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龜步雖緩,但氣定神閒,深藏不露,是中國人眼中隱者的形象,而非英雄氣短之輩。
除了身上的甲殼好用,今天烏龜更普遍被大江南北各地中國人用來罵人,但身躋「國罵」主角的烏龜,也是中國四靈動物之一,與龍、鳳、麒麟,同具崇高地位,甚至「配享太廟」,讓人供奉。烏龜怎會由靈獸翻身成為王八?
去年底台灣北海岸的一場放生大會裡,許多淡水性的斑龜被當成海龜放生,幾乎全數嗚呼哀哉,倖存的烏龜,「關懷生命協會」曾為牠們找尋善心人士認養,卻接到命相先生電話詢問,可否「認領」已升天的烏龜,因為他需要以龜殼來為人占卜、算命。
對這種「廢物利用」,以保育為宗旨、希望導正今天人們過度剝削自然、卻缺乏憐惜之心的關懷生命協會,也只好加以拒絕。事實上,由於許多卜卦者忌殺龜,今天都以銅龜為人算命了。
不過,讓人好奇的是,自己命運都無法掌握的烏龜,如何能掌握人的命運?
「紅龜」也槓龜
當台灣許多人沈迷於大家樂、六合彩,散盡家財、鋌而走險,不少無辜的傳統糕餅商也遭受牽連,過去廟裡拜拜、家有婚慶壽旦喜事,人們爭相訂製麵龜、紅龜,如今眾多信徒擔心簽賭會慘遭「槓龜」,管它新例未設,舊例不滅,賭徒避龜唯恐不及,與龜沾親帶故的各式糕餅,據說生意大減。
除了賭徒怕吃麵龜會槓龜,今天人們開口罵人最常用的大概就是「王八蛋、龜孫」,拖泥帶水、不乾不脆的人在台語中則被形容為「龜毛」。有民俗學者認為,烏龜在現代中國人意識中成為貶抑之詞,是因為一逢風吹草動,牠老哥就縮頭縮腦,詐死般不敢動彈。
元曲《單鞭奪槊》就形容唐太宗之子李元吉:如今只學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元代更把任妻外遇的懦弱丈夫比喻為縮頭烏龜,烏龜因此成為曖昧不明,暗示男人戴綠帽子的象徵。
但是,如果人類是在一步一步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完成對文明的創造,回過頭來看看還未發明許多明諷暗刺罵人用語的初民社會,人們在烏龜身上卻看到了與今天完全不同的天地。
上法天,下法地
在只有自然物可用的洪荒時代,人們驚喜的發現了堅硬不易破損的龜甲,又從其身上看到了天地的造型。中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還為此創造出許多象徵天地的器物。自然物的烏龜,生來就背甲上隆像天,腹甲下平似地,槃衍像山,四趾運轉,恰是一幅天地四時不息的圖像。
對自然萬物才踩出摸索、試探步伐的人類,一個烏龜身體,正如一個蘊含天地基本秩序的小宇宙,這樣的理解,烏龜遂被認為可上通天、下達地,更被用來執行見存亡、明吉凶的卜巫儀式。
當甲骨文出土後,四千年前河南殷商帝王的生活也隱約浮現甲骨文學者眼前。每日清晨,太史、太卜準備好烏龜腹甲、碳爐,帝王醒來第一件事即前來問卜,所問之事,從天候、戰事、到獵獲,不論大小。卜官則以火棒對著龜甲燒著,龜甲遇熱後現出「卜」字般的紋路,據說此為「卜」字的來源。執事者再視其紋路、為君王解釋吉凶,作為施政、行事方針,並在龜板上加以記錄,殷商十二個帝王日日如此,直到漢代也還存在這樣的風俗。
中國的卜卦祖典《易經》上記載,能解釋天下萬象者,莫大過蓍龜,烏龜是天生神物,聖人必須依其身上顯現的規則進退,遵照其身上的天地變化、吉凶行事作息。
