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集」這個古意盎然的名詞,彷彿早已跟現代生活脫節,只該往久遠的日子裏去尋找了;然而,就在離臺北市車程不過一小時的林口,每月農曆的初一和十五,人們還是興緻勃勃地沉浸在廟會、市集的歡愉中……,十數年不變。
十數年來,林口的風貌屢有更異。民國五十八年,政府頒佈「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後,林口變得更快了。開發計畫預定於民國七十四年完成,屆時林口將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現代化都市。本文且為林口的昨日、今日留下一頁回顧。
林口鄉位於臺北盆地西方,隸屬臺北縣,是一塊高踞海拔二五○公尺的平整台地,又名平頂台地,面積五、四一七.九六公頃,住了二三、九八六人。
台地四周是陡峭的丘陵地,北鄰八里鄉,東南毗連泰山鄉,南壤接桃園縣蘆竹、龜山兩鄉,西濱台灣海峽。全鄉共有十二村,高樓少見,人們住的大多是磚房、瓦屋。
早年住在濱海的下福、瑞平、嘉寶等村的人,由於交通不便,難得上街,多半利用到香火鼎盛的「觀音仔廟」拜拜之際,順便買些衣物、用品回家。

市集規模頗大,長達五百公尺,這是一部分。(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觀音寺是鄉民的精神堡壘
林口人稱的「觀音仔廟」,就是座落在菁湖村的竹林山觀音寺,佔地近十公頃,主奉十八手觀音菩薩,並兼奉關聖帝君等諸神。
寺廟建於民國廿八年,古樸大方。寺前後的庭園,遍植各種花草樹木,假山、魚池、亭台、流泉、拱橋雅緻有趣,栩栩如生的石雕敘述了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廟內外金色斑燦的神祇、亮麗的琉璃瓦、花崗岩壁和石柱上雕刻的精美人物、山水,置身其中,讓人自然感受到中國傳統忠、孝、節、義精神。
觀音寺是林口鄉民最高精神堡壘。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散居各地的鄉民扶老攜幼的前來祭拜,一心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每年正月初七到初九的年度大法會,及九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時,不但全鄉居民都來參加盛會,從外地組團前來朝拜的香客更是絡繹於途。寺內、寺外,熙來攘往的人群,不論男女老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一臉的虔誠,滿腔的崇敬。
十年前,林口鄉各村盛行輪流奉祀菩薩。每年,各村推派代表到觀音寺擲筊選出爐主,爐主可將菩薩請回村中奉祀一年。村民相信,有菩薩坐鎮的這一年,會帶來豐收和興旺。到了菩薩生日的時候,村中戶戶殺豬公祭拜,以示隆重。法會莊嚴肅穆,四方前來同賀的民眾更帶來空前的盛況。
後來,觀音寺響應節約祭祀活動,將主神請回廟中坐鎮,並鼓勵鄉民改備蔬果、鮮花敬神。現在,僅只有少數幾個村莊仍輪流奉祀副神。

書攤常吸引年輕人駐足翻閱。(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每月趕集兩次
精明的攤販們知道了觀音寺每月兩次的熱鬧,那肯放過。於是每逢初一、十五,觀音寺前的廣場,攤販愈聚愈多。
近年來,連附近桃園、中壢、三重、新莊、板橋、泰山、八里,甚至臺北等地的攤販也都趕來了。
地方畢竟有限,要想在四、五百個攤販中爭得有利的地盤,就不免要多辛苦些。有些攤販常在前一天晚上,就到廣場上坐鎮,餐風飲露一夜,天一亮就興致勃勃地起來搭蓬、擺物,開始一天的買賣。
近年來,林口義警隊已劃定,從林口國小到中湖頭近五百公尺的巷道為市集區,於市集時實施交通管制。
攤販大多自備小貨車,載滿一車車琳琅滿目的貨品上山。天剛亮,來自各地的攤販已在街道兩旁擺設好攤位,等候顧客上門。
只見賣衣服的臨街搭棚,撐出一棚絢爛的色彩。賣珠花飾物的,在圓架上,精巧地盤掛出飾物的美麗,引得人目光難捨。
一盆盆鮮豔欲滴的花木,更留住人們的腳步。家庭五金、日常用品應有盡有,連小雞、小鴨、小兔子、小狗等寵物也來趕熱鬧。
一些跑江湖賣藥的彪形大漢賣力地表演功夫,展示一身的強健,還邀請猩猩、松鼠助陣表演。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引來一群圍觀的人,等觀眾看得入港了,也就是推銷各種補血、強身藥品的時候了。
顧客和攤販之間的討價還價也是市集的一個特色。對趕集的人來說,討價還價是種興味,也是門藝術,「買賣不成,仁義在」,絕不傷了和氣。
就這樣熱熱鬧鬧、人聲鼎沸地從天亮到中午,每個月總有兩場熱鬧的趕集。
儘管現在,各村交通便捷,往林口商業中心的車程不過十餘分鐘。甚至往臺北、桃園等大都市也不過一小時左右的車程,購買物品非常方便,但大家已習慣了每月的這兩天往市集逛逛。因此,即便生活用品無所欠缺,市集仍是人聲沸騰,生意興隆,市集的盛況一直不衰。

