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日本華僑都知道。他的名氣不亞於旅日紅星翁倩玉,圍棋手林海峰,高爾夫名將呂良煥、謝敏男;有人還把他和新近竄起的棒球好手郭源治與郭泰源,並稱為「三郭」。
日本人都很崇拜他。稱呼他:「開創新時代,向現代挑戰的男子」、「巨塔之男」、「具中國萬里長城祖先的個性與血統」……等,對他能以華裔身分,獲致如此高的成就,充滿了好奇。
國內的人知道他的卻不多。倒是他的作品,如台電大樓、第一商銀大樓、信義計畫、年底將完工的新國泰大樓、進行中的台北火車站前用地規劃……,提起來不免讓人瞪大眼睛:「都是他做的呀?」
他是誰?
飛機咻咻飛過,子彈落地,空襲警報陣陣呼嘯。
一名面目清秀、個兒高瘦的男孩,背著大汽油桶,吃力地往前衝。
汽油桶內裝著他從恩師的研究室——東京大學建築科岸田研究室搶救出來的書籍。
他要趁著轟炸之前,將這批書疏散出去。
跑呀跑呀!跑呀跑!他心無旁騖,唯一的念頭是:戰爭快結束吧!
戰爭總是要結束的,但東京也已不再是東京。
一九四六年,這名男孩站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不能想像這是戰前歌舞昇平的東京。
「日後會怎樣呢?」他想;只是,他怎麼也沒想到,廿年後,他建造了東京第一棟超高層大樓;帶動日本建築界跨入另一個領域,締造了現代日本的新面貌。
右)千葉縣有名的「柏」高爾夫球場,也由郭茂林設計,球場雖小而景色怡人,建築物外觀清爽大方,是郭氏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鄭元慶)
故事從頭說
郭茂林,六十六歲,台北市人,台北工專建築科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科研究;曾擔任日本五大建築公司之一的三井不動產建築公司顧問,現為KMG建築事務所負責人。
郭茂林的故事,其實也就是我國一些旅日華僑的典型歷程。他生於日據時代的一九二一年,十八歲從台北工專畢業後,由於表現優異,被校長千千岩助太郎(後創辦成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推薦到東大建築科當旁聽生。
東大時期,他師事著名的建築大師岸田日出刀及吉武泰水助;開始時,因為經濟拮据及戰爭的緣故,郭茂林經常餓肚子;空襲時,還常幫老師料理研究室書籍及各項瑣事,如此也養成他堅毅的個性。
一九四六年,他被網羅到岸田研究室擔任助手(以前只是跟班),郭茂林在這研究室待了十五年,奠定了理論與實務上的基礎。
對郭茂林而言,一九六二年是個重要的年代。這一年,三井不動產公司想找人在東京三丁目地區蓋一棟大樓,案子到了岸田研究室,岸田老師建議郭茂林不妨試試。
幽默而慧黠,這也是郭茂林。(邱勝旺攝)(邱勝旺攝)
因緣際會,踏上「不歸路」
「我們的要求不多,只是希望多留下一些空地」,三井的人向郭茂林表示。
「要留地可以,但房子恐怕得蓋高些了」,郭茂林說。
就這樣,郭茂林踏上他超高層大樓的「不歸路」。
所謂超高層大樓,是指廿層、高一百公尺以上的大廈。依照郭茂林的說法,超高層大樓首先出現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經超高層化了」,他指出。
美國第一大都市首領風騷,世界其他城市也紛紛跟進——都市發展帶來了大量人口,土地必須做最經濟的利用,建築物「向上發展」為勢之所趨。
「都市超高層化既然是世界趨勢,日本建築界也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東京總有一天會跟紐約一樣」,郭茂林說。
說是「夢想」,是因為東京的地質。
日本位於太平洋地震帶,是亞洲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時,東京地區倒了許多樓房,死傷無數,日本政府心有餘悸,下令東京地區建築物一律不得超過皇宮的高度——卅一公尺,以免地震來時又釀巨災。
聳立在羅斯福路的台電大樓,宛若一個巨漢。(邱勝旺攝)(邱勝旺攝)
對抗地震「硬」碰「硬」?
