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商社會裡,由於競爭激烈,人們常會變得比較功利,凡事希望能得到立即的回報或成果,如果不能,則灰心、喪志。
這種耐不住寂寞、不願默默耕耘的心態,反映在工作上,就會產生眼高手低、怨天尤人、見利思遷、動輒跳槽等情形,不肯持續在一個崗位上、一個領域中盡心獻力,結果個人的能力無法增進,工作經驗不能累積,也連帶阻礙了整體的發展。
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也逐漸有了類似上述的現象;所幸還有更多的人,雖然職位、待遇不高,但仍能勤勤懇懇地把手中工作盡力做好,並從中得到工作的樂趣與滿足感。
如果沒有這些敬業樂群的「小人物」,就沒有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他們的精神,不僅值得鼓勵,也值得效法。
如果說,社會是一部機器,那社會中的每一份子就是機器的零件。雖然零件有大小之分,功能各異,但都有它的作用,就連個小螺絲釘也不例外。
同樣的,在今天這個分工細密的時代,我們的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為大家提供各類生活所需,在各個領域中,共謀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因此每個行業都很重要,也就是「職業無貴賤」的道理。

左上:「華南便當」的老闆許富吉最能察納雅言,常接受顧客的建議和批評而作改進。(張良綱)
行行出狀元,做一行要像一行
可是有許多人不瞭解這一點,只知一味好高騖遠、爭名逐利,既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及條件,也罔顧一分耕耘方有一分收穫的事實,結果多半落得憤世嫉俗、一事無成。
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的性向和長處不同,適合從事的行業和職務也不一樣。只要肯下功夫,行行都能出狀元。那怕是個賣麵的,只要面煮得衛生可口,湯多料足,價錢又公道,顧客一定會近悅遠來;甚至產生一種依賴感,那天吃不到就會感到若有所失。如果能做到這樣,不僅可以有很好的收入,也會很有成就感,可謂物質精神皆有收穫。因此,無論做什麼,只要肯盡心盡力把它做好,都會對人群社會有貢獻,人家也就會看得起你。

右下:王秀玉手藝好,功夫細,個性也和樂,是「幸福美容院」最受歡迎的師傅。(張良綱)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更要把它撞響
今天我們除了要提倡「做一行像一行」的觀念,鼓勵大家充實專業技能,還要提倡敬業的精神。俗話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般人都賦予它「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消極意義;殊不知這句話有它的積極面,就是:「不僅每天撞鐘,而且要把鐘撞響!」不論心中有任何不滿或委屈,除非離職他就,否則只要是在任一天,就要盡量不受情緒干擾,竭盡所能把事情做好,這就是敬業精神,也是一種職業道德。
說得透徹一點,就是——沒有熟練的職業技能,沒有良好的工作表現,就是一種恥辱!自然,反過來說,也就是一種榮譽。
在今天這個講求分工的時代,一人窮畢生之力在某一行上鑽研,都未必會有可觀的成果,更何況朝秦暮楚、四處跳槽、不願長期耕耘的人呢?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體會這個道理,視自己的志趣與能力,慎重選定一個工作,然後好好地做,並不斷充實自己,俾能成為那個行當的翹楚。

