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精神況味
「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詩,最早提出茶道一詞,意思是說,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此中況味,成仙的丹丘子最能體會!唐代佛教盛行,承襲了魏晉插花供佛的習慣;唐、宋文人喝茶時,也會摘來少量花草點綴茶席,自得其樂。
宋代進一步將「點茶、掛畫、插花、焚香」並列為生活四藝,強調生活中無一不美,既滿足眼耳鼻舌身意,也在藝術審美中引動內在情意,逐漸提升個人的生命自覺。這樣的美感經驗,在宋代之後成為中國文人生活的基本素養,並外傳而影響周邊國家的美學發展。
明代以降,近五百年來的茶文化化繁為簡,唐宋以來繁複的煮茶、點茶工具逐漸退居歷史舞台邊緣。明代不流行鬥茶,以樸實的散茶沖泡見長,喝茶、賞花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士人階層雅文化元素逐漸擴散至民間老百姓俗文化中,使敬茶、送花普及成為民間生活習俗與禮儀一部分。
清代延續前朝的淡雅。這時期,文人積極參與茶器的設計,如在紫砂壺上刻印、寫字與作畫,提高茶器的藝術含量。此時,喝茶成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講醋茶」之一,顯示民間普遍已有飲茶習慣。

陶作坊創新不輟, 持續研究適合不同情境使用的茶器, 如旅行茶具、 適合辦公室使用 的同心杯等。 (陶作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