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人若還沒有信祂,怎麼能求告祂呢?沒有聽見祂,怎麼能信祂呢?沒有人傳揚,怎麼會聽見呢?沒有蒙差遣,怎麼能傳揚呢?如經上所記:『那些傳美事、報喜訊的人,他們的腳蹤是多麼美!』」(新約羅馬書十章十四節)

浸信會懷恩堂無論外觀或內景,都極樸實、優美。駐堂牧師周聯華,喜以平易、親切的話語證道。
福音在中國於焉廣傳
清朝末葉,許多西洋宣教士來到中國,將基督的信仰介紹給中國人。數百年來,有許多的中國人接受了這個信仰,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同時也將己身的信仰介紹給同胞,將福音廣傳。
基督徒所稱的「福音」,意指「好消息」。因為他們相信認識耶穌基督、找到生命的方向,是一件無上的美事,是一種至好的福份,因此熱心地介紹給人,並盼能與人分享。
事實上,正如聖經上所記載的,基督的信仰,因為有人樂於傳揚,樂於傳播「好消息」,所以才能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
目前在自由中國台灣,基督教堂有一千三百六十六座(不包括天主教堂),教會活動非常蓬勃。在不同的生活階層,在每一種的工作崗位上,差不多都有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已經得到具體的實現。
有人目睹基督教近年在台灣的蓬勃發展,以為基督教是一種新興的宗教事業,其實並不正確。基督教在台灣早有悠久的歷史。

花蓮的光復教會是一所最大的山地教會,會眾中男女老少都有。這所教堂位在半山上,附近景色極美,教堂本身也很壯麗。但對基督徒而言,這些都不重要,他們說,教堂並非一所封閉的屋子,把會眾聚集一起就好,而是在聚會之後,大家都要出去,出去獻身服務,並散播福音的種籽。
三百多年前基督教已傳到台灣
在十七世紀時,荷蘭歸正教會派甘治士牧師到台灣傳教。今日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這是最早的源頭。
荷蘭人於一六二四年到台灣南部建立了佔領的據點。兩年之後,西班牙人也佔據了北部的基隆,他們要逐走荷蘭人,於一六二七年集中艦隊南下,但因氣候不利而失敗了。西班牙只有留在北部發展,他們設立了民政機構,跟著軍人之後來台的,也是天主教士,想使台灣北部的居民接受基督教的信仰。
這些天主教士的活動,已無文獻可供查考。但知道他們曾舉行禮拜儀式,也曾為信徒施洗。
基督教會牧師甘治士的工作,留有很多記錄。他當年是在南部高雄展開工作。繼他之後,在荷蘭人佔領期間,先後曾派了三十六位歸正教會的教士前來。他們在重要的城鎮建立教堂和學校。他們的活動,南自恆春、北達宜蘭,有的在台僅作短期逗留,有的則傳教數年之久。
甘治士有一名助手韓白魯,攜帶家眷前來,並且在鄭成功將荷蘭人逐走之後,仍留居台灣。

花蓮的光復教會是一所最大的山地教會,會眾中男女老少都有。這所教堂位在半山上,附近景色極美,教堂本身也很壯麗。但對基督徒而言,這些都不重要,他們說,教堂並非一所封閉的屋子,把會眾聚集一起就好,而是在聚會之後,大家都要出去,出去獻身服務,並散播福音的種籽。
傳教的動機不夠純正
韓白魯有一個女兒嫁給了鄭成功,他想藉此姻親關係,重建荷蘭與台灣的關係。鄭成功的部屬卻懷疑他另有陰謀,將他斬首。
除韓白魯之外,在鄭成功時代,另有四位傳教士犧牲了性命。因為鄭成功及其屬下懷疑這些教士負有荷蘭第五縱隊的任務,因此強迫所有的外籍傳教士離開台灣。他們所締造的教會事業,也就此消聲匿跡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有一位記載此一階段歷史的強斯頓氏指出,荷蘭人傳教事業的失敗,教士自己應負全責。因為他們往往把傳教事業與政治企圖混在一起,動機確不純正。
荷蘭人離開後,台灣的教會事業中斷約兩百年。一八六○年,英國傳教士杜嘉德,原在廈門長老教會傳教,到了台灣的北部。他在短暫的逗留期間,曾在淡水與艋舺傳揚福音。
另一位傳教士麥甘齊也曾短期訪問台灣,他在回英國後,到處鼓吹去台灣傳教的口號。後來,倫敦海外傳教委員會批准了台灣的傳教工作。