左上:計程車駕駛彭金和對車子勤作清潔、保養,希望乘客坐得舒適又安全。(張良綱)
觀念與制度都要改變
同時我們企業界的觀念及制度也應隨之調整,讓工作表現好的基層人員,雖然工作性質不變,但仍有不斷升等及調薪的機會,才能鼓勵員工無後顧之憂地在原職位上累積更豐富的經驗。例如郵局的資深郵差,可以拿到比郵局局長還要高的待遇,這樣自然會鼓勵他好好做下去,而不會成天想去坐辦公桌。但也有些機關的情形是,如果為了要為一位工友加薪,就非調升他為職員不可;其實他是一個好工友,工作做得已非常熟練,卻未必能做個好職員。於是我們失去一個好工友,也沒能得到一個好職員。像這類制度的缺失,實有必要改進。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特別策畫了這個專題,從各行各業中挑選幾個敬業樂群的人加以介紹,希望藉此報導,向所有在各行各業中默默耕耘者致敬,也提供給讀者做為借鏡及參考。

左下:許康輝在印刷廠工作,他認真負責、任勞任怨,極受上司及客戶器重。(張良綱)
洪理夫是位踏實的電視人
洪理夫憨厚的方臉上掛著方形的黑框眼鏡,身著白襯衫、黑西褲,打著黑領帶,手上拎著手提箱,一板一眼的打扮,看來就像位要出診的醫生,很難想像他是來自五光十色的影視圈。
洪理夫是目前叫好又叫座的臺視節目「我愛紅娘」的製作人。這個節目為社會適婚男女提供結識的機會,獲得觀眾熱烈的支持與歡迎,每次收視率都高達35%以上,報名參加的男女已多達六千人左右,洪理夫也因此成為聲名大噪的「紅牌」製作人。
從表面看來,洪理夫似乎是一夕成名,其實他從事影視幕後工作已十三年了,且有一段坎坷的奮鬥歷程。
洪理夫出生在一個偏遠的鄉鎮——屏東枋寮。念小學時,當地的小戲院天天換片,票價又低廉,有時還兩片合映不加價。洪理夫幾乎天天晚上都扶著行動不便的祖父出去散心,順便看場電影。他看電影看上了癮,沉醉在影片悲歡離合的情節中,至今仍能如數家珍地道出當年所看電影的片名和內容。在他當時幼小的心靈中,世上沒有比電影更偉大、更有趣的行業,於是他便立志要從事影劇工作。

右上:鄭雪敏是一位善體人意、工作勤奮的白衣天使。(張良綱)
矢志學戲劇,從事過各種戲劇工作
剛開始洪理夫並不瞭解影劇是什麼,只是有個模糊的意念,覺得自己很喜歡,所以後來就去投考藝專影劇科。他的兄弟姊妹有的是博士,有的是醫生,都有很好的學歷,父親希望他考師大,以後當老師。沒想到洪理夫執意要念影劇,父親在盛怒之下,斷絕對兒子的經濟援助。
洪理夫隻身北上,半工半讀度日,這段期間,他瞭解影劇工作的種類很多,有演員、導演、編劇、劇務、攝影……,他自忖長相不夠英俊瀟灑、個子也矮,個性又放不開,並不適合幕前表演,遂決心走幕後工作,便朝這方面努力。他投稿、寫劇本,當過場記、拍過實驗電影,生活忙碌而充實,仍能兼顧課業,最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洪理夫自稱是個矛盾的人,他工作上喜歡挑戰、刺激,生活上卻節儉、保守,他出差不敢搭飛機,寧可坐火車;上下班搭公車;每天晚上十點左右一定就寢;極少參加應酬;愛吃自助餐;……初識他的人,都以為他是個公務員。
一方面愛變化,一方面渴望安定的矛盾個性,使得洪理夫畢業後在電影和電視間,選擇了電視,因為電視作息比電影穩定些。
他開始對電視節目非常注意,在用心看了中視的外制綜藝節目「蓬萊仙島」後,總覺還可做些改進,便向製作單位毛遂自薦。

