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所有東亞國家都在力圖整合,並以「零關稅」、「貿易便捷化」、「投資保障」等措施互惠示好時,台灣卻在外面坐冷板凳,「國際孤兒」的處境令人不寒而慄。然而,和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真的是打開活局的一著關鍵棋嗎?
其實早在2005年「東協加中國」開始生效時,經建會就針對我國的6大出口產業──光電、電子、石化、鋼鐵、紡織、汽車零組件──做過調查,詢問廠商台灣一旦被排除於「東協加1(中國)」、「東協加3(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外,對其出口的影響。
結果顯示:台灣出口至東協與中、日、韓的產品,約有半數以上早已享有0關稅優惠(台灣及中日韓、東協先進5國均為WTO架構下「資訊技術協定」ITA的簽署國家,大宗電器及電子產品彼此互享免關稅優惠);雖然少部分電子產品及液晶面板未列入ITA範疇,但由於此類關鍵零組件8 成以上是在當地進行加工後再轉出口到第3國,可以「出口退稅」方式沖抵,因此也不受影響;其餘近5成產品中,若也是做加工出口用途,亦不受影響。一一扣除後,估計真正受衝擊的對象,以石化、鋼鐵、紡織、機械等為大宗,而這些也正是台灣傳統產業的出口主力,影響層面不小。

今年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顧瑩華以實際貿易和關稅資料所做的分析研究也顯示,「塑化業」是明(2010)年「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完成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由於PTA、PS、PP、PVC 、ABS樹脂等化學、塑膠、橡膠上游原料,體積龐大而沈重,運費昂貴,故以出口至近鄰亞洲較有利,加上對岸大陸正值工業發展階段,對這類產品需求殷切,「地利」加「天時」,台灣出口的石化原料有6成是送往對岸,一年出口金額高達86億美元。
由於近年東協國家中的新加坡、泰國的石化競爭力大增,已漸成台灣對手;一旦東協和中國自由貿易區完成,雙方關稅完全剷除,和台灣產品平均要付出6.5%關稅相較,先天立足點不平等,將使國內廠商未戰先敗!
至於機械、紡織等台灣出口競爭力極強的產品,顧瑩華認為影響較有限。以工具機為例,東協的產品還不是我們的對手,因此大陸原本採用台灣機器的業者,還不至於因為3%的關稅差距,就「冒險」改從東協國家進口。
至於東協市場會不會被中國廠商侵奪呢?顧瑩華認為,石化、機械產品還不必擔心,因為中國正在發展經濟,自用尚且不夠,還沒有餘裕出口!
較受衝擊的是鋼鐵產品。由於鋼鐵和石化產品性質相近,也受限於體積大、重量重,出口地區以亞洲為主。2005年以前,台灣鋼材多出口到中國大陸,但近年中國鋼鐵產能快速崛起,不但自用還可外銷,台灣的市場遂轉往泰國、印尼,明年「東協加中國」降稅完成後,短期內雖因台灣品質優異可暫保市場,但若中國鋼材水準提升,加上低價優勢,東協市場勢必受衝擊。
至於廠商的因應策略,除了採取降價「以撐待變」外,近年已陸續有中鋼等鋼廠前往東協國家佈局。
一般認為,在各種「東協加N」組合中,「東協加3」自由貿易區對台灣影響最大,主要因韓國出口產品和台灣相似度高達8至9 成,若韓國產品能利用零關稅優勢橫掃這20億人口的大市場,台灣產品將如何競爭?
