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好、視野佳的時候,從蘭嶼向西眺望,可以看見一排高低起伏的山巒,那就是蘭嶼青少年心目中的「天堂」——台灣。
在渡海來台升學或求職的過程裡,這些雅美族的孩子,有人幸運飛越、有人折斷了翅膀,甚至墜落苦海中……。終於在最近,台灣這岸的人,要合力為他們搭座「橋」,希望他們從此能步履穩當、來去平安。
在台灣東南方的西太平洋上,距台東九十一公里有個綠色小島,人們叫它蘭嶼。
島上的雅美族人,世代靠捕飛魚、種芋頭維生,家家自給自足,連丁字褲的布料都是自家織的。大人的生活中沒有所謂「賺錢」,蘭嶼的孩子更有令人羨慕的快樂童年。
在會走、會跑之後,父母便開始放任他們在島上自由自在、四處遊玩,到處可見一群群光溜溜的孩子在海邊游泳、戲水,或光著腳丫在路上追逐、嬉鬧。除吃飯時間外,父母很少到處找小孩。問他們不擔心嗎?回答是:「反正蘭嶼就這麼一點大,孩子一定在島上,不會丟的!」孩子們玩累了隨處找個涼亭休息,不回家睡覺也無所謂。漁人村的謝漢忠說他曾有兩個月沒回家睡覺的紀錄。

(右)這種包含地下主屋、工作房、涼亭的傳統雅美式建築,如今只有在野銀部落保存較多,其餘漸被鋼筋水泥磚牆取代。(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商業氣息漸濃
但近年來,這樣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自從開放觀光後,民國六十年有小飛機飛蘭嶼、民國七十一年蘭嶼開始供電。隨著交通便利,一批批「文明世界」的觀光客去了又來,帶走了蘭嶼珍貴的羅漢松、珠光鳳蝶……,留下了文明世界的商業氣息。旅社、別館、餐廳、藝品店紛紛在蘭嶼出現,雅美人逐漸不能滿足只有芋頭、飛魚的生活,他們開始想嘗嘗從台東「進口」的蛋糕、米飯……,也希望能有電視看、有電扇吹,有瓦斯燒;尤其青少年,更是在電視、觀光客、曾去過台灣的大哥哥、大姊姊的「資訊傳播」下,對台灣充滿嚮往。
「小時候家堥S電,我一直以為台灣會發光,都不會有晚上……,糖果長在樹上,可以隨手摘來吃!」現任蘭嶼雙週刊編輯的董美妹笑道:「看到從台灣回來的阿姨、大姐姐皮膚變白了,衣服也變漂亮了,我也恨不得趕快長大到台灣去。」
施努來是目前四位擁有大學學歷的雅美族青年之一。「很多蘭嶼年輕人巴不得馬上離開這個島嶼」,他感慨地說:「我自己當初也把台灣當成天堂;大學畢業、在台灣做幾年事後,慢慢體會到天堂實際上在自己生長的地方。」。

(上)蘭嶼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無憂無慮,遊戲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黃麗梨)
渡台是唯一之路
無奈的是,蘭嶼只有四所小學,一所國中,除了捕魚、種芋頭,沒有其他工作機會,至於鄉公所、衛生所、郵局、學校等機關職員,必須參加競爭激烈的公職人員考試合格,大多由外地人擔任,因此孩子們國中畢業後,無論升學或就業,去台灣是唯一的一條路。
像去年蘭嶼八十名國中畢業生中,繼續來台升學的有廿五人,其餘選擇就業的也陸續來到台灣各地。
到台灣求學,乍看之下雅美孩子似乎佔了一項優勢——身為少數民族,根據教育部規定,高中入學考試總成績加卅五分;五專及大學入學則降低錄取標準的百分之廿五。但這只能增加考上的機會,一旦入學之後,能否通過考驗,順利畢業,就要憑實力了。
面對台灣學生的競爭壓力,蘭嶼青少年往往感到挫折。根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調查,原住民學生的學業成績較一般學生低落,尤其以數學、語文兩方面差距最大。

