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車站會呼吸 深度展現客家精神
2015年底新增的苗栗、彰化與雲林三站,分別由華業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薛昭信與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姚仁喜各自操刀,除了都是綠建築外,也分別展現在地獨有特色。
繼高鐵台中烏日站後,薛昭信再為苗栗站承接設計。接下設計案後,他不斷思考「苗栗是客家庄,何謂客家精神,該如何詮釋?」。同為客家人的薛昭信攤開許多設計草圖,包括延用台中站概念,以紡織機內「梭子」的具象展現高鐵速度感和串聯南北的車站功能。
團隊經多次腦力激盪,速度感在高鐵十年的今日不再是稀奇,過去的建築主要強調功能性在面對氣候變遷的今日應有另一種思維。薛昭信認為,建築應和大自然和諧共生。
擁有逾十年綠建築經驗的團隊跳脫「車站」框架,首度運用大樹建築,或稱為「智慧皮層(Smart Skin)」,設計可自然調節,冬暖夏涼減少耗能的「呼吸」車站。
團隊運用數據分析苗栗縣後龍鎮的日照角度後,發現獲得屋頂和南面受日照強度最強,而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不僅主動供電外,還兼具遮陽效果。
車站前的景觀公園具有雨水回收、利用的功能,也是生態公園,植栽皆以在地植物為主,如台灣欒樹、油桐、大花紫薇等。公園也能調節風的溫度,例如夏天時,熱風經後龍溪、北勢溪、滯洪池、景觀公園的冷卻調節後,能使建築物迅速降溫,讓車站節能效果十分明顯。
戶外人行通道上的玻璃採光罩更匠心獨具地將桐花和綠葉點狀化設計成四款圖案後,再排列組合。當陽光穿透時,宛如走在桐花樹蔭下;抬頭仰望時,桐花意象間藍天清晰透見,苗栗在地的符碼隱藏於這方寸採光罩中,意境深遂幽遠。
車站大廳動線一目了然,入口便能明顯看到手扶梯及電梯,通往月台的手扶梯是全台12個車站中最長,並以「光」引導讓乘客不需仰賴指標便能自動辨識乘車方向,雲彩玻璃可防女性裙底曝光。薛昭信表示,公共建築不需太多標誌系統,車站應以簡潔的自明性(Self-Identification)空間提供旅客在舒適的旅程中欣賞空間與建築特色,留下美好記憶。
高鐵苗栗站完成後,迎來當地民眾好評,設計展現勤儉客家精神,為其贏得鑽石級綠建築的殊榮。

夜幕低垂,彰化高鐵站站內點起微黃燈光,大片窗景若隱若現,裡外景象全在眼前。 (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