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是中國農民最親密的朋友,多少年代以來,牠們默默地推動著農地與作物,貢獻我們收穫與溫飽。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的經營已走上機械化,耕耘機取代了昔日耕牛崇高的地位;牛,在我們的生活中,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而買賣牛隻的市場—牛墟,也因此到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情境。可是,也就因為這樣,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傳統牛墟趕集,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

(孟慶常)
農人親密的老夥伴
牛拖著犁,不停地耕耘,使我們五穀豐收。牛拉著車,不停地載運,使我們物阜民豐。幾千年來,牛一直是中國農民忠心不二的好朋友,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從早到晚、由少到老,默默地推動整個大地,永無休止地寫下豐年的兆頭。
從神農氏開始,中國就是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五千年來,雖然朝代更換、星斗轉移,綠浪翻風、遍地黃金稻穗的美景,仍舊是我們社會的基本結構。
至今,春耕時節,我們在嘉南平原上,還可以看到平疇綠野中,耕牛默默地拉著犁,在頭戴斗笠的農夫鞭策下,賣力地踽踽前行的景象。
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幾百年來,這片沃土孕育出無數豐盛的農產,是台灣農作的精華地區。
早期的台灣是個純粹的農業社會,由於馬匹很少,牛不但是主要的耕作動力,同時也是運輸交通工具,非常受到重視。尤其在嘉南平原的農村之中,更佔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不但官府三令五申地禁止殺牛,民間習俗也非常愛護耕牛,把吃牛肉視為一種禁忌。
當時嘉南平原的農人們,遇到要買一頭耕牛,或賣掉一條老牛的時候,需要一個專門買賣牛隻的市場,於是牛墟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孟慶常)
買賣牛隻的市集
「墟」指的是一種用趕集方式定期舉行的露天臨時市場,又稱墟市、墟集、墟場或市集,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在我國西南、華南各省十分普遍。「墟」依照牠出售的動物,可分為豬仔墟、馬墟、牛墟等,牛墟就是專門買賣牛隻的市場。
牛墟在台灣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但從文字記載中我們知道,台灣在清朝就已經設有牛墟了。當時一般販賣食物和日用雜貨的市場多半設在寺廟附近,形成一種廟集,牛隻的買賣也在那裡。後來,牛隻的交易量愈來愈大,就和一般買賣分家,由官府另外成立買賣牛隻的市場,才正式叫做「牛墟」。
早期的牛墟,由墟長負責管理。當時每隻耕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上面註明牛隻的籍貫、年齡、性別、毛紋及特徵,並且所有買賣都要報明墟長勘驗。現在的牛墟則由買賣雙方直接交易,毋須出示任何證明,手續較以往簡便,但仍保有傳統墟市的基本型態。

(孟慶常)
已呈沒落之勢
耕牛原是台灣農村的主要動力,牛墟的分佈曾經偏布全省。近年來,由於農業經營已走向機械化,牛隻有逐漸減產的現象,牛墟的數目也日漸減少。目前台灣僅存五個牛墟,由北而南分別是北港墟、北斗墟、善化墟、岡山墟以及屏東墟,其中以北港牛墟的交易量及規模最大。
每逢北港牛墟開市的日子,我們都可以在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溪畔,看到現代罕見的牛隻趕集市場。
當天色剛剛破曉,在薄薄的晨霧中,只見梳洗得頭光腳淨的牛隻,有的零零落落的被農夫連吆帶喝的趕來,多數則由牛販用小貨車或大卡車成批運到。各種攤販也都先後架好布蓬、擺好攤子,準備開始一天的生意。八點不到,牛墟堣w是牛隻群集,人頭鑽動。牛鳴聲、牛販吆喝聲、攤販叫賣聲,使得一片原本冷清的黃沙地,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台灣的牛墟都是每三日一市。為了使每一個買賣牛隻的人都能達成心願,因此每個牛墟的墟日都互相錯開。例如,北港墟的墟日訂在陽曆每旬的三、六、九,也就是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以及廿三、廿六、廿九。北斗墟、岡山墟的墟日是每旬的一、四、七;善化墟、屏東墟則是每旬的二、五、八。這樣一來,每旬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每月的十號、廿號及卅號三天,變成牛墟的公休日,不論任何地方,都沒有牛墟開市。

