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椅、八仙桌、羅漢床……,這些傳統傢俱已經落伍,只適合擺在博物館供人憑弔?
當然不是。且看它們在設計師的巧思下,如何改頭換面,重新進入現代生活。
鋼琴、酒櫃、吧台、真皮沙發——這是六、七年前,台北企業家最時髦的、展示財力與品味的家庭裝潢要件。
「紅眠床又大、又笨、又暗、又硬,還不丟了換彈簧床!」——這則是農家翻新時,年輕人要求「現代化」的第一步。
從浴室圓鏡中看去,西式化妝品、塑膠花、明式圈椅,竟組成一種和諧的內在美感。(攝自蔡松濤自宅)(攝自蔡松濤自宅)
古典傢俱風從外頭吹來?
標榜舒適、方便、多功能的純西式傢俱,幾乎已打進了國內的每一戶人家;那些被淘汰的老傢俱或仿製的中式傢俬,倒是一直深受歐美及日本人喜愛。當年美軍駐防台灣時,許多人回美前搜購了一件件「老古董」運走;原企古藝傢俬店總經理江良平十年前就在新加坡經銷國內的中式傢俱,顧客中最多的是日本人。
隨著國內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昇,以及與國際社會交往頻繁,有些人從外國友人處感受到中式傢俱的魅力;也有些人在享用了一切西方文明產物後,驀然回首卻不免納悶:連人的最後精神堡壘——家,都全盤西化了,身為中國人,還有什麼特色可言呢?
在這種情況下,近兩年來,年代悠久的明清古董傢俱,仿古的「新古典」傢俱、乃至於台灣民俗傢俱及陶甕、紙傘等各種民藝品,又逐漸從國人的記憶中復出,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重新進入現代家庭。從石牌、士林、中山北路上一家家新開的古董傢俱藝品店看來,這股傢俱「復古」風,正方興未艾。
以銷售「新古典」傢俱著稱的原企古藝傢俬店總經理江良平說:「四年前原企剛開幕時,常往來的客戶中,幾乎九成是歐、美及日本人。但這一、兩年來,本國客戶的比例已經提高到七成以上了。」
紅眠床、五斗櫃,埋藏了多少老祖母時代的回憶。(張良綱)
中國哲學的具體呈現
這些客戶有相當固定的特徵,都屬有錢有閒、文化素養也高的「少壯派中產階級」,如醫生、企業界名人、歸國學人、或是藝術創作者。他們邀請外國友人餐敘的機會較多,因此,中國傢俱與擺設就成為引起話題、順便宣揚文化的最佳橋樑。
用傢俱來宣揚文化?若是少有機會接觸傳統傢俱的人,恐怕還真會被難倒。
以最常被引入現代生活的明式黃花梨官帽椅為例,素簡流暢的線條中,就包容著中國文化「儒」、「釋」、「道」三種哲學思想。以「儒」來說,儒家重尊卑、講倫理,傳統明式官帽椅都成雙出現,有資格坐上去的,必是年高德邵的夫妻、或是文人雅士的文友貴客,一般僕役庶民無法享用。而廳堂中座椅的排列,更是自內至外,由尊及卑,絲毫馬虎不得。
若以現代人的標準來看,老式椅子總嫌太高,其實那是傳統講究「坐有坐相」的關係。對傳統傢俱素有研究的劉文三指出:坐在這種椅子上,腳跟一定要放在前面椅腳間的橫檔上。古時更講究的官宦大戶,還會另置獸形「腳踏」,專供墊腳。腳一墊,腰桿自然挺起來,於是脊椎、脖子都會順勢沿著椅背弧度找到支撐點,手臂也就自然搭靠在扶手上。這種「端座」或許不符合現代人講求的舒適,但卻帶有文人儒者的禮教觀念,一方面也隱含佛家「禁慾」之意。
原企古藝傢俱店中,師傅們正細細琢磨,讓老傢俬重現新貌。(張良綱)
「生漆」與「接榫」
至於道家的「天人合一」觀念,則表現在椅子結構與傳統四合院建築格局的相互呼應上。「不僅是椅子」,江良平指出,「傳統的琴案、書桌、床等結構,都是從建築中蛻變而來的,也都帶有以小觀大,師法自然的意味。」
