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天黑,就莫名地停了電。杯盤狼藉的餐桌還沒收拾,所幸蠟燭、手電筒永遠擺在家裡最明顯、容易取得的位置,才不至於得摸黑上廁所。最高興的是小孩,全都到外面呼朋引伴去了,功課沒做的,看來只好趕在天亮前起床寫功課了……。
停電的日子,在戰後的台灣幾乎成為歷史名詞。
如今,你是否準備好這樣的日子再度來臨?台灣的電力供應出了什麼問題?
遠遠地,高雄工業區裡成排的煙囪冒著不正常的滾滾濃煙、市區商業大樓裡忙著送出冷氣的大小空調嘎然而止,高屏地區三十多萬戶住家無法傳出煮熟的飯香……。這不是颱風、地震,而是台電南部電廠發生線路故障,備載容量(備用發電機組可發電量)又有限,沒有足夠電力接檔上手。
如此,尚未進入一年用電尖峰季節,提早在五月就上演的大停電,又傳出了台灣電力不足的警訊。

夜半時分,誰來買燈?當四周都已進入夢鄉,燈飾店仍大放光明。(薛繼光)
電!電!我們需要電?
工商繁榮,今非昔比,今天偶一為之的停電,影響已千百倍於過去。
從民國八十年起,每年夏天在工業、都會區實施的分區輪流限電、停電,平均每年尚未超過二十次,就已使販售大樓與工廠可自行發電應急的柴油發電機業者大發利市。
新竹科學園區裡,林立著台灣經濟未來所繫的高附加價值電子業廠房。四月十九日,毫無預警的停電,生產線作業中斷,七家廠商損失近四億台幣。不同於為了尋求更便宜勞力的產業,高科技業者也發出走人的怨聲——再如此無警示地停電,與夏天不斷的輪流限電,也只好考量到國外設廠了。
電力是工業之母,經濟部能源委員會修訂的台灣能源政策,預計到民國九十九年,台灣最終能源需求將以電力為最大宗,超過對石油的依賴。假設電荒不止,未來對經濟的影響只會擴大到難以掌控。
五月的停電,甚至勞動最高當局出面要求經建會與相關單位,提出緊急供應充足電力的對策。
除了正逢預算攻防戰的核四廠的必要性一再被電力開發單位強調;台電也提出將在原有電廠增加發電機組;能源會更加緊開放民間申設電廠的腳步。

「反核救台灣」,輻射、核廢料等諸多後遺症,造成地方的恐慌,已使核電廠設置困難重重。(薛繼光)
不停的透支
但是,造成限電、停電的原因,真的只是電力不足嗎?
如果只由表面看,很容易找出近年來限電、停電的原因。由於經濟與國民所得大幅成長,工商業用電需求大增、電氣產品普及;再加上台電預定開發的電廠,因為土地取得困難、地方抗爭等因素未能及時落成。
在只有透支、缺乏進帳下,過去三十年因電廠開發穩定而累積的電力——民國七十五年台電還因為備載容量率高過正常百分之二十的水準,高達百分之五十,遭到經濟部指責為投資浪費——終於降低到去年夏季尖峰時間的百分之四.七。萬一機組跳機,或逢枯水期,杯水車薪的備載容量全部上場也不夠,只好實施分區輪流限電了。
若進一步檢視近年來缺電的根源,台電管理缺失雖早為人詬病,但十年來台灣使用電力以年增率平均百分之八成長,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豐裕的備用電力逐漸被蠶食鯨吞,也逼得擁有高備載容量的台電,疲憊追趕電力成長,而無法兼顧如何讓現有設備發揮最高效率,以及其經營管理的問題。

水泥、鋼鐵、造紙等高耗能的產業是造成台灣電力投資報酬率低落的主因。(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用電青壯期
由於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上全力衝刺,電力的使用量往往比已開發國家高,台灣也正處在電力使用的青壯期。
但以一個資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國家而言,台灣電力成長與經濟成長一直維持在一比一.一左右,「確實太高」,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認為,台灣應將電力成長數字壓低。能源幾乎同樣仰賴國外的日本,甚至可以做到經濟持續成長,電力卻零成長的地步。
雖然台灣與日本產業結構、技術發展階段不同,但即使不以高標準要求台灣,台灣的電力使用仍非常缺乏效率。
在工業局尚未公開的期終報告指出,如果台灣每一單位電力所生產的效益可以做到與十五年前(當時日本與今天台灣個人所得一樣)的日本相同,到公元兩千年,台灣不應該有電力不足的問題。
電力生產效益低落的最重要因素,和近年來台灣產業政策並未完全落實有關。最常被舉的例子是,石化、鋼鐵、水泥、造紙四大高耗能產業,消耗台灣電力的百分之卅一,產值卻只有總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八。台灣最大電力用戶前二十家當中,有十二家是鋼鐵廠,六家是水泥廠。