上圖:黃德和每日風雨無阻地清掃街道,廿八年如一日。(張良綱)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見到製作人兼主持人侯世宏時,他劈頭便說:「蓬萊仙島毫無『蓬萊米』的味道。」侯世宏看他一副憨厚的模樣,出口卻這麼重,被嚇了一跳,趕忙問他:「有何高見?」洪理夫振振有辭地說:「既以『蓬萊仙島』命名,就該有系統地介紹臺灣的民俗或歌謠,否則只是歌舞表演,和一般綜藝節目有何兩樣?又怎能提昇綜藝節目的格調?……」
這一席話使得洪理夫成為蓬萊仙島的企劃,開始在節目中加入臺灣鄉土與民俗的介紹,例如昔日的小火車、臺北舊城門等各項古蹟,及布袋戲、捏麵人、吹糖人等民俗活動,喚起大眾對傳統民俗的重視與興趣,也為傳播界掀起一陣民俗風。
之後,他曾任臺視「大千世界」節目策畫、電影副導演,也得過實驗電影金穗獎,還策畫過卡通影片及歌曲,當過廣告公司的企劃。他工作認真賣力,但常因木訥、內向而遭到冷落,有時會有志不能伸的委屈。每逢這種情形,他就一個人跑到郊外散心,紓解心中的不快。回來後又像沒事一般,生龍活虎地工作。基本上他深信天理是公平的,對社會的公平、開放也有信心,他以為只要肯努力,所下的工夫一定不會白費。

右下:「黑手」王式國認為,年輕人做事要不怕吃苦,才會有出頭的一天。(張良綱)
屢敗屢戰,執意獻「玉」
在廣告公司上班時,他經常主動寄節目企劃書給電視臺,卻屢遭退稿。但他「屢敗屢戰」,毫不氣餒,終於得到臺視總經理石永貴的賞識。
洪理夫曾寫了很多封信給石總經理,其中一封是這樣寫的:
「總經理尊鑑:又打擾您了。古代有一位叫卞和的人,本來可以安份地做一個『玉匠』,但他發現了一塊曠世美玉『和氏璧』,不願私自擁有它,一心要獻給國君。沒想到君王不識貨,治其欺君大罪,第一次砍斷他一隻腳,第二次砍斷他另一隻腳,第三次晉見時,他已經沒有腳了,只能匍匐在地,呈獻他所懷有的美玉。
世上確有一些非堅持不可的東西,『信心』必須和『懷疑』爭戰,『奉獻』必須和『拒絕』爭戰。卞和一生的努力,終使他堅持的美與善能被接受。理夫就是一位擇善固執、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傢伙,謁見總經理五次面,呈上五封信及企劃書,比卞和獻玉多了數次,即使這次仍難以達成願望,理夫跟卞和一樣,不肯放棄他的『玉』,仍然希望獻出它,獻給一位愛玉的人。
註:再附上『陸海空大進擊』及『現代啟示錄』兩本節目企劃書,敬請指教與採納。」
機會終於臨頭
這兩本企劃書仍未被採納,原因是同類型節目太多,沒有時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電視臺都希望提供企劃案的人,亦能帶進廣告,而洪理夫並沒有這種能力。
後來,石永貴赴日考察電視節目,發現有一個提供適婚男女交友機會的節目,很值得我們參考,回國後便邀集幾位製作人擬企劃案,打算從中擇優採用。他想起有位屢上「陳情表」、百折不撓的小伙子,遂邀洪理夫參加。結果洪理夫在公平的競爭下,因企劃案構思縝密、內容有創意、預算合理脫穎而出。
用心製作,「哀兵」必勝
當時許多人認為,國內風氣較保守,恐怕無法接受在電視上節目堙u拋頭露面」的交友方式;兩位主持人——田文仲既非「俊男」,沈春華又非「美女」;而且因經費有限、佈景簡陋;……都對這個節目不表樂觀,因此也沒有廣告商願意承包。所幸石總經理全力支持,決定由臺視內製,製作人不必負盈虧之責。
頭幾集因為節目的知名度尚未打開,剛開始時又是示範,到第六周只有十個人報名。但到了第十周時,就累積到二百多人。目前已有六千多人。
「我愛紅娘」能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是,男女的配對十分謹慎,年齡、身高、體重、職業、學歷、籍貫、血型等因素,都考慮在內,報名表還要附上身分證的影印本,以確定是未婚。
