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國電子產品外銷總值約五十億美元,其中資訊產品居冠,突破十億美元,位居亞洲四小龍的「龍首」(依次是中華民國、香港、新加坡、韓國)。
但是受到世界性電腦市場不景氣的影響,由今年春季開始,國外訂單已經大幅減少,同時轉口貿易金額也急速萎縮。
種種現象令人疑惑:究竟資訊業的成長是暫時現象,抑或萎縮才是暫時現象?我國是加速邁向資訊時代,還是離它愈來愈遠?

百貨公司藉著色彩鮮麗、畫面特別清晰的電腦電視來吸引人潮,以便「引君入甕」。(簡永彬)
資訊就是力量
自從一九七○年代末期,「資訊」便成為一個時髦的名辭。學者指出,工業社會的下一個階段,將是資訊社會;而在資訊社會中,機器將取代人類大部分機械化的工作,「ISDN」系統將全世界納入一個單一的通訊網內; 服務業人口比率大幅提高,一般人也將過著少汙染、多休閒、以資訊為重心的生活。
對我國而言,發展資訊網路及資訊業卻是基於更現實的考慮。過去卅年當中,我國的經濟成長是開發中國家的模範,一般人的生活水準快速提昇,而貧富差距與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近似,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差距最低的國家之一。
問題是,這樣的美景怎樣才能永久維持下去?
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地區工資與生產力的成長開始出現裂痕,而且這個差額還在不斷擴大當中;也就是我國在經濟發展早期的利器——低廉的勞工,已經不再低廉。大勢所趨,唯有棄勞力密集的工業,就技術及資本密集的資訊業。而發展資訊業,自然不能沒有國內市場的支持,因此建立資訊體系,就多了一項重要的經濟因素。
當然,在這層經濟考慮之外,還有另外的經濟性考慮,那就是:資訊本身已經成為經濟及貿易競爭的利器。
「不動不行啊」,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著急之色溢於言表:「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運用人力來記憶、處理太不經濟;而電腦和通訊等資訊技術的進步恰能扶我們一把,在短時間提供迅速、確實又有效的訊息。社會走上資訊化已是一種大趨勢。」
經常提倡新觀念的聯合報主筆張繼高也說:「資訊即國力。一個國家的進步,不僅建設是新的,連和別人競爭時所用的工具和手法都是新的。誰擁有大量的資訊,運用最新、最現代的技術,誰就勝利。」

光纖複雜的構造挺嚇人的,但外形卻像一根細發,怎麼看都看不出有多大名堂。(美國電話電報台灣公司提供)(美國電話電報台灣公司提供)
加強戰備,好整以暇
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廠商,已經嘗到了資訊不足、在貿易上受製於人的苦處。日本人做生意手腕之高,舉世聞名,但是直到近年來,日本商人手上的王牌——商社,才逐漸曝光。
這種無孔不入的資訊網不但將全球的市場行情掌握在手中,利用電腦所做的趨勢分析、利潤與成本計算,也能使企業不斷提高投資報酬率。在競爭劇烈的國際貿易市場上,我國必須「加強戰備」,佔取機先,資訊的獲得與運用,也就勢在必行。
事實上,發展資訊業、建立資訊網路,我國的努力一直未曾鬆懈。
民國六十八年,我國將資訊工業列為「策略性工業」;同年成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協助政府、民間企業擬訂發展計畫、訓練人才;七十年電信局成立數據通信所,促成電腦與電訊事業的「聯姻」;次年行政院成立「資訊發展小組」,負責策訂及推動行政資訊體系的建立,和協助發展資訊工業。

街頭的「電腦畫家」真有一手,畫出的肖像與真人沒啥兩樣。(簡永彬)
「三不管」不再不管
這些機構成立之後,許多從前屬於「三不管」的工作,有了「主人」。數據通信所積極發展數據網路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去年資訊發展推動小組決定成立的「政府機關電腦化計畫服務團」,也有了確實的成績。
民國七十三年底對兩百家工廠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經過輔導之後,這些工廠的成本平均已經下降百分之廿三.七;節省人力百分之四十五.五,而生產量也增加了一.五倍。
此外,資策會成立的「資訊工業市場情報中心」,成為資訊業者市場動態的消息來源;它透過每月出版的「資訊工業透析月刊」來通風報信。
但因它「養在深閨人未識」,業者知道的不多,日後服務的推廣還有待加強。
工業局、資策會本身也不斷從事各項硬體與軟體技術產品的開發,將成品轉移民間大量生產。
政府的努力之外,其他方面的發展,也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邁向資訊時代的腳步,電腦中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中文曾被譽為世界上最複雜難學的語文之一,過去被視為我國電腦化的一大障礙」,台大資訊所所長李琳山指出。