這是位於花蓮太魯閣的芝苑紀念堂,是為紀念一位山地女聖徒芝苑而建的。她是第一位山地信徒,生前熱心傳揚福音,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面行醫,一面傳教
起初的計畫,規模甚小,先派兩位教士前來,其中一位需懂得醫藥技術。他們選中了一位馬雅各醫生。他於一八六四年到達廈門,在廈門學習閩南語數月,然後和杜嘉德渡海到台灣高雄。杜、馬二人細心考察,後來決定把教會設在台南,因為台南當時是台灣的首府。
他們在台南西門外租了一家店屋,店堂的前半部作為傳教的會堂,後半部作診療室與藥房。馬醫生每天診療病人五十餘位,傳道工作也開始進行,吸引了很多聽眾。
馬雅各因為一面行醫,一面傳道,工作過於繁重,非一人所能負擔。倫敦海外傳教委員會又派了一位李庥牧師前來。
馬牧師因為打算把福音傳入山地,診療所雇用了幾位山地姑娘,以便與山地人民聯繫接觸。並且由這些山地姑娘引導,這些外籍牧師不時前往山地訪問,由李庥牧師講道,馬醫生則替山胞治病。
在山地的傳教工作相當成功,領洗的基督徒不斷增加,也建立了好幾座簡單的教堂。
雖然有若干發展,但就整體看來,教會工作在這段時期,進展實在很慢。到一八七三年,在台傳教已屆十年,所建立的十四個會所,總共只有教徒九三一人,人數實顯太少。

台中東海大學的教堂是全台有名的一所教堂建築,由名設計家貝聿銘所設計,極為新穎美觀,東海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安排有不少宗教活動,但不勉強學生參加,校方鼓勵基督徒師生把信仰活出來,作好的見證,來引人歸向基督。
針對缺失,加以改進
教士們檢討過去的工作,發現有兩個錯誤阻礙了他們的工作:
第一,是信教的人中缺少知識分子。每年有相當數量的讀書人到台南府參加科舉考試,如果教會中有足夠的知識分子,定可向應考的讀書人傳揚福音。但是會眾中大多數是文盲,因此不具備任何說服力。
第二,是傳道工作沒有積極推展到人口繁密的台灣北部去。
居住在台灣南部的傳教士們開始朝這兩個方向改進之時,一八七二年,加拿大籍的馬偕牧師,來到了台灣北部的淡水。他在台灣北部傳揚福音共二十九年,成果卓越。
馬偕牧師意志堅強,工作勤奮,在抵台的最初十年,建立了二十個會堂,接受了三百多名信徒。第二個十年成績更好,他創立了牛津學堂,訓練傳教幹部。到了後期,受到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傳教工作較為困難,但他仍留下了六十所會堂。
馬偕並且與一位五股鄉的中國女子張聰明結了婚,他們生了三個孩子,唯一的兒子馬喬治後來擔任淡水中學的校長。兩個女兒也積極參加教會的工作。馬太太本身也是一位很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和馬偕的婚姻,使得許多的台灣婦女對基督教發生興趣;她並以本身人格的感召,吸引許多婦女入教。
第一所教會醫院的創立
一八八○年,馬偕有一大貢獻,就是在淡水創立了第一所教會醫院。這所醫院的開辦,係由居住在美國底特律城的一位寡婦捐了大筆款項支助,因為她的丈夫也名馬偕,為了紀念捐贈的人,這座醫院就定名為「馬偕醫院」。
後來醫院繼續擴充發展,於一九一二年在台北開設了一所分院,這是馬偕死後的事,為了紀念這位馬偕,台北分院亦定名為「馬偕醫院」。
馬偕生前也注意到台灣的女子教育,募集經費,建了一所女子學校。後來又辦了一所中學,由馬喬治管理。
北部的教會事業,在馬偕去世的一九○二至一九三一年間,是鞏固和積極發展的時代。馬偕去世,結束了一個人管理的成規,改變為較開放的方式。
台灣的基督教會,在抗戰時期受到了嚴酷的考驗。台灣的基督徒,被日本人多方懷疑、恐嚇,但絕大多數仍堅持著自己的信仰,未曾動搖。
日本人對山地部落的迫害,更為酷烈。有一位山地泰雅族的女信徒芝苑,信心出奇堅定,在日人嚴密監視與迫害下,仍積極傳揚福音,被人稱為「基督女聖徒」。
芝苑對山地教會的貢獻
芝苑生於一八七二年,於一九二三年時在花蓮港教會慕道,從李水車牧師聽道。一九二四年,由劉俊臣牧師為她施洗,成為山地太魯閣的第一位基督徒。
一九二九年,芝苑北上入淡水女子學校。畢業後回返故鄉,以加灣為中心,廣傳福音。
當時山地是禁區,日人管理極為嚴厲,不准芝苑講經傳道。但芝苑不屈威武,仍毅然證道,跟隨她的信徒日有增加。有時為躲避日警監視,只有悄悄聚集信徒在山洞內查經禱告。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芝苑已年過七十,但她雄心不減,重行振作,更積極地傳揚福音,使得山地信徒大增,教會也增至三百多個。
