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紀人,運動場上淘金客。他們把球場當作商場,把球員當商品,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對內,代表球員與球團就合約年限、酬勞、激勵獎金、優先續約選擇權……展開折衝,爭取對球員最有利的條款;對外,他們負責處理媒體對運動明星貪得無饜的探求、廣告、代言加公益活動,務求讓球星光環長在。
媒體時代的運動產業化,是塑造運動經紀人的最大推手;台灣跟隨著全球運動職業化浪潮,經紀人的出現歷史極短。截至目前,多數運動經紀人仍不脫單幫掮客的形象,但當運動產業化的腳步愈走愈快,以企業化經營運動經紀的服務也愈形重要。他們要如何創造球員、經紀人和球團的三贏呢?
去年底被洛磯隊釋出的曹錦輝要找工作;洋基隊新科的勝投王王建民準備談薪水──春天日近,北美各城封冰漸退,大聯盟裁判還未喊出令人悸動的「PLAY BALL」,兩位頂尖台灣投手的季前動向就已牽動隔海關注的球迷。在國內,網球名將盧彥勳到底會不會披上戰袍,代表中華隊參加台維斯盃比賽?話題同樣延燒。
心事未解,會不會影響這些拔尖選手備戰?別擔心,談薪、找新東家,到代表國家隊出賽是否該領「出場費」等問題,3人背後都有經紀人打理一切。在高度專業分工的職業運動世界,王、曹兩人應該注意的是自己的球速和好壞球比率;至於盧彥勳,第一次發球的準確度則是他今年成績的關鍵。

以往對於經紀人與球員交易制度一直採取迴避態度的中華職棒,如今態度也開始動搖,極有可能在不久後實施自由球員制。
沒錯,一如電影《縱橫情海》的情節,只要你剋掉所有對手,經紀人就會「SHOW YOU THE MONEY」!在職業運動發達的美國,頂尖運動員經常與頂級經紀人相匹配:當選手口袋塞滿大把大把鈔票,幫助他們登上體壇和財富頂端的經紀人同樣也有著超級巨星排行。
現今美國職棒最著名的超級經紀人,要屬SBC公司的老闆史考特.波拉斯。球員出身的波拉斯,擁有法律博士學位,透過他的談判,球員面對資方(球團)時經常佔盡優勢。部分球界人士因此當他是吸血鬼,認為他總是想盡辦法吸乾球團每一分錢,也擔心他的「哄抬行情」、炒作球員身價會造成職棒生態的亂象,甚至對職棒造成毀滅性影響。
這位手段高明的經紀人巨星,影響力有多大呢?今年美國職棒大聯盟登錄的近900位選手當中,波拉斯運動經紀公司麾下佔了60位,而且大多是屬於位居前半段的一線選手。這些選手中有20位打過大聯盟明星賽,平均年薪超過700萬美元(約合台幣2.2億元),以一般行情──經紀人(或公司)抽成4~6%的比例推算,波拉斯自己也是年收入近千萬美元的大戶。
至於在美國職籃NBA,個體戶安迪.米勒則是最讓球團頭痛的嗜血經紀人。1997年,他讓當時才21歲的賈奈特簽下史上首見的7年1億2,600萬美元超級合約,是他轟動武林的代表作。
超級經紀人魅力何在?他們如何將眾多大牌納入羽翼之下?歷經多年傷痛和轉隊困擾,曹錦輝在2004年3月與SBC簽下經紀約,也終於感受到超級經紀人的頂級照顧。
2004年,中華隊打進奧運,當時仍在美國洛磯隊效力的曹錦輝想要在7月為中華隊效力。然而,曹錦輝手上還未痊癒的陳年舊傷卻讓球團遲遲不肯大方放人。這時,SBC公司在台代表鐘孟文接到洛磯隊的越洋電話。
「曹錦輝曾在2001年進行手部韌帶重建手術,之後歷經了一年的休養才復出。因此洛磯隊告訴負責組訓的中華棒協,要中華隊派遣曹錦輝出賽時,必須恪遵規定(投一休四,且每場各有不同的球數限制),」鐘孟文回憶,這種限制造成總教練徐生明的調度困難,也因此,徐總回覆洛磯球團,表示他考慮放棄曹錦輝了。
然而,希望為國家效力、也藉此折抵役期的曹錦輝並未放棄,他要求鐘孟文透過經紀公司協調。於是SBC請出公司專屬的運動傷害醫生替曹錦輝看診,做出「代表中華隊出賽並不會加重傷勢」的結論後,將檢查結果知會洛磯球團。
「接下來,SBC 展現了他們在美國職棒的龐大影響力,請出老闆波拉斯直接跟洛磯球團攀交情,曹錦輝終於順利成行,」目睹協商經過的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人員回憶。