除了「儒」、「釋」、「道」的哲學內涵,明式傢俱簡練勁挺的線條,和中國文化的最高表現——書法,也淵源頗深,都強調「剛柔並濟、動靜相宜。」
此外,在製作方法上,傳統傢俱也有許多特殊之處,「生漆」和「接榫」就是其中兩項。
師大工業教育學系教授鄭曾祜指出,生漆是從漆樹的樹脂中萃取出來的,漆色透明,正好可以顯示原木木紋材質之美。而且生漆愈磨愈光潤,歷久彌新;它又耐高溫,被煙蒂燙一下也不會留下痕跡……這些優點,都是現代洋漆或木貼皮無法企及的。
至於不用釘、不用膠,全憑一凹一凸兩木相嵌固定的「接榫」完成精密堅實的傢俱,更是中國工藝足以傲人之處。尤其「接榫」處為表現「接頭美感」而雕的圖案(俗稱「補牆」),更是傳統傢俱的一項特色。
西式沙發旁的老式木箱,可以兼做鞋櫃、茶几,上面可以擺設裝飾品。(張良綱)
明式素雅,清式富麗
大體說來,明式傢俱線條勁挺、造型簡練,很適合引進講求經濟、效率的現代社會。而做工繁麗厚重,講究雕、鑲、嵌、鏤……種種技法的清式傢俱,則往往令人產生「哇!這要花多少功夫才能完成?!」之嘆。
在極盡精巧富麗的雕工中,清式傢俱也同時大量引用吉祥圖案及民俗宗教故事。例如貴妃椅上往往雕有蝙蝠、壽桃、一雙古錢以象徵「福壽雙全」,而八角紅眠床則雕著石榴和絲瓜,取其「多子多孫、瓜瓞綿綿」。這些饒富古趣的圖案,顯示出單純樂觀的民族性格,而這樣的傢俱,不僅具有實用性、藝術性,也是整個民俗文化的具體呈現。
「傳統傢俱的內涵要是詳細解說,還真可以開一門專門課程」,鄭曾祜教授說。可惜的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講求速成,很少人有耐心細細品味其中醇美。而在西式文化大舉入侵下,傳統傢俱也像書畫、陶瓷或戲曲一樣,逐漸式微了。
也因此,這一兩年來新興的古典傢俱風,就特別讓人興起「富而好禮」的期盼。而以「少壯派中產階級」帶動風氣,其意義和老祖父、老祖母的偏愛佛堂、供桌、太師椅,又大不相同。
炕榻、炕几、巨幅山水中堂、雕花窗門、宮燈……,中間再以象徵圓滿的月亮門隔開,完全保留中國風味。(譚國良提供)(譚國良提供)
懷古而非復古
「新一代和老一輩的傳統傢俱愛用者,在心態上、方法上都不能相提並論」,經營規模在台北首屈一指的寒舍古董傢俱藝品店總經理徐政夫指出。
例如老一輩人選用整套的桃園大溪唐木傢俱,往往只是因為「用習慣了」,並不考慮這些傢俱搬到現代客廳、房間時的適用問題;但新一代的中產階級,則抱著「古物新用」的原則,用現代人的眼光加以選擇,並且創新、變化,使傳統傢俱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選擇傳統傢俱,是帶著『懷古』的心情,但絕不能用『復古』的手法」,室內設計師蔡松濤指出。
建築格局的巨大改變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從前的四合院,整個格局以正廳為中點,向兩邊延伸,正廳大門也在正中央,講究的是中庸、對稱的美感,傢俱也以『整套成雙』為標準。而現代公寓並非如此,所以在傢俱應用上,也就更自由、強調『個體』」,設計師杜文正從建築與傢俱的關係來分析。
在這種現代美學觀中,太師椅不必成雙,在一套西式布面沙發旁擺上一把雕工精細的明式太師椅,更能使它成為視覺焦點。
兩張供桌做隔間,為整間大廳增添了典雅氣氛。(譚國良提供)(譚國良提供)
穩重傢俱加上「叛逆」色彩
而以「童玩」心態來運用傳統傢俱的設計師譚國良則認為,從前儒道思想重紀律、和諧,所以同一室中,各個傢俱的造型、質感、色彩,都要搭配統一,避免突兀。但現代人平日工作已經夠緊張忙碌了,為什麼不用帶有強烈對比、矛盾、甚至「叛逆」意味的手法,為自己製造點小趣味,以紓解一下繃得緊緊的神經呢?