報名者的資料都輸入電腦,由電腦配對。然後面談,查證資料與事實是否相符,再安排上節目。參加的男士不乏博士、碩士,參加的女性亦談吐大方、有幽默感,一點都不扭捏作態。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社會風氣的確已愈來愈開放。
真實、自然、充滿人情趣味
洪理夫堅持以「真實、自然」為製作方針,盡量讓參加者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不先為他們寫好腳本。他說:「人在緊張時難免出錯,可是小小的『穿梆』給人很親切、很『人性』的感覺,觀眾也喜歡這種生活化、不做作的方式。」
「我愛紅娘」推出後,洪理夫成為炙手可熱的製作人,但他未被突來的名氣沖昏了頭,仍然按集領他的製作人薪水,敬謹地製作節目。他不爭暗盤,只求合理地調整節目的經費,使能多辦點活動,讓適婚男女有更多交往的機會。他說:「我對物質生活沒有奢求,但在工作上則有很大的野心。」我愛紅娘這個節目,不僅使他的企圖心得到肯定,並鼓勵他繼續努力,企劃出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
許富吉以賣果汁起家
許富吉是「華南便當」的老闆,當年他是以果汁生意起家的。
許富吉初創業時,極幸運地聘請到一位技術高明的果汁師傅,再加上精明能幹的太太幫忙,一開業生意就不錯。
後來,簡便的盒裝及鋁箔包果汁風行起來,許富吉自知難以競爭,便改弦易轍,以經營定食與便當生意為主,果汁為輔。他深知師傅手藝的好壞,是餐飲業成敗的關鍵,於是四處「挖角」,聘請高手掌廚,生意果然十分興隆。
誰知店面逐漸擴大後,師傅常一鬧彆扭便十天、半月不上班,生意自然會受影響。許富吉深受刺激,領悟到身為老闆,自己還是得有真本事,才不會被夥計牽著鼻子走。於是他痛下決心,不顧老闆的身份,從「基層」學起。
上下、裡外全難不倒他
每當師傅施展手藝時,許富吉即亦步亦趨地在旁細心觀摩。不久,無論炸排骨、滷雞腿、炒青菜、煮飯……,他樣樣精通;連擦桌椅、洗地、掃廁所、送便當,也做得又快又好。從此他不怕師傅拿蹺,也有能力指點夥計做事,真正像個老闆的樣子了。
許富吉製作餐點的原則是:新鮮味美、營養衛生。為保證食物的新鮮,他每天早晨親至市場採買,精挑細選好貨色。便當的「內容」更做嚴格「品管」,連排骨的大小、油炸後的色澤……都要求一致。為顧及營養均衡,每份便當都有蔬菜或滷蛋,另加一點下飯的豆干、辣豆豉、蘿蔔干或炒酸菜等。
他對店面的整潔也很講求:檯面勤加擦拭、廚房不堆積垃圾、地面保持乾爽……,而且常親自動手,使夥計也不好意思偷懶。
貪多嚼不爛,不如專精緻力
店面擴大後,許富吉有心提供客人更多服務,便把定食的種類增至十餘種。孰知花樣一多,店員經常搞錯客人所點的種類;而餐點品質也因類別太多而難以控制,水準不一,生意反不如前。
許富吉「弄巧反拙」,才深深體悟:「大而無當反而樣樣落空,還不如專心將最有把握的幾種做好。」
目前華南供應的定食種類有:雞腿飯、排骨飯、梅干扣肉飯、咖哩飯、牛腩飯、魚排飯等。
在生意漸上軌道且入佳境後,許富吉又體會出「經營之道無他,『取悅』顧客而已。」他說:「以前我很內向,不太會招呼客人,心想,讓太太和店員去招呼就夠了。後來覺得此非長久之計,就強迫自己改變。」
現在的許富吉經常在店堿黿籊紫齱A觀察顧客的反應,聽取他們的意見,以做為改進的參考。
顧客第一,服務至上
有次一位顧客指責飯太硬了,堅持要換一份,和夥計爭吵起來。許富吉聞聲前去,一言不發,趕緊換過。他說:「事後我吃了那碗飯,並不覺太硬,不過顧客既有抱怨,一定是他喜歡吃更軟的,爭論無益,不如順他的意,這才是做生意的態度。」
許富吉也一直相信,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講信譽,否則顧客上一次當,絕不會再光顧。尤其餐飲業事關身體健康,不容有任何失誤。他說:「每次看到報上有人在餐廳吃飯而食物中毒的消息,我都深自警惕,告訴自己一定要格外小心。」
