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管理」這個名詞,在國內一片呼籲管理升級聲中誕生。大家都希望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結合最現代化的管理知識,以創造一套類似「日本式管理」般適合國情且進步的管理方法。
在四月初舉行的「中國式管理研討會」上,學者專家與企業界人士近三百人,就這一題目互換意見,實務經驗和理論知識彼此激發,提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見解。
四月七日、八日,臺北市郊的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車水馬龍,有近三百人在此參加「中國式管理」研討會。其中約一半是工商企業界的經理和老闆,另一半是學術界人士,包括管理、心理、人類、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研究者。他們為探討企業管理此時此地應有的做法而抽出兩天時間,互相交換經驗。
研討會分三部分進行。第一部分為演講,由李登輝、趙耀東、徐立德、王永慶四位先生分別闡述他們對管理的看法。第二部分為論文宣讀與討論,論文內容有的屬於學術理念方面,就我國文化傳統的管理哲學層面作探索、分析與比較;有的屬於實際操作方面,以今日國內企業管理實況為樣本來歸納、研討。第三部分為專題討論,對企業組織如何用人、工作效率如何提高、家族企業如何現代化、團隊精神如何發揮,分組討論。

圖2:省主席李登輝應邀在會中致詞,呼籲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學術與實務交流
如此規模的管理學術及實務的交流,是相當難得的一次。主辦者——臺大心理系,於一年前即開始籌備,邀請國內和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專家共襄盛舉,並有廿篇論文送交研討。合辦者——中國時報,則提供人力支援,負責各項實際接洽、安排的工作。經費方面亦有九家大企業贊助。
籌備會召集人楊國樞教授說明這個研討會的緣起:「管理是複雜的社會行為。什麼是最有效的管理策略與方法?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而各地不同。中國人有特殊的整體文化背景,也有特殊的社會行為法則,不可能對西方的管理方法照單全收;而現代中國社會又和傳統社會不同,全盤保留過去的管理模式也無法奏效。因此,舉辦這個研討會的目的,在於集合業者多年的經驗和學者有關的研究,以互相激發,期能對外來管理方法中國化,與傳統管理現代化,有所貢獻。」
「中國式管理」一詞,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方面由於「日本式」管理的流行,給大家帶來建立「中國式」管理的聯想;另一方面是社會科學中國化的思潮,逐漸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管理中國化也成為熱門話題。

圖3:此次研討會籌備會召集人、台大心理系主任楊國樞。(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不復古,不排外
中國式管理研討會的大會手冊,特別加以解釋:「中國式管理」既不是想復古,也不是要排外。它是指適合現代中國社會、現代中國人的管理方式。
從這個角度出發,與會人士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不少發人深思的內容。
開幕典禮中首先發表專題演講的經濟部長趙耀東,以本身在企業界服務四十多年的經驗,特別強調,對工商業造成負面影響的中國民族性,須加以避免。

圖4.5:將近三百位出席者中,有一半是企業界人士;圖4.是統一企業總經理高清愿。(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打破權威觀念,禁絕人情干擾
「民族性本來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從農業社會發展出來的民族性,到了工業社會,即可能是種障礙。譬如崇拜權威——老闆講的話,不論對錯,部屬都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結果不但削弱屬下可以發揮的能力,亦導致企業主以『人治』維繫管理體系,一旦去職,未建立起『法治』的企業便面臨危機。」
「我在中鋼時,努力打破上司與下屬的界限,彼此坦誠相對;而對員工的進用,則絕對排除人事關係的干擾。生活中的人情味是好的,但工作中的人情味卻會阻礙制度、削弱管理效率。該怎麼做才適當?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以人為本
省府主席李登輝則在會中強調管理應該「以人為本」:
「一個國家要求成長,不能完全襲用別國的發展模式,必須站在自己的立場,充分認清己身的條件,據以擬定發展策略。管理上也是一樣,引用各種技術是輕而易舉的,但是生吞活剝地套用,必然遭到重大阻力。」
「所謂必須站在自己的立場,最主要就是考慮『人』的因素,這又牽涉到文化背景、傳統價值、個人差異等,的確是管理執行上的挑戰。但也唯有面對這個問題,才能順利有效地達成目標。」
李主席表示,他常建議省屬卅三個事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與員工一起吃便當,並多到工廠和員工交談,建立彼此信賴的親密感,甚至達到俗諺「穿同一條褲子」的程度,如此必能建立良好的默契與共識,上行下效,共同推動工作。
從李主席和趙部長所言看來,他們的出發點雖然不同,一個強調法治,一個強調順應人性,但做法卻不謀而合——皆重視同仁的想法和情感,希望建立公開而互信的人際關係,讓每個成員充分發揮所能。

圖1:財政部長徐立德以「中國式管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題發表演講。(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系統化學習,選擇性吸收
財政部長徐立德,也是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在研討會中亦就「中國式管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表專題演講:
「我們社會一直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與過去穩定單一的情況已不相同:經濟結構由自足的農業型態轉向工業化,社會結構從家族基礎走向個人自主化,溝通網路由權威地單向輸出漸趨多向交換訊息,價值觀念從建立和諧、謙讓的人際關係轉為破舊創新的多方發展。因此過去的管理哲學,必有不符現代社會需要之處,應予以修正。但接受外來文化時,亦必須選擇性地吸收。」
「今後我們一方面應有系統地學習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另一方面尤其應該瞭解我們特有的生態環境與文化背景。只有將西方管理理論,納入我們的時空架構,中國式管理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國內最大企業的負責人、在經營管理方面有獨到之處的臺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在研討會中致詞時,以閒談方式提供幾點心得:

