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民同甘共苦
楊大使說:「我們農耕隊的最大特色,在於技術人員不只在辦公室裏寫報告,而且親自下田操作、示範,與非洲農民同甘共苦。這種艱苦卓絕的精神,不僅使他們在農作上獲致豐碩的成果,也贏得非洲人民的友誼與敬愛。農耕隊員為此奉獻出寶貴的青春歲月,有人甚至捐出了性命。」
「歷年來,我國在非洲殉職的農技人員共有十一位,因赴非考察而殉職的專家有兩位。其中駐甘比亞農耕隊長栗違因病去世,甘比亞農民為了表達對他的感激與敬意,還特地為他設立銅像,以茲紀念。」
「另外,民國五十二年,賴比瑞亞農耕隊長鄒梅因車禍重傷,命雖未亡,卻從此全身癱瘓,十九年來一直躺在榮民總醫院中。大筆醫藥費一直由我國政府負擔。」
「由此可見,我國推行海外技術合作計畫,可說是竭盡心力。非洲國家的民情、風俗、生活習慣、態度及對農業的觀念,都和我國有差距,在推動工作時常會遭遇許多困難,但是我們都不畏艱難,一一克服。」
「就拿我本身來說,過去十幾、廿年間,我每年都要到非洲一趟,和各國的總統、外交部長、農業部長討論農技合作事宜。對方看我方的態度是那麼認真、誠懇,都和我成了好朋友,稱我為非洲先生。」
「自從我國退出聯合國後,雖然很多非洲國家受了中共銀彈及笑臉攻勢的誘惑,與中共建交,與我國斷交,也結束雙方的農技合作關係,但中共在這些國家朝野人士的心目中,始終難以取代我國農耕隊的地位。」
「例如上伏塔的姑河計畫、尼日的薩迦墾區,中共接管後一直無法有效經營,聽說這些國家的人民非常懷念我們農技人員在當地的工作。」

桌山頂上的瞭望台可遠眺開普敦市區全景。(歐陽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