華南便當的外送服務也頗受好評,除了顧客點的便當外,還附送湯,也接受點送水果與果汁。這樣服務到家,並不另外收費,提供許多機關職員用餐上極大的便利。
王秀玉在三年間,從小妹升成師傅
王秀玉今年才十九歲,已是永和市幸福美容院的「大師傅」了。
念國中時,王秀玉經常到美容院剪頭髮,看到鄰座小姐時髦漂亮的髮型,心中豔羨不已;對能做出那樣漂亮髮型的大師傅,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初中畢業後,她因對讀書不感興趣,便經人引薦,踏入她嚮往已久的美髮業。
美容院的工作人員一般分為:師傅、吹風手、燙髮手和助手,王秀玉便從最基層的助手做起。受訓幾天後,便開始洗頭、洗毛巾、掃地、擦桌椅……,每天站上十二小時左右,到晚上常覺得雙腿都站麻了。
助手的工作除協助師傅燙髮、捲髮及處理雜務外,唯一顯身手的機會,就是洗頭和剪髮,而剪髮只能剪最簡單的學生頭。
知恥近乎勇
剛開始洗頭難免生疏和緊張,王秀玉有時會把水或泡沫濺在客人身上。「沒本事,怎能來吃這行飯?」顧客不經意的抱怨,聽在她耳埵釵p砲轟。王秀玉強忍住淚水,繼續手中的工作,但卻暗自下定決心要洗刷這個恥辱。
「起初,我的剪髮技術不夠,一不小心就剪到手指。傷口雖不大,洗頭時一碰到洗髮劑或冷熱水就會隱隱刺痛。當時我都不敢吭氣,怕老闆或客人笑話。」
「看到師傅輕鬆地剪出各種有層次的漂亮髮型,我心裡真是羨慕極了,不知自己何時才有資格為顧客設計髮型?」王秀玉生性好強,她不相信自己學不會。
「不要急,慢慢學,只要努力,一定會進步的。」王秀玉告訴自己。
人一能之,己十之
於是在每天打烊後,她便拿著一頂假髮,練習卷、剪各種工夫,直到三更半夜才睡。有時因太睏了打起盹來,還要捏捏大腿、強迫自己清醒。
白天除做好份內的工作,一得空便在師傅身旁跟前跟後,全神貫注地觀察、學習。有時手指也依勢畫葫蘆,內心想像著剪好後的髮型。同事們在生意清閒時多聚在一起談天說笑或吃零食,王秀玉則抱著大疊髮型雜誌,躲在角落娷蝨\。
她用心地學習,也漸漸表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我慢慢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訣竅,譬如洗頭時的水溫要怎麼調,手勁用多重,都已熟能生巧,而且還能記住每位熟客的喜好。」王秀玉回憶。
雖然工作辛苦,王秀玉卻甘之如飴,整天笑瞇瞇地,工作得十分起勁,予顧客極好的印象。她的手藝也愈來愈好,有的顧客甚至不遠千里跑到永和來找她剪髮、燙髮。
老闆暗暗觀察她的表現,十分讚賞,多次安排她參加在臺北舉行的國際髮型展示會,第三年便升她做師傅。
每梳好一個頭,就好像完成一項得意之作
王秀玉書念得不多,也不會說什麼大道理,但她知道「做一行要像一行」,才不會讓別人看輕,自己做起事來也才會覺得愉快。
「每一個人都有個頭,每個頭上都有一頭頭髮,但每個人頭形不同,每個人的臉形不同,髮質也不同,因此都得以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我們很用心地為每一個客人設計,讓她能有一個適合的漂亮髮型,看到她們開開心心地出門,我們的心中也就很快樂。」王秀玉說。
彭金和要做最優秀的計程車駕駛
彭金和有個人生哲學:「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全國特優計程車駕駛的徽章在他胸前閃閃發亮。
全國特優計程車駕駛,是每年從數百位全國優良汽車駕駛中選出來的。彭金和駕駛的,便是主辦單位贈送的獎品——一輛1200CC的紅色裕隆汽車。