(孟慶常)
來自四面八方的牛英雄們
北港牛墟目前由北港鎮農會管理經營,每頭牛進墟,牛主必須先繳納台幣十元的進墟費給管理員,然後把牛隻一頭頭並排綁在欄邊。這時放眼望去,只見灰黑、黑褐、赤棕、淡棕、灰白……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牛隻充斥牛墟,其中多半是水牛和黃牛。牠們安祥的站立墟中,偶而貶動大大的牛眼、擺動一下牛尾,默默地準備接受牛販為牠們安排的未來。
在牛墟中,除了各式各樣待價而沽的牛隻外,就是臉上滿布風霜、穿著簡樸的牛販。
牛販是專門做牛隻買賣的人,他們到各地去收購牛隻,然後趕到牛墟買賣,這一買一賣間,從中賺取利潤。在昔日物質生活水準較低的農業社會裡,當牛販是個不錯的行業,他們活躍在牛墟之間,形成一個特殊的小集團。
當個牛販也並不是簡單的事。以前的交通不便,來往各地全靠兩腿,還要牽牛趕路,萬一牛生病、被偷或是發牛脾氣跑了,無論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是很大的損失。

牛墟保存了古代市集的風貌,墟中還賣各種牛的配件,如牛鞭、牛鈴、牛索、牛軛等。(孟慶常)
牛販得有不少本事
因此,想做牛販,就得先跟著老牛販跑。先在各地頭結交朋友,再慢慢瞭解牛的習性,學些治牛傷、病的藥方。幾年下來,經驗豐富了,才能獨立作業。此後,就成為一個四海為家、浪跡各地的牛販,是馴牛郎,也是牛的朋友,偶而還要客串一下赤腳牛醫。
在過去封閉的社會裡,人們很少出遠門,因此這些到處跑的牛販,還身兼傳播訊息的任務。有時候,墟民會託牛販捎個口信給異地親友;過些日子,再從牛販口中得到對方的回音。這些頭戴斗笠、口嚼檳榔的牛販,在買賣之餘,免不了會暢談各地見聞,牛墟自然也就成為時事的傳播站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牛墟少了,牛販的重要性也相對的減低了。年輕一輩很少人再踏入這個行業,牛販的形象也有了改變。
目前牛墟已很少看到戴斗笠、嚼檳榔的牛販,現代牛販頭上戴的是各式各樣的運動帽、羅宋帽,口中抽著香煙,身上穿著夾克,而且多半自備摩托車、轎車或小貨車,穿梭往來於各牛墟間,只不過是幾小時的光景。

帶到墟上出售的牛被梳洗得光頭淨腳,並配飾牛鈴,紮上紅布條,裝扮得漂漂亮亮,讓購買者圖個吉利。(孟慶常)
現代化的經營方法
牛販的數目減少了,但是他們比以前懂得企業化的經管方法,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的專業牛販多半是幾個人合夥經營,當一夥牛販進墟後,先把牛隻安置妥當,就開始展開交易前的準備工作。通常都留一兩人看守牛隻,其他人則四處遊逛,打探當天的行情。等到打探得差不多,或是看到屬意的牛隻了,隨即展開一段高潮迭起的「前奏」。
第一步是檢查牛齒,俗稱「摸壽」。牛販用一隻手扳開牛嘴,另一隻手伸入牛口中觸摸牛齒,從牛齒生長的情形,推斷牠的年齡和健康狀況。
通常成年的牛隻都有八齒,因此,七齒以下的牛,就不大受歡迎。相反地,如果是九齒的「牛公」或是十齒的「牛王」,表示牠已屆成年,牙齒發育健全,能吃草反芻,有體力耕作,就很能博得買主的歡心。尤其是十齒的「牛王」最為珍貴,因為農家相傳,用牛王耕作是最吉利的事,可保歲歲豐收。

