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華文文學不是台灣文壇的主流,但關懷的卻是光華主要讀者群之一——海外華人,所以,本期的光華書評,就為讀者介紹最近在台灣出版的一本海外華文小說《王左的悲哀》。
撰寫這本短篇小說集的作者陳若曦,海內外中生代的讀者對她應該不會陌生。她的文革小說《尹縣長》在民國六、七十年代不但家喻戶曉,還曾經是國內大學教授指定學生課外研讀的教材。
這本《王左的悲哀》,陳若曦透過敏銳的觀察力,描寫這一代台灣、大陸與香港華人在海外所遭遇的故事。我們除了訪問作者,並邀請長期居住美國、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的王德威作評。
《王左的悲哀》是旅美作者陳若曦最新的一本短篇小說集。陳早於六○年代即以〈最後夜戲〉等作引起注意,但真正使她名噪一時的,是七○年代中期的《尹縣長》等系列小說。大陸文革初期,陳曾以台籍留美學生的身分,回歸「共襄盛舉」,但文革風暴終使她的革命熱情幻滅,黯然離開新中國。痛定思痛,乃有像〈尹縣長〉、〈晶晶的生日〉等佳作問世。這些作品白描共產社會中的激情與背叛,農工天堂裡的不義與不公,陳不以血淚控訴為目標,反而更能清醒觀照一段中國歷史悲劇。相較於毛死後的「傷痕文學」,陳若曦的成就顯然更勝一籌。
然而文革經驗漸去漸遠,輾轉回美定居的陳若曦必將為自己的創作重新定位。那片廣大的中國土地仍是她念茲在茲的對象,但既已落籍異鄉,她也需正視新家園的種種面貌。旅美華人的生活點滴,成為她取材的新資源。尤其近十餘年來,大批華人自台灣、香港,及大陸移民美國,他們為海外僑社所帶來的劇烈變化,已不是早年的留學生小說或移民小說所能想像。洋人與華人,新僑與老僑,台灣人與香港人與大陸人,在陳的小說世界裡你來我往,合縱連橫,生活的現實逼得這些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在海外「提早統一」了。而陳最值得注意處,是審察這海外中國圈裡形形色色的怪現狀。

這一代的華人教育程度高,有專業,和一百年前的華工是大大不同了。圖為田長霖就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的就職大典。(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樂園中不快樂的居民
在《王左的悲哀》裡,我們看到為求綠卡,賭上一生幸福的大陸女移民(〈我們上雷諾去〉);為了九七出走,造成丈夫感情出走的香港怨婦(〈丈夫自己的空間〉);為情犧牲,虛度青春的台灣苦情花(〈走出細雨濛濛〉)。我們也看到台灣商人與大陸妹的「天安門」姻緣(〈阿蘭的捐獻〉),大陸新移民與滯港父母的金錢戰爭(〈啊,蕭邦的故鄉〉),還有台灣老爸與香港老小姐的生死婚外戀情(〈玫瑰與菖蒲〉)。為了政治、經濟、或感情問題,這些人飄洋過海,在海外另起爐灶。他們何嘗預知,許多不該發生的事、不應見到的人,均因此紛至沓來。美國(或加拿大)或許仍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樂園,但陳若曦筆下的角色們,卻是樂園中不快樂的居民。
我們應當如何來看待陳若曦的角色及故事呢?從最現實的觀點而言,我們可說這群中國人儘管羈旅異鄉,他們的喜怒哀樂並不因發生在「外國」,就更值得我們同情或驚異。尤其對本土意識日益堅實的台灣讀者,異國經驗所喚來的誘惑,不論是好是壞,早已失去往昔的神秘力量。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或張系國《昨日之怒》所描寫的那種憂國懷鄉的情愁,可真是過去了。新移民的故事需要新的說故事者;而如何把故事說得不卑不亢,是對陳若曦及同輩旅美華文作家的一大考驗。
天堂裡的挫折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們也可說陳若曦延續她〈尹縣長〉時期實事求是的風格,敘述她生活週遭的現狀,並藉此思考應對進退的方式。猶記〈尹縣長〉、〈任秀蘭〉、〈耿爾在北京〉那些文革經驗作品,是如何震撼了那一代的讀者。陳若曦的政治信仰也許從未曾動搖,但在信仰與信仰的實踐間,她看到了裂縫與矛盾。她有話要說。九○年代的陳若曦其實一本初衷,她的筆調平鋪直述,她的人物有可能就在你我之間。不同的是,陳若曦那樣的寫文革,可說是前無來者;但她的美國經驗故事,則必須與太多類似先例相比較。更何況就題材論題材,地獄裡的血液,本來就比天堂裡的挫折更「容易」下手吧?