纖塵不染的車身、白色的靠墊、灰色絲絨的座椅,車內明朗舒適,空氣中還彌漫著一股清香。
「車內就是我的辦公室,當然要保持整潔。我每天都檢查車子,確定沒有問題才出門,希望提供乘客最安全、舒適的服務。」
彭金和服役時曾為長官駕駛座車,退伍後就利用這一技之長開計程車維生。他看到有些計程車頂有「優良駕駛」的標誌,經常「座無虛席」,內心十分羨慕,便決心要爭取這項屬於計程車司機的最高榮譽。
為了做一個好司機,彭金和每天擦拭車身五、六回,每三天打一次蠟,因為「外在美」是吸引乘客的首要條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也十分注重車子的「內在美」。一般司機為圖方便清理,在座椅上多加上一層塑膠套,看來較不美觀、高尚,坐來也較不舒服。彭金和寧可費事,執意採用布質椅套。車內並經常準備濕毛巾擦污泥、乾毛巾拭玻璃窗。他自己更是儀容端整,予人良好印象。
「除非寒冷的天氣,否則我都開冷氣,使車內空氣保持潔淨,隔絕車外的空氣污染和噪音,使乘客感覺舒適愉快。」彭金和說。
遵守交通規則是駕駛所應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開車八年來,彭金和從無違規或肇事記錄。又因拾金不昧、熱心助人等優良事蹟,終於如願以償,在民國七十年獲得全國特優計程車駕駛的榮譽。
做過好事多樁
彭金和的拾金不昧和助人事蹟包括:
——他在車內撿過五、六次乘客遺留的錢包,均立即送交警方處理。
——有次載客途中,見路旁一棟木屋飄出濃煙,他即停車察看,原來是火災,便急忙打電話通知消防隊,在火勢蔓延之前及時撲滅。
——有次駕車途中看到一起車禍,他趕緊把車子停在路旁,打電話聯絡「一一九」,並在現場協助維持秩序。
——若遇紅綠燈故障,或秒差不正常的情形,彭金和都會主動通知交通大隊,請人來修理。
………………………………
許多單身女子深夜搭計程車時總是心驚膽戰,深怕遇上壞司機。彭金和十分善解人意,他的做法是:先以誠懇的語氣詢問目的地,然後專心開車,不隨便搭訕;車速也盡量保持平穩,以取得乘客的信任。
許多坐過彭金和車的乘客,對他的敬業精神讚揚有加,有人會留下他的電話,每逢有長程旅行時,便包他的車。
很多人認為,計程車司機只做客人「一次生意」,做好做壞沒有差別。而彭金和證明瞭:只要有心求好,計程車也能有長期顧客,並且在精神上的報償還不止於此呢。
許康輝是廠方與客戶間的好橋樑
許康輝自認是一個「乏善可陳」的普通人,每天安分守己地度日,「我是個平凡人,過平凡的日子。但我知足常樂,覺得只要在工作上盡了心力,每個平凡的日子都會變得很有『意思』。」他說。
許康輝是裕臺中華印刷廠工務課的職員,負責與客戶的聯繫工作,擔任廠方與客戶間的橋樑。照理說,像許康輝這樣內向又不擅辭令的人,並不適合做聯繫工作,而他卻勝任愉快。他的同事都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許康輝做事認真負責又勤快,而且任勞任怨,態度誠懇,不需要用言辭來取悅顧客。」
許康輝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幼時父母失和分居,他與母姊相依為命,寄居桃園舅舅家,小小年紀已嘗盡人間冷暖。
上小學時,有一次班上舉行演講比賽,題目是:我的爸爸。眼看同學一個個上臺侃侃而談,許康輝急得面紅耳赤,坐立不安。級任老師范廷喜知道他的背景,不著痕跡地跳過他的號碼,為他解圍。
自助而後人助
照理說,自小缺乏父愛,家境又不好,常會使人心態不平衡,不懂得愛人、愛己,許康輝卻完全不然,他說,命中常有「貴人」相助,使他深感溫暖,故不致有自怨自艾的心態。
