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小孩真好命,要什麼有什麼,哪像我們當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父母經」開場白。所謂「好命」,指的當然是應有盡有的物質享受、出國旅遊、較開放的親子溝通方式等等。
現代兒童真的那麼「好命」嗎?在這個日趨高度競爭、物質掛帥的環境中,大人自己忙碌焦躁,又可曾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事呢?
他們會有那些壓力?壓力由何而來?成人世界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北市東門國民小學,曾經做過一份目前北市國小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的研究,分別以位於市區的東門國小五百一十六名學生及陽明山區的四百零三名學生為調查對象,排出了兩組具體的壓力排行榜(附表一)。
排行榜上,有比較傳統的壓力,像考試、生病、兄弟姊妹間的摩擦,以及零用錢太少等等,但也有一些頗令大人意外,甚至汗顏的項目,如噪音、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示威遊行等等。

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自己上台做報告,這種方式使一些較害羞的孩子緊張不已。(黃麗梨)
功利競爭,壓力根源
當然,由於「壓力」一詞相當抽象,問卷上列的項目又是先設定的,孩子們圈選的,可能只是表示他們討厭的、或是造成不方便的事情,但這份問卷仍然很真切地反映出孩子們眼中的世界。而這個大人「製造」出來的世界,在有意無意間,究竟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壓力呢?
「有一句廣告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正是現代兒童壓力的最佳詮釋,從事親子教育多年的台大心理系研究生梁培勇指出。三歲學美語、五歲上才藝班,每天一顆「小善存」(兒童綜合維他命)、外帶一杯「速體健」……。在這種風氣下,很少父母會去考慮孩子是否真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或吃的樂趣,他們的重點只在「競爭」上。
在友緣基金會服務四年,接觸過各式各樣孩子的梁培勇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家住南港的國小五年級孩子,因為媽媽為他找的珠算「名師」住在士林,因此每星期要花兩個傍晚往返上課。可憐十來歲的孩子,熬完了一天課程再加上珠算,往往回程一坐上公車就睡著了,睡到底站被司機搖醒,再換一輛車回家;回到家還得打起精神,準備明天要交的作業。「爸爸每次加班都很累、會發脾氣,媽媽為什麼不想想看,我這種加班比爸爸還累呢?」他說。
因為抱著「不能輸」的心理,也就難怪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尤其現代家庭子女人數少,父母把所有的關注焦點都集中在僅有的一、二個孩子身上,這種關注和期望,往往成了孩子們最大的壓力來源」,嘉義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柯華葳說。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父母臉上,寫的是對孩子的無盡期望。(本刊資料)(黃麗梨)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至於父母本身的問題——離婚、再婚、酗酒、家庭暴力等,似乎還沒有和西方社會般,普遍構成孩子的另一大壓力來源。
在七○年代美國做的許多兒童壓力調查中,就可以看出父母去世、離婚、分居、爭吵等等,是美國孩子心頭揮不去的恐懼來源,如今恐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台灣,以東門國小這一次的調查為例,受調學童中有百分之二.五是單親家庭,山間學童比例則達百分之十,比例不高,而這方面的壓力也還排不進前十名。
「這個項目或許有點被低估,但在台灣,縱使父母不在身邊,也還有祖父母等親族支援,對孩子的衝擊可以減少一些」,柯華葳解釋。
據估計,在現代兒童的各項壓力來源中,「父母項」的比重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第二大壓力源則非學校莫屬。

城鄉學童日常生活壓力排行榜? 資料來源: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1年6月)(黃麗梨)
升學第一,分數至上
在本刊與北市民族國小美勞資優班合作的小型調查中,卅位小朋友以「我覺得最有壓力、最不快樂的事」為題畫畫,其中有十一位選了「考試」和「課業」。
說來台灣兒童的課業壓力和升學主義一樣歷史悠久,許多年紀較長的老師還常以民國五十年代的小學惡補風氣為標準,認為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輕鬆」了,果然如此?是現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只要大班制的教學方式沒有改進,孩子們的個別差異就永遠沒辦法受到尊重,學校給孩子的壓力就不可能減少」,記錄森林小學成長歷程的「人本教育札記」總編輯周彥文表示。
例如某個小孩子的資質能達到六十分,那麼鼓勵他往六十五分的目標努力是「合理」的。可是在大班制、一班五、六十人的環境中,老師或許為了省事、或許只求公平,可能會選擇「從九十分打起,少一分打一下」的處罰方式。盡了全力努力,換來的是廿幾下火辣辣的手心,要想讓這個孩子克服挫折、不要放棄,恐怕連教育專家也辦不到吧!
考試壓力揮之不去,而學校同儕間的人際關係,則又是兒童壓力中的一個新變數。