由球員、球迷,轉而成為經紀人,娛樂和工作都離不開棒球的鐘孟文(右),本質上是個「球痴」。圖為他在4月全國女子棒球賽中臨場面授機宜。
用關係、講人情,必要的時候展現一下肌肉、虛張聲勢,運動經紀的世界殘酷、刺激,不下於場內競賽。但是,運動經紀人的工作是什麼?
和演藝界的經紀人一樣,「運動經紀人主要靠佣金過活,運動員收入愈高,我們也跟著水漲船高,」鐘孟文解釋,協助運動員發揮最大潛能、創造最高身價,就是經紀人唯一天職。「以SBC的標準來說,我們希望能夠幫球員打理一切『場外』事宜。」
「至於其他服務好的經紀人更是公事私事一手包,處理感情問題、買車子、找房子,瑣碎如弄票給看球的親友,甚至幫運動員理財也屬常見。所以經紀人不但要熟識各球團、熟悉體育圈,對運動員相關的各項遊戲規則與生態也必須徹底瞭解,」鐘孟文指出,但主要還是聚焦在客戶的運動生涯,特別是洽談薪水和廣告代言等合約。
奧運結束後,曹錦輝回到洛磯隊固定出賽。但當2005年職棒開季,曹錦輝又傳出受傷不能上場,是否再度進行手術的決定讓曹錦輝深感困擾。
這一次,SBC再度派出公司特約醫師,「要不要開刀,曹錦輝很猶豫,但醫師檢查後,附和洛磯隊本身隊醫的建議,要他進行手術,徹底治好右肩部關節唇的撕裂傷,」鐘孟文回憶。
2005年這場手術雖然順利,術後長長的復健過程難熬,卻讓這位台灣第一位登上大聯盟投手丘的棒球明星心情鬱卒。「那段時間,他完全不想跟外界聯絡,所有與國內棒球界的聯絡都以我為窗口,」鐘孟文說,也就在這段時間,簽約後原本一直維持著工作上往來的兩人,逐漸成為好朋友。
「除了固定的電話聯繫外,我每次到美國一定先去看他,」鐘孟文說。2005年同一年,王建民正式升上大聯盟,開始代表洋基隊出賽,再加上2006年整年的王建民瘋,「只有少數球迷還會想起小曹,問我小曹去哪了?」