小學畢業後,許康輝因家境不好而有輟學之虞,范老師自告奮勇遊說許母,並願意負擔他的報名費和學費,因此得以繼續升學。
後來許康輝的家搬到花蓮,與范老師漸失聯繫。此時又蒙另一位老師林世均的資助,加上自己半工半讀,才順利完成初、高中學業。
服役後,許康輝定居臺北,他在另一位老師葉倫淡的引薦下,進入裕臺印刷廠工作。葉老師告訴他:「工作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腳踏實地,不怨天尤人,也不要羨慕人、嫉妒人,凡事盡其在我。」
剛開始,許康輝擔任照相打字工作,不久便有「做」然後知不足之感,深覺應該繼續進修。於是他考入世界新專公共關係科夜間部。上司十分讚許他求知、上進的精神,在工作上也盡量通融,使他不致因加班而缺課。但他卻經常在上完課後,又跑回印刷廠繼續工作。畢業後,廠方見他認真負責,將他由作業員升為技術員,承辦刊物的印製。
平實、勤奮,知足常樂
許康輝個性溫和、做事細心,極易博得客戶的好感與信任。每至月底承辦的雜誌趕出書時,他總是全力配合,從不抱怨。
曾有些私人公司看中他勤奮、負責的工作態度,想以高薪挖角,許康輝不為所動。他說:「受人點滴之恩,當泉湧以報。我在裕臺廿年,長官對我愛護有加,與同事相處也十分融洽,彼此都有深厚的感情,我對目前的一切已感心滿意足,不想有所變動。」
盡其在我,知足常樂,使得許康輝在工作中找到滿足與價值感。
鄭雪敏極具愛心
鄭雪敏從小就喜歡小動物,每當家中的小貓、小狗生病,她總是悉心照顧它們,從不嫌煩。現在鄭雪敏是一個專業護士,她豐富的愛心都施展到病人身上。
鄭雪敏在臺北護專念書時,曾到市立仁愛醫院實習,和一位肝癌病患很談得來。誰知這個病人入院一周驟然去世,年紀輕輕的鄭雪敏第一次面對生死問題,心中很受震撼。
護理長看她工作情緒不穩,找她去作了一番長談。「我突然醒悟,幹護士這一行,一定得看遍人間生老病死,必須比一般人堅強,情緒才能不受影響,好好盡到照顧病人的責任。」這件事使鄭雪敏一下子成長許多。
鄭雪敏目前在臺北市立婦幼醫院任職,市立醫院的待遇不比私人醫院,工作卻一樣繁重,因此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常遭詬病。可是鄭雪敏永遠興致勃勃地為病患及其家屬服務,讓他們因病痛而軟弱、著慌的心,能得到安定與支持的力量。
發揮「整體護理」的精神
「我覺得護理人員除了為病患打針、上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體貼關懷的心,不僅幫他們解除生理上的痛苦,也給予心靈上的慰藉,甚至協助解決各種相關的問題。這種『整體』護理,才是護理工作真正的價值所在。」鄭雪敏說。
例如,癌症末期的病人,難免會發生惡味,有些護士在護理他們時,會露出不耐煩或害怕的表情,但鄭雪敏從來不會,「誰叫我們選擇當護士呢,當護士就是得耐心做這些事嘛。」鄭雪敏說。她敬業樂群的工作態度,充分發揮愛心與耐心,使她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白衣天使」。
黃德和掃街,廿八年如一日
黃德和在清晨五時許,就拿著掃帚在清掃馬路,這天他的心中在想:「再過幾天就要退休了,做了廿八年的清道夫工作,真有點依依不捨啊。」
黃德和是從大陸來臺的退役軍人,民國四十四年退伍,因為在臺灣人生地不熟,身無一技之長,又沒有本錢做生意,加上腰部曾受傷、不能做粗重的工作,一時不知何去何從。
後經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會介紹,他當了「清道夫」。剛開始時,心裡難免嘀咕,清道伕的職稱不夠體面,社會地位也不高,和以前當軍人南征北討的威風難以相較。後來他想:「清掃工作總要有人來做,自己沒有條件從事別的工作,不如安份守己地做好這件事。靠自己的勞力做事賺錢,其實也沒啥『丟人』的。」
