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社,位於海拔一千一百四十九公尺的山中,是南投縣仁愛鄉的中心,四周崇山峻嶺,群巒環抱,是個美麗的山城,也是個著名的觀光勝地。

霧社有本省「櫻都」之稱,每至早春時節,櫻花怒放,豔麗嫵媚。(華台)
眼下是一片清新的翠綠
從南投縣埔里鎮進去,是往霧社最便捷的一條路。雙線道,柏油路面的埔霧公路,已於去年十月完工,車行在這山胞傲稱的「山地高速公路」上,非常平穩舒適。再轉頭看看窗外廣闊的原野,青翠的蔗田,奼紫嫣紅的花卉專業區,令人覺得心胸開朗,俗慮盡消。
車子繞著群山往上爬,開到一處,只見公路忽被兩座高山夾在中間,山高谷深,峭壁巉巖,形勢極為險峻。這就是著名的「人止關」,其中有一段典故。
古時的仁愛鄉,均為泰雅及布農兩族山胞居住,過著原始生活。後來平地人和山胞做生意,山胞經常吃虧上當,心中非常不滿,經常下山滋事報復。當時的官府,為防範發生事端,在眉溪附近設了一道「人止關」,意思是平地人到此止步。
過了人止關,開始「之」字形的爬坡路程,坡度急劇升高,彎度越來越彎。雖然道路寬敞,而且司機先生順著公路左彎右拐,一副胸有成竹、駕輕就熟的模樣,可是仍難免有些心驚膽戰。

霧社有本省「櫻都」之稱,每至早春時節,櫻花怒放,豔麗嫵媚。(華台)
正逢櫻花盛開
終於看到夾道的櫻花,迎風搖擺,像在歡迎每位遠道而來的遊客,緊張的心情立刻轉為興奮。
記得前夏年天來時,花季已過,霧社處處是青蔥高大的樹木,整個霧社掩映在綠蔭中,非常涼爽,是個避暑勝地。
而今正逢櫻花綻放,深紅、淺紅、純白各色各樣的花朵,綴滿枝頭,真個滿園芳菲,豔麗嫵媚,令人宛如置身世外桃源。
霧社有台灣「櫻都」之稱。道路旁、滿山上、校園裡,栽滿了各式各樣的櫻花,絕大多數是「緋寒櫻」,大大小小有一千多株,花色緋紅,原產地是在閩西閩北一帶,俗稱福建山櫻桃。
除了緋寒櫻外,還有些土生土長的霧社櫻;也有少數由日本引進的富士櫻、廣島櫻、白山櫻、紅山櫻等參植其中。每年元月至二月初,是櫻花盛開的季節,總吸引了大批慕名而來的賞花人。
此外,霧社也栽種了許多我國的國花——梅花,尤其是仁愛農校的校園裡,有一千多株梅樹。花開時節,花影扶疏,暗香浮動,比起櫻花,另有一番清麗高雅之美。仁愛農校校園中的梅林,也因而得到「香雪海」的美譽(形容梅花的繁茂、潔白與清香)。

仁愛農校是山地鄉的最高學府,也是一所完全屬於山胞子弟的學校,校園內,校舍巍峨,林木扶疏。(華台)
燦爛繽紛的春
還有些李花、茶花、杜鵑花、桃花,散佈在滿山遍野,與梅花、櫻花輪流綻放,使霧社在整個春天都維持著繽紛的色彩。
下得車來,迫不及待直驅仁愛農校之後,探訪那有名的碧湖。
一碧萬頃的湖水,靜臥在山谷中。四周是蔥鬱的樹林,遠山一層比一層淡,正似國畫山水。偶見飛鳥撲著翅膀在湖面上掠過,劃出兩道水痕,隨即又恢復平靜。
湖水,綠得能把人溶化。這不是山巒樹林的倒影,而是由湖心深處凝聚出來無底的綠。綠得寧謐,綠得深邃,綠得柔和,綠得幽雅,綠得不著一絲人間煙火。
起霧時,雲霧在山谷中迴旋輕移,碧湖上,有時煙波浩瀚,有時薄紗輕籠,湖光山色若隱若現,別有一番神秘迷濛的魅力。
碧湖原名萬大水庫、菁潭和臥龍潭。台灣電力公司為了匯集中央山脈的山源,以調節日月潭的水量,因此在霧社南方九公里處的萬大地區,建了這座水壩。民國四十八年初完工,壩高一一四公尺,長二百公尺,蓄水量達一億四千萬立方公尺,可以發電四萬千瓦。