這一代的孩子真的那麼「好命」嗎?恐怕他們也要說「心事誰人知」呢!(黃麗梨)
早到的「社會化」壓力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十二歲的孩子,在小學畢業前夕過生日時,請了十位同班好友去「我家牛排」慶祝——不過因為爸爸只給她一千元,她自己並沒有參加,而是同學吃完喝完後打電話叫她來付賬,再一起回家坐一坐!很難相信吧。
「這就是許多現代孩子的悲哀」,親子專家游乾桂指出,這些孩子不是獨生子女,就是兄弟姊妹年齡差太多,玩不到一塊兒。加上公寓式住家缺少玩伴,因此把所有的友情都冀望在學校同學身上,用盡方法取悅他們。如果不幸遭到冷落、排擠,那更是小小世界堛熊握j挫折。
同儕間的交往,是孩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多半要靠孩子自己摸索,父母能使得上力的地方不多。不過,在這種「社會化」之外,許多原本是成人世界的種種紛擾現象,卻也透過父母及學校,快速地感染孩子,為孩子憑添一分額外壓力。
在電影「我的愛」中,神經質的母親一進門就立刻將門反鎖、扣好鎖鍊;聽到對講機鈴響,也要猶豫半晌才敢去接……,而這些舉動,看在觀眾眼裡,卻是心有戚戚焉。當然,父母對治安的焦慮,小孩子尤其感受深刻。一位就讀內湖國小五年級的小男孩,每天上學一定帶著一把玩具槍:「要是遇到壞人,我就一槍把他們斃了!」他擺出港星劉德華的架式說。
此外,「前一陣子學童綁架事件頻傳,很多學校都加了安全課程,還做實況模擬,像是碰到陌生人搭訕要怎麼回應、走路不要靠近陌生人的車門邊,以免車門突然打開,從堶惘虪X一隻黑手……等等」,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國小輔導課程的曹宗薇舉例。這種演戲方式聽起來有趣,卻也使得許多孩子不敢走夜路回家。

小學生學英文不稀奇,還要選個外國老師才時髦。(黃麗梨)
幼小心靈,抵擋全球災禍
生活環境堛漯v安問題,帶給孩子「生存受威脅」的壓力;遠在「天邊」,發生在世界其他角落的各種突發的巨大災害,也會透過無遠弗屆的現代傳播媒體,在小小心靈上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以前年舊金山大地震為例,一輛行進中的車子被突然斷裂的橋樑「吃」進去的鏡頭,在全球電視網一再播放下,使得許多遠在台灣的孩子也不肯坐車上高架橋。
游乾桂指出,大地震發生後,舊金山市政府特別組了一個「兒童心理復原小組」,巡迴當地各小學,鼓勵孩子們把看到的恐怖印象藉遊戲或言語抒發出來;在美國太空梭爆炸後,美國政府也做過同樣的輔導措施。只是沒人想到,世界其他地區的小朋友也可能受到傷害。許多調查也都顯示,孩子對於核能、臭氧層破裂、核子大戰等等災害,是懷有比成人所想的更大的恐懼感。
究其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弱小無助,本來就比較「杞人憂天」,父母告誡的、電視畫面上看到的,都在小小腦袋的想像中誇大了好幾倍;而從前,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有段距離,許多資訊要先從父母、師長那媬z選過了才會傳給他們,但現在家家都有電視、報紙,孩子能從傳播媒體上直接看到各種慘不忍睹的畫面,自然會憂心害怕,成為壓力來源。
除了會產生生存威脅的大事件,日常生活中還有數不盡的小困擾,令現代孩子煩躁。正如東門國小的調查顯示,交通、噪音、污染、示威遊行等,已構成都會區孩童的日常壓力源:示威遊行的喧譁和交通管制構成不便、高架橋旁的小學加裝雙層隔音窗、工業區中的小學生要戴口罩上課,遇到附近工廠的化學氣體外洩時,還得緊急疏散……。