(右)民國六十年台灣開始有飛機飛蘭嶼,由於機場太小,目前只能飛八人座及二十人座的小飛機。(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父母不管、老師難教
除了因為部分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使得非漢文化的雅美學生吸收不易外,師資問題和缺乏壓力,也使得蘭嶼青少年的學業基礎普遍較差。
就師資而言,蘭嶼屬偏遠地區,被派來的教師多在任滿一年後便申請他調。既有過渡心態,便少力求表現。加上雅美人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外地老師調往任教前,並未接受特別訓練,教學上往往事倍功半,很難得心應手。
同時,大部分的雅美父母只要求孩子不幹壞事,學校成績一概不過問,也很少在課業上給予孩子任何協助,因為學校教的既非捕魚知識、也不是造船技巧,跟蘭嶼可以說毫不相干。因此蘭嶼的學生多半放了學就不碰書了。有的索性蹺課逃學,不去學校念書。
當然,在這種環境下,還是有少數自動自發,特別用功的孩子,輔大大傳系畢業的黃阿忠就是其中一個。「當時一位瑞士籍的紀神父見我喜歡念書,帶我到台東考初中,考上以後供我念書、吃、住,直到民國五十八年他過世」,黃阿忠回憶道。之後,他順利考上台東中學、輔仁大學,又通過山地行政特考,目前在蘭嶼鄉公所服務。
不過像黃阿忠這樣,取得大學學位的雅美青年,蘭嶼總共只有四位。

魚撈是雅美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獨木舟更是雅美人藝術與智慧的傑作,現已有少數雅美人以電動馬達舢舨取代手劃的獨木舟捕魚。(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半工半讀兩頭忙碌
有心來台灣念書的,除了學業上的吃力與挫折,經濟來源也是個大問題。在蘭嶼念小學、國中國民義務教育,因政府為提高原住民子弟的就學意願,不但學費全免,服裝費、書籍費、主副食費也由台灣省教育廳補助,父母可以不用花錢。但到台灣繼續升學,依照蘭嶼學生的成績,要考上公立高中或專科並不容易,一般多考上私立高中、職校。學費不僅校公立學校貴,也得不到任何減免。在蘭嶼沒有金錢來源的雙親,根本無法供應。
像李志華去年考上台東一所私立五專,因學費太貴無法負擔,於是由在台灣工作的哥哥資助,到台北補習一年,希望能考上公立學校,無論高中或專科都無所謂。
沒有重考打算的,就只有靠自己半工半讀了。
廖美芬辛辛苦苦地利用下課後去打工,每天工作到十一點才回到住處,在桃園念完振聲高中,好不容易畢了業,就不想繼續念書了。
回憶起大學生涯,施努來最難忘的,就是在淡江大學旁的餐廳洗了兩年多的碗。

蘭恩協會總幹事林茂安是蘭嶼青少年的大哥哥,身後長滿野菠蘿的地方,就是蘭嶼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預定地。(黃麗梨)
台灣真是「快樂天堂」?
對大多數到台灣謀職的蘭嶼青年來說,「台灣是天堂」的美夢更易清醒。
「在蘭嶼,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原住民』,到台灣才了解,原來自己跟台灣人不同」,董美妹說。
國中畢業就來台灣工作、至今近十二年的黃碧妹,從工廠作業員、倉管到品管,由南到北換過好幾個工作,與老闆、同事都還相處融洽,但仍免不了要忍受一些人「番仔、番仔」的指指點點。
比起其他雅美青少年,黃碧妹算是幸運的了。許多人一踏入夢想中的天堂,就先嘗到租不到房子的苦頭。
由於離鄉背景的雅美青年,多半喜歡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居住;想家或心情不好時也喜歡喝酒解悶,不知節制的話,很容易出問題。
「房東因此認為所有雅美人都喜歡聚在一起喧嘩、喝酒鬧事,不肯把房子租給我們」,黃碧妹說。
找工作也是問題。由於學歷上的限制,蘭嶼青少年多半只能從事低技術的勞力工作,如工廠作業員、工地工人、業務員……等等。不僅職位低、收入少,他們對勞資、法律問題多半不了解,也不懂得要求勞保,有人因公受傷還得自己負擔龐大的醫藥費,甚至有人身分證、印章交給老闆,被拿去當人頭,家埵洧鴗@大堆稅單,還不知為什麼。

施努來(左)是四位具有大學文憑的雅美青年之一,他認為雅美人的天堂在蘭嶼。(黃麗梨)
夢醒時分
種種的挫折與不適應,有人夢醒、鬱鬱寡歡,因未賺到錢又不敢回家;有人則心灰意冷、變得排斥、不信任別人。
根據警方統計,在族人聚居的泰雅、阿美、布農、排灣、雅美五個部落中,雅美族的犯罪、違規頻率最低,平均每年每千人只有一.四二人犯罪或違規。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的「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一文指稱,雅美族孤處小島,人際關係相當密切,加上宗教信仰的約制力,所以犯罪頻率最低。
但到了台灣之後,家庭悲劇、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
黃珍珊是蘭嶼人口中相當優秀的青年,經常在蘭嶼雙週刊投稿,文筆好,思路清晰,卻有點憤世嫉俗,國中畢業好不容易獲得父母的首肯,放下上山砍柴、下海撈魚的工作,興沖沖到台北來想學點「正經事」,卻因為受不了別人恥笑他的民族文化是「落後民族」、「落後文化」,數度進出精神病院後,在台北跳樓自殺身亡。
朗島則有個廿多歲的青年,長得眉清目秀,去一趟台灣回蘭嶼後,變得精神異常,拿刀要殺自己的父母。
「我也聽說有學妹從事色情行業、學弟犯罪坐牢,我的心情很難過」,黃碧妹感嘆地說:「蘭青在台灣人數隻有四、五百人,人數雖然不多,但只要有一個失足,人家都會注意到,而認為『雅美青年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不能輕易跌倒,否則就很難再爬起來。」