寬廣平直的埔霧公路,蜿蜒在群山中,車行其上,非常平穩舒適。(華台)
魚兒魚兒水中游
碧湖中,養殖著紅鱒、鰱魚、鯉魚、大種鯽魚等數十萬尾魚。其中大頭鰱已重達四十公斤,任何人只要申請了入山證,就可以到湖畔垂釣。
在這幽美的碧湖畔垂釣,多麼詩情畫意,那怕是空手而返,亦能沾染一身靈秀之氣。
故總統蔣公生前曾到霧社一帶巡視,見萬大水庫碧波萬頃,水光盪漾,不由佇足長觀,親自為它取名為「碧湖」。
從碧湖上來,過了市街,順著公路往上走,約一公里處,望見了那雄踞在山巔,琉璃瓦、紅圓木、古色古香的「介壽亭」。
故總統蔣公生前,因關懷山胞生活,經常蒞臨霧社,介壽亭就是蔣公休憩的地方,建於民國四十七年。後因亭柱腐爛,油漆脫落,民國五十九年曾予重建。
亭子四面都是玻璃,亭內有一張桌子,幾張椅子,窗明几淨。只是景物依舊,偉人已逝,令人不禁悵然。
倚在亭外的欄桿旁,眺望霧社市區和碧湖風光,只見青山綠水,一片清新,偶有輕風拂面,讓人格外感到舒爽。

山城霧社濱臨碧湖,湖光山色,有如人間仙境。(華台)
緬懷先烈
緩步下山,來到霧社市街的南方,憑弔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
入口的石製牌樓,雄壯巍峨,上面橫刻著「碧血英風」、「典型足式」與「永垂青史」,直刻著「抗暴殲仇九百人壯烈捐生長埋碧血」、「褒忠愍難億萬世英靈如在永勵黃魂」、「百戰忠魂千秋恨事」、「一朝義憤萬古馨香」。
再步上石階,裡面是山胞抗日首領莫那魯道靈墓,及山胞無名英雄埋骨塚。在這裡,埋藏著一段轟動世界,悲慘壯烈的霧社山胞抗日事件。
中日甲午戰後,清廷戰敗,日本佔據台灣,山胞便在日本軍閥的鐵蹄下,過著被奴役、被壓迫的日子。日人視山胞為牛馬奴隸,經常榨取山胞的財物和勞力,如果山胞不順從,就拳腳交加、鞭苔齊下。在日本警察暴力壓迫下,山胞敢怒不敢言。
民國十七年,日本人在霧社大興土木,修建武德殿和霧社公學校,徵山胞從事勞役。
日人命山胞往高山砍伐木材,運回霧社。山胞為了減輕勞力,採用鐵索從山上將木材滑曳到地面,被日警發現,立刻大發雷霆,斥罵之餘,所有參加運輸木材的山胞都遭到鞭打,無一倖免。每個人被打得遍體鱗傷,非常悽慘。

莊嚴肅穆的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華台)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按理說,山胞採用既省力又迅速的方法運輸木材,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應該獲得獎勵才是,反而遭受毒打,由此足以證明日人是以搬運木材為手段,以達到奴役控制山胞的目的。於是反抗和復仇的火種,便在每個山胞心中點燃。
十九年十月七日,馬赫坡的一名山胞舉行婚禮,日警巡佐吉村應邀觀禮,有名山胞為表示歡迎,熱情向前與他握手,沾汙了吉村的白手套,吉村立刻舉起手杖,把那名山胞痛打一頓,並責罵不休。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的兒子,就向吉村敬酒,以示歉意。吉村嫌他手髒,又把他毆打成傷,他年輕氣盛,不甘以一番好意,換來一陣痛打,就與吉村爭論起來。吉村憤而離去,並聲言要對他嚴加懲處。
莫那魯道怕事情鬧大,對山胞不利,便攜酒去向吉村道歉。吉村仍氣勢凌人,不肯接受。如此一來,更增加山胞對日本人的氣憤和痛恨,紛紛促請莫那魯道密謀起義,誓滅日人。
莫那魯道早已積怨在心,在他的策劃下,展開一場反奴役、爭自由的戰爭。