不只聖人抱龜南面,龜卜影響古代政治;四千年前的占卜,隨著物換星移,也換上另一個形式流落民間。至今台灣隨處可見的算命攤上,常有個沈甸甸的碗,裡頭擺著完好的龜甲、銅錢,對前途、生命迷惘的過客坐下,算命術士揀起銅錢、丟入龜殼,搖搖晃晃,開始為人指點迷津。
朱雀玄武調陰陽
烏龜又被稱為玄武,《禮記》曲禮解釋,龜有甲,能禦侮,故曰武,加上黑色,故曰玄,因此取名玄武。中國人向來希冀穩定、有秩序的世界,住宅、墓葬均講方位,所謂「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調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
龜能與龍、虎、朱雀各霸一方,因為在真實的大宇宙裡,古人將空間分為四方,每個方位各有七個星宿,北方七宿連結起來,輪廓像龜,因此龜成為北方的代表。宇宙則由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元素構成,龜常生活水中,是為水族,成為水的象徵。
今年三月,宜蘭三星鄉鄉民周仁凰路過長埤湖附近,發現一棵大樹樹根晃動,走近卻見一隻烏龜被虯龍盤結的樹根捆繞,動彈不得,他拿工具將樹根又挖、又剪,才將烏龜取出,這隻被樹根壓住多時的烏龜,背殼已長得變形,救龜的周仁凰說,過去聽說烏龜可長命百歲,且不需吃東西,這回他終於相信了。

龍、鳳、龜、麟四靈動物,看來只有烏龜是活生生的生物,其實中國人意象中的靈龜與真龜已相去千里,圖為模擬自神話中「龍頭、龜甲」造型的玉器。(鄭元慶)
龜步雖緩,卻氣息和緩,悠閒自在,每分鐘呼吸次數比人少,吃喝不多,性情溫和,不傷他物,下氣上通,老神在在,因此被認為活上個三、五百年輕而易舉,所謂靈龜「靜養千年壽,重泉自隱居,」頗有道家道骨仙風、無為而治的風範。教人氣功的師父,總要徒兒們以龜為師。武俠小說人物面臨危急,使出「龜息大法」,敵人無法傷及分毫,於是絕處逢生,躲過一劫。力拔山兮氣蓋世
對中國人而言,烏龜能長生不老,有其神聖之處,值得嚮往,因此烏龜成為長壽象徵,民間奉之以祈延年益壽,祝賀人龜鶴延年。加上造型符合天地之象,可以「通天達地」;外骨內肉,與大多數生靈反其道而長,都給了中國人靈感,成為許多神話、風俗的基本起源,最後「龜之為物,文采靈異,古人取之以配龍鳳麒麟」,烏龜終於躋身為中國重要靈獸。
傳說當人君有德,會有神龜出為瑞應。德澤之世,天子敬天孝親,更有天龍負圖,地龜出書,妖孽消滅,景雲出遊。卑宮室,盡力乎溝洫的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因此得到鴞龜傳授退除水患的祕訣。
東方仙山在遙遠的雲裡霧裡,是中國人心目中理想國度的模型、神仙居住的地方,據說它由堅甲力背的靈龜負載著,才能浮浮沈沈於凡人無法探及的茫茫大海。靈龜更成為海神御駕之物。龍生九子,各有本領,其中一子「霸下」,能負重,漢、唐時代,就出現了上碑、下龜的龜趺造型,石龜由甲殼下揚起頸子,巨目咧口,四足撐地,力托千斤,碑上則記載功績聖德,今天台南延平郡王祠還有九座龜趺,成為遊客爭相拍照之處。
自然神的玄武最後更被人格化,演化為仗寶劍、著黑衣,腳踩龜、蛇,武士形象的玄天上帝。相傳玄天上帝死前剝開自己身體,取出腸、胃,腸化成蛇,胃變成龜,最後被附會成為今天屠夫祭祀的對象,台灣也有不少玄天上帝廟。
八卦、墓葬,有樣學樣
由於靈龜形象深植人心,中國古書《酉陽雜俎》裡記載,捕龜者,不能輕舉妄動,必需先行祭拜儀式而後才得以取之;民間也有許多殺龜、吃龜最終慘遭惡報的傳說,普遍的佛道信仰,對宰殺動物也具有約束力,最後更形成放龜文化,今天中國社會裡的放龜人,比起吃龜者就多很多。