一九四六年芝苑逝世,山地同胞為紀念她生前的作為,特在她過去講道的山洞旁,建立一所芝苑紀念教堂。這所位在山坡上的小教堂樸實而美麗,每逢週日,總有眾多信徒前往唱詩禮拜,牧師亦用心講解基督的道理,將芝苑熱心傳揚福音的精神,延續傳揚了下來。
本地傳教士接下了棒子
在對日抗戰期間,差不多的外籍傳教士都離開了,由他們所訓練出來的中國牧師接下講道與傳道的工作。雖然受到日人的控制與壓迫,台灣的基督徒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考驗,信仰更為堅定,教會也更壯大。
戰爭結束後,外籍教士紛紛回到台灣來。中共竊據大陸之後,許多原來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傳教士,也來到了台灣。
這些原來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外籍傳教士,對中國的民情、風俗已有相當的瞭解,也能講流利的中國話。他們在遭到中共的迫害或驅逐之後,來到台灣。由於以往對中國人民已培養出深厚的感情,又加上中華民國政府對宗教工作的寬容與支持,使得他們在台灣的工作進展極為順利。
政府遷台之後,用國語講道的教堂增設了很多。這些教會的信徒多是從大陸來的,有些的家人或親友身陷大陸,心中不免有孤寂、傷感的情緒,在重重愁結之下,難以自遣,因此感覺需要尋求一個較高的力量,去向祂訴說,向祂求取安慰和鼓勵。因此,大陸來台人士信仰基督教的,比台灣同胞還要多。
各宗派的發展
基督教會的各宗各派分別發展,各自擁有聚會場所與信徒。比較出名的有:浸信會、衛理公會、神召會、長老會、宣道會、聖公會、協同會、貴格會、路德會、信義會、安息日會,真耶穌教會、聚會所、摩門教會等。
這些教派,原先都或多或少受到外國教會的支助,無論在人事上或金錢上,都難免和外國教會發生關係。但到了近年,台灣的教堂、教會不僅擁有眾多的信徒,能夠靠信徒捐獻的金錢自給自足;同時,教會的牧師亦能自行訓練,得到會眾的支持,而不再需要外籍牧師來主持了。
目前國內教會與國外教會維持著一種友誼關係,彼此仍常相互訪問,互為激勵。台灣所有的教會工作,已能獨立自主,不必遵循外國教會所走的路線。
自行建設教會,脫離外國宗派能獲得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許多生活在台灣的基督徒相信:基督教是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基督徒也是世界性的。中國基督徒應該向西洋人一樣,負起傳播福音的責任。他們以為,基督教到了英國,就成了英國的基督教;到了美國,就成了美國的基督教。「那麼,為什麼不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教會呢?」
建立與上帝之間的直接關係
中國人現在把基督教接受為中國的宗教,不再需要透過外籍牧師的引導,即能自行尋求與崇拜耶穌基督。這種與所信仰的上帝之間直接建立關係的做法,無疑是比較好的,可以促使基督徒更慇勤、更恆切的讀經和禱告,可以使得基督徒的靈性成長更速。
當然,對於協助訓練中國傳教士與創建教會的外國宗派來說,這堛滌繴徒仍是一直心懷感謝的。感謝他們傳來「大好的訊息」,感謝他們多年來在人事與經費上對本地教會的支持。國內的基督徒深信大家仍是「在主愛中同心」,雖然在許多方面,與外國教會不再有過去那樣密切的關係了,但大家所崇拜、所仰望的,仍是同一個上帝。基於這種最基礎的關聯,因此他們深信「在主愛中團契」的關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總統蔣公的感召
故總統蔣公生前是一位很虔敬的基督徒,他每天讀經、禱告、靈修不輟,每周日一定偕同夫人參加主日崇拜。遇到特殊事故,他且做禁食禱告。
蔣公可以說是將他的信仰活了出來,他影響了許多人,使他們認識了基督教,或是對這個信仰產生了追求的動機。許多的軍中青年,因為有機會看到蔣公閱讀聖經時的專注與虔敬,因此很受感動,決定也接受基督的信仰。有一位青年決志時是這樣說的:「能使一位時代的偉人這樣相信、這樣追求的,我相信祂一定是真的、是存在的,我也願意去追求……」