但是近年來我國中文電腦的發展,頗為迅速,雖然交換碼的問題未徹底解決,在輸入法方面,已由民國七十一年的卅一種,減至廿餘種。七十三年中文電腦營業總額達廿一億元,成長率為百分之五十五。

母子倆在百貨公司選購電腦遊戲卡,先試用一下,才知道那種最好玩。(簡永彬)
光纖來了
光纖的使用也透露了進步的訊息。
不久以前人類通風報信是利用微波。但它受到波段限制,同一波段若輸出太多訊號會互相干擾、「兩敗俱傷」。於是想到利用線路和人造衛星傳送,一則可利用高頻道載送更多「乘客」;另則不易受干擾。
線路由最初的電話銅纜漸漸發展成同軸電纜和光學纖維(光纖)。
外表看來像一根細發的光纖,雖然貌不驚人、「出身」也不高貴(來自便宜的石英),作用可不凡。它重量輕、體積小、容量大(一根光纖可容納一千多條電話線)、不受電磁干擾、不易產生雜訊、靈敏度高,「真可說是『小兵』立大功!」聯合光纖通信公司總經理金世添形容。
在電信局全力以赴,積極推行的「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計畫中,光纖就是肩負重任的「開路先鋒」之一。
電信總局局長陳玉開指出,適合「數位傳輸」,是光纖的另一項特點(傳統銅纜只能傳送聲波,光纖可傳聲音、影像和數據)。它與同軸電纜都屬「寬頻」,容許寬頻的資訊傳輸,同軸電纜可達四百兆赫,光纖可達一千兆赫。若以同軸電纜來輸送電視訊號,同時可輸送六十多個頻道:光纖則高達一百多個,「載客量」十分驚人。
當以光纖鋪設好ISDN這個密佈的「高速公路」網後,各種車輛(傳播媒介)就會載著資料、文字、聲音、影像在四通八達的路上你來我往。

龍安國小的小學生專注地操作電腦,旁觀的小朋友也都看得入神。(簡永彬)
資訊熱無所不在
一般人對資訊與電腦的興趣,近年來也反映在資訊周的參觀人潮上。「資策會自從五年前開始舉辦資訊周以來,參觀人數已由十三萬人(台北地區)增至一百萬餘人(全國地區)」,資策會執行長何宜慈頗感欣慰。
此外,無論公立或民間的電腦講習班,都是門庭若市;有關電腦的演講會裡,常常可以看見聚精會神、端坐聆聽的家庭主婦;而五花八門的兒童夏令營,更少不了電腦營。
就是由商品的廣告和新聞中,一般人也可以隱約感受到現在與以往不同的地方:
從前許多家庭靠「鐵將軍」把門,如今鐵將軍身價不敵電眼;五十、及六十年代的婦女,靠雪花膏保養皮膚,今天的美容院卻可以隨時提供「電腦」護膚美容服務;街頭或百貨公司堭`見「電腦畫家」為人畫肖像,或畫在紙上,或印在T恤上,年輕人穿這種時髦的T恤逛街,十分拉風;今年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裡,戴謙以養鴨獲獎,而他成功的秘訣,竟也少不了電腦。
此時此刻,許多人可以感覺得到,即使資訊時代的洪流尚未掩至,卻也已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問題是,為什麼還會有「離資訊時代愈來愈遠」的疑惑呢?
主要原因,當然是資訊業成長率的減緩,但是最近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發展,也揭露了更深刻的問題,應否發展超大型積體電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國的硬體不落人後,但軟體和法規還待加強」,電信總局局長陳玉開指出。(簡永彬)
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懸案
今年九月十七日,行政院決定投資新台幣一百億元,成立一個民營的超大型積體電路製造公司;政府投資原則上不超過百分之五十,其他則將採有效措施,鼓勵民間投資。雖然此事已成定局,但在專案小組成立之初,卻有頗多爭議。經濟部李達海部長曾公開表示贊同,而工業技術研究院張忠謀院長則認為有困難。
贊成者認為,超大型積體電路是資訊業的命脈,對下游業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年IBM個人電腦的積體電路元件缺貨,就為我國電腦業帶來很大的困擾。由於未來的工業都將運用到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技術,加上國際情勢不穩定,自以早日自製為上策。
反對者卻認為,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投資額約需百億元新台幣,不但短期內無法回收,成敗也需十年、八年方有定案;加上現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很難預測屆時這項技術是否會被淘汰,如果判斷有閃失,一切投資將付諸東流。
如今行政院己有定案,但這項爭執卻也暴露了資訊工業發展的一個「兩難題」:在競爭劇烈的國際市場上,新興工業國家的資金及市場佔有率都有限,究竟什麼才是最明智的投資?