沒有了電,城市文明也將毀於旦夕,人們能不珍惜電力嗎?(薛繼光)
耗能產業仍多
產業轉型成為全國共識已有十幾年,工業局的「發展高附加價值、低污染與低耗能產業」政策更是人人上口。但經建會去年的研究報告卻指出,實際上,過去十年,我們的產業仍往能源密集的方向發展。
經濟部的立場和經濟學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政府政策對產業干預越少越好,只要高耗能產業能確實反應社會成本,政府沒有抑制耗能產業的理由。但因環境影響評估尚未落實、環保法令不嚴反鬆、產業污染控制投資又不足,近來反而出現被認為產業與能源發展矛盾的政策。
由於投資意願不佳、企業出走,經濟部在前年提出了振興經濟方案,規定只要投資額超過二億元,就給予租稅優惠與獎勵,結果方案的受惠者,三分之二是高耗能的鋼鐵、石化業,與政府所希望倡導的產業政策反其道而行。
高科技產業也忿忿不平,當電力不足時,耗能的夕陽產業因為早立足於台灣,和台電簽有電力合約,可以免受限電之苦;許多有心建立台灣成為科技王國的電子業,近來向台電申請用電,卻因為電力吃緊,尖峰時間被打百分之七十折扣供應,電力不足時,新興產業也是首先被限電的對象。
產業調整,需要付出代價、成本;如果不顧長遠發展,只看當下投資意願低落,只想暫時維持不讓經濟衰退,自然無法有魄力去進行轉型。
產業與能源的配合缺乏一貫政策,也造成台灣投資在製造業的能源,所得到的生產率只有已開發國家法國、日本、德國的百分之五十。

城市裡林立的玻璃帷幕大樓,使得空調用電大增。(薛繼光)
別讓電力太沉重
前經濟部長趙耀東,曾針對台灣電力使用效率不彰情況,提出政府必須由能源價格著手,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對策。
但在物價不斷失控暴漲中,十年來台灣唯一未上漲的「民生必需品」,恐怕就是電價了。
在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努力讓戰後台灣全面復電的時代,政府就採取低價供電政策,電價一直負擔維持產業競爭力、優惠特定用戶與事業的使命,當所有物價飛漲時,電價更不能漲。
特別是工業電價,雖然經過多次調整,但用掉台灣電力百分之七十的工業界,電價仍只有商業與家戶用電的七成。
能源低價政策雖不是台灣獨一無二的作法,但開發中國家為了促進產業發展,提供優惠電價,往往扭曲資源分配,變相對高耗能產業補貼,造成產業畸形發展。