環境清幽,建築雅緻的霧社山莊。(華台)
號召起義
起義前夕,他利用霍果社山胞結婚的機會,集結各社山地青年,痛陳日本軍閥欺壓奴役山胞,慘無人道的暴行。在場的青年,無不悲憤填膺,慷慨激昂,誓願獻出生命,奮勇殺敵。午夜時分,分發事先密集的武器,分配戰鬥任務,完成部署。
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早晨,日軍在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許多日軍高級官員都到了,日本國旗上升時,運動場上全體肅立,鴉雀無聲。
這時,預先埋伏在操場內外的山胞們,在莫那魯道一聲攻擊令下,立刻以猛虎下山之勢,殺進了大操場。場內一百三十四名日本人,頃刻間全被殲滅。
義舉爆發後,震驚全台,日人立刻增援大批軍警入山。山胞們據紮在「人止關」,奮勇抵抗,激戰三晝夜,日軍沒有一人能衝過此處隘口。
後來,日軍調運來巨砲,山胞不敵,才退守到馬赫坡,利用懸崖絕壁的有利地勢,繼續抵抗。
日軍雖然以機槍和大砲,對抗山胞的獵槍和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但因山胞的士氣高昂,日軍傷亡慘重,仍無法攻克馬赫坡。日方也曾數次向山胞勸降,均遭嚴辭拒絕。日方惱羞成怒,就以飛機轟炸,並施放違反人道的瓦斯毒氣彈,使山胞傷亡慘重,實力大減,漸漸無法支持。

古色古香的介壽亭是 蔣公生前蒞臨霧社的休憩所在。(華台)
成仁取義
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就率領著屬下數十人,投崖自盡,壯烈成仁。
這次歷時將近四個月的抗暴事件,戰死及自殺的山胞,共計九百多人,真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
台灣光復後,政府為追念先烈,於民國四十二年,在霧社建立山胞抗日紀念碑,以慰志士在天之靈。二十多年來,已有數不清的遊客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憑弔。
當晚,借宿在霧社山莊,這堿O前往霧社旅遊青年的休憩中心。民國五十年,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撥款興建,有集會廳與宿舍,環境清幽,建築雅緻,可同時容納一百多人住宿,也可代辦伙食。
由於不是假日,山莊中只零星的住著幾名遊客,非常安靜。山城的人都早睡,才八點多,店舖都打烊了,一片靜悄悄的。
第二天醒來時,天已濛濛亮,披衣而起,窗外透進陣陣寒意。太陽在對面山頭微笑,為大地撒下一片金光,漸漸驅散了黎明的曉霧。

織番布是山胞出名的手藝之一。(華台)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信步走上市街,山城居民也都早起,市街已經活躍起來。
環顧兩旁,小小的一條街上,有公路局車站、南投客運車站、特產店、餐館、雜貨舖、美容院、郵局、警察局、教堂和民眾服務站等。
霧社也是仁愛鄉鄉公所所在地,鄉公所位在市街南端的小丘陵上。
仁愛鄉的面積有一、二七三.五四平方公里,是全省三十個山地鄉中最大的,轄有十三個村,人口卻不多,只有一萬五千多人,其中百分之七十六是山胞。霧社是仁愛鄉最繁榮的一個村,也是平地人最多的一個村。
平地人以公教人員眷屬居多,少數經商。
山胞散居在峻嶺深谷或山腰溪畔。過去,他們一直是靠打獵為生,生活很不安定。台灣光復後,政府在山地組成了農事班和婦女家政班,教導他們耕種,並提供種籽、農具等各方面的協助。仁愛鄉的山胞就逐漸轉而從事農耕,打獵反成了農暇時的娛樂。

老山胞在舒適的家居生活中,享受含飴弄孫之樂。(華台)
改事農業生活大為改善
為順應氣候,仁愛鄉栽種著一些高冷蔬菜和溫帶水果,如水蜜桃、板栗、梨、蘋果、木耳等,都能賣得好價錢,大大改善了山胞的生活。
尤其是近十年來,政府把培植香菇的技術推廣到山地,香菇的利潤極大,因此種香菇的山胞愈來愈多,菇寮隨處可見。
仁愛鄉的交通相當方便,鄰近霧社的幾個村落,都有公路局和南投客運班車可以到達。其他在高山深谷中的村落,政府也為他們開闢了產業道路,以利居民的出入,和山地農產品的運輸。
這些年來,隨著收入的增加,外界文明的輸入,山胞的生活享用已不能同日而語。雖然房子的外觀並不起眼,但一窺室內的佈置,真會大吃一驚。

在山水靈秀之氣的孕育下,霧社的少女個個純樸美麗,兒童個個活潑可愛。(華台)
裝璜設備不遜平地
漂亮的印花牆壁,華麗的美術大吊燈,最現代化的沙發,音響、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和各式各樣的擺飾,襯得一屋子的富貴氣。
山胞們還有一樁出名的手藝——織布,仁愛鄉番布的產量佔全省山地鄉的首位。
番布,從前是用天然纖維織成的,如今多改用人造纖維。所織成的布,寬二尺多,長二十尺,質地比較粗鬆,不像機械製品那麼緊密,但別有一番拙樸之美。
山胞喜愛鮮明的色彩,因此,織出來的布,總是鮮豔耀眼,因為採用原始的圖案,雖是大紅大綠,倒也不覺俗氣刺眼。
以前的山地女孩,十幾歲就必須學織布。而現在,因為教育普及,山地女孩都接受了國中教育,高中畢業的也愈來愈多,她們從家庭走入社會,從事各行各業。因此,現在會織布的多半是中老年婦女。

