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緬邊境詹天雷
光華編輯部:
今年二月有朋友來仰光,送我一本光華畫報,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本刊物,當時興奮的心情真是難以言喻。我逐字逐句、非常用心地把它全部讀完,這真是一本內容豐富、圖片精美的好雜誌。
「老唐牛肉麵」這篇報導,所傳達的反共義士在自由祖國奮鬥有成的訊息,對難民和在異地求生的華僑,都深具啟發性。「假如監獄像學校一樣」更是圖文並茂,我們周圍有不少人在大陸被關過監獄,甚至有長達廿四年之久的,其他如在勞改營、農場、牛棚中待過的,也比比皆是。看到台灣的監獄卻辦得像學校一樣,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後來把這本光華送給一位昆明汽車站的司機,相信這本光華已在那裏和滇緬公路上被偷偷傳閱著。
千里逃亡到異域,輾轉流離,感觸良多,很想一吐為快。我計畫寫些多年來寄居滇緬邊境上的一些見聞與感想,寄給貴刊,好讓自由祖國的同胞瞭解我們這些輾轉異域、艱苦求生者的心聲。
順祝
編安
文.高雄市金行健
編輯先生:
前些時候,我在報上看到國民黨高雄市黨部主委鄭心雄罹患肝疾的消息,各界對他的病情都十分關切,紛紛予以慰問之餘,就有人說,鄭主委一定是太辛苦、太勞累了,經常南北奔波,戮力從公,因此損及身體健康。
又有人提到,前台北市長邵恩新是因工作過度,引起心律不整而辭去市長職;前成大校長、省黨部主委王唯農,也是因積勞成疾,而英年早逝,實是黨政界與國家的損失。
於是有人好心建議,政治人物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黨政要人宜定期做身體檢查,少參加不必要的應酬,並應經常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多為公善自珍攝,如此方是國家社會之福……。
中國俗語有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愛護自己的身體,使能有體力、有精神去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當然是件好事。我無意反對上述對黨政要人的建議,但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健康固然重要,但奉獻的心志與實際的作為更重要。我看到或聽到有人為公務無私無我地付出,成天只知貢獻和燃燒自己,從不計較時間、體力與腦力的耗損,因此忘了娛樂休閒,也無暇請求保健之道……,總令我萬分感動,我以為,我們苦難的國家,就需要這樣的人!
中國人喜歡講求修身養性之道,以為「不慍不火」合乎健康長壽的原則。話說果真人人都著眼於愛護自己、講求康健之道,果真人人都能長命百歲了,國家也因此能長命百歲嗎?
個人的小我,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形體之存歿亦不需那樣介意。盡心盡意地燃燒自己、貢獻自己,往大處說,為社會、為同胞,往小處說,為自己、為親人留下點什麼,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有價值!否則,只是個公認的好好先生,只是比人健康、長壽,又有多大意義?
讓我再強調一次,我不是反對人注重保健,我只是害怕有人將健康長壽當作人生第一要務。如能將保健與工作並重,或者以工作為先,休閒保健次之——也就是說,先談如何「無我」的貢獻,再談「有我」的保健,個人以為,如此方是國家社會之福。
以上一點感想,提供光華編者與讀友參考。
文.台北林玉
編輯先生:
姜友陸和李天慧回到自由祖國來了,他倆均曾公開宣稱,在國外看了光華,對自由中國有了瞭解和信心,才促使他倆冒萬難、離親人、投奔自由。
我亦因此開始閱讀光華,尤其仔細閱讀了貴刊對這二位反共義士所作的報導,讀後深為感動。國內為他倆所作的報導頗多,但以貴刊最為深入,最發人深省。
以前提到大陸同胞,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心目中,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我們知道他們在受苦,心中也很同情,但多少仍有「事不關己」的想法。而今姜友陸與李天慧來到我們中間,他倆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外見過不少世面,他們有極好的語文能力,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意見,他們開門見山地說:「我們不羨慕你們吃的好、穿的好、或住的好,但是我們羨慕你們有這樣平等、自由、開放的環境,你們擁有人性的尊嚴,你們有充分發展自我的機會,……這些屬於精神層面的,才是我們真正嚮往的。」
在貴刊的報導中,我突然有了領悟,他們和我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同胞,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喜怒愛憎的感情,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對未來有憧憬和嚮往……。但是,在大陸上,這一切都被抹煞了。
於是,我明白了我們肩上為何負著「解救大陸同胞」的使命,我也懂了「反共」的真正意義。
不唱高調,不喊口號,不作反共八股文章,就這樣平實、親切、深入地做一番心靈的探討,這樣的報導才有意義,才會打動人心。
今後盼貴刊仍往這方面努力,相信你們可以在許多方面給讀者良好的啟發。
文.台南丘應模
編輯先生:
期待了很久的海外特別報導,終於在貴刊精心策畫下登場,至為欽佩。
我自己也有幸三度參加農技援外的任務,深知這些夥伴們的甘苦和際遇,也曾想試著將這些感人事蹟寫出來,讓國內外的同胞多增一分瞭解。但因文筆不佳,且又忙於研究工作,因此始終未能償願。
各海外技術團的報導告一段落後,希望貴刊也能為一些因參與助外技術合作而貢獻出自己生命的鬥士們,寫一篇報導,以慰他們在天之靈。因為沒有他們的奉獻和犧牲,便不會換來今天的成就。
敬祝
編安
文.香港李明棟
編輯先生:
我是光華的熱心讀者,在這塈畯怚i以看到光華,也可以看到中共出版的畫報。經過比較,我認為中共刊物不論在內容或主題設計上,皆遠遠落後。它們的缺點是經常過於頻繁地介紹大陸樣板的名勝古蹟及風景文物,對於一些其所認為的「建設成就」,也罔顧事實地大吹大擂,因此很引起此地讀者的反感。
我喜歡看光華,是因為你們的報導平實、親切而生動,使我能藉此多瞭解台灣以及在台灣的人民。據我所知,散佈在各僑居地的華人,尤其是逃離大陸、寄居香港的中國人,對自由祖國最想知道的事是:(一)介紹台灣頂尖、優秀的科技人員,自由中國領導階層中的精英,及台海戰役、古寧頭大戰中的三軍戰鬥英雄等。(二)發展中的農工商業和都市建設的進步情況。(三)著名的各大中小學學校的師資、設備、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四)各階層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狀況。這些內容有的貴刊已予報導,今後盼能加強;有的還未報導,希望貴刊能為我們作這些報導。在此先致上謝意。
敬祝
編安
文.新加坡顧懷青
編輯先生:
您好!訂閱光華已達三年了。從在僑居地的圖書館堭腔疏黺Q刊,一直到返國求學這段期間,每一月的內容都是那麼精采、吸引人閱讀。
本人希望貴刊能報導一下台灣各大學府以及僑生生活的情形。因貴刊在海外發行量廣大,可謂無遠弗屆,能經由此一傳播媒體,讓各地華僑瞭解國內學術發展的情況和大學生活等,如此可使他們更放心將子女送回祖國受教育。本人當初對台灣各大學的特色一無瞭解,在有心返國升學時,僅能靠老師指點。恰好那時看到貴刊介紹台大醫學院分割連體嬰成功的實例,使我毫不猶疑地填下台大醫學院作為我的第一志願。在僑居地,很難找到一本有系統地介紹祖國各大專院校的書刊,因此時常造成想回國就學者的困擾,盼望貴刊能為此做些報導。
專此並頌
編安!
.編按.本刊將安排報導此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