蔣夫人所創立的中華婦女祈禱會,影響亦深且遠。
蔣夫人曾說明她發起這個祈禱會的原因:「我到台灣之後,就請了五位朋友來,她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我邀請她們一同組成一個禱告會。我引述基督的諾言『凡兩、三人藉我的名義聚在一起,我必與他們同在』,我們藉上帝的名聚在一起,奉祂的名禱告,相信祂必垂聽。佩頓神父說『一個家庭在一起祈禱,就團結在一起』,一個國家在一起禱告,這個國家一定也團結在一起……」
中華婦女祈禱會領無數人歸主
在蔣夫人的領導下,祈禱會的成員漸漸增加。在復活節和聖誕節,該會領導全國禱告,並在各醫院、孤兒院舉辦慶祝會。會員且分成小組,每週前往醫院慰問,為大家唱聖詩,也談些基督的道理。
這個祈禱會尤其關切榮民,給他們很多慰問和鼓勵。許多榮民因感謝祈禱會成員所付出的無條件的關愛,因此而認識了基督,並接受了基督的信仰。
祈禱會並開始延聘受過專業訓練的佈道人員前往各地傳揚福音,不僅限於榮民,同時也展開到退伍軍人眷屬、孤兒、監犯和軍中的將士,引導了很多人成為基督徒。
在中華民國政府中,有許多要員都是基督徒。他們對基督信仰的忠誠與虔敬,往往給許多慕道友或信心有動搖之虞的人很大的鼓勵。有一位基督徒曾經這樣說:「信與不信,實在就在一線之間。我在初信時有一段期間,常常會迷失,懷疑自己全心崇拜、仰望的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是否肯常常垂聽眾多子民的禱告?在信心動搖的時候,我每每會想起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幾位大人物,他們不僅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做個基督徒,並且絕不會以認識耶穌基督為恥,他們努力工作,也努力做見證,這給我很大的鼓舞。我就會對自己說:他們的年齡、智慧、學養,豈不都超過我太多、太多,他們都不動搖、也不疑惑,我又何須疑惑呢?我往往因此而穩定下來,繼續在信仰之路上追求,終能在基督裡,找到了一席之地……」
山地信徒為數極眾
台灣山地同胞接受基督教的人數之眾,是一個值得一提的現象。目前,在山地同胞之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基督徒。
山地同胞過去生活較苦、知識水準較低,又沒有固有的神明信仰,因此比較容易接受基督教。近年來參加公職競選的山地同胞,差不多全是基督徒,原因是他們因為在教會中的活躍,才被推舉出來。他們是在教會的唱聖歌、作見證、教主日學、外出探訪等活動中,學到了與人接觸和表現自我的經驗。
在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有一所光復教會,教會佔地達一甲六分,教堂可容一千人以上同時聚會,是山地教會中規模最大的一所。
光復教會聚會的方式,差不多可以代表說明一般山地教會的活動型態。光復教會是民國五十四年開始興建的,當時僅材料費即花了新台幣八十萬。所有工程都是由駐堂牧師與教友們一同動手興建,共經歷了五年才完工。
一所極美的教堂
教堂是築在半山上,聽現任牧師許伊渡說,原來此地長滿了相思樹,後來經他們陸續砍伐,改種了檳榔、桑樹、柳樹和聖誕紅等。當我們前往造訪時,正是聖誕紅盛開時節,滿山的綠樹、紅花,看來生意盎然。這麼多的花草樹木,把這座教堂點綴得十分美麗,想來定耗資頗鉅吧?許牧師卻說:「喔,不,不,樹苗都是不要錢的。是我們教會中有一位教友當選了縣議員,他陸陸續續送給我們的。」
這座教堂的頂上有一個麥克風,每逢主日的早上,一大早就開始播放讚美詩歌,歌聲傳遍四方,提醒大家來做禮拜。
山胞多是善歌的,他們的歌聲雄壯嘹亮,所唱的歌曲也特別動聽。原來他們所唱的讚美詩多是山胞自行譜的曲,然後用國語或雅美語唱出,深具地方色彩。
負責這所教會的許伊渡牧師夫婦都是雅美族人。許牧師是花蓮鯉魚潭的玉山神學院畢業的,今年四十歲左右,他身強力壯,但謙遜有禮,是一位很受鄉里敬愛的神職工作人員。許師母約卅來歲,容貌柔美,體態嬌小,她在教會中擔任司琴的工作,平時也是教會附屬幼稚園的園長。
聚會方式與平地無異