國中畢業,無論升學、就業對蘭嶼青少年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圖為蘭嶼國中上課情形。(黃麗梨)
進退兩難的邊緣人
雅美族人口總數約二千八百多人,青年人約佔三分之一。大量青年人口外流,除了適應不良造成的社會問題外,雅美文化的存續問題更是令人憂心。
跟其他原住民文化一樣,雅美文化同樣受到漢文化的衝擊,唯一不同的是,蘭嶼地處偏遠、海洋隔絕,加上開放得較晚,使得雅美文化得以成為原住民九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族。
物質生活的改變,改變了蘭嶼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及價值觀。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漸漸不會說母語,不知道有關雅美的傳說和禁忌,不穿傳統服飾,不懂雅美的慶典儀式……,已經不像傳統雅美人。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完全融入、適應漢文化社會,做個台灣人。進退兩難間,便成了「邊緣人」。
少數懂得思考的人,會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憂心、迷惘,卻不知該如何挽救。大多數雅美青年在台灣為生活打拚時,已無暇思考這些問題。有的在遇到挫折後開始自卑,鄙視自己的文化,甚至不承認自己是雅美人。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斌雄表示:「文化是活的,不可能保持停留不變,要雅美人走回頭路,不必要也不可能」,他進一步指出,「任何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有兩種可能,一是沒落,一是發展出新的文化。」
而雅美人對海洋的知識相當豐富,如他們以海水潮汐現象編成「太陰曆」,與我們的大陸文化大不相同,如果這樣獨特海洋文化消失了,劉斌雄認為,這不只是蘭嶼人的不幸,更是我們的損失。

蘭嶼唯一的圖書室。在狹小、簡陋的空間裏,孩子們看書的興致依然不減。(黃麗梨)
海洋的召喚
也許是海洋的召喚,雅美人不同於其他族的原住民,多數山地原住民一旦遷居平地,便不打算再回去;但雅美青年心裡時時惦著那個美麗的島嶼,「回家」的念頭也不時浮現。
甫由台灣回蘭嶼鄉公所擔任雇員的謝漢忠,在台灣念完高中,又在南陽街補習一年,依然沒有考上大學。「在台灣我常想念蘭嶼海岸邊岩石縫中冒出來的冰泉,想念蘭嶼的大海,每次回蘭嶼我一定要下海,洗一下台北的塵埃!」謝漢忠說他在台灣不敢下海游泳,因為水的「顏色」不對。
為了培養下一代具有雅美人的特殊氣質,施努來放棄在台灣多年的打拚,帶著妻女回到蘭嶼,「多數在台的蘭嶼青年,卅多歲之後,會感到相當疲乏,腦海堮伀`浮現家鄉海洋的美,和傳統祭典的和諧氣氛」,施努來指出,「很多人都想回來,但回來之後經濟來源便斷絕,因此相當矛盾。」
去年結婚的黃麗妹與老公相約,趁年輕在台灣多賺點錢,等到四十多歲要一起回蘭嶼,「也許跟老一輩學學傳統織布方法,也許學別的技藝,雖然志向未定,但總要做點傳承的工作。」
他們也曾像時下的蘭嶼青少年,迫不及待要展翅飛出自己生長的地方,在外流浪多年後,深深體會蘭嶼才是自己的根,於是又像候鳥般飛回來。或許這股力量正是雅美文化存續的一線希望。