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
臺北市重慶北路經民族西路至蘭州街,距離約四公里的範圍,是黃德和負責清掃的地區。他把這段路看成自己的「地盤」,決定好好管轄它。
無論冷暖、風雨,黃德和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五點半就開始工作。他仔細掃過一遍後,還會再回過頭撿拾新飄來的紙屑或落葉,一紙、一葉都是他的「眼中釘」,不清乾淨心裡就不舒服。他的「地盤」果然比其他人的整潔。
清道夫工作雖單純,危險性卻不低。清晨街上的車輛雖少,但也因此速度都很快,必須一邊掃地,一邊「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以免被車撞到。
黃德和每天準時「上班」,從不遲到早退,加上工作認真,被清潔大隊擢升為班長,領導六十位清道夫,成了一位小主管。
盡心盡力,總有回饋
儘管清道夫工作苦多於樂,黃德和卻不以為意。「有些人不太願意跟我們接近,深怕自貶身價,我卻認為職業無貴賤之分。凡事只要盡本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不必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其實只要事情做得好,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黃德和說:「當我掃地時,有的市民會跟我打招呼,有的會倒杯茶水給我,還說:『老爹,我們這條馬路多虧了你,親朋好友來我們家,都說這一帶真乾淨,我們也覺得很有面子。』有的則幽默地說:『辛苦啦!那一天少了你們,臺北市堆積的垃圾恐怕會淹死人呢!』聽到這些話,就什麼辛苦都忘了。」
王式國是科班出身的「黑手」
王式國是一名車床「黑手」,目前在大同公司貴金屬部門擔任技術員。
所謂「黑手」,是指車工、鉗工、刨工、鐵工、磨工等五類工人,因為工作時雙手常會弄髒,因而得名。
退役後,新埔工專畢業的王式國到一家工廠當車床工人,深感學校所學的理論和實務無法配合,而有心餘力絀之苦。於是決定辭職,參加職訓中心三個月一期的訓練。
在職訓中心受訓期間,王式國把握時間,勤學好問,考試和實習成績都很好。
結訓後,大約半年前,王式國參加大同公司技術人員考試錄取。
新來乍到,必須從基層做起,王式國先被派去「銑刀子」,雖然工作單調而無技術可言,但他仍認真、用心地做。
會讀書,也要會做人、做事
王式國初至新環境,不能馬上進入情況。有些學徒出身的師傅不太願意教科班出身的他,還會說他:「只會讀書,不會做事。」
被潑冷水的王式國自知技不如人,不管別人的嘲諷,仍謙和、誠懇地四處請教。下班後則找專業書籍研究,將實務與理論相互比較。
同事見他很有傻勁,對他漸有好感,也就願把工作上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他。如此王式國不但克服了工作上的困難,也交到不少朋友。
此外,王式國說:「機械是最忠實的朋友,你對他付出多少,它一定會回報多少。只要摸透它的『個性』,就不難和它愉快相處,並且有好的工作成果。」
他認為,這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工作,很適合他踏實的個性。雖然現在的職位不高,但他深信,自己的技術會愈來愈熟練,也有信心能做一個優秀而快樂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