(薛繼光)
電價何價?
今天電價的成本絕對遠遠高出我們可以估算的。例如台電不斷強調核能發電成本低廉,但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目前沒有終極處理的方法,它對台灣下一代人的影響,其實是一筆龐大的成本;國內核能電廠損害賠償保險上限只有十四億,法令規定超額部分由政府負擔,也減低了人們對發電成本的估算。
此外,電廠除役後的處理、原料的安全儲存,甚至蓋電廠因地方反對造成的延遲成本,都應該反映在電價上,「台電一直說核能發電很便宜,可是奇怪,我卻一直覺得很貴」,也是經濟部能源會委員的梁啟源說,只有將發電造成的空氣污染等社會成本考慮在能源價格的制定上,價格失衡才可能改進,資源使用效率也才可能提高。
五月,立法院通過空氣污染防治費的徵收,顯現外部成本觀念近來已逐漸落實,僅僅台電燒煤與重油燃料發電總數,未來每年就需繳三十億空氣污染防治費,這筆費用恐怕也會適度反應在電價上。
但更重要的,一定要讓電價卸下不相干的任務,「能源價格政策只宜肩負能源節約或促進能源使用效率等和本身相關的任務」,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塗發指出。
不能只靠舉手之勞
但要減少電力浪費,促進能源使用效率,更需要的是在節約能源上大刀闊斧。
幾乎所有從事與電力相關工作的官員、學者都異口同聲表示「我們節約能源的空間非常大」。可惜大部分從事節能工作者卻又悲觀地表示,這是開放的社會,無法抑制他人的消費,很難靠節約能源來降低電力開發。
事實上,節電並不是要大家回到原始生活,過去節約能源無法見成果,主要在光靠「舉手之勞關電燈」是不夠的。
在積極推動能源節約計畫的國家,定會針對能源效率,例如門窗材料是否散熱來訂定營建規範。但至今能源委員會與營建署卻仍未完成建築物能源管理辦法的擬訂。建築業者自北歐引進最不適合熱帶氣候、最耗冷氣的玻璃帷幕大樓,在都會區如雨後春筍林立,也使台灣每年空調用電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
每逢電荒,節約能源的措施就像口號被拿出來喊,譬如今年四、五月發生兩次大停電後,經建會提出研究鼓勵、補助用戶省電燈泡的可能性,只是,能源委員會、台電也都「研究」過,卻沒有一個單位真正動起來。
重開源,輕節流
今天,由於節約能源的支出費用只有開發能源的四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已成為各國發展各種省能技術的重要誘因。
省能產品也成為未來國際間的最大商機,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者,更爭相以發展省電技術為新產品開發的重點。
我們卻仍停留在工廠使用省能設備是否應該給予優惠的爭論上,當自動化、汙染防治設備都早已列入工業優惠時,近來財政部還在考慮是否給予省能設備百分之十的優惠稅率。
爭取將省能設備優惠提高到百分之十五的能源委員會執行秘書易洪庭說到此頗覺無奈,因為能委會只是經濟部之下的單位,當部會裡產業與能源政策有了衝突,「經濟部會以哪一部門的立場為優先考量?」「當然是產業」,易洪庭毫不諱言,財稅、政策等工具又不在能委會手上,「大家嘴巴都說節能,但對待能源其實有差別待遇。」
今天美、日的總能源需求,都維持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的數量,就因為節能發揮了功效。
根據王塗發的統計指出,在民國七十二至七十八年間,台灣能源開發的經費佔總能源研發經費的百分之九十二,用於節省能源技術的經費只佔百分之八。
開源重於節流,電力政策既是以供給為取向,節能功效自然伸展不開。
備用電力不必多
近年來,不論無預警停電或實施分區輪流限電,台電都不斷強調,是因為開源不夠,備載容量太低,因此發電機組故障、跳機後缺乏足夠電力及時彌補造成。
就像人會傷風感冒,機器偶爾故障、跳機原本很正常,因此需要備用電力;但許多學者卻認為,我們一直有充足的發電容量,問題可能出在台電管理上,如維修排程不良、機組故障與跳機率過高,降低了供電能力,造成實際供電無法符合用戶需求。
經濟學者曾指出,加強發電的管理與效率,就如日本,備用電力長久只保持在百分之十三以下,卻不曾發生電力不足的窘境。
這也是政府與學界近來積極推動開放民間經營電廠的原因,雖然民營電廠有民營電廠的問題,但民間做事靈活、彈性大、效率高的優點,也是目前台灣發電事業最缺乏的。
一念之間
一九八○年代後,西方能源政策最大的轉變,就是強調需求面的管理、使用效率的提升。
今天許多國家也都體認到,過度依賴開源,不僅造成浪費、資源誤用,在能源危機時容易受到衝擊,加上發電廠造成的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也只會逼迫我們必須花更多金錢來彌補。
學者認為,我們要先解決觀念的問題,電力發展方向才可能走向節流的道路。
我們需要在觀念上做的轉變,並非只有先進國才能高唱,亟思經濟飛升的泰國也已經在能源政策上做重大突破,包括與美國「國際節約能源中心」合作開發節電產品、訂定能源管理法、以及重新檢討所有能源的價格,經濟學者就認為,未來泰國經濟成長所需的電源開發壓力會因此下降。
經營能源的基本觀念,不應再是鼓勵多消費能源。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鄭欽龍指出,政府應該要求電力公司提出一個降低電力需求的計畫,給電力公司誘因去進行節約能源,讓它們因為減少發一度電比賣出一度電有更多回收,節能成本甚至可以部分反應在消費者的電價上。
即使我們無法短期減緩電力成長,台電總工程師林清吉也認為,至少我們應該擬訂一個電力飽和點的計畫。儘早規劃,才不致造成無謂的投資浪費。
使用能源,效法美國?
雖然許多人認為電力需求到一個程度,自然會穩定下來,有人就拿美國為例。但我們是否要走美國的路?根據聯合國能源總署的統計,美國佔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卻消耗掉世界能源的四分之一。瑞典、西德平均每人的能源消耗量只有美國的六成,但他們的生活水準並不下於美國。
事實上,由於電力過度投資,美國在經濟成長減緩後,近年來也不得不關掉將近兩百多座電廠。
我們是要及早採取措施,改善能源效率?或等電力自然達到滿足點?今天電力不足暗示的,恐怕正是要我們好好想想我們與能源的關係吧。
〔圖片說明〕
P.75
我們真的缺電嗎?三十年來電廠一座座由平地建起,我們是否該回頭看看我們是怎用電的?
P.76
夜半時分,誰來買燈?當四週都已進入夢鄉,燈飾店仍大放光明。
P.77
「反核救台灣」,輻射、核廢料等諸多後遺症,造成地方的恐慌,已使核電廠設置困難重重。
P.78
水泥、鋼鐵、造紙等高耗能的產業是造成台灣電力投資報酬率低落的主因。(張良綱攝)
P.80
沒有了電,城市文明也將毀於旦夕,人們能不珍惜電力嗎?
P.82
城市裡林立的玻璃帷幕大樓,使得空調用電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