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古城京都雅稱「洛」或「雍州」,是八世紀時模仿盛唐城制所建的日本舊都。這裏留了無數重要的古蹟,也是茶道、京舞、能劇、雅樂聚集的傳統文化中心。此地優雅閒適的生活情調,與東京截然不同。
坐在新幹線往京都的超快列車中,高樓華廈、十里紅塵的東京,很快被拋在後頭。午後近三小時的車程,日光也隨之轉明為幽,直到看見一彎新月斜掛窗外。
異國月下,到達了目的地——這個至今稱「洛」,千年前依照長安城制所建的日本古都,未知可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大唐風采?

優雅古典的日本古都
一出京都火車站,就可看到百米高、燭臺式的京都塔,它的造型是完全現代化的。塔上流轉的燈光,與附近大樓的霓虹燈交相輝映。
此地不只是日本人心目中典雅的「永恆之城」,也是擁有百萬餘人口的日本第五大都市。它不但是精緻的日本瓷器、漆器、絲織品、刺繡衣物的生產中心,同時也是日本西部的教育文化中心;它的建設完全現代化,有富麗堂皇的大樓、飯店,和完善的地上、地下交通系統。
我們乘著夜色,驅車往「只園」途中,逐漸感受到了京都的情趣。

祇園夜色為典型東洋情調
在當地居民心中,祇園是燈紅酒綠、一擲千金、尋歡作樂的場合;而在外來遊客看來,只園卻是茶室藝妓、廟院鐘聲的組合,充滿了神秘的東洋情調。
「祇園精舍的鐘聲,敲著人生無常的迴響;沙羅雙樹的花色,蘊含盛者必衰的真理。」日本古典文學對此地的描述,又為只園添了一層哲學意味。
只園離京都車站並不遠,它不是一座庭園,而是一個街市區域的統稱。早在十七世紀江戶時代,此地就是有名的花街。全盛時代有茶室七百,藝妓三千,直到目前仍是京都最大的遊樂中心,經常有五百名以上的藝妓在此表演日本傳統歌舞與茶道。京都最有名的驅疫祭典——「祇園祭」,就在此舉行。
儘管我們不可能一擲千金,享受藝妓獻唱、烹茗煮茶的風情,但漫步只園,在整條掛著長形紙燈的商店街上,閒逛滿是扇子、清水燒、京果子、京人形、西陣織品……等充滿地方風味的藝品店,也頗能體會古都優雅的氣氛。
彎進石板路的小巷,是一間挨著一間純京都風味的小茶館。蠟染的短布簾後,紙門半掩,媄銆y悠傳來低吟淺唱,間和著嘻笑聲……。
時過午夜,青石道上時而可見盛妝華服、踩著碎步結伴而出的祇園藝妓。她們面搽白粉、輕點丹唇,高攏的髮髻下,露出雪白的頸子,顯得魅力十足。

京都人親切有禮,用心維護文化財
街邊一座掛滿紙燈的寺院,規模不大,正廳供奉大佛像,其上匾額寫著「目疾地藏尊」字樣。
西側有一高大的千手觀音木雕座像,被重重鐵柵、鐵網密密圍起,外面還有數吋厚的防火鐵門。門邊釘著「重要文化財國寶」的木牌,和「禁止吸煙」指示,下款是「財團法人京都古文化保存協會」。此地不見燭照香燻,但每尊佛像前都有菊花清供。
身著和服在做打掃工作的老婦,親切地對我們表示歡迎。為便利我們拍照,她還慇勤地拉開兩扇巨大的玻璃門,然後指著「雨奇晴好」的懸匾,對我們解釋:古時只園遊人,經常來此避雨,法師便隨緣勸人,謂人生亦有晴雨,若能心寬迎逆,則無論晴雨,日日皆好……。
老婦的和藹親切,寺院的整潔雅緻,以及對古文化財的悉心維護,都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據說,京都市政府還訂了五條「京都市民憲章」:一、唯美,二、絕對保持環境清潔,三、維持善良民俗,四、妥善照顧文化財國寶,五、親切招待異鄉旅客。由此看來,誠非具文。

