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的傳統產業
一樹為木,二木成林。位於南投竹山的德豐木業,從祖父到孫兒,三代都以林木為生。祖父販售木炭、木屐起家,發展到承租林班,伐木造林;父輩研發乾燥、防蟲、防腐、防燃等木材加工技術,扭轉夕陽產業命運;孫輩傳承基業,創新木構建築工法,矢志要讓木業再起,為環保投注心力。
「木頭和我們的生活,幾千年來都分不開。」南投縣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也是德豐木業第二代傳人李成宗,在寬厚的原木桌上,悠然地泡著自己栽種的烏龍茶,回憶起父親創業的艱辛。
1941年,德豐木業創始人李有德看出木材和食衣住行密不可分,就從日常用品的木炭、木屐生意做起。「父親經歷過舊台幣換新台幣的年代。」當時物價飆漲,為了壓低成本,李有德上山批發原料。從下游商轉為上游商,承租林班營運,1945年創立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父親那一代比較容易看到好木材。」台灣豐富的原始森林資源,得天獨厚。那個年代,木業蓬勃到讓人欣羨,但是風光的表象下,卻隱藏著極大的風險。李成宗記得在他7歲那年,父親趕著在過年前,要把林木銷售出去。
他出動大批人力,好不容易把林木運送下山,堆放在河邊,等待船期。沒想到一場連續大雨,把集中的林木沖散,全數漂流殆盡。血本無歸不算,還要支付收購金、開路、砍伐、運送等龐大費用。講究誠信的李有德遭此巨變,賣地賣屋,償還所有債務後,領著妻小返鄉種田。
「屋漏偏逢連夜雨」李成宗無奈地笑著說。「那一年史無前例,連稻穗收成都是空殼」,原本想用務農轉變生計的李有德,再一次遭受重創。好在他秉性仁厚,信用良好,同業們同意再給他一次機會,先墊付伐木的所有費用,讓他東山再起。「父親總是對我們說,誠信是無形的資本。」李成宗時刻記得父親的家訓,也這麼督促著兒孫。

李文雄和弟弟李岳峰在921地震後重建家園,三層樓的仿古木構建築,展現古樸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