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眾家之長
「墓裂同埋」則象徵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至情至愛。南朝樂府「華山畿」與梁祝的這個情節極為相彷,結局尤其相似,可能是梁祝故事「手」、「腳」的來源之一。
這首詩敘述宋少帝時,有位讀書人為華山畿的一位妙齡女郎相思成病,最後致死,他遺言要求棺木打華山畿經過,當牛車經過少女家時,牛忽然停步不走了;打它,拍它,都不肯前進。少女知道了事情原委,唱著哀歌道:「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此時棺應聲而開,少女便跳進棺裡,雖經她家人加以設法,還是沒辦法把二人分開,只好將他們合葬在一起。
「化蝶」一節則是南宋以後才有的。這個發展可能是受到兩個故事的影響。
第一個是「孔雀東南飛」:東漢末年,焦仲卿和劉蘭芝夫婦本來非常恩愛,但因蘭芝不能博得婆婆歡心,兩人被迫另娶、另嫁,所以雙雙殉情。自殺後化為鴛鴦,夜夜哀鳴。其次為「韓憑」:宋朝時的大夫韓憑,娶了一位標緻的太太,被宋康王佔奪,韓憑怨憤而自殺,他太太則從高台上跳下去,身死化蝶。
梁祝的故事也因地方劇種的不同,而有化蝶(越劇)、化鴛鴦(鼓詞)、化鴻雁(川劇)等不同的說法,皆是追求超越生死的愛情。
明人也曾為梁祝編就續篇,所以民間傳唱梁山伯歌:「山伯送往張家去,英台送往李家莊,兩世姻緣再成雙。」轉世投胎的說法結合宗教的輪迴觀念,成為「七世夫妻」的故事;兩人七世都不能成雙,梁山伯與祝英台只是第二世。

英台哭道:「轎前兩盞白紗燈,轎後三千銀紙錠,花轎先往南山過,英台要草橋鎮上祭兄墳。」。(新銳影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