所幸,「東協加3」自由貿易區變數仍多,從2001年提出至今仍停留在研究階段,主要關鍵在中、日兩大國究竟誰為主導難以擺平,不少學者認為實現之路遙遙無期。

為聯手對抗AH1N1新流感,今年5月,「東協加3」共13國的衛生部長齊聚曼谷商議大計,矗立街頭的大會看板標示著東亞區域整合的範圍已日益擴大。
廠商經營多年的出口市場喪失誠然令人扼腕,但在學界及業界眼中,因東亞經濟整合所牽動的「國際投資轉移」,才是真正影響深遠的關鍵戰役。
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童振源近4年來針對「台灣上市上櫃公司」、「台灣母公司」、「中國台商」,「台灣外商」、「國際投顧公司」等5類、上千家的企業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若台灣無法加入東亞經濟整合協定,有些企業會減少對台投資,有些則增加對台投資,二者相抵後,有淨26-35%的受訪企業會減少對台投資;反之,有淨23-37%的受訪企業會增加對台投資(見表1)。綜合兩種情境得出的「完全淨投資效應」顯示,台灣加入東亞整合與否,牽動的中外企業比例將高達49-72%!
進一步分析企業減少對台投資的主要原因,係因台灣若持續被排除在局外,將無法享有經濟整合協定所帶來的「經濟規模市場」、「成長機會」,以及「資源整合的優勢」,導致企業競爭力下滑,無法與他國企業競爭。
「事實上,從2000年到2007年,台灣的國際資金已經大舉流出上千億美元,而且是隨著人才、技術和消費力一起外流。」童振源憂心地說,這對台灣經濟發展是很嚴重的傷害,未來幾年,隨著東亞經濟加速整合,對台灣的傷害將會更快、更明顯。

ECFA可能重創以內銷為主的民生工業,政府應儘早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和輔導轉型計畫,才能解除業者和社會的疑慮。圖為位於鶯歌、以生產地磚和壁磚為主的弘松窯業生產線。
要想突破「孤兒」處境,台灣應爭取和哪些國家簽訂經濟整合協定?該調查顯示,第一優先是與台灣經貿依存度最高的中國(占我國進出口總額20%)和美國(12%),第二優先是東南亞和日本(各占13%)。而兩岸若簽訂經濟整合協定,對台灣吸引外資影響如何?結果有30-41%的受訪企業表示會增加對台投資。
業者的憂心與期待十分強烈,然而,兩岸關係特殊,究竟該如何整合?是否要以由政府提出和大陸簽訂ECFA的方式為唯一考量?ECFA利弊應如何估算?各界看法紛歧,尚待建立共識。
以目前經濟部公布的ECFA草案內容,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經濟合作、智慧財產權等大「架構」來看,因為太粗略,各界難以評估,而政府礙於「談判前不能亮太多底牌」,又無法具體公布協議內容,導致支持和反對者各自解讀、各持理由,難有交集。
贊成理由1: ECFA可解除「東協加N」對台灣的傷害。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顧瑩華最新估計,2010年「東協加中國」形成,將使台灣每年的工業生產總金額下降24.6億美元(包括塑化業12億、紡織業10億、石油及煤產品3億),佔現有製造業年產值的16%。若企業在台產能持續減少,將可能造成十多萬個工作機會喪失,部分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如紡織業的染整)一旦大量外移而出現缺口,將導致台灣最自豪的「群聚」團隊戰力大打折扣。
贊成理由2:洽簽ECFA將可拉抬台灣經濟規模。
台經院國際處處長江啟臣表示,2008年中國的GDP約4.3 兆美元,佔全球經濟規模的7.7%,位居世界第三,市場潛力雄厚;加上中國是台灣產品的最大出口地(台灣每出口100元產品中,有40 元是到對岸,亦為大陸第5大進口國),兩岸若簽署ECFA,並展開深度的經貿整合,可以強化台灣產品在大陸的競爭力,藉大陸13億人口的超級市場來提升台灣的經濟規模。
贊成理由3:強化國內企業實力、以抗衡最大的外貿競爭對手──韓國。
江啟臣表示,由於韓國和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高達9成,過去韓圜一貶值(2008年8月迄今,韓圜對美元貶值25%,台幣對美元貶值7%),台灣的出口成本立即相對提高,對出口訂單衝擊十分嚴重;但若兩岸經貿整合,如減免關稅、航運便捷化等,可以降低台灣貨品在兩岸間穿梭的製造成本,保持一定的價格優勢,即便對手祭出匯率價格戰,台灣仍具有相當抵抗力。
贊成理由4:檯面下潛在的效益是──ECFA有助於台灣和其他國家洽簽FTA。
台灣近年來積極參與區域整合,透過許多管道希望和重要經貿伙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但之前在兩岸關係緊張僵峙、中共處處阻撓下,進展極為緩慢。許多學者均表示,若兩岸簽了 ECFA,等於宣示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加上台灣與周邊各國的經貿依存度向來密切(台灣是東協第10大投資國及第7大進口國),一旦阻力消失,各國應會樂於跟進,和台灣建立互惠關係。
只救大企業?至於對ECFA的質疑聲浪,撇開政治面的「親中」、「中國經濟統戰」外,究竟還有哪些?