純銀飾品攤。(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紅土.柑橘.茶園
世代住在林口的居民大多務農維生。台地上覆蓋著一層漂亮的紅土,在陽光下發出鮮亮、耀眼的光芒。紅土雖美,惟屬酸性土,黏度又高、排水不易,不適宜種植水稻,林口水田僅佔農業用地的百分之五。
這兒的農民早就練就一股剛毅不撓的精神,土地貧瘠並不會給他們嚴重的威脅。不能種水稻的地方,就種茶樹、柑橘;若是連茶樹都種不起來,就種花生、蕃薯。
卅年前,林口山上遍植茶樹和柑橘,是林口農產品的兩大宗。民國四十二年,一次嚴重的病蟲害,害死了林口所有的柑橘樹,遂剩茶樹獨盛於林口山上。
於今,不論走到山上的那個角落,總會看到一畦畦茶園,整齊的排列在紅土上。目前,林口的茶園面積有一、三六九.一五公頃,幾佔全鄉面積的四分之一,年產量達五二五、一五○公斤。
在文山包種茶和凍頂烏龍茶尚未盛行的時候,林口茶曾遠近馳名、享譽一時。近來,由於工資提高、茶葉的品質又無法突破,林口茶無法與石碇、木柵等地的包種、烏龍相抗衡,許多以茶為業的茶農也轉往工廠做工。再加上台地上的茶園,大多為未來都市計畫用地,茶園既乏未來遠景,又無近利可圖,茶農遂無心耕作,甚或任其荒蕪。昔日每逢採收時節,滿山遍野採茶女相互唱和的情景,漸成記憶中的夢痕。

充氣玩具。(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磚廠.水塘.魚池
林口台地上貧瘠的紅土,於民國五十三年為新光磚廠的負責人王清標發現是製磚的上品以後,磚廠即如雨後春筍般林集於這塊台地上。
民國六十六、七年,建築業鼎盛的時期,臺北盆地對林口紅磚的需要甚殷,促成磚廠的大量興建,到處都是拔地擎天的煙囪,嬝嬝散放出燒磚窖的煙霧,蔚成台地的特殊景觀。最鼎盛時,林口磚廠有卅四家之多。
林口磚廠的林立,無形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種茶的鄉民,除了春、夏、秋收時節的採收,及固定的除草、施肥,大多數時間都到磚廠打零工。
不論是挖土、凝結、切塊、曬乾、或搬運進窯燒磚,他們都做得津津有味。傳統中國人向來閒不住,他們深諳工作的樂趣。
除了林口當地人,還有許多遠自花蓮、台東等地北上謀生的山地同胞,看上這兒優渥的工作環境,也群集落腳於此。
山胞的體力、耐力都遠勝平地人,挑磚、搬運輕而易舉,頗受雇主歡迎。
每到發餉的日子,雜貨店埵怜s的生意特別好。重視即時行樂的山胞認為,辛勤有了代價,就當開懷慶祝一番。他們在宿舍中,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興致好時,更以嘹亮的歌聲發抒心中的歡暢!
但林口製磚業的好風光卻隨著房地產的滯銷而凋零,一塊磚由三、四元跌價到現在的一元二角。林口磚廠主要是人力密集工業,工資成本遠高於內湖、新莊等地的機械製磚,許多業者不堪虧損,不得不放棄,現只剩下五家磚廠還在勉強維持。
而那些原本樂觀、快樂的山胞,在磚廠關門後,仍留在台地上,到附近的貨運行擔任卡車司機或捆工。發餉的日子,仍是米酒、歌聲不輟,儘管世間滄桑多變,他們依舊豪興不減。
除了茶園、磚廠,林口台地上池塘之多,也是一項奇景。林口位居高地,冬季多雨,最需水的夏季卻乾旱無比。為維持農作灌溉之需,農夫只得在耕地附近挖坑儲存雨水。
民國五十八年政府頒定「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後,林口台地的地價由一公頃二萬元,飛漲到一坪二萬元,漲幅高達一千餘倍。
鄉民紛紛賣地求富,原來供灌溉之用的池塘,一變而為休閒垂釣的魚池,不論寒暑,不論早晚,總有閒人雅士在那兒垂釣為樂。
目前,台地上已有五家營業的釣魚池。業者在池中飼養吳郭、福壽仔等魚。釣一個下午,只要繳三五○元,釣到的魚可自行取回。這些釣客有的是林口本地人,也有不少來自臺北、桃園等地。