禮拜天聚會的時間通常是十點開始,十二點結束。從九點多起,就有許多教友在歌聲中攀登石階而來。許牧師夫婦站在門口迎接他們,向大家問好,並發給一份秩序單。
牧師和年長的教友間都用雅美話交談,和青年朋友間則使用國語。
在聚會正式開始前,由婦女和青年朋友所組成的兩個唱詩班分別在加緊練習。婦女詩班所唱的是雅美話歌曲,而青年詩班則是以國語獻詩。
從穿著打扮上看,他們的生活實與平地無異。尤其是青年學生,穿著運動衫、牛仔褲,唱歌時以吉他伴奏,活潑、自信的神態,和平地青年完全一樣。
教友從四面八方陸續湧來,許牧師換上了深色西裝、打上了領帶,手持聖經,來到了講台之上。許師母也端坐在鋼琴旁。聚會即將開始。
聚會完全使用雅美族話,聖經和詩歌本亦是羅馬拼音的雅美語。雖然聽不懂儀式的實在內容,但從秩序單上可以看出,崇拜儀式與平地聚會大同小異,包括有:默禱、唱詩、讀經、獻詩、讀啟應文、牧師證道、奉獻、報告、祝福等。
用自己的語言獻上崇拜
講台前的奉獻箱上有「Paini to Wama」字樣,原來這是羅馬拼音的雅美話,意思是:奉獻給上帝。
雅美同胞在聚會時可能比較自由些,因為有幾位老山胞在抽煙斗,有一、二位把腳擱在椅子上,有小朋友在堂中跑來跑去,還有小娃娃伊伊啞啞地在學語,更妙的是,連貓、狗都來參加聚會,滿堂熱鬧極了。不比平地教堂聚會時的安靜與肅穆。
在不同地區、不同的教堂中,聚會時各有不同的氣氛,但有一點是傳道人與基督徙所深信的,那就是:不論聚會的人素質如何,不論大家以何種儀式聚會,只要是奉耶穌基督的名聚在一起,只要在聚會中講述祂的道理,都會蒙祂的喜悅和祝福。
禮拜不知已在何時結束,接著不斷有會眾上台說話,甚至看到有人開始分發紅帖子了,我們這才知道聚會已經完畢。原來教友們利用這每週一次聚會的場合,順便開一回敦親睦鄰的里民大會,許多聯繫、聯誼的事項,在禮拜之後都順便辦理。在我們這些外地人看來,實覺趣味盎然。可見山胞的禮拜聚會具備了人與神、人與人和好的多重功能。
重新燃起熱誠
據許牧師表示,除了主日崇拜之外,他們也有主日學、查經祈禱班、唱詩班、婦女會、青年團契、家庭禱告會等各種活動。
由於政府的大力輔導,近年來山地同胞的生活大為改善,當地的馬路、巷道、住屋、設備以及居民的穿著日用品,都很進步。這種物質文明的發展,不免影響了山胞單純樸實的生活。有些山胞青年急於下山賺錢,有些雖仍留在當地,卻往往在爭逐物質享受時迷失了方向。對基督的信仰,因此也無法做到往日那樣專注、純一了。
許牧師說,為了力挽頹勢,教會特別著重探訪工作,深入瞭解教友們的家庭生活,並組織家庭禱告會,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聚在一起禱告和查經,然後彼此砥礪、互相勸勉,以激勵有遠離、冷淡跡象的愛上帝的情懷。
這種做法通常很有助益,愛神的人的熱情往往重被燃起,並會感染其他冷淡的人,使得教會的活動重又得到信徒的熱心支持。
除了山地以外,台灣基督教會的佈道工作,並沒有忽略外島。像金門、馬祖、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等地,亦都有基督教堂的建立。有特別熱心的神職工作人員,不辭辛苦地到當地去展開工作,熱情且耐心地一一引人歸主,然後建立起教堂,逐漸擁有日益增加的會眾。
基督教團體熱心教育與公益事業
基督教會一向很熱心教育與公益事業。基督教團體在全台各地設立了許多所宗教慈善醫院,也設立了許多孤兒院、養老院。平時基督徒對社會公益事業,亦常慷慨捐助。
在學校方面,比較出名的基督教中學有:淡水中學、衛理女中、靜修女中、恆毅中學、道明中學、長榮女中等。
基督教人士創設的大學則有:東海大學、東吳大學、中原理工學院等。
這些由基督教人士創辦與支持的學校,多半安排有向學生宣揚教義的活動,卻絕不勉強學生參加。但生活在宗教氣氛濃厚的環境裡,容易引起人探討、追求的動機,因此基督教學校的學生,成為基督徒的相當多。
基督教學校不以強迫的方式吸收學生入教,可以反映出宗教活動的一種進步。近年來,再也看不到十幾、二十年前的那種擾嚷、喧譁、激動的傳教方式了。
國內的基督教人士認知,時代在推進,社會在進步,中國人的生活水準與知識水準都提高了很多、很多,往日那種以物質、以人情、或是以聳動的言語來引人入教的做法,已經不合時代的需要,不可能發生效果了。就算是暫時能引人來聽道、做禮拜,這種信仰亦往往不能在心中深植。
傳揚的方式跟著時代進步