反對理由1: ECFA只有利於石化、紡織、鋼鐵等出口型大企業,但若平等開放市場,卻會重創以內銷為主的本土型中小企業。
在今年初幾場ECFA說明會中,這些中小企業──如製鞋、陶瓷、寢具、成衣、農產食品業者炮聲連連。他們指出,過去幾年,中國廉價的寢具、食品攻佔大賣場及百貨公司,劣幣驅逐良幣下,已讓台灣製產品市占率節節下降;有些還沒開放進口的產品如磁磚,也早因走私猖獗,使業界飽受威脅,未來就算採取有條件開放,衝擊將更嚴重。陶瓷業者悲觀表示,恐怕高達一半的國內廠商將面臨關廠命運。
據全國工總今年舉辦的15 場說明會顯示,除上述5類產業外,另有織布、毛巾、家電電機產品、製藥、鋼材、冷凍水產、紙類、袋包箱等內需型傳統產業,都已明確表明對大陸進口產品和ECFA配套不足的憂慮。
反對理由2:FTA?CEPA?──ECFA的定位兩難。
經濟部表示,ECFA既非中國與港澳簽訂的所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也非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而是「兩岸特殊性質的經濟合作」,但內涵究竟為何?迄今並無具體公布。
而政府一再強調ECFA談判原則: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不在現有一千四百多項之外,做任何新增農產品開放項目,並對台灣弱勢傳產爭取高關稅或延長調適期的保護。這種單向向中國「要」而不「給」的協議,與FTA的國與國平等互惠精神相違背,反倒像2003年中國與港澳簽訂的CEPA,是中國單向給予港澳特區的貿易及投資優惠,帶有濃厚的「示惠」、「寵絡」意味,這是台灣要的嗎?
進一步分析,如果ECFA是FTA的一種型態,那麼台灣要「給」出去的將會是那一塊?以石化業來說,中國若同意免除自台灣出口大陸的6.5%關稅,對岸一年將減少200億人民幣稅收(石化公會估計);而由於大陸生產的石化產品自用都不夠,無法出口台灣、享受對等優惠,那這平白損失的金額,要從哪些產業「討」回去?屆時台灣又應如何應對?
