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就是我,我就是梁山伯。
我的意思是說,民國五十一年當我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像梁山伯那麼純、那麼土、那麼笨。
有人說我演得好,我當然很高興,但我自己覺得當時的「純真」要超過演技——「梁祝」是我第一次反串,也是第一次挑大樑的電影——也或許就是這樣剛好表現出梁山伯的特質。現在戲拍多了,已經會「演戲」、又愛漂亮,連傷心落淚也會想到要哭得「漂亮」一點,即使我再重演一次,已經失去那股純真,絕不會比原來的好。
我覺得梁山伯就是一個單純得不得了的傻小子、書呆子,才會和祝英台同學三年、又經過她許多次暗示,卻沒發現她是女孩子。
在拍這部電影以前,我並沒有正式學過戲,所有的身段、唱腔都是在片場當場學的。至於為什麼找我來演梁山伯,我想是因為我能唱黃梅調,我曾經在「紅樓夢」裏為任潔飾演的賈寶玉幕後代唱。
拍戲過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錄製歌曲的部分。當時還沒有「卡拉」——事先錄好的配樂,所以錄音間裡有樂隊四、五十人,小提琴手十餘人,幕後男女聲合唱也有四、五十人,經常就是一百人以上同時工作,光是音樂就花了幾十萬港幣。這樣的好處是演唱者不受音樂控制,而是音樂跟著歌聲走,感情得以充分發揮,也因此整部電影的音樂很連貫。我拍過不少歌唱片,只有「梁祝」的音樂給我如此深刻的感受。後來我拍「七仙女」,就是配著卡拉,一拍拍跟著音樂唱。
「梁祝」上映後觀眾的反應,當時我自己並不很清楚。民國五十二年我到台灣作宣傳,公司安排我遊街,我還對鄒文懷說:「坐在大車上遊街,萬一沒有人理,好難為情哦!」鄒文懷其實心裡已經有數,他安慰我:「沒關係,都已經安排了,你就上車吧!」沒想到車子一開動,沿途擠滿了人潮,我還嚇了一跳。
這部電影到現在還受歡迎,我覺得很光榮。這也是我第一次為「梁祝」隨片登台。我相信它還會繼續再上演,等到第十九度、二十度推出,我已經七、八十歲了,再隨片登台也是挺好玩的。
再創事業高峰?不可能,我現在拍的戲很少,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也很少去回想當年的種種。老想從前,日子會過不下去。我希望未來一切順其自然,有機會就接一點自己喜歡又能勝任的戲,例如扮演中年婦女,如果演技還能獲得觀眾肯定,那就夠了。

渾然忘我的演出,敲響了知名度,也敲開音樂的另一扇大門。(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