今日「花卉大國」的美譽。
相比之下,臺灣發展鮮花外銷的最大資本卻是「天時地利」,而非「人和」。

圖1.:層層菊花瓣裏包含著種花人的密密心思。(鐘永和)
氣候、地理皆宜鮮花外銷
臺灣地區位於亞熱帶,不但一年四季可以看到花,花的種類也很多。平時在花市隨處可見的菊花、滿天星、康乃馨是屬於平地生長的熱帶花卉,而洋水仙、紫丁香、玫瑰則是適合山區生長的溫帶性花卉。對於冬季下雪期長達三至五個月的溫帶國家而言,溫暖的氣候簡直是可望不可及的。
無怪乎荷蘭的花商到臺灣參觀,都對寶島的天氣頻頻讚嘆:「Prachpig! Fanpaspisch!(太好了!太奇妙了!)」
而日本的花商來臺訪問,也誇不絕口:「臺灣真是個種花的天然溫室!」
除了氣候好,土壤也肥沃。以鮮花種植面積佔全臺四分之三的中部地區而言,有濁水溪的充沛水源來灌溉,更是佔盡天然優勢。
但是光有種花的條件是絕對不夠的,還得有外銷的條件。一束花除非是「病蟲害少、繁殖力強、成本低、耐貯運」,否則到了國外市場,「花容失色」,也是枉然。所以在臺灣栽種頗有一段歷史的菊花、玫瑰和唐昌蒲(即劍蘭)因「符合要件」而「雀屏中選」,成為鮮花出口大宗。
外銷花另外一個考慮的要件,是鮮花的「旅費」。為了使花到彼邦之後仍然鮮麗,不得不空運。由於路途遠近和成本關係密切,因此鮮花市場只得以地理位置靠近本省的日本和香港為主,東南亞地區次之,只有小部分遠銷西德、中東。
一般買花、選花,總以「看了美就好」為準,但是外銷鮮花卻有嚴格的規定。
這些規訂在一般種花、賞花的人來看,簡直是要求過分。以外銷菊花而言,日本和香港市場要求花枝長度為九十公分,花瓣數在十至十四片,葉子要全部保留,但新加坡市場卻規定菊花葉片數必須除去基部的二分之一;至於唐昌蒲,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的要求是「下端兩朵花開」,而日本市場卻只准「下端一朵花開」,花枝長度也各有所求。
種花本非難事,但是要大規模的種,成長的花朵又要符合詳細的規定,再經過包裝,以海運或空運的方式銷到國外,學問就大了。而過去幾年當中,我國的鮮花外銷也歷盡艱難,幾經起伏。

圖2.:彰化田尾鄉以鮮花栽培出名。一片菊花花海,煞是壯觀。(鐘永和)
開路先鋒試探香港市場
追溯鮮花外銷的起源,最先開闢的是離本地最近的香港市場。
當年開發香港路線的先驅者林火木,從小就跟著家人種玫瑰。有一次他在朋友家裡,認識了朋友的一位親戚,這親戚來自香港,在知道林火木種花、賣花後,大感興趣,便建議兩人合作,一人在臺灣種花,一人在香港賣花—一就這麼偶然地敲開了鮮花外銷的大門。
林火木回憶民國五十六年「創業惟艱」的慘淡情形:「每天只能出一個或二個箱子,約四百支的玫瑰到香港。在那邊代賣的朋友,還要背著箱子到花店一支花、二支花地推銷,賣一支便樂個半天!」
香港本身的土地有限,農業不發達,臺灣地區的鮮花打入市場後,種類、數量、金額逐年成長,民國六十九年達到最高峰。東松貿易公司董事長李東平說:「當時本地鮮花在香港風光得很,尤其是玫瑰,市場佔有率高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確實是『一枝獨秀』。」
就在香港花市呈現好景的同時,有人見賢思齊,開始「闖蕩」日本、東南亞市場。
東南亞市場雖然開發較晚,市場也比較小,但因這地區的國家多半不太重視花卉事業,所以鮮花在當地的銷售相當穩定。

