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麗花,是國內家喻戶曉的歌仔戲紅星。她出身貧寒,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而今已是歌仔戲界首屈一指的紅小生;演戲之餘,並經營有自己的事業,生意極為興隆,可說名利雙收。平時生活雖相當忙碌,她卻一直顯得神采奕奕。回首自己的成名經過,楊麗花說:這都要感激觀眾的厚愛、同行的提攜合作、以及整個社會的公平開放與繁榮富庶。因此她常持一份感恩的心情,願將所長無條件地傳授給後進,並以振興民間傳統戲曲為職志,特於今年七月份起,與台視公司合作,創設國內第一所歌仔戲訓練班。楊麗花的成就來自無歇止的上進與奮鬥,難怪大家都稱她作「女中丈夫」。
在自由中國台灣與東南亞一帶,甚至在許多有中國閩南人的地方,楊麗花都可說是大名響叮噹。她是歌仔戲界的女強人,戲迷不計其數。她從演野台戲的無名演員,到今天成為演藝界舉足輕重的名伶,這段星路歷程值得一探。
「我母親也是唱戲的。」她開門見山地說。民國四十年左右,宜蘭縣宜春園歌仔戲團的名小生篠長守,就是她母親。
篠長守的故鄉——宜蘭,正是歌仔戲在本地發展的根據地。和台灣其他地區比起來,宜蘭開發較晚。但在近代台灣民間戲曲發展上,卻是個重要的據點。尤其在清道光年間,琴師林文登在此設館授徒,教習北管,流行一時。而後才能結合民謠、山歌與其他戲曲,孕育出極具台灣地方色彩的歌仔戲。
楊麗花的外祖父曾組織過北管子弟團。所謂「子弟戲」,是農業社會中的集體娛樂活動。多由地方父老組織,使年輕人有正當的娛樂,免於誤入歧途,並有「團結地方、守望相助」的意義。參加者不但沒有酬勞,還需分擔經費,這正足以表示他們是「良家子弟」,不同於一般職業伶人。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出身戲劇世家
篠長守就是在這種戲劇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並於民國二十年左右加入戲班。其時正值歌仔戲的黃金時代,她經常巡迴全台演出。而後日本人禁止台灣戲曲活動,歌仔戲沉寂了一陣子。到了台灣光復之後,歌仔戲業又欣欣向榮,篠長守隨團四處演出,楊麗花就在此時出生了。
與別的孩子不同,楊麗花的童年是在戲班子裡渡過的。不能像一般孩子過安定的家庭生活,也無法好好進學校受教育,從小跟著母親到處跑碼頭。母親登台演出,她就台前台後地亂鑽。舞台上鮮亮的身影,震天價響的鑼鼓,吸引著童稚時期的她。就這樣耳濡目染之下,楊麗花逐漸興起了豔羨之心,並依稀有一種感覺,似乎這條路就是她要走的方向。
四歲時,即被牽著上台跑過龍套;七歲時,和母親同台演出「安安送米」。其實篠長守把孩子帶在身邊,只是為方便照顧,並不打算讓女兒也走上這一行,因為她深知其中的艱苦。她反對女兒學戲,但楊麗花偏偏十分喜愛,很固執地要學演戲。在受了短期的小學教育後,她一直隨著戲班流浪,跟著哼哼唱唱,偶爾客串個小角色,似覺樂在其中。時間長了,篠長守也只有任她自由發展。
後來她開始正式跟著戲班學戲。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真正鑽入其中,一板一眼開始學戲之後,她發現台上亮麗耀眼的時刻畢竟不多,要想出人頭地,不但要接受嚴格的基本訓練,更要能吃苦,勤練不輟。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學徒訓練制,從苦日子中奠下紮實的基礎
歌仔戲演員的訓練與其他地方戲曲的人才培育方式相似,採學徒制,由班主或資深演員負責訓練,教習各種腔調、曲牌,以及身段、武功。楊麗花說,那時候他們幾個一起學戲的孩子,天沒亮就得起床,空著肚子跑圓場、走台步與跳打翻滾。除了技藝上接受嚴格的訓練,平常還得替師傅代勞,為師傅跑腿、打雜。
歌仔戲表演雖然即興成分高,但必須建立好一定的舞台基礎,才能發揮。像楊麗花,除了學習一般歌仔戲的唱唸做表之外,又兼習南管與國劇的身段,這樣才能使舞台生命更加豐富。