糖果攤最吸引小朋友。(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大地為伴的童年
今年六十三歲、服務於林口鄉公所的王波先生,是伴著林口成長的農家子弟。他談起他的小時候,「不論是種稻或種茶,都需要一片平整的曬場,鄉人稱之為『稻埕』。家境較好的人家住的是方整的四合院,院中的天井,平時是孩子們嬉鬧、女人曬衣的地方,秋收後,便充作曬場。」
「沒有曬場的人家,便將收成的作物搬到村中的曬場去曬乾。」
「入夏時分,這片曬場是村民晚飯後納涼、聊天的好場所。月明星稀、涼風習習的夜晚,大人各自搬把椅子,拿著蒲扇,到曬場乘涼。小孩則在一旁玩捉迷藏、官兵捉強盜,或到溝邊捕螢火蟲……。」
「秋收後,大人忙著打穀、曬穀,小孩則到光禿禿的田裏灌蟋蟀、鬪蟋蟀。」
「午後,『焢蕃薯』更是鄉間小孩的拿手好戲。先挖土築窯,在窯中燃柴,待田土燒紅,放下蕃薯,打垮窖土,讓蕃薯埋在土堆中,約莫廿分鐘,蕃薯即香軟熟透了。孩子們被撲鼻香氣引得垂涎三尺,顧不得燙手,又叫又跳地直把蕃薯往嘴堸e。」

小朋友也喜歡買寄居蟹。(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起早趕晚上學忙
除了這許多在大地上遊戲的經驗,他腦海中還有許多「林口的過去」……。
他說:「農家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我小時候常幫著撿柴、燒飯和餵豬、餵雞,我也曾做過牧童,幫鄰人牧牛。到了農忙的六月間,更是天剛亮,便隨著家人到田裏去工作。」
「小時候我住在嘉寶村,當時還沒有柏油路,也沒有客運車。村裏幾個讀林口國小的學生,每天要走二個多小時的路去上學。」
「常常天還沒亮,就起身煮飯,吃過早飯後,便和幾個同村的同學結伴上學,放學再一同回家。一路上,幾個人不是採酢漿草互鬪,就是玩追逐遊戲。」
「當時並不以長途跋涉為苦,反而因為在這段時間可以免做許多家事而沾沾自喜。」
「當年村裏的小孩大多只讀完小學,便做長工謀生,甚少繼續升學。由於當時沒有國民中學,初中的學費甚昂,一般農家無法負擔;另方面,也由於林口鄉本地沒有初中,要想繼續升學,必須到新莊或桃園。從林口走到新莊或桃園,要耗掉半天的時間,整個客觀環境實在不允許我們繼續升學。」
說到就學情況,自林口國小退休的教師林金田,也感慨地說:「光復之初,林口國小只有十二班,學生主要來自林口、東林、西林、菁湖、太平、湖南和湖北七個村莊。」
「那時農家非常貧苦,加上交通不便,家長常因家務繁多,需要小孩幫忙,又無錢繳學費、買簿本,就不讓孩子來校上課。」
目前情況已大不相同,林口國小現有四十九班,學生二千六百餘人,連偏遠地區的嘉寶、瑞平等村,也都興建了國民小學。林口鄉內除有林口國小外,亦已另有興福、南勢、瑞平及嘉寶國小。學齡兒童已可就近就學,不必再長途跋涉了。

玩具樣品酒。(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醒吾商專為最高學府
民國五十二年,林口的第一個中學——醒吾中學成立後,林口鄉的小學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才逐漸增加。到了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全面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並在林口鄉興建林口國中以後,全鄉的小學生終能安心接受更高一層的教育。
目前,林口的最高學府是位於東林村的醒吾商專。該校建於民國五十四年,共設會計、企管、國貿、觀光及銀行保險五科。校舍建於台地邊緣,全是二層樓的教室,佔地既廣,又保有不少自然景觀,環境甚佳,也為當地人散步、運動的好去處。
自校園向北遠眺,八里觀音山的輪廓分明,山腳下的村落、磚窯都清晰可見。
商專後面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紅土小徑,可達谷底。谷底有條小溪,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溪中小魚、小蝦亦歷歷可數,兩岸則是綠油油的稻田。