造型特殊,具有祈福、祥瑞、長壽象徵的靈龜,由神話落實到民間生活,更加豐富。事實上,堅甲硬殼的烏龜,是幫助人類祖先生活更便利的用具。除了中國四千年前的文字,藉由烏龜軀殼流傳至今。秦朝以前,龜甲也曾被用做貨幣交易。
大陸浙江出土的五千八百年前河姆渡文化墓葬,人類腰間已掛著龜甲,就像今天人們身上穿金戴玉一般,當時人對龜甲也有所倚托、器重。漢代丞相、諸侯、大將所用的金印、印鈕也常出現龜形。唐代起,中國人的墓葬已砌成龜狀,中國社會重要的護身符八卦,更依樣畫葫蘆自龜背上線條樸拙有力的圖案。
漢、唐時代,人們爭相以龜字入名,各式龜名,不可勝數,除知名的唐朝樂師李龜年,做詩老嫗能解的白居易,也將自己鍾愛的姪兒取名龜郎,日本受中國影響,至今也有姓龜田、名龜太郎者。
乞龜變「金龜」
由於龜的閩南語發音與「久」同音,淡水龜、陸龜腳趾又正好前五後四,相加為九,烏龜天長地久的寓意,更孕育了閩南沿海的乞龜文化。
所謂乞龜,是以紅麴和米或麵粉製成烏龜模樣,每逢廟會,人們會組織「大龜會」,求大龜、還大龜,由全村,或幾戶人家一起輪流出錢合製。五穀豐登、太平盛世,民間所求的乞龜,重者常可達五六百斤、甚至千斤。祭祀後的乞龜,由每戶人家切成小塊分食,如此人人都分享到神龜的福氣、吉祥,與神龜同登壽域,家宅平安。據說初學製麵龜的學徒,老師傅第一件事一定特別叮嚀他別多或少做了腳趾頭,免得得罪顧客。
順應工商社會潮流,近來還出現以罐頭、錢幣、或黃金打造的乞龜。今年元宵節,澎湖天后宮的信徒,就打造了一隻將近八十兩重的金龜,輸人不輸陣,明年的爐主已信誓旦旦表明他將訂製九十兩重的金龜。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任所長凌純聲在其「中國古代龜祭文化」論文中指出,今天台灣的紅龜文化,來自閩南沿海,對早期先民,口腹需求最為首要,人在世愛吃龜肉,死後亦然,活龜遂成為與三牲、五牲等量齊觀的祭祀品,台灣早年也用活龜祭祀,儀式完成後將之放走,但後來活龜不易取得,麵龜等各種替代品才出現。
事實上,除乞龜風俗,台灣自福德正神以上都可以龜粿祭之,一年二百多天的神誕,供案擺滿各式牲禮、紅龜粿供品。在台灣人的生命禮俗中,由出生、滿月到作壽、死亡,也都能與紅龜發生密切關聯,年屆花甲,親友會送紅龜六十二個,年過古稀得送七十二個,盼老壽星福壽雙全。
神話先出,儀式在後
由神話到民俗儀式,玄武文化看來繽紛多樣。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李豐楙指出,中國玄武文化的形成,其實有其脈絡,最初是遠古人類透過對自然物的觀察,出現神聖的思維,例如濱海民族觀察到海龜浮形於海,才產生海龜從大海中負載河圖洛書而出的神話,烏龜背負神聖物品的傳統形成之後,再被具象化為龜趺文物、乞龜儀式等民俗活動。
靈龜被神聖化的過程,今天很難詳細排列出時間表,但正如由古代帝王實行龜卜,到民間廣以龜甲算命,各種烏龜有關的神話、信仰、儀式,彼此有淵源,有承續性,都是中國靈龜文化的一環。「基本上也都是烏龜本身具有的特性,再被人類進一步解釋出意義、或誇大而成,」李豐楙說。

延平郡王祠的九座龜趺,展現了古人心中的烏龜,具有超強的負重能力。(鄭元慶)
但烏龜真實的特性又是如何?現實環境中真有「千年王八萬年龜」?誰怕誰?烏龜怕鐵槌