圖3.:酒泉街的批發花市吸引了不少愛花者前往採買。(鐘永和)
能源危機促成日本市場的開發
但是成長最快、金額增加最多的卻是日本市場。
日本人非常愛花和插花,並且把鮮花當作高尚贈禮,花卉栽培也早有基礎。可是,日本每年自十二月到四月嚴冬時期,經常遭受寒流侵襲,想要花開,得用溫室設施栽培。一九七四年能源危機發生,溫室加溫的成本大增,鮮花價格高漲。即使再愛花,日本消費者也要大呼受不了。
但在臺灣,秋冬不需暖房設備仍很適合許多不同種類的菊花生長。再加上花商自國外帶進「電照菊」的技術,菊花的質、量大為提高;同時農林廳也推波助瀾——藉著在產地開辦的農民「花卉研究班」而大力推廣「電照菊」。在優越的條件相助之下,本省的菊花就趁著能源危機,一舉攻入日本花卉市場。於是自民國六十四年後,臺菊冬季輸日直線上升,在民國六十九年達到最高點,佔日本進口量的百分之四十二。

圖1.:大理花、康乃馨之類的花,體質嬌弱,為了防止驕陽、急風和大雨的侵襲,搭起塑膠大棚來保護。(鐘永和)
惡性競爭導致外銷衰退
民國六十九年以後,許多人看鮮花外銷的機會好、價錢好,「識與不識花」者都來插一腳。投機的貿易商「大肆搜刮」,只要田裏有花,那怕它再瘦弱、再細小,一律「大小通吃,買了再說」。而「賣了再說」也成為農民種花的態度。農民盲目生產,批發商、貿易商盲目搜購,品質、價格漫無標準,鮮花外銷便走下坡了。
貿易商為了爭訂單而「自相殘殺」,更加速外銷市場的惡化。他們競相以低價出口鮮花,又為了顧及成本,甚至將不好的花「濫芋充數」,混在一級花裡。沒有多久,臺灣花就成為劣級品,落魄到只有在大量用花的婚喪場合中才出現。
屋漏偏逢連夜雨,「外患」緊跟著「內憂」來到。香港市場不再是臺灣「獨大」,荷蘭、以色列、哥倫比亞甚至大陸的花,陸續搶灘香港,前三者以高品質、後者以低價格攻下了陣地,我國的市場佔有率起碼掉了百分之卅。

2.:夜幕低垂燈亮起,這就是著名的「電照菊」。(鐘永和)
外銷對象變為競爭對手
同時東南亞也以增加生產的方式,抵抗外來花卉。例如:新加坡全力發展熱帶蘭花栽培,並開始外銷;而馬來西亞過去只在金馬崙一地有四家農場種花,現在當地卻有廿家頗具規模的農場了,花卉增產情形由此可見一斑。
日本的作法更是令人咋舌。日本政府為了激發老化的農業再創春天,採取獎勵政策鼓勵農民耕種。在花卉方面,特別在琉球大力推廣菊花,因為位置最南,氣候較暖。鼓勵措施幾乎不計工本:除了補貼花農興建溫室之外;在出貨旺季班機不足時,日航派專機協助,甚至由政府負擔部分運費。所以琉球的菊花發展非常迅速,種植面積在短短三年時間,擴充了十倍以上。除了菊花,又大量種植唐昌蒲、滿天星、星辰花……等,成為我國花卉的勁敵。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對外來農產品採取抵制態度,實行非常嚴格的「檢驗防疫」。只要發現花上有任何蟲或卵,不論日本本地的花卉是否有同種類的蟲、卵,整批花必須薰蒸,龐大的薰蒸費用,則由外國業者負擔。這麼一來,成本提高,鮮花也因薰蒸而失色,賣相不佳。臺灣輸日花卉因此快速衰退,在一九八○年,輸到日本的菊花有三千萬支,是「電照菊」的黃金時代,但兩年內,數量減少了一千萬支;更慘的是唐昌蒲,由二百廿萬支掉到五萬多支。
鮮花外銷的美景似乎就此凋零,當時業者莫不搖頭苦嘆:「收吧、收吧,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囉!」