十三歲時初步結束了學藝階段,加入劇團,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先從小角色演起,私下也向母親學戲。她第一齣擔任主角的戲是「陸文龍」,飾演武藝超群的雙槍陸文龍。演出後很受好評,楊麗花藉此肯定了自己的能力,也奠定了她在戲班中的地位,不再有人認為她是靠母親起家了。
十八歲加入賽金寶歌仔戲團,並且隨團到馬尼拉的華宮戲院演出,她自認此行獲益良多:「母親教我唱、教我演,但卻沒告訴我怎麼去唱好、演好。」想想又說:「這也是沒法教的,全得靠自己去揣摩與領悟。」以前,因為年紀輕,不懂得如何去「演」,扮什麼角色都差不多。在菲律賓期間,她忽然發覺,自己已能融入戲中,台上的她不再是自己,她就是梁山伯,就是張君瑞。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民間戲曲遭受時潮的衝擊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形態一天天在改變,民間曲藝活動也逐漸為其他娛樂所取代而沒落。許多民間藝人不能只靠表演維生,必須找尋副業,或另謀出路。歌仔戲業也大不如前,很多內台演齣戲班找不到表演機會,漸漸要藉野台酬神演出來維持生計。民國五十三年,在菲演出結束後回國,賽金寶劇團由於生意不好,無法維持,只得解散。
劇團解散後,楊麗花回到宜蘭老家,平靜地過了一段日子。這段期間,她常在田野間閒逛,心中總有股莫名的衝擊,無法平靜。她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對未來懷有美麗的憧憬,但是面對著不可抗拒的時潮,她亦不知何去何從。看來似乎得步上母親的後塵,終生四處奔波流浪,在舞台上討生活。所不同的,是當年台前人頭鑽動,而今只落得觀眾寥落,僅以餬口。
她在家中住了一陣子,又陸續參加過幾個戲班。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她加入「正聲天馬歌仔戲團」,才安定下來。而這一年正是楊麗花一生演藝事業的轉捩點。
天馬劇團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到了五十四年,與九龍劇團雙雙投在正聲電台旗下,合作演出。當時,除了台北、崗山的正聲電台,還有嘉義的公益電台、台南的電聲電台,也都播出他們的戲目。
當時雖已有第一家電視台成立,但尚未普遍,收音機仍是最大眾化的消遣。楊麗花透過麥克風,憑著一副好嗓子,用心地注入情感,唱活了戲中的角色。許多偏遠地區的人,雖然沒見過楊麗花,卻熟悉她的名字與嗓音。雙十年華的她,不但成為收音機前聽眾的偶像,更藉此登上了螢光幕。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歌仔戲上電視,造成空前好景
早期電視的戲劇節目,多以話劇形式為主。後來才想到利用已經深入群眾的民間戲曲。首先登上螢幕的是「金鳳凰歌仔戲團」,接著各歌仔戲的名角也紛紛加入。電視歌仔戲的出現,為歌仔戲演員製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更為歌仔戲闢出一條新途徑。
天馬劇團在廣播界頗負盛名,於是經台視力邀,該團在每週四的歌仔戲節目中演出。當楊麗花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以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戲迷們,終於看到了她的表演。她不但唱得好,而且扮相俊秀儒雅,做表生動細膩,再加上華麗的服飾、佈景,甚至吸引了許多原先不看歌仔戲的觀眾。
演出電視歌仔戲後,每天戲迷們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寫信的戲迷,男女老少、各階層、各省籍的都有,令她應接不暇。有的向她要簽名照片,有的來信鼓勵,還有的想收她作乾女兒,或拜她作乾姊妹。如今到底她有多少乾爹、乾媽、乾兄弟、乾姊妹呢?楊麗花不好意思地搔搔頭,憨憨笑道:「記不清了。」