京都古寺舊院俱是文化財的寶庫
京都號稱有「八百八十寺」,其實這個數字是意味「多」,實際數目則雙倍於此。
城中真是三步一廟,五步一寺。而所保存的建築、佛像、繪畫、雕刻……,多被指定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據統計,京都市內就有國寶二百多件,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強;重要文化財則有一千六百餘件,佔全國15%。整個京都可說是座文化財的寶庫。
京都盆地四面環山,春天櫻花滿城,秋來楓紅遍野,自然景觀之美,再加上古跡處處,吸引國內外無數的觀光客造訪。京都於是成了典型的觀光都市。
搭觀光巴士遍遊京都固然方便,但總嫌倉促。一處處極為引人的遺蹟或古建築,可能只停留十來分鐘。(據說大部份的重要古蹟,即使遊人單獨前往,也不能任意流連,一樣得隨團體出入。)但日本人對這類「蜻蜓點水」式的遊覽,似乎很能接受,總是盯著導遊小姐白手套上所持的三角旗,跟到這跟到那,沒有人持異議。
每到一處,他們就隨著導遊小姐輕聲柔語的解說,不時發出一陣陣誇張的讚嘆聲。逢到必須脫鞋才能入內參觀的佛寺,只見男女老少,急急彎腰換拖鞋,然後拎著鞋子速速跟上隊伍。旅途中,從來不見因貪看景物而脫隊落後或耽誤車程的人。從頭到尾他們都非常守紀律,而且似乎也很能享受這種團體旅遊的樂趣。

日本寺院多為本色木結構
日本建築原是中國建築的嫡系,而日本留存至今的佛寺建築,更直接襲自我國唐、宋,再加上少部分日本傳統神道教的建築特色融和而成。
看慣了國內滿是大紅柱、琉璃瓦、彩色藻井……的復麗廟堂,驟見眼前一棟棟散佈在林蔭間以本色木結構建成的日本佛寺,不免為其散發出的質樸與雄渾氣氛著迷不已。
清水寺的十六座重要建築,便這樣散落在洛東東山的丹楓紅葉間。這些三百多年前的木造建築,顏色已由木的原色轉為深沉凝重的黑。列為國寶的本堂,以一百九十支大柱,中空架在五十公尺高的斷崖上,它的前庭便成為突出幽谷的高架陽臺,極為壯觀。在此可遠眺京都,天清氣爽時,連大阪也一覽無遺。
本堂的屋頂並不鋪瓦,而以一層層木皮和草莖堆積而成,遠看像是長滿青苔,襯著遠山,尤覺和諧。這種純日本風味的屋頂,許多日本建築都採行,尤其是神道教建築最為常見。
清水寺還有一處出名的「羽音泉水」,是日本十大名水之首。泉水從本堂下的岩壁分三處汩汩流出,據說已流了千年之久,從未枯竭。三個泉源分別代表智慧、長壽與愛情之泉。遊人至此,多會用長柄杓子,排隊爭飲一瓢千年清泉。

「卅三間堂」內有千座觀音
東山山腳下還有個「卅三間堂」,它的本堂亦被列為國寶。這個稱作「蓮華王院本堂」的建築十分特殊,歇山式的屋頂綿延一百多公尺,形成一條簡潔剛勁的天際線。
堂內共隔成卅三柱間,左右各陳列五百座木雕千手觀音金身立像。加上位於中間的本尊巨型觀音坐像,一共是一千零一尊。
「卅三」的寓意來自佛經,謂觀音菩薩化成卅三種形態普渡世人。而千手觀音實際上只雕有四十隻不同的手,因為傳說觀音菩薩一手可以拯救廿五種世事,因此四十隻手已足以代表拯救一千件苦難。
卅三間堂原建於西元一一六四年,後來毀於京都大火,一二六六年重建,距今已七百多年。其中除了一百五十六座觀音像是當年由大火中救出,其餘皆為著名的湛慶法師率佛像師傅七十人雕成。邊廊中還列有廿八座金剛天王像,以及風神雷神,雕工精細、神情生動,多列為國寶級重要文化財。
卅三間堂內黝暗而寂靜,堂中無燈光,然凝視佛像,卻彷彿幽幽透出金光。由底下往上瞻仰,尤起肅穆之感,這是揉和了宗教的至真至善和藝術純美而成的結晶。