由於政府至今未對傳產可能受到的衝擊做全盤評估,這種「老神在在」的態度不免令業者捏一把冷汗,而在兩岸經貿統合、「Chaiwan」議題已引起日、韓高度緊張的此刻,ECFA內容愈是模糊,愈易引發各界的想像和議論。
「邊緣化」迷思反對理由3:政府過度高估東協整合對台灣經濟的排擠效應。
童振源指出,目前各類東亞經濟整合協定中,要執行自由貿易區的優惠關稅,因繁複的「原產地證明」,行政成本很高(約佔商品價格的10-25%),因此區域內廠商的利用率並不高(以東協自由貿易區為例,僅佔所有商品的1成),對區域外企業的衝擊遠比紙上評估要輕微。以「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石化、紡織、工具機械的關稅平均6.5%而言,實質的歧視效果並不顯著。
童振源表示,台灣若無法參與「東協加N」,研究機構的模擬預估(CGE)都顯示對GDP有程度不等的負面衝擊;但這些數字必須參照事後實際數據分析(重力分析),才較具可信度。他整理國內各機構所做的重力分析發現,東亞的經濟整合協定並未對非會員國(台灣)造成負面影響,或影響程度相當有限。「所以要說台灣經濟已被邊緣化,實在太牽強了!」他強調。
反對理由4:台灣應記取C EPA對香港經濟的傷害。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指出,當初香港政府宣揚簽署CEPA後,中國製造業將會受0關稅吸引到香港設廠,而增加港人就業機會,但事實卻是:香港製造業人數從2003年的17萬人下降到2007年的14萬人;香港 2006年、2007年的出口總值分別衰退1.1%、19.1%。CEPA並未使香港製造業起死回生,反而是各行各業人才、資金紛紛北移中國,造成本土產業與服務業空洞化,只留下低階、低工資的工作,企業如魚得水,勞工卻處境惡化,貧富差距也愈拉愈大。
CEPA簽訂後,雖然中國觀光客大舉赴港,為香港市況帶來榮景,但仍屬少數人獲利,對整體經濟並未產生正面效益。更糟的是,財團在CEPA的保護傘下,更容易取得融資來投資香港股市、房地產,形成泡沫經濟。
跨台灣海峽易,跨濁水溪難?對於近來ECFA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現象,有識之士認為政府應該儘早凝聚各界共識;
而如果共識難以凝聚而影響進程,又有何其他選項?
「與其讓ECFA想像空間不斷擴大,引發政治與經濟雙重爭議,我建議兩岸經濟整合協商應化整為零、多軌進行。」童振源認為,兩岸可援引WTO的《授權條款》,針對特定產業貿易自由化先行協商,以解決受到「東協加一」燃眉之急的產業問題;其次,兩岸從去年至今,短短一年間已達成觀光、航運、金融合作等9項重大經濟協議,今年下半年還將協商「漁業勞務合作」、「農產品檢疫檢驗」等4項議題,這表示就算沒有ECFA,兩岸還是可以推動經貿合作,逐步落實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當政府做好準備、相關產業的轉型配套措施也出爐後,再順勢推進到FTA或類似協議,才能水到渠成,減低抗拒與衝擊。
誠然,當亞洲各國都如火如荼地進行合縱連橫之際,台灣無法自外於此一趨勢。面對利弊牽扯複雜的兩岸關係,各界應該摒除成見集思廣益,共同尋求國家最大利益,才是上策。
1:東亞經濟整合協定對台灣吸引國際投資效應的綜合比較
企業類別 | 樣本數 | 無法加入 | 加入 | 完全淨投資效應 | 兩岸經濟整合協定對台灣吸引國際投資之效應 |
台灣母公司 | 435 | -26.06% | 21.58% | 47.64% | 27.75% |
台灣上市上櫃公司 | 164 | -17.68% | 16.46% | 34.14% | 29.87% |
中國台商 | 261 | -33.70% | 19.02% | 52.72% | 25.54% |
台灣外商 | 145 | -17.24% | 35.17% | 52.41% | 37.93% |
國際投顧公司 | 14 | -78.57% | 92.86% | 171.43% | 85.72% |
平均 | 1019 | -34.56% | 37.02% | 71.67% | 41.36% |
加權平均 | 1019 | -26.13% | 23.01% | 49.15% | 29.77% |
2:可能受ECFA影響的內需型產業
產業別 | 影響家數 | 就業人數 | 產值(億元) |
高度敏感性產業 | |||
毛巾業 | 67 | 630 | 2.5 |
寢具業 | 76 | 1200 | 8.5 |
織襪業 | 158 | 2500 | 4.7 |
內衣業 | 82 | 1500 | 100.0 |
毛衣業 | 280 | 2200 | 9.6 |
製鞋業 | 1090 | 34100 | 63.0 |
一般敏感性產業 | |||
成衣業 | 1244 | 39228 | 398.0 |
泳裝業 | 53 | 1680 | ------- |
家電業 | 300 | 20000 | 371.0 |
袋包箱業 | 119 | 2420 | 15.8 |
總計 | 3469 | 1054582 | 9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