基督教團體開始使用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和技術,以安靜與智慧的方式,來宣揚教義。
電視、廣播中都有基督教團體買下的時段,以音樂或戲劇性的節目,技巧地傳達一個訊息:愛。他們宣傳神愛世人的大愛,也鼓吹人與神間、人與人間的真摯無私的愛。而他們對愛所下的定義是這樣的:愛是長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自私,不自誇、不輕易發怒、不做害羞的事。愛是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永不止息。
往往節目中並不直接勸人信基督,但長此以往,聽眾、觀眾都會被這種「愛」感動和激勵,產生了追求、探討的興趣,進而有成為基督徒的可能;或至少也能使人變得較為祥和與充滿愛心。
基督教文字中心、道聲百合文庫、校園書房、宇宙光出版社等基督教出版組織,亦經常印行深入淺出的靈修書籍,以提供慕道者研讀。
傳道士的訓練也較過去嚴格和進步,除了研究神學之外,現代神職人員對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都需用心研究,對於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西洋學說,亦需加以涉獵。因此神職工作人員如今不僅講經傳道,對於信徒的一般生活,亦能給予適切的輔導。
然而,神職工作人員也是人,他們也有人性的弱點,他們也會有跌倒、犯錯的時候。國內許多基督徒在談到這一點時,以成熟和睿智的態度回答:基本上我們不能對任何人要求過高,神職工作人員和基督徒亦不可能做到絕對無瑕疵的地步。我們應當體諒別人的軟弱,而自己只需堅持一點就夠了,那就是:「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只有聖潔的耶穌,永遠是我們學習、效法的榜樣。
信徒對神職工作人員的寬容,絕不表示就贊同他們放縱。事實上,一個真正有純正信仰的人,他必定會以誠信的態度去面對上帝和人群。無論如何,神職工作人員是信徒與上帝之間的橋樑,將上帝的愛,由他們身上顯現出來,是與靈修同樣重要的事。
從原文直接翻譯的新譯本聖經
為了順應時代的需求,中文聖經在近兩年來亦有新譯本問世。原來的中文聖經是六十年前的產物,在六十年漫長的歲月裡,中文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古舊的詞句都不用了,許多字詞雖寫法照舊,但意思和內涵卻大不相同了,新式的標點符號也增加了。中文已經現代化。
加上這段期間,考古學家發現了不少與聖經原文有關的古代文獻,透過近代語言學的研究和比較,使聖經學者對聖經原文有更新、更深入的認識。
基於這些理由,一批華人聖經學者,集合起來由原文翻譯出新版本的現代中文聖經,以幫助現代人閱讀,使更容易瞭解聖經中所講述的道理。
青年宗教團體
基督教青年會和女青年會是大家所熟知的宗教團體,兩團體的工作並沒有很濃的宗教色彩,但對於在學青年與社會青年,均提供了很多的服務與輔導。
青年會常舉辦外語研習班、演講會、座談會、土風舞會、游泳訓練班、空手道訓練班等各種活動,以免費或低廉收費的方式,提供青年朋友們學習與交誼。
女青年會的活動要更豐富一些,還加上了:插花班、烹飪班、古箏班、合唱團、縫紉班、社交舞以及烤肉、露營、郊遊等各種活動。
青年會和女青年會目前都擁有大廈會所,建築新穎美觀,內部設備齊全。值得一提的是,會中的職員不僅一個個學有專長,且都年輕、熱情、有幹勁,能夠和青年朋友打成一片,充分瞭解他們的需要。
台灣的基督教活動是如此發達,教會與教會間的聯繫與合作,亦有無比的重要性。
在十幾二十年前,基督教各宗派間常有為爭取會眾而彼此攻訐、限制教友前往他派教堂去做禮拜的情事,但近年來已鮮有發生了。
在基督的大愛中同心團契
神職工作人員的學識、智慧、修養以及在靈命上的成熟,已大有進步,大家都能體認一個原則,那就是「在主愛中同心」,毋須嚴格劃分界限,更毋須彼此仇視敵對。
主持台北市懷恩堂教會的周聯華牧師這麼表示,基督教分宗分派本身即是一種「罪」,如果再彼此輕看,就更是「罪」了。周牧師說,我們是誰?我們是上帝的代言人嗎?我們有資格隨意去論斷他人嗎?為什麼不彼此和睦相好,在信仰的道路上彼此提攜、互相勸勉求進呢?