布農族的山胞,穿著他們的傳統服裝。(華台)
教育普及
山地間的教育非常普及,仁愛鄉內,有一所省立仁愛高農、一所仁愛國中、十五所國民小學,還有許多山地青年到外地就讀高中和大專院校。
霧社本身有仁愛高農和仁愛國小兩所學校。
仁愛國小在山胞抗日紀念碑的對面,穿過圓型的新穎校門,步下石階,這兒就是霧社山胞起義的地點。如今校園內遍植花草樹木,又開闢了噴水池和亭台,美麗而清爽的校景,已無法想見當年腥風血雨的慘狀。
這個國小,一共只有六班,一百四十七名學生,十名教職員,所有霧社的小朋友們都就讀於這個迷你學校。生活在此幽美的環境中,加上老師們辛勤的教導,這兒的學生個個健康活潑,可愛大方。
仁愛高農是山地鄉中的最高學府,也是一所完全屬於山胞子弟的學校。
這所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霧社事件發生後,轟動國際,迫使日本政府修改「理藩政策」,給予山胞教育機會,才誕生了仁愛高農。當時的名稱是——台中州霧社農業講習所,學習期限只有一年。

在山水靈秀之氣的孕育下,霧社的少女個個純樸美麗,兒童個個活潑可愛。(華台)
學校內容不斷充實改進
台灣光復後,政府大力扶植山地青年,先將農校改為「台中縣山地職業補習學校」,後又改為初級農校、五年制農校,以至今日的「台灣省立仁愛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現在設有農業經營、園藝、森林、農村家事等科。
學校的名稱不斷改變,學校的內容也不斷充實。三十多年來,仁愛農校已由原來的五棟簡陋木屋,進步到擁有大小校舍四十幢,其中有行政大樓、師生宿舍、文康中心、圖書館、校史室、實驗室等,還有運動場、實習農場、溫帶果園及示範林場,總共佔地三十公頃。
仁愛高農有四百多名學生,都是來自各地國中畢業的山地青年。先由台灣省教育廳分配名額給各個山地鄉,再由當地舉辦甄試,錄取學生一律享受公費待遇。
這兒的學生,可能對書本的興趣不太高,但都健康活潑、純樸可愛,對老師也很恭敬,師生之間相處融洽。他們很有歌舞的天賦,對內,經常為校園增添蓬勃生氣,對外,曾經蟬聯十二次南投縣民族舞蹈比賽冠軍,和五次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學團體組冠軍。
霧社是個山明水秀、民風淳樸的地方,願意到仁愛農校服務的老師愈來愈多。農校老師的素質不斷提高,每位老師都是大學本科系的畢業生,而且都經過嚴格的甄試。

泰雅族的山胞表演傳統歌舞。(華台)
返鄉服務意義大
其中有不少是仁愛高農的畢業生,他們在農校完成學業,繼續就讀大專。畢業後,滿懷著愛心,返回母校奉獻服務。園藝科的朱添進老師,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朱添進是新竹五峰鄉賽夏族人,在高農唸書時,就抱持將來回母校服務的心願。農校畢業後,他放棄保送高雄醫學院的機會,考上中興大學農業教育系。畢業後,本來分發到桃園的國中任教,但他申請回到仁愛農校服務。
他深愛自己的母校,也愛他的小學弟、小學妹們,一直盡其所能地對學生傾囊相授。
山地青年好動,對於需要安靜坐著聽講的課程不感興趣。朱添進就在實習課程中引導他們,除使用各種教具外,並把他們帶到農場,實地去工作、去體驗。
三年多來,他從教學相長中得到許多的快樂和滿足,也深深感覺到,服務桑梓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他將繼續不斷在這兒灌溉施肥,培育出一棵棵大樹,再移植到每個山地部落,造福整個山地。
常聞歡聲和笑語
仁愛農校也是救國團青年假期活動的重要基地,每年數期駐紮在此的霧社先鋒營,學員總數達五千多名。合歡山、鳳凰山、霧社梨山越嶺等活動隊,也都必經霧社,而以仁愛農校為休息站。
因此,每年寒暑假,農校仍像平常一樣,一點也不寂寥,年輕朋友的歡聲笑語,一年四季都迴盪在校園中。
踏上歸程,又飛馳在埔霧公路上,回首依依,山城很快的隱沒在轉變處。數日山居,新鮮的空氣、美麗的景緻、淳樸的民情……,都在在使人感覺滿足和興味,在心中留下一份深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