郭茂林的高足,曾是KMG重要一員的林永全指出,傳統建築抵抗地震的方法,是以力量來對抗力量,因此若地震愈大,房子的結構牆壁也必須愈厚。
因此高樓的傳統建材,為紅磚、鋼筋水泥、碎石子——也就是習見的鋼筋水泥混凝土,牢固而厚重。
而在傳統建築方法下,高樓的重量壓在與地面接觸的第一層,為了承載負擔,一樓的柱子最粗,每上一層樓減細一分,最頂樓柱子最細。
按照這「樓愈高、下層柱子愈粗」的狀況,樓房高度便相當受限制。「你能想像卅層大廈的一樓是什麼樣子?恐怕除一根根粗大的柱子外,別無其他了」,郭茂林說。
如此當然不合經濟原則。「有沒什麼辦法可以既擋地震,基層又不必使用粗大的柱子呢?」郭茂林不斷思索。
當時東大著名的結構專家武滕清給了他很好的啟發。
郭茂林轉述武滕清的話:「風吹柳搖,柳卻不會斷,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柔可克風』的道理;柳枝是柔性的,風從任何角度吹來,它都會搖動;一搖動,也就化解了風的力量。」
這和中國傳統武術「四兩撥千斤」的原理有幾分類似,但和傳統建築觀念卻完全背道而馳。傳統建築裡,遇到地震要「擋」,拚命使其不搖;武滕清卻認為,要化解地震,只有一途——讓建築物「搖」。
指揮家和他的管弦樂團,中為林永全,右為周義敦。背景為KMG日本事務所郭茂林辦公廳,KMG很多構想都是在這個圓桌上產生的。(鄭元慶)
時運相濟,電腦來幫忙
理論是這樣,但要落實,可沒那麼容易。首先要解決材料的問題。
郭茂林幾經測試,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柔軟的HIH鋼材來取代鋼筋。其他建材也要考慮:玻璃要柔性的,而且要耐強風;鋁合金、石棉板也經特殊設計;水泥用得極少,只在必要之處——每層樓樓板使用。一切設計只為了一個目的:使高樓在地震來時「搖而不墜」。
但到底建築物要怎麼「柔」法?「柔」到什麼地步才能「克剛」,而非不堪一震?這牽涉到日本地震的級數與強度,以及複雜的建築結構計算,且要一再測試,算出相關係數。
「如果不是電腦的發展與地震波的發明,這些問題很可能都還不能解答」,郭茂林指出,用人腦,光是建築物的結構計算,就得花兩年;「現在用電腦,只消十分鐘」,他說。
樓高卅六層的霞關大樓,從一九六五年底開建,六八年中完工,真正興建時間不到二年半,但從有構想到完成約花了十年。「讀五年、設計二年、蓋二年半」,郭茂林回想起來仍覺十分艱苦。
「他讓我們夢想成真!」
十年間,郭茂林解答了許多建築書上尋不著的答案,幾乎動員了東京地區找得到的材料及施工單位,對複雜的日本地質,也有了更深的瞭解。
「他讓我們夢想成真!」日本「讀賣雜誌」在「霞關」蓋好時這樣評論。郭茂林因此被稱為「巨塔之男」,而他的經歷,也被拍成電影,在全日本播映。
而當年,比一般見慣的大樓「長高」三倍以上的霞關大樓,也變成觀光客喜歡去的東京一景。「當年,要上頂樓,還得花錢買票呢!」在日本住了很久的亞東關係協會職員沈景茂說。
「霞關」之後,日本新宿、銀座、新御茶水等商業區,超高層大樓一棟棟地冒了出來;而郭茂林更成了「超高層」專家,經他參與或親手策畫的超高層大樓不計其數,像濱松町四十層的世貿中心、池袋六十層的太陽大廈,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例子。
如今的「霞關」,雖不再是日本第一,但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它仍是超高層大樓的傑作,一些超高大樓的基本理念,都可以在這兒印證。例如:大樓找不到「正」門,前後左右各有出入口,以因應樓高人多的需要;因為樓「高」而省下來的空間,都規劃為綠地,因此走近霞關,只見花木扶疏、綠意處處。此外,大樓外表雄偉壯觀,內部寬敞亮麗,十足郭茂林風格。
郭茂林卻謙稱自己,「只是一個收集者」,他閩南話、日本語夾雜地解釋:「像超高層這般複雜的大樓,設計、結構固然是技術上須先解決的大問題,但周邊問題,比如怎麼排水?地基怎麼打?材料如何運到高處?甚或蓋好後空調、電氣、水力等,也都是學問,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
「指揮家」帶了樂章回國
因此郭茂林的事務所命名KMG,K、M取郭、茂兩字的音,G則為group的縮寫。「我們的組合像一組管弦樂,有人拉小提琴,有人拉大提琴,有人則負責敲鑼打鼓,而『先生』則是指揮家」,也是KMG一員的東大工學博士周義敦指出。他口中的「先生」就是郭茂林。
除了「指揮家」,在同仁眼中,郭茂林還是個涉獵廣博的通才。
「他雖然不是很專,但見識很廣」,跟隨他十幾年的KMG台北辦事處負責人洪英峰說:「或許也正因這樣,他論理能旁徵博引,說服力很強。」
「他說話時條理分明、偶而帶著慧黠、精確的比喻,能夠把很複雜的事件、道理,用很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剛進KMG不久的許泰宗說。
「開會時,你知道他沒有要刻意照顧誰,但每個人就是感覺受到重視了!」另一名KMG同仁說:「他天生具有領袖氣質。」
先馳得點的經驗、專業技術加領袖魅力,從台北到日本發展的郭茂林,又把事業從日本擴及到台北。
民國五十九年,也是「霞關」蓋好後第二年,國內出現了第一座KMG作品——樓高十二層的第一商業銀行,郭茂林把柔性鋼骨結構與工廠預鑄方式引進國內。
第一商銀建好七年後,台電公司擬蓋一棟大規模的辦公大樓,案子似乎理所當然地由KMG接下;這棟廿七層的大廈,仍是現在台灣地區最高的大樓。目前,KMG正著手仁愛路上廿五層的新國泰大樓、火車站前五十層的新光大樓也已規劃完畢……,看來,郭茂林「高樓大王」的地位暫時還無人能取代。
果真有兩把刷子
郭茂林的朋友常和他開玩笑:「中國古語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你怎老愛蓋高樓——而且還是超高層大樓呢?」
而他總回答:「我小時候只知道自己圖畫得不錯,卻不知如此就當了建築師;現在我也不是一天到晚找機會蓋高樓,都是形勢促成——找我的人都要蓋大樓呀!」
話雖如此,但如果不是郭茂林有兩把刷子,又怎能吃遍日、台兩地,「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