於是,在譚國良辦公室一角,一根相當搶眼的紫色大圓柱旁,放了一張造型優雅的明式黃花梨圈椅,以及一個模仿女人石榴裙造型、令人發噱的矮胖鼓凳。圓柱、文人雅士正式場合坐的圈椅,和販伕走卒都可入座的鼓凳,聚在辦公室一角,雖然三者都是中國人熟悉的,但它們造成的不和諧美感,卻又是絕對「現代」的。
「將傳統素材——不管是造型、材質、製作方法、色彩——抽離出來,加以變化後,再與現代素材重新組合,使它具有絕對的現代感,又不失中國傳統的精神意境,這才是設計者最大的挑戰!」以研究中國園林及建築空間著稱的設計師黃永洪說。
在黃永洪的辦公室中,就不乏這種匠心獨運的例子:四張明式圈椅,卻將線條簡化、高度降低,並且用黑色鋼管塑成、墊上皮面彈簧墊,但同時又採用傳統「接榫」製法。
對於這種「中西合璧」式的產品,黃永洪表示,完全以現代人的需要為出發點:降低座椅高度、加上彈簧墊,是講求舒適;採用鋼管,則因鋼管是柔性材料,容易塑造成圈椅的弧度,比起以往用鋸子、刨子,硬把木頭刨出一個弧度,在生產過程上經濟、方便多了。此外,黑色鋼管頗符合現代辦公室強調的「冷感」和「紀律」。至於榫頭,則可以拆卸,也符合機器大量生產的條件。不過,這套椅子再怎麼「現代」,基本線條與造型所流露出的卻仍是典型的「中國味道」。
從廟宇中拆卸下來的貼金箔透雕作品,層層疊疊地雕著民俗故事,可惜今天懂得欣賞的人不多了。(攝自蔡松濤自宅)(攝自蔡松濤自宅)
三種運用通則
正因為現在可以利用的設計概念與資源愈來愈豐富,設計師在運用古典傢俱時,也就有更大的發揮創意空間。在一次演講中,杜文正提到運用中國古典傢俱的三種方法,這也是許多設計師的共同法則。
第一種是搭配。例如在純西式的格局中,卻用一高一矮的兩張翹頭條案做為隔間,上面擺置著陶瓷器皿,這樣比起用西式櫥櫃做隔間,就多了份典雅氣息。
要注意的是,譚國良指出,不管以西式為主、中式為輔;或以中式為主、西式為輔,總會側重一式,不可能兩者並重,否則視覺焦點過於分散,人的感覺也會無所適從。
此外,鄭曾祜認為,儘管現代設計常用「不和諧」、「不對稱」以塑造趣味、變化,但「內在質感」的和諧還是很重要的。譬如明式傢俱素雅、清式傢俱富麗、台灣民俗傢俱古樸,都要以相稱的格調搭配。若硬在一套素雅的布面木底沙發旁,配上一個清式「朱漆彩繪雕花櫃」,就顯得傖俗;而一套價值新台幣五、六十萬的清式螺鈿(鑲貝殼)傢俱,和民俗陶甕、油傘放在一塊兒,也顯得不倫不類。
這也是杜文正所說的,「典雅富麗」、「素雅挺秀」、「鄉土樸拙」三種不同格調,各成系統,搭配時要選擇性地運用,才不會失之雜亂。
譚國良的「童玩」作品——明式圈椅、石榴裙鼓凳、襯以紫色大圓柱,充滿諧趣。(張良綱)
古物新用,拆卸組合
第二種方法則是「翻新設計」,也是原企「新古典」傢俱所強調的「古物新用」——用現代的設計觀念、製作技術,來整修破損的老式傢俱,賦予它新的功能和造型。
例如原企店中陳設著一座典雅的木格雕花屏風,雖是似曾相識,卻又想不起在哪裡見過。原來這是由農家的雕花窗格蛻變而來;若在這塊窗格上,鑲上厚玻璃板,做成咖啡桌,就成了具有現代功能、又絕對雅緻的一件藝術品了。
像這樣把古傢俱的各個菁華部分——雕花圖案——拆卸下來,再鑲嵌成完全不同的傢俱,是目前最經濟、應用最廣的方法;所以一張精緻的八角紅眠床,可以蛻變成四、五件傢俱:床腳床面配上現代的泡棉墊,成了沙發;兩側帶有雕花圖案的框架,鑲上玻璃,就是兩扇別緻的書櫃門;床頂的空格圖案棚架可以做成餐桌骨架;床上的精緻吊框加裝木腳及檯面,又成了優雅的矮櫃……。
如果請工匠在新傢俱上雕上圖案,雕工未必比古傢俱精緻,而以今日人工之貴,所費更是不貲。
從老傢俱拆卸下來的雕花圖案,鑲上框架及鏡子,實用又古雅。(張良綱)
文化傳承,從「家」開始
除了搭配、翻新設計外,另一種利用古典傢俱的方法是「改變用途」。換句話說,一張八角紅眠床,以前擺在臥房裡睡覺用,現在可以把它搬到書房中,裡面放上小茶几、靠墊等,就成了相當舒適隱密的飲茶間。知心好友在此,可以真正「促膝長談」;累了,和衣睡去,誰曰不宜?
此外,造型、雕刻均美的老式洗臉架,放在客廳中當花架、電話架、古玩架,甚至什麼也不放,就當做一件純雕塑來欣賞,也可以收怡情養性之效。
設計師蔡松濤說:「現代年輕人太久沒接觸傳統傢俱了,才會把它們想成老祖母時代的落伍玩意兒。其實,只要花點心思變通,這些老傢俱絕對能豐富現代生活。而且既然是『慢工出細活』的產物,自然餘韻無窮,愈看愈美,永遠不會過時。」
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就從家常生活中開始了!
一張常見的仿古竹製太師椅,配上主人自己設計的紅緞椅墊,放在彩色活動拉門及現代油畫旁,相當別緻。(攝自蔡松濤自宅)(攝自蔡松濤自宅)
兩張清初黑漆椅後面,襯著一片玻璃隔間,後面已是工作室。那兒還擺了一張標榜「後現代」風格的大型塑鋼半圓椅。(攝自蔡松濤自宅)(攝自蔡松濤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