成了電視歌仔戲紅星之後,一年年下來,她掙得了首席巨星的地位。每隔一、兩年,她會帶團全台巡迴公演,或者到東南亞一帶宣慰僑胞,受歡迎的程度往往令人咋舌。所到之處,戲院內外人山人海,總有幾十個戲迷各持金牌、金鎖片等候台前,到了快開鑼時,請出楊麗花,爭相為她掛上。還有戲迷準備不及,紛紛將紅包、鈔票丟到台上。談到這些,她特別表示,令她感動的,倒不是這些物質上的收穫,而是因為他們獻上了最赤誠的熱情與關愛,使得她有幸得知音的喜悅,演出因而更加賣力。十多年來,觀眾的熱愛與她己身的努力互為因果,交相影響,她的盛名因此歷久未衰。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對工作極敬謹認真,十餘年如一日
排戲時間到了,她坐在台視排練室中央,手捧著劇本,口中念念有詞。坐在外圍的演員聊天抽煙,相互調侃,不時發出一陣爆笑。她卻專注凝神,絲毫不受影響。有時還不自覺地加了表情與身段,一會兒皺眉嘆息,一會兒又淺笑含情。
幾個與她工作多年的夥伴都說,楊麗花工作的時候不愛開玩笑,但絕非不苟言笑。只因律己嚴,自我要求高,心理負擔重,即使已是資深演員了,她在每回演出前仍是十分敬謹、認真地,準備功夫下得十分紮實。但在工作之餘,則活潑親切、坦率可人。
台視公司於民國五十八年成立台視歌仔戲團,特聘楊麗花擔任團長,直至今日。她帶的團員多是女性,彼此感情好,就像是親姊妹。雖然團中有些人年紀比她大,但她成熟、穩重、敦厚,有著大姊風範,一直儘量爭取福利,照顧大家,因此很孚眾望。
演了一輩子的戲,不論台上台下,她都是個成功的女人。但很少人了解,她背後的掙扎與奮鬥。她說:「我不懂什麼大道理,只是覺得做事一定要認真,做什麼要像什麼,絕不可以馬虎。」這些道理毫不特殊,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她一生奉行不渝,於是成敗可見真章。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下苦功自修,逐漸脫胎換骨
前些年,楊麗花因為識字不多,演戲前,還得請人讀劇本,用錄音機錄下,反覆聆聽與背誦,才能記下台詞。一集集緊湊的戲目,她得花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神,才強記下那些「口傳心授」的台詞。後來她愈來愈紅,與外周旋應對的機會日益增多,她不免感覺惶恐,也深感增進語文能力的重要性。於是她痛定思痛,努力進修,如今她已能「獨立作業」,自己讀劇本、甚至看書、看報,也毫無困難。就是原先一句都不會說的國語,也是憑著這種苦拼的精神,私下跟著錄音機學習,現在已說得十分流利,應對進退也很得體。
排戲時,導演指揮全局,楊麗花拿著劇本與花旦青蓉對戲。導演不時插入並修正,或與她們交換意見。在傳統歌仔戲團裡,也是由資深演員負責說戲,無導演之名,而有導演之實,負責將戲的內容,以及需要特殊做表與效果的地方告訴演員。上台後,就得靠演員即興發揮。所以,對識字無多的傳統演員而言,劇本不過是提供大綱而已,演出的效果如何,則視演員個人的唱做與舞台經驗而定。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適應電視播出,歌仔戲改了形式
電視歌仔戲的台詞文雅,但不夠口語化,念起來辛苦,背起來吃力。在傳統歌仔戲裡唱詞念白雖然俚俗,但句句押韻,頗具鄉土風味,不受劇本文字的束縛,反而顯得生動活潑。但是,為了適應媒體的特性與播出時間的限制,電視歌仔戲必須以劇本為準。
提起了這些,楊麗花無可奈何地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規定一劇只能演三十集,扣掉廣告時間,一集只有二十多分鐘,如果多唱兩段,時間就差不多了。為了交待劇情、插播廣告,就只好減少唱腔部分。」這樣唱腔少念白多,與原來的舞台表演形式已不盡相同。
新象藝術活動推展中心,於今年初曾舉辦「國際藝術節」,邀請台視歌仔戲團參加演出,由楊麗花率領,將歌仔戲搬上國父紀念館的大型劇場舞台。這次的演出機會是項鼓勵,但也是個挑戰。雖然她們每隔一、兩年會作巡迴公演,但這次的演出畢竟不同。因為國父紀念館算是國內第一流的舞台,能應邀在國家級劇院演出民俗戲曲,也算是自我提升的具體表現。