圖3.4.:滿天星和石竹花不但受國內花市青睞,最近也攻入了國外市場。(鐘永和)
調節出口秩序,力挽狂瀾
真的束手無策、就此舉白旗投降了嗎?國貿局、農林廳不相信,一些「實力派」的貿易商、一些腳踏實地的花農也不信邪,他們下定決心再作拼鬥,振衰起敝。
過去貿易商出口花卉,都把它當成一項商業機密,各自為政、神秘兮兮的。有時候突然大家一起出貨,大批鮮花同時湧到外國機場,在倉庫裏堆積如山,當地花商便以「揀便宜貨」的心理等個一、二天,待鮮花成了「明日黃花」後,再以賤價收購。
為了改掉老毛病,國貿局在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公佈了「外銷花卉調節出口辦法」,交由「切花輸出同業公會」執行。此後,外銷鮮花的貿易商必須到公會預訂出貨的日期、種類和數量等,彼此錯開出貨時間,不必搶搭巴士,惡性競爭。
如果遇上旺季或產量過多時,公會便負起調解的任務,召集會員「打開天窗說亮話」。大家心裡都明白惡性競爭絕對無法存活,唯有通力合作、並肩作戰才不致被淘汰。
公會秘書楊彤修說:「剛開始用這個方法時,許多花商都嫌多了一層束縛,可是時間一久,就發現忍受這小小的不方便,還是值得的。」公會總幹事黃祖彝很欣慰地表示:「七十一年試辦至今,花卉外銷市場確實穩定不少,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慘事』很難再看到。」

圖3.4.:滿天星和石竹花不但受國內花市青睞,最近也攻入了國外市場。(鐘永和)
種花也要「品管」
這是在行銷方面,先把陣腳穩了下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拿什麼真本領去打國際仗呢?
佳新貿易公司總經理林明德打出了「注重品質」的王牌。
卅七歲的林明德,父親是早年香港路線的開山祖之一,他跟著父親種花,算算也有廿多年的時間,是個在「花田埂上長大的孩子」,對花的特性自是比一般人要懂得多。他在四年前,轉移砲火投入日本戰場,決心以高品質的菊花去打日本的硬仗。
他在田尾、永靖選定了三、四十位勤快俐落、觀念新的花農,稱他們為「優秀族」,簽約進行「全年契作」;花農種什麼花、怎麼種、採收規格、需要數量都先講明。
林明德參觀過不少國際花卉拍賣市場,知道鮮花無論是莖長、粗細或花苞的綻放程度,均需完全一致,才能賣到好價錢。因此他希望使國內的花卉生產規格化。

圖1.:經過改良的太陽花,枝挺花碩,目前有小量試銷國外。(鐘永和)
以「契作」帶動生產規格化
何時育苗、如何鋪網、多久摘芯、多久噴藥、如何施肥……等,他都嚴格要求,甚至在旁「監視」,一點也不准馬虎。田尾鄉和他契作的花農邱創土說:「剛開始覺得這人真嚕嗦、有夠煩,要求這、要求那,做久後倒也慣習了。」這些「優秀族」花農,原來種植技術就不錯,再加上林明德「多如牛毛的規定」,最後養成的花,簡直就像是一個模子出來似的。
擔任永靖鄉菊花生產研究班班長的胡東進,也是和林明德簽約的花農,他站在花田裡,一面整理菊花一面說:「每一株菊花會叉出很多枝條,最好只留下三根,這樣養分才夠分配;如果貪心多留幾根,它們就會營養不良,瘦巴巴地長不好。另外菊花每片葉子的基部有一個腋芽,以後會抽出花來,也得通通除去,叫做『摘芯』,這樣,就可以讓每根枝條的頂端,只開出一朵又大又漂亮的花。」原來花兒也要實行「家庭計畫」——果然他的花田裡,放眼望去,每支菊花都是亭亭玉立,欣欣茁壯。

圖2.:玫瑰是外銷花的先鋒,現在香港的市場佔有率在一半以上。(鐘永和)
優秀花農自動謀求改進
嚴格執行老闆指定的工作之外,也有人主動想辦法加強生產技術。住在田尾鄉客家莊的吳勝雄就是一個例子。
他是小學自然科的老師,種菊花原是抱著觀賞的心情,但「好研究」的本性,使他才接觸,對花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而投入其中。他先吸收左右鄰居的經驗談,再拿到自己的田裏實驗,記下菊花生長的完整紀錄。雖然只有三年時間,「吳老師的花真水喔!」大家這都麼說。
吳老師透露了幾個種菊花的秘訣:第一,土壤最好是一半黏土、一半沙土。其次,一個月要施肥三次,交換使用氮、磷、鉀。電照菊的時間以晚上十點到凌晨四點效果最好。最後,花苞即將爆開之時,一定要噴藥防蟲。
吳老師的研究成果,也虧得有個賢內助來實行。他下了課以後,或者在假日,就和太太一起下田工作。每逢摘芯期,夫妻二人下田時便帶著凳子,放在平行的兩條灌溉水道裡,面對面坐著摘芯。「對坐花田間,相看兩不厭」,倒又是辛勞以外的情趣。

