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十二月五日至六日舉辦的《中梵外交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包括單國璽樞機主教、駐教廷大使戴瑞明,與來自香港、台灣的歷史、外交學者和天主教代表,大家針對過去六十年來中梵外交轉折的幾個階段與關鍵人物、臺海兩岸分治之後中國大陸與梵蒂岡關係的演變、明清以來傳教士與中國的關係等諸多論題,共發表十七篇論文。
其中針對國人最關心的教廷是否會與台灣斷交、與中共建交問題,單國璽與戴瑞明分別發表了「我對中梵外交關係所知道的點滴」、「教廷外交與當前中梵外交關係」專題演講,不約而同地表示教廷不會與台灣斷交。
單國璽以其長年在教廷工作的觀察表示,教廷之所以和中國大陸政府接觸,主要目的是為了一千多萬教友的信仰自由和解救大陸受迫害的教會,因此台灣教會不會破壞教廷和中共的互動。而台灣教會也相信,教廷在改善與中共關係的過程中,必然會顧及台灣教友的利益,因為教廷外交的特色在於:並非為了外交而建交,乃是為了傳福音而建交。
戴瑞明大使也強調,中梵外交關係與中梵宗教關係密不可分。雖然教廷亟欲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但是對中共提出「與台灣斷交」和「不得以宗教理由干涉內政」兩項先決條件,短期內教廷除了不會冒裂教之險與中共建交外,也不會與台灣斷交;他並預估本世紀中葉中共民主化後,梵「中」即便建交,也不致和台灣斷交,因為教廷從未與任何國家斷交,連無神論的古巴共黨政府,至今仍維持外交關係,外交對於教廷,是達到維護傳教自由的手段而非目的。
關於政府與教友一直希望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能到台灣來訪問牧靈的問題,戴瑞明表示,教宗的顧慮是唯恐大陸方面將其訪台的舉動視為偏袒台灣,因而影響大陸天主教會與羅馬教會的融合。「教宗對兩岸人民均十分友好、尊重,並一直盼望台海兩岸能重啟對話,找出和平共存之道,有朝一日他能先後訪問北京與台北,」戴瑞明說。
這次研討會受到矚目的,還包括《中梵外交關係六十年史料彙編》的出版,該書由輔大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主任陳方中、文化工作者吳俊德編纂,收錄二十世紀初以來,我國與教廷來往過程的史料,包括我國總統府、外交部解密資料(迄一九七一年)、教廷國務院、梵蒂岡電台等機構,以電文、信札、備忘錄等方式呈現。
吳俊德指出,書中許多史料及發言的個人,都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這些未經刪節、詮釋的原始資料,對研究者極有助益。例如民國建立以來,受法國「保教權」主張的影響,我國未能與教廷及早發展關係;曾任教廷最後一位駐華大使的葛錫迪也打破沉默為書做序,敘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教廷將他召回羅馬禁止赴台的經過;書中也收錄羅光主教〈對中梵關係的努力〉一文,披露台灣主教團在葛錫迪被教廷召回後,與教廷力爭保留駐華使館的波折過程。
除了中梵邦交,這次研討會將歷史拉得更長遠,一路延伸到天主教最早進入中國的明朝,包括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一農主講「南明永曆朝廷與天主教」,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查時傑的「天主教北京北堂的歷史」,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明珠報告「康熙皇帝對中梵關係生變的因應」。今昔對照,不僅中梵關係分分合合的情形相似,天主教對中國的影響,也依然深遠而值得深入探討。
p.045
中梵建交一甲子,樞機主教單國璽(中)、駐教廷大使戴瑞明(右),都參與了《中梵外交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演講。(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