烏龜,與鱉同屬於龜鱉目,除了鱉甲為肉質較柔軟,兩者外型與內部結構大同小異,今天生物學者認為烏龜是由二億五千萬年前石炭紀後期杯龍類恐龍演化而來。在二億年前恐龍主宰地球時代,牠們與蜥蜴、變色龍、蛇類、鱷魚等爬蟲類已經存在,也是第一個適應陸地上乾燥生活的動物,在魚類與鳥類、哺乳動物間扮演過渡性角色。
與恐龍同屬爬蟲類的烏龜,為何沒有跟著恐龍消失?不管什麼原因造成恐龍的滅絕,現存爬蟲類由於具有適應環境的利器,因此逃過毀滅恐龍的災變。烏龜自誕生地球,對自身的保護就已有了極大的突破,牠讓背部鱗片結成堅固的硬塊,底部也用骨頭支撐,身體封閉宛如穿上牢不可破的盔甲,遇到危險,就將四肢、頭縮進甲中。台灣原生的黃緣閉殼龜(又稱食蛇龜),在面臨危急時,上下甲還可以全部關閉,有如盒子,不留絲毫縫隙。
雖然動物學者認為,烏龜的安全構造,比任何高等脊椎動物都進步,可以度過各種外來環境壓力,因此烏龜出現至今,外型並未作太大改變,是演化極慢的物種。但相較於後生晚輩、具有創造工具能力的人類,在許多方面,烏龜還是「略遜一籌」。
《古今圖書集成》中,曾記載有古人利用烏龜做床腳,但龜板哪真能讓人如此折騰?獸醫師祈偉廉就曾醫治過被主人不小心摔成外傷,必須重新接骨的烏龜。死於野外的烏龜,一身龜殼經過日曬雨淋,也會順著格子式的紋路摧枯拉朽,四下離散。
雖然人類記錄的烏龜,壽命有長達百歲以上者,今天動物學者由烏龜腹甲上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環估算,烏龜平均壽命不過二、三十歲,海龜雖可活到五、六十歲,仍遠遜於人們想像的數字。
混沌中走出秩序
以著作《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聞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指出,靈物崇拜除了與錯誤的生物觀察有關,選擇性的認同也是原因。所謂民俗信仰,本來就是經過人們的經驗選擇、過濾,其中也有類比原則,例如發現烏龜心臟跳動比人慢,呼吸次數比人少,確實又有些烏龜活得比人長壽,因此出現烏龜可以祈壽的信仰,如此民俗信仰就和今天實際生物的生態有了出入。但作為人們的象徵物時,真實的烏龜是如何已不重要,「信仰是信仰,其中也許有部份是科學,但民俗信仰不是科學,也不需要成為科學,」李豐楙說。
在龍鳳龜麟四靈動物中,龜看來是唯一現實裡活生生的生物,其實龍、鳳、麒麟也都是採取自真實動物外型,再加入想像而成。烏龜外貌雖已足夠讓人發揮想像,但在不同時代、神話中,還是出現龍頭龜身、或如《山海經》裡鳥首虺尾的旋龜等各種造型迥異的神龜。
人對世界的認知由分類開始,今天人類的知識是經過幾千年對萬物加以分類後累積而成,古人不似今人有科學儀器、技術,神話可以說是先民觀察宇宙萬物各種現象後整理、分類而成。例如為何烏龜代表北方、在五行中屬水?因為北方冰冷、寒凍,充滿水,而海龜產於水中,「古人是以神話、以自己的方式,來對地理環境進行解釋,建構他們對宇宙的概念、認知,」李豐楙指出,神話是人類試圖由混沌中走出秩序的表現,是人類發展中的嚴肅工作,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初期的智慧結晶,因此不可視靈獸文化為荒誕怪異。
民族符號
今天看古代文化遺跡,民族符號的意義大於科學,尤其靈獸文化綜合了由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不是一時間形成,也不是個人發現,而是民族共同的意識,所有中國人共同創造而成,也是中國人的文化財產。站在文化多元角度來看,民族不同,文化心理、對事物的解構也不同。