美麗的衣服一字排開,任人選購。(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鋪了柏油路面,對外交通方便
現任林口鄉長洪德利,原為林口國小的老師,鄉公所中許多年輕的職員,多是他以前的學生。他連任兩任鄉長,對林口的瞭解尤其深入。他說:「我在林口土生土長,深知林口最迫切需要的是便利的交通。因此,我上任的首要工作,便是道路建設。現在,全鄉十二村的主要道路,都已鋪上柏油路,並有臺北客運與桃園客運行駛其間。」
「我做的都是身為公僕的份內工作,但純樸的鄉民卻因而對我心懷感激。因此每當鄉民有婚、喪、喜、慶等大事時,都會邀請我參加。」
「參加鄉民的節慶活動,是認識鄉民、與鄉民建立溝通關係的最佳途徑,因而我亦樂此不疲。」
目前,位於林口商業中心邊緣的臺北客運林口站,已有六條路線,呈輻射狀聯絡太平、八里、下福、鴻寮、寶斗厝、東林等村及桃園等地,不但解決了鄉民的交通問題,也降低了農作物和工廠成品的運輸成本。
如今林口的對外交通也非常便捷。自南北高速公路的林口交流道往北,廿分鐘可抵臺北;向南,五分鐘即達桃園。
此外,走泰林路的臺北客運,循山路一路下山,經泰山、新莊、三重到臺北僅需一小時;桃園客運經龜山往桃園,亦不過四十分鐘。
自林口往八里的公路,是林口最美的一條公路。兩旁傾斜的山坡,是茂密的林地,遠眺海天銜接處,是淡水河口無垠的海水。
由於交通方便,因此,在桃園或臺北就業的林口鄉民,仍以通勤為大多數。

中元普度(七月十五)永善寺拜殿擺滿祭祀遊魂的牲禮。(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發電廠.高球場
林口鄉目前最現代化的建設,要屬濱海的下福村火力發電廠及太平村的高爾夫球場。
火力發電廠建於民國五十七年,依山傍海,視野非常遼闊。目前該廠發電的裝置容量達九十六萬千瓦。自啟用發電以來,對紓解台灣地區的用電壓力很有幫助。
高爾夫球場建於民國五十四年,是標準十八個洞的球場。廣闊平整的草坪上,間有池塘、相思樹林和沙坑,傍晚時分,夕陽映照草原,金光閃耀,令人心曠神怡。
十七年來,這個球場舉行過不計其數的國際比賽,各國一流好手競技其間,締造了不少佳績。
球場附近太平村和湖北村的居民,有不少在球場擔任球僮或職員,他們乘工作或鄰近之便,耳濡目染,學習高球技術,不少人因而榮登高球國手榜,如陳志明、陳志忠等。

清晨時分,一畦畦初醒的林口茶樹。
按照完整的都市計畫開發
發電廠、高爾夫球場、南北高速公路……,正逐步揭開了林口無窮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民國五十八年政府頒佈的「開發林口新市鎮」,即已作了全盤的都市計畫。計畫中,林口台地上地勢平坦的地區,包括臺北縣林口鄉的林口村、西林村、南勢村、湖南村,及桃園縣龜山鄉的公西村、大崗村等一五四九.三七公頃土地,為都市計畫用台地邊緣的丘陵地則劃作農業區及保護區。整個開發計畫用地尚包括臺北縣五股鄉、泰山鄉、新莊市、八里鄉,及桃園市、蘆竹鄉等共八個鄉鎮。
住宅及都市發展局計畫將整個地區發展成容納四十五萬人的大型都會區。這個新市鎮,將可完全滿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閒、娛樂及各項生活需求。
台地上,目前已擁有若干頗具規模的建設,如長庚醫院、中正運動公園,及爾後即將設置的公賣局酒廠、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國際博物館、觀音山區域公園等。
林口新市鎮的開發,預計分三期施工,於民國七十四年可以開發完成。
屆時,除了在農業區及保護區仍得一窺今日林口的風貌外,整個台地將呈現另一番嶄新的面貌:平整、寬廣的道路,規劃完整的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及遊樂區等。
除了不變的氣候,依舊是夏涼冬冷,今日林口的景象,或將成為林口發展史的一頁回顧。

清晨時分,一畦畦初醒的林口茶樹。(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林口火力發電廠。(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長庚紀念醫院分院設在林口台地上。

鄉間的孩子,常結伴到池塘邊撈魚為樂。(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林口台地的紅土是製磚的上好材料。圖中女工正將切好的磚塊搬至廣場曬乾。(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曬磚。(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林口的養鵝人家。(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山谷中綠油油的稻田。(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高速公路未通車前,自台北往林口必須走這條蜿蜒的山路。(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林口的雞舍。

高爾夫球場活動中心的陽台。(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高球場常有各方好手競技其間。(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高速公路林口段夜景。(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

林口還保有不少傳統古宅。(歐陽芷汀/鐘永和/趙蘊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