「加油,腰再彎一點!」功課重要,才藝也不能忽略。(黃麗梨)
成人作為,殃及孩子
這些困擾雖然「錯不在孩子」,不會引起孩子自責、自卑等心理層面的傷害,也少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仍會引發他們的憤怒和焦躁。
「孩子到了五、六年級,正義感會特別強烈」,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指出,有時候看到大人明知這樣做是違法的、危險的,卻又執意要做,難免會有看不順眼,覺得大人怎麼這麼自私、不顧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等感覺。許多開車的父親在超速、違規超車時會被坐在旁邊的孩子叨唸,正顯示孩子對這些事情的在乎程度。
「大人不守規矩」的現象也反應在政治層面上。「立法院打架秀」曾是國小學童最愛模仿的戲碼,還有選舉期間,老師和家長間的政治取向不同,也會使夾在其中的孩子無所適從。「以前的人講尊師重道,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但現在光是在政治上,父母和老師就可能有很多歧見,這當然也構成孩子的壓力」,柯華葳指出。
這樣說來,現代兒童是不是「社會化」得太早了一點?友緣基金會副主任黃倫芬認為倒也未必:「以前農業社會,七、八歲的孩子就要從事農業勞動,還要分擔鄰里親友送往迎來的招待工作,比現在的孩子還早『成人』。」
只是,農業社會非常單純,「社會化」也侷限在家族鄰里內;現代社會卻是複雜萬狀,無論範圍和內涵都遠遠超乎前人所能想像,當然給孩子的壓力也就大有不同。

擁有一個無憂、純淨的生長環境,是每個孩子心中的夢。(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注意孩子的「警訊」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合起來,已經構成一張由壓力交織成的大網,把孩子們緊緊包裹其中。麻煩的是,除了外在加諸的壓力,孩子還得面臨發自自己身心的所謂「發展性」的壓力。
「成長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對各方面都在急遽成長的兒童而言,這種壓力自然驚人」,游乾桂表示。
小一點的孩子怕黑、怕妖魔鬼怪、怕狗、怕蛇(那怕他從來沒看過真正的蛇!),還怕和媽媽分開,自己去上學——所謂的「分離焦慮」;大一點了會擔心自己是不是長得太矮、或是為尿床、口吃而沮喪;等到第一顆青春痘冒出來、第一次月經、夢遺來時,則又是另一種焦慮和壓力的開始了。
壓力來源多而複雜,「偏偏孩子們宥於有限的經驗和能力,對壓力常有莫名所以、無可奈何,甚至令大人困惑及氣惱的反應方式」,黃倫芬指出。
以碰上大塞車為例,大人可以停下車來,到附近吃頓晚餐打發時間,孩子卻只有枯等的份。又像月考到了,孩子不敢明講自己的恐懼焦慮,卻藉肚子痛、拉肚子等生理症狀來逃避上學;也有的孩子會用暴躁易怒、調皮搗蛋、推托懶散等惡劣行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再不乾脆拒絕和父母談自己的事,任憑自己陷在消沉、無助的情緒中,徒然使父母更困惑、更生氣,以為孩子是故意「作怪」,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原因。
「孩子出現各種異常狀況時,父母一定要小心,這是一種『警訊』——孩子需要幫助了」,從事兒童臨床心理治療多年的游乾桂指出。
近年來,兒童求助心理諮詢的個案有增加的趨勢,雖然表面看來,「兒童壓力」還不至於形成什麼嚴重的大問題,「不過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兒童壓力若不能及時紓解,積壓到了青少年或成年,就可能引發種種反社會行為和精神疾病」,游乾桂也就是有感於自己接觸的成人精神病患中,有高達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在童年時曾有過不愉快的經驗,才決心獻身親職教育,希望能「預防重於治療」。