牛墟保存了古代市集的風貌,墟中還賣各種牛的配件,如牛鞭、牛鈴、牛索、牛軛等。(孟慶常)
牛墟中的測驗項目
「摸壽」之後接著要「試牛步」,讓牛就地繞一圈「亮亮相」。有經驗的牛販只要看牠走幾步,觀察牠四肢生長的比例,就知道這條牛是否勤快。
第三關「試車」,是牛墟考試最緊要的關頭。牛隻能不能賣到好價錢,就要看這一關能不能順利通過。
牛販把牛牽到試車的地方,那兒有一部牛車,有時兩部、三部連在一起,車輪都用繩子綁死。有時牛販還嫌牛車重量不夠,在上面放置石頭,再坐上幾個人,然後揮鞭吆喝,要牛隻往前拉。想拖動這列不會轉動又滿載的牛車,實在很不容易,但在鞭子的驅策下,牛隻只好賣命的勇猛向前。
一般說來,黃牛的性情比較溫馴,在主人的命令和鞭子無情的笞打下,雖然有點力不從心,停停拉拉、拉拉停停,還是一步步埋首前行。但是水牛就不像黃牛那麼合作了,只要拉上一段路,牠就氣咻咻地賴在原處不走,否則就往人堆媃p,急得牛主直跳腳,三番兩次從牛車上跳下,一邊使勁的拖著牛繩,一邊面紅耳赤地斥喝那頭不聽話的牛。
這時四周的人群就會主動的在一旁加油,只見塵土飛揚、吆喝聲響徹牛墟,使得牛墟考試達到最高潮。

牛墟保存了古代市集的風貌,墟中還賣各種牛的配件,如牛鞭、牛鈴、牛索、牛軛等。(孟慶常)
討價還價的過程
一條牛的牙齒是否健全、腳步是否勤快、拉力是否充足?決定了牠的身價。三關過後,買主對這頭牛的價格大致已有了腹稿,但他不會冒然出價,照例由賣主先開口,然後買賣雙方交頭接耳的開始議價,緊接著掀起一陣近似吵架的討價還價聲。如果雙方繼續爭執不下,周圍的人便會迅速圍攏過來,權充中人,替他們折衷出一個價格。在大家的勸說下,買賣雙方終於首肯,彼此拍拍肩膀,露出笑臉,達成協議。
在牛墟議價有許多行之有年的規矩,例如,如果買者還價,一旦賣者說聲:「賣了」,那麼買者就得買下,不得反悔。另外,牛墟中都是現金交易。目前一頭牛的售價從台幣七、八千到三、四萬不等,是筆不算小的數目,因此,牛販要隨身攜帶大筆現鈔,買賣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牛,賣方當場清點大筆花花綠綠的鈔票,清點完畢之後,交易才算圓滿達成。

牛出售前要先經過試車。牛販把兩部或三部車子綁在一起,用繩子把車輪綁死,使輪子不能轉動,如嫌不夠重,牛販自己坐到牛車上增加重量,一面吆喝,一面鞭打牛隻拖動牛車,用來測驗牛隻的體力。(孟慶常)
不捨揮淚賣耕牛
有些農家遭遇了變故,急需用錢,在告貸無門的時候,只好狠下心來,把心愛的牛牽到牛墟變賣。農夫牽著刻意裝扮——牛角綁著紅布條,牛頭配戴牛鈴——的牛隻,穿梭在牛販當中,雖然一樣是買賣牛隻,農夫的心情卻和牛販大不相同。當牛隻賣掉之後,牛鈴退還給牛主,牛主總會失魂落魄的提著牛鈴,眼睜睜的望著多年朝夕相處的伙伴離去,眼眶不禁濕潤起來。他用衣袖擦乾眼角,心想:過些日子有了錢,再到這媔R一頭牛回去,但是那時買的牛,不可能是現在賣掉的這條了。想到這裡,農夫心裡忍不住又難過起來。
牛是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因此在牛墟中,經常可見人與牛或牛與牛間生離死別的感人場面。有的母牛和小牛一起被牽往牛墟出售,雖然牛是牲畜,但是母子間牴犢情深的天性,依舊充分表露無遺。只見小牛緊緊地依偎在母牛身邊,母牛則無限慈愛的低頭用舌舔著小牛的身子。當母牛被牽去試車時,小牛小小的身軀緊跟不捨,並且不停的鳴叫著,似乎想要分擔母親的辛勞。