絕大多數的教會都贊同這種看法,因此近年來各教會間的關係愈來愈友好密切。前年七月間,台灣的教會聯合舉辦了一個「我找到了」運動。這個運動規模極大,有「我找到了」四個字的貼紙或廣告,幾乎觸目皆是,教會並且發動了所有的基督徒外出探訪,以一對一的懇談方式傳揚福音,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同胞:「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今年教會又聯合舉辦了「八○年代福音廣傳運動」。這種同心合意傳揚福音的作法,給社會大眾一種很好的觀感。基督徒式的愛,在這種團契合作上,確實顯現出來了。
一所朝氣蓬勃的教會
周聯華牧師所主領的懷恩堂,位於新生南路三段,台灣大學的對面。這所教堂的造型優雅樸素,教友多半是青年學生,平均素質很高。
據周牧師說,懷恩堂最引以自傲的,是她的音樂崇拜,無論司琴、各級唱詩班和會眾的歌聲,都極具水準。其次是年輕會眾的數目很多,使得教會顯得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懷恩堂因為教友人數多,每週日舉行四堂禮拜:早上八點與九點各有一堂國語禮拜,十點一刻有一堂英語禮拜,晚間八點又有一堂國語禮拜。
在禮拜進行時,小朋友的主日學亦同時上課,家長們可以安心地做禮拜,教堂氣氛因此很安靜肅穆。
懷恩堂是個相當「富裕」的教堂,由於會眾的水準較高,因此教友們每週所奉獻的金錢數目也相當多,這使得懷恩堂不僅能自給自足,並能支持好幾個外地的佈道所。
誠心奉獻,同蒙悅納
禮拜進行中,在收奉獻時,教友們齊唱一首奉獻詩:「凡我向主所呈,都是主賜的恩;凡我所有都屬於主,是主托負僕人。阿門。」周牧師接著帶領大家做奉獻禱告,那天他是這樣說的:「求主悅納我們所獻上的很小數目的金錢,去成就你天國的工作。也求主悅納每一位奉獻的人。」
懷恩堂的教友多半自動遵守聖經上所說的「十一奉獻」,將每個月收入的十分之一,於每週日做禮拜時奉獻出來,因此我們看到有教友在奉獻袋中投入數張甚至數十張的百元大鈔。和光復教會的山地教友們所奉獻的零鈔或銅板,自是大異其趣。
周牧師說,其實這並不代表什麼。每一位信徒按著自己的心意和能力奉獻,就是沒有達到收入的十分之一也無所謂,教會方面從不做硬性的規定。聖經上記載,耶穌曾經這樣說過:「你們看這位寡婦,她雖然只奉獻一個小錢,卻是將她養生的錢都獻上了,比財主所奉獻的大筆金錢還要可貴。」所以說,無論奉獻數額的多少,只要是出乎至誠,上帝都一樣喜悅的。
由於神學家與神職工作人員思想、觀念的進步,基督的信仰在現代較前開放、活潑,對信徒的生活,也不再有諸多的限制。
萬事都互相效力
以前國人對基督徒的生活,以清教徒的眼光去衡量,這在近代亦已改變了。現代的基督徒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要教愛神的人得益處」。因此,基督徒們相信,上帝創造美好的世界供人享有,只要以正當的方式取得,並且不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也就是若不把物質當作「偶象」崇拜,適度的享用是應當的。
更重要的一個觀念的改變,是基督徒比過去更具備積極、入世的思想,很少再看到基督徒躲在信仰的庇蔭中,而不認真扮好在人世間所擔任的角色。
許多國內的基督徒都這麼認為,一個好的基督徒,一個上帝的好兒女,也必定是一個「好人」。一個疏忽了己身的職責,又全然不懂人情世故,不討人喜歡的人,哪怕他再熱心教會的活動,都斷不可能是一個蒙神喜悅的人。
國內的基督徒奉行誡命中最大的:「盡心、盡意、盡性愛主你的上帝」,與其次的:「愛人如己」。一個發自內心愛神、愛人的人,應是充滿著愛心與赤誠的:願意信奉上帝,也願意服務人群。如果切實做到了這些,豈不自會成為一個很有人緣的「好人」。
承認自己的軟弱
不過,話說回來,人既為人,總有軟弱和跌倒的時候,雖然一心為善,卻往往力不從心,正如聖經上所說的:「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不過基督徒們並不會因此灰心,他們以為愈是知道自己有缺失,愈是承認自己軟弱,就愈容易接近上帝。基督徒相信,他們應該比一般人有更敏感的良心,更能分辨是非善惡;常發現自己實在力不能勝時,他們就把這一切難題交托給上帝,誠誠懇懇地祈求上帝幫助,往往就這樣得到力量離惡趨善。
