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兵立大功」是一句通俗的形容詞,但它的意義卻不尋常,尤其是用來形容國內的第一座藝術電影院。
打從一月廿三日藝術電影院開張以來,首映片「蒙娜麗莎」每天至少有八成以上的賣座,票房在同檔影片中名列前茅。
開鑼第一響,為何獲得滿堂采?
有人說,歐洲人所以對日本的藝術水準另眼相看,不是旁的,是因為日本導演黑澤明的電影。
也有人說,想判斷一地的文化水準,指標之一是:看看當地有沒有「藝術電影院」。

侯孝賢,是近年在國際影展中備受矚目的我國導演,他導的「童年往事」曾在許多國家的藝術電影院放映。(簡永彬)
真箇「經典」之作
電影所以被拿來當度量衡,是有原因的。
它不僅是提供娛樂的工具,更是一種綜合藝術——集導演、編劇、攝影、燈光、佈景、道具、剪接、配音、藝人的演技等於一身,表現的手法與內容足以反映文化背景、呈現社會現況。因此,國內影藝界人士在今年發表的「台灣電影宣言」中稱電影是「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活動」、「帶著反省性和歷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動」。
放眼世界電影史,戰後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英國自由電影、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不但使它們在電影史上留下漂亮的紀錄,也為自己國家掙得世界崇高的名譽和尊重。
令人遺憾的是,國內並不容易看到這些電影的經典之作。
「過去,只有在課本上才看得到」,國內一位影劇系的學生打趣道:「真個是『經典』之作。」
台北、高雄兩個院轄市,加上台灣省各縣市,共有六百多家戲院,這些好電影何以無處容身?
說穿了就是「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在一般人的印象,這些被專家認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電影,就是沒什麼劇情、單調、看不懂、令人在戲院中打瞌睡的影片。

台北西門町的電影街中,動作片的觀眾總是最多。(簡永彬)
藝術、商業非對頭?
於是,「藝術電影」似乎就與「商業電影」對上了;前者受專家肯定,後者為大眾支持。甚至業餘愛好者的創作,或特殊的實驗電影、沒有機會公開放映的片子,都名之為「藝術電影」。
「藝術電影院」就是為放映這類不得「戲院」門而入的的影片而成立,以彌補好片被埋沒的遺憾;至少讓有創作企圖的作品有更多「見天日」的機會。
一九五○年代初期,法國首先出現藝術電影院,由巴黎一些小戲院專門放映更早的名家之作。
國內也在五、六年前就有設置藝術電影院的呼聲;今年一月廿三日正式成立。擎著「藝術」的大旗,不免令人嘀咕:「標準何在?」以第一砲打出的「蒙娜麗莎」而言,有人就認為它是一部品質精緻、藝術情操頗高的「商業片」。
到底什麼才是「藝術電影」?
影評人黃建業認為:「有極高度的原創力——非模仿的、能反映文化背景及表達個人風格的電影,就可稱為藝術電影。但是,藝術和商業不是對立、衝突的,真正的好電影,兩者都可得兼。」
導演楊德昌很乾脆地說:「電影只有好壞之別,不必去區分它是商業或是藝術電影。」楊德昌舉新近上映、賣座很好的「漢娜姐妹」為例,「從編、導、演、技術,到發行、宣傳,環環扣得很緊,且都充分發揮。雖然是喜劇,觀眾卻可以很清楚的察覺導演伍迪.艾倫想要表達的嚴肅主題,這就是好電影。」
「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它的思想和內容」,導演侯孝賢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像柏克曼或費里尼的電影,觀眾會被整部片子的內容「淹沒」,無暇去感覺技巧等旁枝末節。
所以,藝術電影院並不是特定要放映那一類電影;它最主要的功效是提供觀眾較多的選擇。

蒙娜麗莎」施展她的魅力,為藝術電影院奪得好彩頭。(簡永彬)
好萊塢霸佔天下
好萊塢被稱為電影托辣斯,半個世紀以來,它把電影變成純商品,儘量迎合觀眾口味,以追求高票房。而我國多年來所放映的外片,大半產自好萊塢的商業片。雖然有電影圖書館引進其他的地區出品,或藝術價值較高的電影,供會員欣賞,但觀眾畢竟是少數。「這是國內觀眾的損失,難免有見樹不見林之憾」,電影圖書館館長徐立功說。
而且,目前國內電影採院線聯映制,片子一旦上檔,就同時在許多家戲院上映,如果第一周檔期賣座不好,就面臨下片的命運,而且幾乎沒有第二次機會上映。
對於一些較具原創性、藝術價值的電影,就可能因它沒刻意迎合大眾口味,票房慘遭滑鐵盧而倉促下片,或根本排不上檔。
新銳導演楊德昌的作品「青梅竹馬」,獲得許多影評人的好評,但卻上映四天下片;近來在國際影展深受矚目的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曾在法國巴黎的電影圖書館放映,但在國內也因票房失利,匆匆下片。
「為了保住檔期和票房,片商和製片者於是選擇比較安全的路走」,影評人焦雄屏指出,喜劇和動作片就是「風險」較少的電影,而目前電影市場上之所以充滿混合了特技、動作、笑料的片子,原因也就在此。
「久而久之,電影的趣味就會越來越狹窄,電影也會慢慢單一化、規則化。」她憂心忡忡。
在許多有心人士為國內整個電影事業焦慮的時候,藝術電影院的成立不啻是一針強心劑;而票房顯示,觀眾並沒有辜負它。