分析我國目前資訊業的狀況,是屬於投資風險較小的做法,也就是以OEM(委託加工製造)為主。
OEM業務的特色,是金額大,而產品規格來自買主。由於不牽涉產品的研究、開發與行銷,所以投資額有限,然而附加價值有限,業務的榮枯也受製於買主。
若放棄OEM的生意,不但業者難以負擔龐大的投資額,就是政府也要面臨投資與不投資的問題;然若今日按兵不動,往後萬一落後他人,後果承擔得起嗎?
更糟糕的是,時不我予;拖的時間越長,越遲決定,也就越不利。換言之,決定做與不做,各有相當大的風險;但若完全不決定,情形只有更壞。
目前大部分資訊業,以至於資訊體系的投資,都有類似的難題:未來狀況難以掌握,投資所需金額龐大,而錯誤的決定,代價也異常昂貴。

政大教授徐佳士認為成立一個超部會的統籌組織,才能使我國「資訊化」腳步加快。(簡永彬)
有線電視的去與留
面臨類似狀況的是雙向有線電視,不過所涉及的層面還更廣。
二年前,行政院成立了「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主要的任務,是評估在台灣地區設立有線電視的可行性。
有線電視顧名思義,是利用寬頻的資訊傳輸線路,如同軸電纜或光纖,傳遞動態的畫面與資訊。理論上這個系統不但可以將電視頻道擴張至一百多個,而且可以做許多現在無線電視所不能做的事。
例如與銀行、百貨公司連線,用戶可以在家中轉帳、購物;與辦公室、學校連線,可以不必上班、上學;與圖書館、新聞機構連線,可以隨時找出所需的消息和資料。此外還可以自動記錄瓦斯、水、電的用度和防盜,而偏遠地區的居民,甚至可以利用這個系統獲得醫療的服務。
與超大型積體電路一樣,有線電視需要相當龐大的投資額。據交通大學講師王淑芬所做的投資效益成本分析,至少在成立的第一、二年內,有線電視公司必須能承擔新台幣一億元左右的虧損,方能度過難關;而收支是否能平衡,則賴訂戶數目增加的速度來決定。
但是和超大型積體電路不同的,是有線電視不但以一般大眾為對象,並且需要許多其他機構的合作。以電子銀行及電子購物的服務而言,必須先有銀行及百貨公司配合作業;教育及醫療服務,則需學校及醫院的合作。更令人頭痛的,是如何找到足夠的一流節目,吸引觀眾。
如前所述,理論上有線電視系統可以播放十個、以至一百個以上頻道的節目。但是我國目前電視節目製作的能力,仍有待加強。以目前的狀況,似乎國內產品不足為恃,但是大量播放國外節目,又有「文化侵略」之虞。
先找和尚?先蓋廟?
張繼高先生曾在一篇專欄中指出,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民所得在五千美元以下、無線電視台每週正常播出節目不足六十小時的國家,已開辦有線電視。他認為現在就急著開辦有線電視,是「先把廟蓋好了再找和尚」;萬一找不到和尚,廟就成了空殼子。
軟體之外,法令規章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在我國,廣播與電視由廣播電視法管理,印刷媒介由出版法監督,此外如銀行法、電信法……等等,各有所司。但有線電視的業務範圍,卻跨越不止兩種法律的界線。換句話說,雙向有線電視系統是多功能的,任何單一的法令,都不能涵蓋它所涉及的層面。
事實上,正如政治大學教授徐佳士所說的:「傳播媒介彼此間的界線已漸趨模糊。」例如有線電傳視訊與新機種的電視機,只要附加影印機,這些傳播媒介上的畫面就可以隨觀眾需要,印製出來。它們也等於兼具了電子及印刷媒介兩種特質。那麼,究竟該適用那一種法?
連帶的問題還很多!財政部金融資訊規劃設計小組主任葉國興最想知道的就是:「不是現金買賣的電子轉帳是否合法?沒蓋印章的電傳公文又是否具備法律上的效力呢?」
此外,什麼機關主管什麼業務也沒定論。嚴格說,電信局掌管的業務範圍,應限於電信網絡。但是目前電傳視訊的資料庫似乎也由電信局負責;或者更精確地說,電信局之外,沒有其他的機構在管、或有興趣管。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自然,新事物的出現,必定要經過摸索的階段。美國是最早建立有線電視系統的國家,卅餘年來,主管單位「聯邦傳播委員會」(FCC)的態度改變了不下十數次,有線電法也一再修妀。直到目前為止,先進國家也同樣被新媒介「多功能」的特性所惑。但是,我國的問題依舊是:應否投資、以及因此何時投資?