現代基督徒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對整個社會有很好的影響。他們不僅熱心教會活動,也對自己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所擔任的角色善盡己責,因此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可以看到許多信心十足、認真負責的中堅分子,默默推動著國家社會的進步。
「妄稱主的名」,對現代許多基督徒而言,亦被以為是一種罪惡。他們說,任何基督徒都不該假藉上帝的名,來使自己的言行合理化。
擁有平安和喜樂
許多基督徒都說,在有了信仰之後,他們較前穩定、成熟,較前能把握生命的方向,內心也得到了平安。基督徒們喜以這段話互勉:「應當一無掛慮,凡事只要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所需要的告訴上帝,祂必賜人出乎意外的平安,並在主耶穌基督裡,保守你的心懷意念。」
基督徒也是有脾氣的,他們也許更有勇氣去指責不當的行為,聖經上有這麼一段話:「上帝所善用的憂愁,改變了人心,使人得救,這是用不看懊悔的!……你們看,上帝這樣善用了你們的憂愁:憂愁使你們心中熱切,要辯明自己是無辜的;又使你們充滿著義憤、警惕、關切、熱心,隨時責罰不義的行為!並在各方面證明自己的清白。」
許多基督徒奉行著這段教訓,因此成為極具勇氣的「正義之聲」。基督徒發脾氣也有個原則:「念怒不可到日落」,就是不可記恨,更不可圖謀報復,可以「生氣」,但絕不可「生恨」。
散發著愛的芬芳
許多基督徒誠誠懇懇地接受並奉行了基督的教訓,使他們成為心清意潔的人,緊守崗位,友愛同胞,在社會中自成一股清流,散發著愛的芬芳。
基督徒們自也有遇到困難、挫折,甚至遭到別人欺負的時候,但他們往往比較看得開,以聖經上的一句:「我要使你們在好事上聰明,在壞事上愚笨。……賜平安的上帝,必使撒旦臣服在你們的腳下。」來自慰、自勉。甚至在實在衝不過逆境時,亦勉勵自己做到:「在無可指望之時,因信仍有指望。在無可喜樂之時,因信而仍有喜樂。要使眾人看出你因信仰基督,所發出的特有的馨香。」
有一位基督徒訴說著他對基督信仰的體認,他說他相信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所以他可以完全放心地仰望祂、倚靠祂。當遭遇到極大的困苦和試煉時,他就以聖經上的這段話自勉:「上帝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你若慇勤的尋求上帝,向全能者懇求,你若清潔正直,祂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旺。你起初雖微小,終久必甚發達。」
居心安正,忘卻一切傷痛
當逆境過去,否極泰來之後,會不會對傷痛的往事難以忘卻、耿耿於懷呢?這位基督徒十分肯定地說:「不會!」那會不會懷恨傷害你、冤枉你的人呢?「不,也不會!」這,可能嗎?他怡然地回答:「因為聖經上說了『你若居心安正,又向神舉手,你手中若有罪孽,就當遠遠的丟掉,也不讓不義住在你的帳棚之中。那時,你必仰起臉來,毫無斑點;你也必堅固,無所懼怕。你必忘記所受過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過去的水一樣。」
這段聖經上對基督徒的應許,確是令人感動的。基督徒被要求以純真、良善、正直、仁厚、克己、犧牲、堅忍不拔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然後他們所信仰的上帝,允諾為他們除去心中一切的苦雨愁雲。
天國乃是在人的心中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基督的信仰,對許多的中國人產生了怎樣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虔敬、誠摯地敬拜所信仰的上帝,同時改進了自己,把本身的善性逐漸淬煉、提昇出來,並且漸漸地影響了周圍的人,使我們的社會更平寧、更祥和。
有幾位基督徒異口同聲地訴說著他們在信仰之路上追求的心得:「信心的生活常遭遇各種各樣的難題。聖經從未應許基督徒在這世上一帆風順,不遇災難、試煉。但是應許我們『靠著愛我們的上帝,在這一切事上都可得勝有餘。』基督徒在困厄、痛苦之中,自有平安、信心與能力,並且終能克服一切,勝過逆境。」「天國,不待外求,就在我們的內心之中。」
信仰對淨化人類生命的功能,大家都知道;而基督的信仰對許多中國基督徒的影響,這些都是具體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