知恩院以「鶯廊」聞名
東山下的淨土宗本山「知恩院」,也是京都重要的文化古蹟。高大沉穩的山門,乃是世上現存最大的木造門樓。穿過門樓則是一條極陡的階梯,據說穿著緊身和服的女人,根本無法拾級而上,因此右側另闢有坡度較緩的坡道,供女香客行走。
進入大殿,仍是脫鞋如儀,導遊小姐一手執旗,邊走邊解說堂中七件「不思議」之事。包括:一幅從任何角度看去都是正面的貓畫、樑間高僧忘取的一把雨傘、廊中卅公斤重的木杓子等。而大家最感興趣的,則是「鶯廊」。
大殿內有一段長廊,據說步行其上,地板會發出宛若鶯啼的聲音。或許因年代已久(三百多年),大家興致頗高地踩了又踩,只聽得吱吱嘎嘎的聲音,並不悅耳。而聯想到西施故事中的「響屧廊」——一道會奏出樂音的長廊,實覺三百多年前建築工匠的手藝,的確不可思議。

最有名的日式庭園——金閣寺
日本人常自詡道:「上帝創造自然美,日本人創造庭園美。」京都庭園尤為日本之冠。而京都庭園中,最為人所鍾愛與熟悉的,要屬金閣寺。
當我們看過洛東憑山而立、雄渾壯觀的佛寺建築,再來看洛西精巧細膩的金閣寺,竟覺迂迴的庭園,似有侷促之感。
金閣寺原為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的山莊別墅,前臨苑池、壁貼金箔的三層樓閣,最初建於一三九八年。足利死後,改為寺院,又稱「鹿苑寺」。一九五○年,據說一位小沙彌因覺金閣寺「太美」,而予縱火焚燬。五年後重建,式樣依舊、纖麗如昔,雖是新寺,仍深得日人喜愛。
三層樓閣的第一層叫「法水院」,第二層稱「潮音洞」,第三層為「究竟頂」,頂上赫然是一隻昂首振翅的金鳳凰。樓前「鏡湖池」,飄浮著疏落萍草的池面,果然像一面鏡子,映著精緻的金閣倒影,這就是日人心中絕美的象徵了。

在時間中飛翔的金鳳凰
金閣寺雕工精細、輕靈優美,是建築的佳構,而頂上的金鳳凰,尤其別出心裁。三島由紀夫曾對此有一段描述:這隻神秘的金鳥,既不啾啼司晨,也不振翅飛翔,可能已忘記自己是一隻鳥。但是,你若以為它不飛,可就錯了。其他的鳥類在「空間」中飛行,這隻金鳳凰卻展著金光璀燦的雙翼,在「時間」中飛行。時間敲打著它的羽翼,逐漸向後流失。……
他形容整個臨池的金閣寺,則像一艘橫渡「時間之海」而來的美麗帆船:白天這艘神奇的船若無其事地下了錨,任憑眾人觀賞;夜晚來臨,又趁周遭一片黝黑,張起像帆一般的屋頂,起錨而去。……

長安不見使人愁
一日京都遊,在古剎深院中匆匆瀏覽,心中卻縈繞著對時間所加諸於人、事、物所生意義的迷惑。
回到京都火車站前,又是暮色四合。眼前是京都驛前燈火流轉的夜景。踏在這個至今稱「洛」的異地上,望月懷鄉,真個「長安不見使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