「寓教於樂」,偶爾參觀博物館也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現代孩子不會玩?
如何預防呢?
有了壓力自然需要紓解。許多成人已經懂得藉運動、度假、洗三溫暖、打坐、和同事們去酒吧聊聊等各種方式來紓解自己的壓力。但問到怎麼替孩子們紓解壓力,可能許多父母連想都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兒童紓發壓力的方式比成人要簡單,只有兩個字——『玩』和『說』」,梁培勇指出。而這種紓發不能寄望學校老師,父母還是要負起絕大部分的責任。
當然,這堛滿u玩」,並不是指父母為孩子精心選擇的夏令營、出國旅遊等,而是真正不拘形式,孩子可以自己做主、沒有強迫意味、沒有任何學習目的、也沒有時間壓迫感的玩。
「我們小時候都很會玩——捕蟬、抓魚、和鄰居孩子玩殺刀、過五關……,天大的委屈也在狠狠嘶鬧一陣子後煙消雲散」,梁培勇雙手一攤:「可是今天的孩子呢?」
公寓式的住家,家家大門深鎖,少有交往;每個孩子參加的才藝班、補習班時段不同,很難一放學就聚在一起;加上車輛暴增、犯罪及色情入侵住宅區,更使得許多父母不准孩子在巷弄堻r留……。空間、時間被壓縮了,玩伴也無處可尋,現代孩子的玩心,恐怕只能發洩在冰冰冷冷又沒有創意的電動玩具、和虛榮浮華的芭比娃娃身上了。
面對這種現代兒童的悲哀,「父母或許可以主動安排一些玩的機會」,游乾桂表示,陪孩子打打球、去郊外走走;或是養隻小寵物,都是不錯的方式。只是父母一定要認清目的,玩就是玩,不要強調「寓教於樂」,否則孩子感受到的,只怕又是令他厭煩的壓力了。

浪淘盡千古英雄,可也淘得盡孩子心頭的委屈和壓力?(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兒童壓力,成人鏡子
比起「陪孩子玩」,父母在「聽孩子說」上,尤其有著旁人無法替代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大多數的父母不僅不曾花費心力去聽孩子說什麼,他們根本就不懂得怎麼去聽、去回答。
在友緣基金會多年,黃倫芬看到的「親子溝通不良」的情況,實在是令人感慨(請參閱「你是孩子的壓力源,還是支持者?」一文)。「其實小孩子要的真的不多,只要有人能好好聽他們說話,先接納他們的感覺,再給他們一些撫慰和鼓勵,他們自然就會比較有自信、比較快樂,也比較能面對壓力和挫折。」
「玩」和「說」之外,對於環保、交通等大環境的困擾,「積極動手,由自身做起」或許是個好方法。
「很多人——不管大人或小孩——面對這些問題時,都會產生消沉的無力感。要想克服,就只有主動出擊。」陳皎眉舉例,像是教孩子做垃圾分類,或是去野鳥保護區參觀、做記錄等等,可以使孩子覺得自己貢獻了一份心力,也有助於紓解壓力。
兒童的壓力,就是成人世界的鏡子,適度的壓力加上鼓勵,有助於激發潛力,也是兒童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過程。只是,現代兒童的壓力千頭萬緒,現代成人是否能從中獲得一些省思呢?
〔圖片說明〕
P.8
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自己上台做報告,這種方式使一些較害羞的孩子緊張不已。
P.9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父母臉上,寫的是對孩子的無盡期望。(本刊資料)
P.10
城鄉學童日常生活壓力排行榜
資料來源: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1年6月)
P.10
這一代的孩子真的那麼「好命」嗎?恐怕他們也要說「心事誰人知」呢!
P.12
小學生學英文不稀奇,還要選個外國老師才時髦。
P.13
「加油,腰再彎一點!」功課重要,才藝也不能忽略。
P.14
擁有一個無憂、純淨的生長環境,是每個孩子心中的夢。(邱瑞金攝)
P.14
「寓教於樂」,偶爾參觀博物館也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卜華志攝)
P.16
浪淘盡千古英雄,可也淘得盡孩子心頭的委屈和壓力?(卜華志攝)
P.17
到山間小溪走走,暫時忘卻日常中的煩惱。(張良綱攝)
P.18
踏出校門,有多少孩子會記得這些實踐規條、生活守則?
P.19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潛力,人生路上,總要努力向上爬。(卜華志攝)

到山間小溪走走,暫時忘卻日常中的煩惱。(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踏出校門,有多少孩子會記得這些實踐規條、生活守則?(黃麗梨)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潛力,人生路上,總要努力向上爬。(卜華志攝)(卜華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