復健期中的小曹哪裡都沒去,生活受限在醫院和球隊的訓練中心兩地,完全不想和外界聯絡的他,就連2006年回台灣都一路保密,每年一簽的美國工作簽證也委由鐘孟文準備書面資料。而到了2006年底,洛磯隊宣佈和小曹解約更是一大打擊。「有一段時間,曹錦輝非常茫然,」鐘孟文說,但SBC仍積極替小曹評估加盟其他球隊的合約,最後,SBC在徵詢小曹意願後,決定與洛杉磯道奇隊簽約。
走過手傷、轉隊,經過長長的休養期,曹錦輝今年春訓在道奇表現優異,4月中旬,中繼投手短缺的道奇隊更是宣布將曹錦輝調上大聯盟,也創下台灣投手身穿不同球衣在大聯盟獻技的紀錄。
不過,環顧國內體壇,曹錦輝獲得的強力後援絕對是幸運的少數。
「曹錦輝、王建民打上大聯盟,簽的經紀公司包括CSMG和SBC,都是規模和制度健全的公司,」研究美國職業運動制度的緯來體育台球評朱彥碩指出。但在國內,無論是職業化邁入18年的棒球,還是始終停留在「半職業」的籃球,球員待遇通常只是球團的片面決定。「這就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球員缺乏保障,二是與運動經紀約相關的爭端層出不窮,職業運動倫理和遊戲規則也無法建立。」
2005年,國內超級籃球聯賽(SBL)的東森籃球隊開出史上最高的3年1,500萬元價格,挖角國內籃壇第一人陳信安加盟。不過,合約曝光隔天,原屬裕隆隊的陳信安在簽約後旋即反悔,造成籃球界議論紛紛。
在勞資關係上,球團與球員原屬對立的兩方,然而,在少數球團壟斷運動市場、球員長期缺乏經紀人制度的情況下,國內無論是棒球或籃球球員,基本上都等於球團的資產,雙方是徹底的僱傭關係。
「敘薪、調薪就不用說了,就連廣告代言也都由球團出面接洽,而且從中抽佣,」朱彥碩指出,由於陳信安當初跳槽,委任自己朋友,專業度低,難怪會出大差錯!
陳信安誤把雙方口頭約當真,收了東森1百萬元簽約金後才仔細閱讀這份「完全經紀約」,結果發現合約規定「肖像權」的使用權屬於東森隊;此外,原本他在簽約前曾表示,若有機會前往美國打球,東森必須無條件放人,但該條款也未列入,等於硬生生斬斷了「飛人」前往NBA的美夢。
錢收進了口袋、合約上的字跡還未乾,陳信安臨時反悔,當然遭到東森強烈抵制,2005年陳信安被迫以「受傷」為由休息了一整年。最後,還是惜才的老東家裕隆老板嚴凱泰親自出馬與東森溝通,並由信安致歉、退回簽約金後才結束這起違約烏龍。然而,整起事件顯現出國內球員對於簽約權利義務的無知輕率,卻令人無奈。
從籃球到棒球,球員新人競出、買方壟斷的市場,造成球團主導一切,陳信安的遭遇並非特例。
「國內的體育環境,基本上沒有經紀人存在的空間,」朱彥碩指出。在國內,除了最受歡迎的籃球和棒球之外,在跆拳道、撞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領域,近年雖然好手輩出,卻幾乎都是在沒有經紀人保護的情況下頻頻出國比賽。
「以高爾夫球來說,從日本、美國到歐洲,不同獎金、不同層次的比賽多如牛毛,初出茅蘆的選手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對自己最有利,」剛剛簽下陸冠芝等3名頂尖女子高爾夫球選手經紀約的智林運動行銷董事長施宣麟舉例,美國高爾夫比賽獎金雖然最高,但競爭也最激烈,要勝出並不容易,貿然前往未必合算,再加上出國比賽,龐大的交通和食宿費用,如果這一切都需要選手自行張羅,自然大大耗損心力、影響戰績。
「其實國內也不是沒有經紀人,但這些經紀人往往要等到選手自己闖出好成績才靠過來,且通常都是狠狠撈一票就結束,」施宣麟表示,在上無法令規範、下無透明市場的情況下,國內眾多未掛牌、身分多為退休球員或學校教練的經紀人,充其量只是「掮客」,他們遊走於球界,透過各種管道接觸、遊說球員,甚至在球員未滿18歲就先簽密約,以每個月1萬元上下的「營養金」名義,綁住懵懂單純的球員。
「以籃球來說,近年好手頻出,許多球員被國外大學看上,提供全額獎學金邀請赴美唸書兼打球,卻因為早年簽合約綁死了自己,懊悔不已!」朱彥碩說。

而台灣最有國際競爭力的棒球場上,「經紀蟑螂」更是處處可見。1999年,巨砲陳金鋒以60萬美元簽約金和道奇隊簽下6年合約,為他牽線的經紀人竟獅子大開口,咬下遠高於市場行情的15%仲介費。
此外,在歷經陳金鋒、王建民和曹錦輝等人的高簽約金後,台灣近年還流失了大量高中畢業球員,紛紛以每年不到20萬美元的低價,「賣」到美國的各等級運動市場。棒協執行秘書林宗成說,「經紀人問題可說是職業運動全球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由於國內比賽屬於地區性,市場小,提供經紀的誘因有限;而國外大環境好,球員希望登上國際舞台,但有能力代表他們與國外運動圈打交道的人又不多,等於提供了大量空間,讓蟑螂型掮客上下其手。」
商業化的運動場上,一旦球團和球員之間形成供需關係,「仲介」也自然出現;若一味排拒中間人,拒絕制度規範,中間人的違規操作就會成為常態。
事實上,以制度發展久遠的美國職棒大聯盟為例,即限制美加地區選手必須18歲以上才能簽約,用意在保護球員至少能完成高中學業;但在其他地區,簽約的年齡限制則降到16歲,也因此吸引了較不重視教育的中南美洲好手加入,成為美國體壇的廉價傭兵產地。
「但是,你在日本、韓國等地,絕對看不到球員未滿18歲就和美國職棒簽約,」憂心台灣成為下一個「多明尼加」(美國職棒最大的外籍選手來源地)的林宗成說。台灣沒有經紀人制度,也就無從建立經紀人規範和管制,保護涉世未深的運動選手。也因此,體委會和棒球協會等單位多年來不斷催生經紀制度的誕生。「其實也是藉此讓運動員去了解自己切身相關的法律問題,包括肖像權、刑法、契約內容,甚至於賭博背信罪的後果,運動員本身若完全沒有概念,自然容易誤入歧途,」林宗成指出。