牛出售前要先經過試車。牛販把兩部或三部車子綁在一起,用繩子把車輪綁死,使輪子不能轉動,如嫌不夠重,牛販自己坐到牛車上增加重量,一面吆喝,一面鞭打牛隻拖動牛車,用來測驗牛隻的體力。(孟慶常)
牴犢情深,賺人熱淚
如果小牛尚未斷奶,牠就可以和母牛一起出售,因為母奶是小牛斷奶前唯一的食物來源。如果小牛已經斷奶,那麼牠就極有可能遭到和母牛分離的命運。通常母牛似乎都能預知自己即將和愛子分離,牠把握最後的機會,和小牛依偎親熱,餵小牛喝最後幾口溫暖的奶,然後認命的和新主人離去,只留下孤單的小牛「XX」的叫著,好像在呼喚「媽媽!媽媽!」,但母牛已經走遠,再也無法回頭看牠心愛的小牛了。
當牛墟交易到達尾聲時,已接近正午時分,這時是墟內攤販最忙碌的時候。做完生意的牛販,結伴坐下來歇歇腳,吃碗點心,或者喝杯冷飲。
牛墟中除了賣吃的以外,也賣牛的配件和日用品,例如,玲瓏美觀的牛鈴、拙樸厚實的牛軛、細長的牛鞭、結實的牛索,甚至牛的感冒藥、腸胃藥,還有牛肉湯、牛雜湯……應有盡有。另外,賣衣服、鞋子、魚網、釣線、跑江湖、賣膏藥、表演猴戲、功夫的也都來了,他們透過麥克風吆喝生意,吸引許多墟客圍觀。這些攤販做生意的對象自然是牛墟堛漱H,因此,他們也和牛販一般地趕集,三天做一次生意。

在牛墟都是現鈔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牛,從未發生賒欠的事。(孟慶常)
待宰牛的悲哀
由於耕牛地位的低落,使得牛墟原本的功能逐漸消失,像北港這個原以耕牛買賣為主的市場,最近已有許多屠宰牛販活躍其間。
買賣耕牛是論氣力,不論斤兩;但是買賣屠宰牛則是論斤兩,不論氣力。因此,在屠宰牛販的眼中,愈是膘滿肉肥的牛隻愈受歡迎。被看中的牛隻不必辛苦的去試車,但是一旦身上被刷上紅油漆的記號,就表示被判了死刑,即將被拉到屠宰場待宰,這時牛就會流下眼淚。
俗話說:「牛知死不知跑,豬知跑不知死」,牛雖然知道自己死亡將至,但牠沒有掙扎,也沒有哀號,只是靜靜地流著淚,作沉默的抗議。可憐辛苦大半輩子的耕牛,就這樣成為刀下俎、盤中餐了。
目前取代耕牛地位的是耕耘機,也就是農夫口中的「鐵牛」,就像我們稱呼腳踏車為「鐵馬」一樣。由於對昔日提供我們坐騎獸役的牛、馬仍有份濃厚的感情,因此,雖然牛馬的功用都已遭淘汰,我們對於代替牠們的機器,仍以牛、馬來稱呼。
從科學和經濟觀點來看,鐵牛不必吃草、不會疲倦、不會生病、也不會發牛脾氣,只要開關一開,它就「隆隆」發動,左轉右轉,任憑主人操縱,工作效率不知勝過耕牛多少倍。由此看來,耕耘機取代耕牛,實在是必然的趨勢。

交易完成後,把牛隻趕上小貨車,開往另一個目的地。(孟慶常)
牛在農民心中的地位歷久不衰
雖然多數農友都已改用鐵牛耕作,但是農家對過去替他們出力流汗的牛,仍然非常懷念,犁牛陣是最能表達這種感情的民間習俗,也是農家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餘興節目。
農民用布糊成牛頭,套在頭上裝扮成牛,四周環繞著幾個大人、小孩,他們口中哼著鄉土曲調,扭著輕快的舞步,挨家挨戶傳報豐收的兆頭。可見牛在農民的心目中,仍舊是吉祥富足的象徵。
由於工業化發展必然的趨勢,以及耕耘機的出現,使得推動中國農業社會的耕牛,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來往牛墟的人,都已體會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牛墟的命運將如同耕牛一般,存在的日子不會太久了。
也正因此,富有濃郁鄉土風味的傳統牛墟趕集,在現代社會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引人發出思古幽情。
當我們面對著牛墟中的耕牛,心中自然興起無限的依念與敬意,因為牠們畢竟曾經陪伴我個度過悠久漫長的歲月,為我們的溫飽,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