宗教信仰是在台蘭嶼青年的一大慰藉。「蘭青團契」每週六在台北聚會一次,團員間彼此鼓勵、互相安慰。(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要知識不要麵包
基督教蘭恩服務協會總幹事林茂安便是將這線「希望」化為「可能」的人。
十四年前,林茂安隻身來到蘭嶼,至今他創辦了蘭嶼唯一的幼稚園、唯一的圖書室、唯一的刊物、唯一的牙科。「想當年,幼稚園不收費、供應點心,收學生還得一個個去『騙』;牙科則由醫生抱一張躺椅、手提醫藥箱四處去拜託人來看」,林茂安笑道。
而今林茂安已成為蘭嶼人的好朋友,也是第一位當選蘭嶼鄉鄉民代表的平地人,年輕人見了他,莫不叫聲「林哥」。
跟蘭嶼人一起生活,目睹蘭嶼的轉變和年輕人的困境,林茂安道出了蘭嶼的需要:「目前蘭嶼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知識」,他認為,既然蘭嶼無法自絕於台灣,既然蘭嶼青少年到台灣求學、工作已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趨勢,何不增加他們的知識,增加他們對台灣的了解、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和信心,讓他們能昂首闊步、不再迷失?
但是現在的蘭嶼全島沒有一家書店,卡拉OK、電動玩具卻早已出現。
為此,林茂安大聲疾呼,要為蘭嶼青少年籌建一個包含圖書館、活動中心、雅美手工藝舞蹈教室、電腦訓練中心……等多功能的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讓蘭嶼青少年有個看書、活動、學習技能的地方;網羅雅美各方面人才,教導青少年認識並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希望幫助即將前往台灣工作的蘭嶼青少年,灌輸他們正確的工作態度及勞資間的關係。

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右三)非常支持送炭活動,並慨然捐贈一百種書籍給未來的「蘭嶼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文化傳承大家一起來!
林茂安的構想不僅感動了蘭嶼人,也獲得宇宙光傳播中心的大力支持與協助。宇宙光為此在五月間發起了「一九九一送炭到蘭嶼」義演活動,為蘭嶼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籌款,目標為二千萬元。
在政府尚未有這樣的預算和規劃之前,林茂安以民間社團的力量來推動這項工作,劉斌雄十分贊同。「如果沒有人關心、沒有人做,雅美的語言、傳說、建築、舞蹈、木雕、泥塑、海洋知識……恐怕真要消失了!」
當然,仍有部分蘭嶼人對「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能起多大效果,抱持懷疑。「許多的善意拿到蘭嶼來往往事倍功半,原因是他們並沒有花時間去了解、評估當地真正的需要,當年興建國民住宅就是最好的例子」,施努來說。
現在蘭嶼鄉公所服務、蘭嶼的第二位大學生黃阿忠看法卻又不同。他認為,建築是硬體,建好了不容易更改,但文化、教育工作是百年大計,可以變化、可以嘗試錯誤,就是不能不做。
目前蘭嶼青少年文化中心的建地已取得,籌備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各界捐款已達八百多萬元,卻距離二千萬元還有滿長的一段距離。
如果你也關心蘭嶼,如果你也想幫助雅美青少年,那麼何妨加入這個為蘭嶼孩子搭「橋」的活動,幫助他們從此步履穩當,來去平安。
(專款郵撥帳號一一五四六五四六宇宙光傳播中心,並請註明「送炭到蘭嶼」)。
〔圖片說明〕
P.22
(左)藍天碧海是蘭嶼給人的第一印象。圖為朗島國小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到海邊寫生的情形。
P.23
(右)這種包含地下主屋、工作房、涼亭的傳統雅美式建築,如今只有在野銀部落保存較多,其餘漸被鋼筋水泥磚牆取代。(鄭元慶攝)
P.24
(上)蘭嶼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無憂無慮,遊戲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P.25
(右)民國六十年台灣開始有飛機飛蘭嶼,由於機場太小,目前只能飛八人座及二十人座的小飛機。(鄭元慶攝)
P.26
魚撈是雅美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獨木舟更是雅美人藝術與智慧的傑作,現已有少數雅美人以電動馬達舢舨取代手劃的獨木舟捕魚。(鄭元慶攝)
P.27
蘭恩協會總幹事林茂安是蘭嶼青少年的大哥哥,身後長滿野菠蘿的地方,就是蘭嶼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預定地。
P.27
施努來(左)是四位具有大學文憑的雅美青年之一,他認為雅美人的天堂在蘭嶼。
P.28
國中畢業,無論升學、就業對蘭嶼青少年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圖為蘭嶼國中上課情形。
P.29
蘭嶼唯一的圖書室。在狹小、簡陋的空間裡,孩子們看書的興致依然不減。
P.30
宗教信仰是在台蘭嶼青年的一大慰藉。「蘭青團契」每週六在台北聚會一次,團員間彼此鼓勵、互相安慰。(張良綱攝)
P.31
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右三)非常支持送炭活動,並慨然捐贈一百種書籍給未來的「蘭嶼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張良綱攝)
P.31
五月十七日,宇宙光傳播中心在凱悅飯店舉行「一九九一送炭到蘭嶼」義演晚會,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興建籌募經費。(張良綱攝)

五月十七日,宇宙光傳播中心在凱悅飯店舉行「一九九一送炭到蘭嶼」義演晚會,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興建籌募經費。(張良綱攝)(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