這兩種寫作上的挑戰,陳若曦應是有自知之明的。《王左的悲哀》中的故事,鮮少誇張遊子情淚、天涯逆旅的老套情境。有的是新移民對安家落戶、結婚生子、離婚偷情、地產餐館、投資換籍的憧憬與不安。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外文學裡感時憂國的傳統,陳若曦的姿態毋寧是健康的。於此同時,她也留意挖掘美加生活中,各種未盡人意的現象。民主國家的良法美意,可能成為徇私枉法者的漏洞X(〈長春谷〉)?自由社會中的婚姻愛情,可能成為偷情離棄的前奏X(〈演戲〉)?只有在問完這些問題之後,陳若曦的角色們行有餘力,才想到他們在香港在台灣在大陸的故鄉,他們的祖國。
「無產階級革命」的從者
然而讀完全書,我仍要說這是本「不過癮」的小說集,比起她前此作品所設立的標準,陳若曦顯然還得更努力些。如上所述,陳在創作的環境以及題材上並不能佔到便宜;而她在創作的風格上又不能精益求精,所產生的作品自然要打折扣,幾乎所有選錄在此的故事都嫌太短促,情節、人物舖展也過於簡略。好的作品不一定非得長篇大論,但正因短篇故事篇幅有限,它在格式的要求上反而更需精練。比方說〈不認輸兩萬元的話〉,寫一個投資加州地產的老婦,因為受製於房租管制法,經營多年非但不能賺錢,反倒蝕了老本。這個故事擺明瞭暴露美國房地產經營的漏洞,有新聞性,卻未必有文學性。小說以老婦決定變賣一切,返台定居,則又變相有「勵志小說」之嫌。又如〈王左的悲哀〉寫昔日左傾分子,回大陸家鄉辦圖書館振興教育,終以書本偷光草草了事;莫非大陸人心每下愈況,此又一例?
這些故事切身而瑣碎,但也許正是陳若曦所要強調的當代海外華人經驗。所不足的是,陳看到了問題,卻未能以更多的細心,剖析故事中的癥結。陳自己是當年「無產階級革命」的從者,現在處理中產階級社會的房地產、婚姻、家庭問題,是很可以多加發揮的。相對於《尹縣長》故事系列中的大風大浪,瀰漫本書的是股小心翼翼,求安定、怕變化的情緒。我無意說陳若曦因此就不足觀了。恰相反的,我以為審視自我今昔的差異,正應是陳若曦最有利的創作觀點。尹縣長熱愛共產黨,卻屈死在紅衛兵的槍下。台灣移民熱愛美利堅,卻被種種「惡」法(?)弄得動彈不堪。陳若曦對大陸及美國經驗,都看出千萬罅縫,但如何從前者過渡到後者,她還需要更多的詮釋空間。
海外華人的分分合合
相形之下,「圓通寺」就是一篇佳作。故事處理一對表姐妹久別之後,在台北近郊圓通寺重逢。二十多年不見,兩人一在台一在美,各有坎坷遭遇。不勝唏噓之餘,兩人卻在對方發現不為己知的軔性豁達。故事乃由沈重轉輕鬆,果然印證了一段靈光一現的宗教感受。
作為一個長居海外中文小說讀者,我贊同陳若曦的寫作方向,也對她的潛力仍具信心。在七○年代《尹縣長》那樣的故事中,我們不只見證一齣深具反諷意義的政治悲劇,也見識到一位專志作家,如何以誠意慧心,將這齣悲劇作最完整的呈現。陳若曦不必再寫那些夢魘也般的故事,說起來是她的,也是我們這輩讀者的福氣。但面對她將選擇永居的環境,她似乎還有待琢磨出更寬的視野、更好的技法。這幾年台灣、香港、大陸要分要合,是個熱門話題。在美加的中國人因緣際會,卻先住到一塊兒了。以陳若曦對政治的敏感度,不應只對異鄉情變,或地產買賣的表層結果有興趣。海外中、港、台華人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種種政治「雜碎」活動,值得她以高度警覺,細細觀察細錄。
〔圖片說明〕
P.82
書名:王左的悲哀
作者:陳若曦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110元
P.84
這一代的華人教育程度高,有專業,和一百年前的華工是大大不同了。圖為田長霖就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的就職大典。(黃麗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