圖3.:出口前的唐昌蒲(劍蘭)含苞待放——運至海外剛好綻放。(鐘永和)
包裝影響外在美
除了生產過程不能掉以輕心,採收後的處理是否恰當,也會嚴重影響花的外在美。專門研究花卉的臺大園藝系教授李哖說:「我們的花種在田裏絕不別人差,但在市場上卻比不過別人。問題在處理不當,不曉得花也同人一樣,生長時要好好照顧,成長後更要好好疼惜。」
過去花採收後,農民都是用草席一包、往肩上一扛就帶回家了。林明德很心疼地說:「花很嬌嫩,這樣子擠壓、碰撞,不受傷才怪?!」解決的方法是提供花農裝花的長型鐵筒,又要花農裝置水槽,採花回家後讓花站立吃水。他說:「外銷花摘下來後,空著肚子坐飛機怎麼行?一定要吃飽了才能長途跋涉。」
他規定菊花的莖標準長度是九十公分,花苞大小要一致,一律套上白色尼龍網袋後,裝入紙箱。這樣一來,包裝成本比起一張草席當然要貴不少,但在運輸時,可以得到更多的保護。
林明德花費的心血,再加上花農的配合,果然有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佳新」的花在日本大阪市場,贏得了顧客的尊重;七十二年的輸日冬菊營業額達到一千萬元新臺幣。
林明德堅信,唯有注重品質才能與日人爭千秋,凡是他認為未達標準的花農,立即與之解約,毫無轉圜餘地,做法非常強硬。
如果說林明德是唱黑臉的,李東平便是唱白臉的了。