反向操作!專業經紀人逐步興起之際,經紀約原本委由創悍行銷的林義傑卻在去年解約,改委女友江靜如擔任,後續影響還待觀察。
不過,體制開創緩不濟急,代理球員的商機早已邁開自主步伐。國內「經紀法」還在空中樓閣階段,相準台灣優秀運動選手的國際大型經紀公司卻已紛紛登台,除了棒球好手外,IMG、CSMG、IBB和SBC等著名運動經紀公司也簽下為數不少的高爾夫和網球選手。
除了國外業者,國內近年也興起為數可觀的新企業,瞄準球員經紀市場。
「我們在運動經紀領域的第一位客戶已經簽下,」2006年底一場記者會上,「喜鵲經紀行銷公司」負責人林有慧帶領著國內新一代籃球偶像田壘一起亮相。
擔任娛樂經紀工作長達10年的林有慧,捧紅過包括F4等重量級藝人。「達欣這些籃球員有身材、有臉蛋,談吐反應也不差,」林有慧說,「娛樂」與「運動」結合以創造商機,大膽思維讓她看見代言約的商機,4個月來,廣告商的詢問度不低。但林有慧也強調,「他們現階段還是以專心打球為主,球季內的通告不能太多。」
「只要去數數運動員代言廣告的數量,就可以知道運動商機正在步向一個高峰,」智林行銷董事長施宣麟說。施宣麟曾任職於國際管理集團(IMG),長年追蹤海內外棒球選手的經紀代理約。2004年他自己成立公司後,陸續簽下盧彥勳等網球好手,最近又簽下包括陸冠芝在內的高爾夫球女將,計畫以每年一百萬元的方式「贊助」她們出國比賽。「在這份約中,智林完全沒有獎金抽佣,」他強調。
沒有抽佣,智林的效益何在?「先投資3年吧,到時候也許她們成績已經出現,我們也可以換成一份較為正常的合約。」
放長線釣大魚,現代伯樂必須自己培養千里馬,這也是波拉斯常用的手法──先以球具、各種私人服務和場外的協助籠絡球員,再逐步說服球員簽約。看來,台灣運動場上愈打愈熱之際,場外超級經紀人的誕生也指日可待了。

站在運動明星身後,作他們的事業靠山,這是經紀人的天職。SBL季後賽將近,經紀人林有慧趁著練球前,到球場關心「達欣虎」當家中鋒田壘的練球狀況。
誰是他們的經紀人?
林義傑──江靜如(女友)
邱子愷等美國小聯盟球員──悍創運動行銷
王建民、曹錦輝等大聯盟球員──CSMG、SBC
陸冠芝等高球女將──智林行銷(贊助約)
達欣虎隊──喜鵲行銷(廣告行銷約)
陳金鋒等中華職棒球員──無

台灣最亮眼的明星是誰?洋基「勝投王」王建民擠下演藝明星,亮相代言機會大增,也稍稍彌補了偏低的薪酬。圖為高鐵左營站的王建民廣告看板。
經紀人插一腳,問題特別多?國內近年重大運動經紀糾紛
1999 陳金鋒、郭泓志相繼與美國洛杉磯道奇隊簽下合約,居中牽線的興農牛副領隊張高達佣金高達簽約金15%,消息一出,球界譁然。
2001 年僅17歲的高雄縣高苑工商投手羅錦龍與美國洛磯球團簽約,簽約時未達法令年齡。
2001 美籍經紀人買利嘉趁中華隊在美集訓之便,遊說籃球明星吳岱豪簽下經紀約,以便轉介吳到美國NCAA發展,遭吳拒絕。
2005 東森以前所未有的3年1,500萬「天價」挖角陳信安,震撼籃壇。後因兩造對「完全經紀約」認定不同,陳信安拒絕履約。
2007 職業網球好手盧彥勳、王宇佐、陳迪的義務經紀人「卡神」楊蕙如要求網球協會支付盧、王、陳3球員在台維斯盃的出場費每人 1萬美元,遭到網協拒絕,3人一度揚言放棄為國出賽。(整理、製表李國盛)


出了場外,形象重要性不下於場內的球技。田壘接受緯來體育台《籃球週報》專訪時,林有慧仔細盯著,並適時提醒他面對媒體的技巧。




籃球是台灣最熱門的全民運動,雖礙於體型,球員出國打職業賽的例子寥寥可數,但近年出走美國「唸書兼打球」的風氣已開,前進NBA或將不只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