在西方,早期基督徒就不喜烏龜,形容牠們是戰爭中的邪惡力量,希臘國度曾認為烏龜是居住在地獄的子民。但和中國一樣的,印度也對烏龜的背殼有類似「地球是由四隻大象踩在巨大海龜上支撐著」的傳說。曾有西方科學家頭頭是道的解釋地球如何形成時,卻有老太太說他完全錯了,她說地球是由一隻大龜承載著,科學家問那烏龜之下呢?「當然還有一隻隻烏龜不斷疊著。」
不同文化對同一東西也可能有所雷同,但沒有一個文化對烏龜的象徵,會與我們完全相似,因為它已經過眾多中國人不斷重新詮釋,融進中國文化中。例如佛陀提倡放生觀念時,並沒有分別心,中國人卻特別喜愛放生烏龜,它的意義當然不只是放生,而是放生進入中國文化脈絡後,民眾已加入自己的認知,放生烏龜可以祈求長壽,功德觀念雖已滲入了功利色彩,但也顯示文化幾乎不可能原封不動移植。
神龜翻身
事實上,正如文化是多元的,一種東西也會有許多屬性,百種人總會附加百種意義。雖然靈龜文化至今盛行,但是烏龜聲譽在宋代也已每下愈況。王八,據說是「忘」了四維八德,罵人無恥;也有人認為是因為百家姓裡王排第八,鱉的背甲上則有類似王字的圖案。但為何王八成了罵人經典?人類學者何聯奎認為,這是物極必反的結果。過去人們喜建巨大的龜趺,歌功頌德,宋朝市民階層興起後,烏龜就被世俗街坊、市民階級拿來諷刺帝王將相。清朝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曾說到,漢、唐、宋以來,取龜字命名者,不可勝記,到了明朝,卻成為忌諱,殊不可解。
閩南人更是生動利用烏龜打比喻的高手。據說因為烏龜在五行中屬水,代表錢財,「遇水則發」嘛,因此「槓龜」──打翻烏龜,就被用來形容錢財飛了,也成為近年來賭風盛行的台灣最熱門的用語。
李豐楙指出,同樣的東西在不同脈絡裡會有不同解讀,是很正常、自然的事。尤其民俗文化具有很強的承續性,一種信仰一旦進入制度,成為文化認知,成為共識,就不容易消失。但人們也很容易區別附加在烏龜身上的不同屬性,每個取向會被放在不同的情形下使用,不會加以混淆。口罵人龜孫者,照吃麵龜求壽不誤;長久來閩南沿海共有的乞龜文化,也不會因為賭徒怕槓龜,就毀於一旦。
不過,不論是何種屬性,今天中國人心中的烏龜,都與活生生的烏龜有了差距。對真實生活中的烏龜,正如淡水龜被當成海龜放生,命運可不是牠們自己可以掌握的。
天靈靈,地靈靈,不知以龜甲占卜烏龜之命,靈不靈?

米、面做的乞龜已落伍了?今天打造「金龜」才神氣,只不過按照古例,乞龜必須分食,金龜,捨得分嗎?(鄭元慶)

「紅龜」是台灣各種祭祀、儀典中不可缺的角色。(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有辟邪神力的八卦,據說造型源自烏龜身上的圖案。(鄭元慶)

天靈靈,地靈靈,古人認為龜甲上能通天,下能達地,有明吉凶、問鬼神的本事。龜甲也成為傳之久遠的占卜器物。(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龜甲堅硬,自古即是人類的生活利器。烏龜軀殼更為中國人留下了四千年前的文字。(中研院史語所提供)(中研院史語所提供)

「放龜獲報」的傳說自古流行,中國人也特別偏愛放生烏龜。(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