圖2: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在閉幕典禮中指出,企業管理一定要發揮腦力、追根究柢。(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開發腦力,追根究柢
「中國人具有勤勞的精神,這點過去已見發揮,未來也應該繼續保持。但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光靠勞力是不行的,一定要多發揮腦力。我們必須承認,西方國家在管理方面比我們進步。我們也必須快速開發腦力,對管理加以研究。」
「可以學的經營理論極多,我們也學了不少,結果把公司的制度、規章弄得複雜無比,但其中的精神卻無人研究與瞭解,往往流於形式。其實經營方法一定要自己試驗、創造,一點一滴地實踐。」
「我認為,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深入瞭解、探討根源。中國人做錯了事,總是理由一大堆,因為他沒弄清楚到底是那媬糷F,所以不曉得自己要負責、要改善。如果做事不追根究柢,談什麼管理理論都沒有用。」
在論文研討會和專題分組討論中,企業家熱烈提出對管理的看法,得到不少共鳴。

圖3.4:學者與業者「面對面」,進行論文宣讀和專題討論。(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傳統文化有好處,但不要被束縛住
臺灣美吾發公司董事長李成家表示:「我們可以利用傳統文化促進企業進步,但不應被傳統文化束縛住。例如中國人講人情世故,部屬若有婚喪喜慶,主管通常要參加,公司也致贈禮儀,這種人情味的做法,可以增進情感交流,也會加強企業內的合作精神。但是一般人缺乏整體觀念,對公物不愛護,這時就必須建立制度,並為員工分析,公物的適當使用與企業的發展有關,亦與自己有切身關係;切不可發揮中國人的人情味,而使事情不了了之。」
遠東紡織總經理徐旭東指出,傳統中國企業的組織制度及控制方式,先天上受到一些文化因素的限制,對這些限制的認識與克服極為重要。

圖3.4:學者與業者「面對面」,進行論文宣讀和專題討論。(時報雜誌提供/楊永山)
歸納業者經驗,提供學者研究
例如企業為應付市場競爭,希望進用有攻擊力的幹部,歐美的MBA訓練,強調的就是一種「合格的攻擊力」。然而對於我國的女MBA而言,在家堻Q要求溫婉柔順,即使受過好幾年的訓練,仍然無法建立權威,多不合企業要求,造成教育上、資源上的浪費。因此他建議多歸納業者的經驗,讓學界消化吸收,建立出「考慮本國限制條件」的管理原則來。
國際電化商品公司總經理洪敏隆表示,加強員工的專業精神與能力,對公司業績的成長有正面效果。至於如何去做,則要考慮很多文化與個人背景的因素。
不必強求共同模式,找到方向後自行提煉
永豐餘造紙公司總經理何壽川說:「中國人強調虛表為用,空的部分才是真正可用的。管理上也是如此。探討管理問題,只能歸納出一個傾向,不可能開出明確的藥方,立即有效地適用於各種企業。我們應該從己身文化背景的角度來研究管理,不必強求具體的共同模式;只要有個方向,便可做為改善管理的參考。」
統一企業總經理高清愿說:「研討管理方式的目的,是為了擷長補短,供己使用,不必計較方法的來源。如果將企業界的經驗,加上學術性的研究、整理,以提煉出一些結論,應是很有價值的事。」
學者們所提的論文,新加坡大學管理系教授許士軍依其研究取向歸納為兩類:一類從中國歷史文化特色出發,一類以目前管理實務中的文化特性為起點。
中國傳統哲學有些亦適用於現代
關於前者的研究,如孫子兵法運用在行銷上、儒家管理理念的探討、儒家法家管理觀念的比較等,企業家都甚感興趣,紛紛挑選宣讀該類論文的小組參加討論,也許想從中得到一些現代管理的靈感,或想更明白中國人的統御之術。
關於第二類取向的研究,有許多論述可能正和經營者的體驗相符。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教授周丁浦生指出,中國企業對衝突情形的處理,多半採忍讓、退避、妥協等方式解決;如果能積極地利用衝突,以增進企業內部的良性競爭或統合能力,應可加強企業的安定性、生產力及應變力。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研究員周逸衡,調查民營大型企業的計畫和控制活動,得到下面的結果:雖然九成的企業都會擬訂年度計畫,但製作計畫的方法多半不夠精密,以致只有三分之一的計畫確實有用;因此考核員工成績時,無法以計畫達成與否作為評估標準,只能依主管對員工的平日整體印象來打分。所以造成「人品」重於「能力」的選才、晉用方式。
學界、業界有待進一步加強交流
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其南以為,從這次研討會中看出,企業界憑經驗可以察覺本身管理所面對的一些問題(例如員工離職率高),但多半對這些現象只能給予零星的解釋(現代人不勤勞、中國人愛當老闆等),並未找出癥結所在;管理、社會學界人士利用問卷調查,可以對企業界的問題做相關性的研究,知道那些環境下員工滿足度高,但多半僅把現象明確地用數字呈現出來,未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辦法;哲學概念方面的研究,則指出傳統上有那些管理觀念是好的,或是與現代經營互通的,但也不曾指示一條運用到企業上的明路……。總結來說,這些基礎性的探討,並未提供企業界確切的解決問題途徑,從事管理實務的人士,若抱著現學現用的期望與會,恐怕會有落空之感。
跨出了第一步,未來豐收可期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高尚仁表示,雖然如此,這次研討會把學術、實務辦的人集合起來,讓雙方有一個廣泛接觸溝通的機會,已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這第一次的中國式管理研討會結束後,大家都聽了些新的說法,可以刺激研究者進一步思考,亦可刺激管理者調整管理的方向。日後有新體悟與新問題時,又可召開第二次、第三次的研討會,不斷地互做溝通,結合理論與實務,切實可行的「中國式管理」方法,就必可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