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華台/台視週刊)
一場舞台公演,牽出了心頭隱憂
這次演出算得上成功。但是,陣陣掌聲與喝采的背後,卻潛伏著極大的隱憂。因為目前的歌仔戲演員中,有些並沒有受過基礎的舞台發聲、身段和武功訓練,在國父紀念館偌大的舞台上,根本無法勝任。為使這次演出成功,只得特別挑選有舞台基礎的演員上台;而戲中打鬥場面所需的上下手,也是向大鵬劇校借將,才能應付。
楊麗花回顧自己當年學戲時,吃過不少苦頭,至今卻津津樂道,因為往日辛勤、紮實的訓練,方能奠下堅實的基礎,為她在歌仔戲界的發展,掌握住有利的條件。
她一直相信,必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但是今天國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了,年輕一代從小養尊處優,除非是極有興趣,誰肯去吃那種苦呢?並且,歌仔戲演員的訓練,不如國劇有系統,以致很多演員都是半路出家,並未受過科班訓練,往往是一面演一面學,剛開始先跑跑龍套,待學會了幾種唱腔,就可以排到比較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新一代的演員都是這樣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而票友性質的職業演員卻日漸增多,只怕歌仔戲的水準會日趨低落,欲振乏力了。
這次公演觸發了楊麗花多年來的心頭隱憂,深怕再過幾年,這項藝術會後繼無人,有失傳之虞。她主張,要使歌仔戲綿延不斷,就得效法目前國劇的訓練方式,成立戲劇學校,從小培養。
設班授徒,夙願得償
她的熱情與影響力,說服了台視撥款支持,並以台視的名義成立了國內第一所歌仔戲訓練班。由報考的三千多人中錄取了二十名,都是國中以上程度的,從今年七月份起開課,一年後結業。
訓練班的大小事務,從策劃到執行,楊麗花雖然一向很忙,仍事必躬親。這個訓練班的受訓期限雖然很短,也不是從小訓練起,不過是實驗性質,但至少已邁出了第一步。
楊麗花自知是今日歌仔戲界最具代表性的藝人,她常興起「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但又很怕辜負大家的期許與厚望。她垂著眼,沉沉地說:「現在一提到歌仔戲,就會說到我,我心裡的壓力實在很大……。」經常要排戲、錄影,還有四家餐廳的業務,她早已忙得不得分身了,但她仍然堅持要把這個訓練班辦好,除了各種行政事務的處理之外,她自己也要授課,教起課來極其認真,真個是傾囊相授,學員們有點怕她,但也十分地敬愛她。
傳統社會中,伶人的地位一向卑微。送子女學戲者,不是家境清貧、出於無奈,就是戲劇世家、繼承衣缽。而今天社會發展已愈來愈開放,也愈來愈公平,過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亦已逐漸為「行行出狀元」的多元化價值觀所取代。現在無論是何行何業,只要能堅守崗位,認真、進取,憑本事得來的成就與地位,都能為大眾所肯定。而楊麗花的成就,也就是這種時代精神的具體表現。
她的奮鬪,猶如台灣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
楊麗花謙虛地表示,她之能有今日,都是因為她比別人幸運。當然,不可否認的,如果不是時潮之所趨,有電視事業的發展和普遍;不是這社會的繁榮富裕與公平開放,不可能造就今日的楊麗花。但她本人鍥而不捨努力求上進的精神,仍是其間不容忽視的關鍵性因素。
台視導播黃以功,是楊麗花多年的熟朋友,他曾說過,楊麗花的奮鬥歷程,就好比卅年來台灣民眾生活轉變的一個寫照:由光復初期的艱苦,經過多年的埋頭建設與力求發展,到今日的富足安樂,其中沒有一絲僥倖,全憑己身的奮鬥不懈與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