圖:適合做乾燥花的星辰花,也以鮮花形式外銷。(鐘永和)
「不只要和自己比,更要和別人比!」
東松貿易公司董事長李東平,為人隨和,花農都叫他「鳳梨伯」(臺語「鳳梨」音同「旺來」)。他也是從小種花,走香港和東南亞路線,以玫瑰為出口大宗。
當香港花卉市場漸走下坡之時,面對強敵環伺,李東平也明白提高品質才是打勝仗的不二法門。他同樣與花農簽約契作,時時叮嚀督導花農。他說:「不管種什麼花,除了管理方法不同外,其他道理都是一樣的。」
與他契作頗久的一些老花農,常說:「鳳梨伯,說實在的,我種的花比以前已經水真多。」李東平聽到這種話,總是不厭其煩地勸導:「在你厝裏講這樣的話不算,我們不只要和自己比,更要和別人比,要和香港的花比美!」
如果契作農戶一整年好幾期的花,每一期他都不滿意,真的是「藥石罔效」,他才與之解約。如此軟硬兼施,果真提高了花的品質。近二年來,由於他的努力,再加上其他幾家公司,例如「慶義」和「玫瑰」等,也做得不錯,終於又把香港的玫瑰市場穩下,目前市場佔有率維持在一半以上。
李東平認為從事花卉交易,一定要隨時把握消費者習慣和市場動態。最近他針對香港、東南亞市場花卉種類愈來愈多的趨勢,嘗試輸出桃花、梅花、銀柳……等,數量雖不多,但頗受消費者喜愛。他很肯定地說:「將來一定可以再拿下一些市場!」
貿易商和花農的努力,在七十二年看到了成果。當年銷日菊花二千三百萬支,雖然數量不及過去高峰時期,但因品質改善,賣價好,金額卻提高不少。外銷鮮花的總金額,七十二年是四百五十萬美元,較之前一年的一百七十萬美元,足足多出2.6倍。
市場變化多端
就在大家為此成績慶幸之時,天公不作美,日本的市場又起了變化。
日本需花最甚的節日「清明節」(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去年適逢暴風雪,日人沒法出門掃墓,鮮花的銷路大減,我們的外銷市場直接受到衝擊,七十三年的金額降到了三百萬美元左右,竟少了一百五十萬美元。
但在多數花商受此影響而成績退步之時,二年前才以黑馬姿態出現花卉市場的「正嘉農場」業績反而上升。
正嘉農場勝在兩個成功的銷售戰略,第一,避開了競爭最激烈的菊花市場,而以滿天星、星辰花和康乃馨等高級花卉為主力。第二,場長一直經營船運業,與日本商界熟悉,所以除了東京、大阪外,並在其他城市建立銷售據點,很快地便有了自己的行銷網,以自產自銷方式進軍日本花卉市場。
準確的眼光帶給正嘉不錯的利潤,他們因此一面自行增產,一面扮演貿易商的角色,也採契作方式向其他花農購花,加速拓展銷路。
正嘉自己經營農場的經驗,使他們深切體會到花農的辛苦,覺得農民應得更多的利潤。因此他們有一個新的構想:把自己的運銷管道提供給種植別種花卉的農家,僅收取賣花所得的百分之五作為手續費,其餘盡歸花農。
建立銷售網,利潤分享花農
今年初正嘉首次試行此法。他們和後田的廿六家唐昌蒲花農合作,提供農民市場消息和技術新知,並負責運輸及銷售。農民則在國外市場價格直接影響本身收益的預期之下,認真做好從栽培、包裝到保鮮的每一個步驟。
第一批合作成果,兩個貨櫃的唐昌蒲,已經在一月以海運送入日本市場。
過去也有業者試走海運,以節省成本,但是花的鮮度卻打了折扣。正嘉則採用農試所發展出來的「海運貨櫃保鮮處理」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由於這期唐昌蒲品質不錯,又包含了幾個新品種,加上運費降低,因此市場反應非常好,過去一支花批發價只賣四十元日幣左右,這次卻賣到了一百元日幣。
高級花、低運費、新銷售管道,都是值得嘗試的路線。但是未來潛力最大的恐怕是開闢新市場。
開闢亞洲以外的市場
我們鮮花外銷過分集中在亞洲,佔鮮花輸出總值的百分之八十一,尤受日本和香港市場的牽制。這兩個市場本來胃納就小,每當因故「胃口不好」或者「吃飽了」,花農的收益就受影響。
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余德培指出,近年來華航新闢航線,對擴大歐洲和北美切花市場頗有幫助。
事實上,的確也有頭腦靈活的貿易商,打算在二、三月將菊花試銷西德。
但是要克服路遠、運銷成本高的缺點,更佳的方法是推出本地特有的品種,試探消費者的口味,若推廣得宜,等於創造了一個別人很難搶走的新市場,價格也有一部分操在自己的手中。
農林廳特產科科長林俊義說:「我們正準備全力栽培臺灣特有的花種,例如一葉蘭、石百合和山水仙等,現在在嘉義吳鳳鄉試種的情形非常樂觀。」
李哖教授也說:「熱帶蝴蝶蘭在國外市場是高級的花材,在臺灣已普遍被業餘者種植,栽培水準也相當高,歐美花商來臺參觀後,都非常喜歡。若能企業化經營,將是未來鮮花外銷戰中的『核子武器』!」
建立分級包裝,成立批發市場
有了武器,還要有後勤部隊的支援。
後勤可分三方面來加強,第一是建立現代化的包裝場:優秀的花農和和花商最氣不過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現代化的包裝場可以利用機器將鮮花分級,劣級品無從混入高級品,缺乏信譽的花農花商便無立足之地。包裝場尚可進行保鮮、殺蟲、預冷等自動化的處理,保障鮮花品質。
第二要務是建立高水準的花卉批發市場:目前臺北市酒泉街雖有花卉批發市場,但仍以「擺地攤」的方式賣花,交易情形紊亂。目前花卉發展協會正與有關單位洽談中,欲建立一個高水準的批發市場,以吸引國外客戶直接來此參觀選購,更可帶動國人賞花、買花的風氣。以內銷市場來支持外銷市場,再以外銷市場的利潤推動國內花卉事業,如此,進可攻,退也可守。
第三是與花卉王國荷蘭合作:中荷通航後,荷蘭的花卉貿易商嘗試與本地業者建立合作關係。他們看上了臺灣高冷地區類似荷蘭的氣候,有意開發臺灣成為「亞洲的荷蘭」。而國內正可藉此引入荷蘭的生產、運送和維護技術,促使花卉事業向前邁進。
當年,武則天要藉花來發威,今天,我們要以花來爭取國際的市場。目的手段雖然皆有不同,「許勝不許敗」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