藝術電影院即將放映的電影「狗臉的歲月」劇照。(先鋒影業公司提供)(先鋒影業公司提供)
天時與地利
「時機成熟了」,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林登飛是此次藝術電影院的「催生者」之一;這個構想也已在他心中醞釀許久。但是,「總要有好的片子、設備和地點,才能設立吧!而且,在商言商,既要投資,就要考慮它的盈虧。」
幾年前,客觀環境並不樂觀。去年,外片配額制度取消,片商進口外片不再受數量限制,選購世界各國的電影時也就更富彈性。
「平常被片商忽視的藝術電影,終於出頭了!」先鋒影業機構董事長李德和語重心長地說。
此外,隨著電影圖書館的成立、錄影帶的流行……,電影人口接觸到以前從未有過的豐富資訊。「眼界開了」,一位電影迷表示,各式各樣的錄影帶提供了選擇機會,雖然視聽效果不如大銀幕,但「無魚蝦也好」,看得也很過癮。

左)中影公司總經理林登飛是藝術電影院的催生者之一,他把旗下最賺錢的戲院挪作藝術電影院,贏得許多掌聲。(簡永彬)
水到渠成
老一輩的人怎能想像,許多年輕人為了看電影徹夜不眠排隊買票?這事不稀罕,每年金馬獎國際電影展都會來這麼一次。
連辦了三年的金馬獎國際影展,無疑是很好的試金石,影展中放映的很多都是屬於藝術電影院才上演的片子,賣座卻很好。「可見國內觀眾的品味在提昇」,林登飛指出,光是台北市藝術電影的人口就不容忽視。
也因此,中影公司才大膽地把旗下營運情況頗佳、被視作「搖錢樹」的真善美戲院黃廳拿出來「押寶」。
「不少人勸我,拿一家賺錢的戲院改裝成藝術電影院,前途難卜;我卻認為時機成熟了,未必會賠錢」,林登飛說。
於是,地點有了。

右)藝術電影院觀眾的二種專注表情。(簡永彬)
選片傷腦筋
不但有了,而且林登飛還把這座戲院打扮得漂漂亮亮,從銀幕、燈光、地毯、票櫃……,都重新佈置。但是,電影院再漂亮舒適,沒有好片子也是枉然。
先鋒影業公司的梁良負責選片工作。他說:「藝術電影水準高,但不一定非要大家看不懂、嚇跑觀眾不可;我的選片標準是雅俗共賞。」事實上,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總是要試試看呀!」他樂觀地說。
梁良希望多引進非美國、非好萊塢的片子,讓觀眾開開眼界。「但是為了有個好的開始,我找了一些已建立口碑的影片。」排定在「蒙娜麗莎」後,推出的片子有:英國的「窗外有藍天」、瑞典的「狗臉的歲月」、阿根廷的「卡蜜娜」、西德的「甜蜜寶貝」、法國的「家庭會議」、美籍華裔導演王穎的「點心」等,有的是影展得獎作品,有的則曾在金馬獎國際影展中大獲好評。
梁良承認這種方式比較「保險」。「由於影片本身還『熱』,不必花太多力氣打知名度,這對賣座有幫助」,他說。
這些片子放映時,將保持原貌:不修剪、原音重現,使作品完整地呈現;在售票上,除了隨到隨買,亦採預售制,讓觀眾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方便。

為了打響藝術電影院的知名度,業者舉辦許多推廣活動。
路是無限的寬廣
第一檔「蒙娜麗莎」發揮了魅力,讓藝術電影院出師奏捷。因此,中影公司打算也在高雄市成立一家藝術戲院。由於第一檔賣座成功,目前雖只台北正式成立藝術電影院,但影片則是同時與台中、高雄的一般戲院聯映。
然而,「以首映片的成績來論斷未來發展,未免太樂觀」,有些人持保守的態度。
大部分的電影工作者倒是樂觀其成,但也希望選片繼續加強。
「不妨漸漸嘗試走更大膽、更活潑的步伐,在選擇的方向上更寬廣」,影評人齊隆壬建議,對專題作品(如以某位導演、明星的作品,或警匪、歌舞、女性等不同性質電影為主題,推出一系列相關作品)、富特殊口味、具實驗性的電影希望也能考慮,觀眾可從中得到各種新的啟發和刺激。
焦雄屏和徐立功也認為專題作品更具深度和系統,值得在藝術電影院介紹。「希望更多的片商來參與這個工作」,焦雄屏說,競爭越激烈,觀眾就越有福氣。
雖然選好片是藝術電影院當仁不讓的責任,但一般戲院照樣可以效法。像「開羅紫玫瑰」、「漢娜姊妹」這些本該列入藝術電影院放映的好片,因為有商業價值,一般戲院也搶著上演。
導演楊德昌判斷一地電影文化高低的指標是:「任何電影是否都有適當的場所放映?」若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也開始「上路」了。
國內第一家藝術電影院已經開鑼,希望鑼聲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