很顯然地,在現階段開放有線電視,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困難。就全世界而言,目前擁有雙向有線電視的國家,寥寥可數。美國著名的丘比(QUBE)系統連年虧損;而日本的海歐維斯系統(HI-OVIS)在實驗多年以後,即將於明年「關門大吉」。但是有線電視仍是許多先進國家資訊網路建設中的重要項目。
就在八月底,行政院經通盤考慮後,已決定暫緩設立有線電視的試辦區,而先由新聞局研擬相關法令。顯然,現在就為全案下句點,似乎還言之過早。
由以上的例子來看,我國資訊業及資訊體系的發展,深受投資風險、法規、及節目資訊來源的困擾。而這些還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已。其他有待解決的,還有教育與人才培養不足、資訊流通與國家安全之間如何衡量輕重、法規流於龐雜、資訊企業規模限制發展、及未來資訊體系應由公營或民營的問題,其中又以公民營的問題,最受國際間重視。
公營、民營那種好?
目前我國的新聞媒介是公、民營並存,電信業務則為政府獨佔事業,其他的國家,情況不一。
例如韓國政府為擺脫國營事業的僵化形態,於一九八○年起將其改制為「韓國電信公社」,預算不必再送至國會審查;同時又讓負責數據通訊的單位以民間公司型態經營。
日本百年來均是公營獨佔,最近雖將電信系統開放民營,另組新公司,但政府仍保持新公司的三分之一股權,由郵政省直接監督,情況與法國類似。此外,美國為完全民營;西歐國家則多公營,但有逐漸開放民營的趨勢。
資訊體系之為公營或民營,直接影響未來資訊服務的品質、方向及普及速度。在我國,是否有重新考慮的必要?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在邁向資訊社會的途中,似乎埋伏著太多「地雷」。追根究底,問題的發生,在於欠缺整體的政策與計畫;而欠缺政策與計畫的主要原因,又源於缺乏統籌的主管單位。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幾乎日有變化,而且變化的方向,往往不是任何人所能完全掌握的。今年八月間在台北舉辦的「新傳播媒體與社會文化」國際研討會上,來自美國的學者朵弟克(Herbert S. Dordick)便大聲疾呼:「沒有人能把所有的事都計畫得妥妥貼貼。」
原因是,市場變化、消費者的需要與習慣、經濟成長的起落、以至於國際局勢的演變等,任何一項因素,都足以產生影響。但是同時他也建議我國政府:「創造有利的環境,讓資訊業及新興的資訊科技得以成長。」
計畫不可少
這也就是說,沒有計畫與一切都納入計畫,同樣不可取。資訊科技的發展,雖然有太多不可預知的影響因素,衡量國際市場的狀況,國內短期、中期和長期的需要,以及各項投資的金額、風險及作用大小,以掌握大方向,卻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國發展資訊業及建立資訊體系,並不能說毫無政策或毫無計畫,但是這些政策與計畫並不完整,也缺乏後續性,以致執行時,各單位無法協調,在效率及投資上,形成浪費。而要制訂周延、長期的政策與計畫卻又沒有適當的機構可以擔負重任。
除了數年前成立的資策會、行政院資訊發展小組及數據通信所外,現階段與資訊有關的機構還包括經濟部、電信局、新聞局、警備總部、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科會……等等。理論上,資訊發展推動小組應為實際負責擬訂與執行政策的單位;事實上,它的成員為各部會首長,層次雖高,卻因本身原有業務繁忙,不可能做深入的研究、策畫或評估。設立專責機構,因此勢在必行。
政大教授徐佳士建議政府成立超部會組織,網羅經濟、文化、政治、科技、傳播……等各方面專家學者,並結合政府經營者,溝通、討論、盱衡全局,再做決策,如此便有大目標、大方向可遵循,不致於再出現硬體、法規、軟體「三缺二」的窘況。
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史欽泰也認為,明確的大方向能使資訊業者有遠景可期,不致人云亦云、見風轉舵,最後血本無歸。
據美國商業週刊報導,預計在一九八八年以前,全世界一年花在通訊設備上的費用將高達八百八十四億美元。世界各國,都希望能分得一杯羹。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我國在起步上較其他新興工業國家,毫不遜色,然而要作「持久戰」,以至於實現資訊社會的理想,則仍有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