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烏龍茶」近年來名聞國內、威震東瀛的事實似乎有目共睹。在一片「烏龍行大運」的看好聲中,卻有茶界人士亮出警示的黃燈,提出未雨綢繆之計。
南投縣鹿谷鄉以「凍頂烏龍」聞名。觀光客遊罷溪頭,多要繞道鹿谷,一訪茶鄉。高級的凍頂烏龍一斤可賣到千元以上;眼前帶笑奉茶的老闆可能就是個新近發跡的財主。當地流行的說法是:鹿谷道上來往的嶄新轎車,多是茶農開的「凍頂號」。
日本近來在醫學界、食品營養界證實烏龍茶具減肥健身的功效後,也掀起一陣「烏龍熱」。根據台灣區製茶同業公會統計,一九八六年烏龍茶外銷日本達四千五百卅三公噸,是前一年的一.五倍。

茶園過度擴張,使得市場上逐漸供過於求。(鐘永和)
此「烏龍」非彼「烏龍」
見獵心喜乃人之常情;產業跟風也由來已久。近年來,不少農民砍掉了耕地上的竹子、果樹,紛紛改營茶園。以南投縣為例,全縣茶園面積在近十年中成長三倍;而一向能賣得好價錢的高級茶,園區同期內從三百九十六公頃增為三千六百餘公頃,幾乎成長十倍。
蓬勃的現象與爬升的數字不斷出現報端,難免給人一個籠統的印象:台灣烏龍茶行情看俏、內外銷好景當前,可不是「烏龍」行大運啦!
事實上,人們口中的「台灣烏龍茶」包括了二種茶。
茶的分類一般以醱酵程度區分,所謂的烏龍茶,醱酵程度在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間,日本人宣稱具有減肥功效的,就是這種「烏龍茶」;而南投縣盛產的「凍頂烏龍」,醱酵程度介於百分之卅到四十,其實是「包種茶」的一種。由於它原產於鹿谷鄉凍頂山,該地栽種的茶樹,屬於青心烏龍種,茶農就把所出產的茶葉,稱為「凍頂烏龍茶」。
正牌烏龍也好,凍頂烏龍也罷,問題是,此番烏龍走運,是否真如一般人那樣看好?又能行運到幾時?
茶葉界人士提出了一些現象引為殷鑑。

近十年飲茶風氣逐漸普遍,茶莊的這些客人買茶除了當作禮物,也是自己的日常消費。(鐘永和)
「紅潮」急流猛退
一九八四年,紅茶輸出大國印度因政治問題,限制紅茶出口,其他產茶國趁機舒展筋骨。我國紅茶的外銷額,由平時的三、四千公噸,陡升至五千六百廿八公噸。
第二年印度禁令解除,外銷量猛然跌到一千六百八十二公噸。
「紅潮」來得急,退得更快,因為這是別人餵的好球。烏龍茶外銷除了日本打算自製自銷的隱憂外,還另有威脅。
一位業者指出:「開發中地區以廉價勞工、生產成本低的優勢,將茶傾銷日本,使我國市場佔有率降低。」
如果從歷史的透鏡下,檢視近年來烏龍茶的外銷數字,這個驟看令人怦然心動的高峰,竟也不過是個緩坡。
台灣茶中最早外銷的茶種正是烏龍茶。

一袋在手,方便多多。有了茶袋,毋須「繁文縟節」就可享受一面工作、一面喝茶的樂趣。(鐘永和)
「東方美人」放洋去
十七世紀,中國茶首度外銷,此後二百年,世界市場上唯一流通的茶就是中國茶。所謂中國茶,是製造過程繁複的包種、烏龍以及綠茶等,茶葉採自小葉種茶樹。
早在一八六九年英國人杜德在台灣以「台灣茶」為商標,將引自福建小葉種茶樹所製的台灣烏龍茶銷往紐約,便掙得很大利潤;一八七一年,更遠銷歐洲,被喜愛這種茶的西方人士稱為「東方美人」或「香檳酒」;一八九三年,出口九千餘公噸,創下台灣烏龍茶外銷的最高峰。
幾乎同時,一股相對於烏龍茶的勢力,正在帝國主義助長下,急速成長。
十九世紀初,英國、荷蘭佔據了印度、錫蘭、爪哇等地。他們利用當地種植茶樹的優越條件:大量的廉價勞工、高海拔坡地(一千公尺以上,日夜溫差大),開始闢建茶園,種植大葉種茶樹,製造紅茶。一九二○年以後,英、荷行動更為積極,除大規模開闢茶園,更藉著東印度公司有效的產銷網,傾銷世界,尤以歐洲為主要市場。
紅茶日漸走紅,烏龍茶的歐美市場逐漸萎縮,台灣烏龍茶外銷的高峰也因此受挫。

一袋在手,方便多多。有了茶袋,毋須「繁文縟節」就可享受一面工作、一面喝茶的樂趣。(鐘永和)
茶園的滄桑史
直到日本佔據台灣,看上此地植茶的地理條件,才又仿效英、荷,種植大葉種茶樹,且建立工廠,製造紅茶外銷。後來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人力多被充調軍夫,茶園荒蕪,台茶外銷全面停滯。
光復後,茶與稻米、蔗糖同為政府積極推展的主要產業,並且外銷。
光復後的茶葉外銷以紅、綠茶為主,農業發展委員會鑒於日據時代留下製造紅茶的機器與設備,積極鼓勵種植阿薩姆種茶樹,生產紅茶,銷往美國等地;綠茶則銷往北非。
至於烏龍、包種茶外銷量極少,多以內銷為主;近年烏龍茶外銷日本市場驟然成長,實在不能不算是個「異數」。

佈置幽雅的茶藝館風行有年,至今不輟,它也帶起年輕人喝茶的習慣。(鐘永和)
「大餅」上的一條線能擴張嗎?
茶葉界人士對這個突起的「異數」,多不表樂觀。
除了落後地區的廉價勞工與日本本身可能瓜分日本市場的隱憂,要想闢建日本之外的新市場,看來也並不容易。
「關鍵在於產量的限制,及世界性消費習慣一時不容易改變」,製茶公會總幹事林復表示,全世界茶葉消費量一年大約是二百萬公噸,我國只生產兩萬餘公噸。而主要消費地區:英國、歐洲大陸、美國的上午茶、下午茶時間,喝的大多是加糖、加牛奶的紅茶,「四分之三以上的消費量都是喝紅茶喝掉了!」他說。
台灣省茶葉改良場推廣組的梁坤晃把世界茶葉市場比作一塊圓餅,他表示,佔盡天時(佔據市場久遠)、地利(面積大、海拔高)、人和(人工低廉)的印度、斯里藍卡挖走了大半,「剩下的由其他產茶國瓜分,我們只佔一條線。」
而這條線,隨著中國大陸以廉價勞力投入競爭,也頗受威脅。
內銷也亮起黃燈
有人開始擔心了。據統計,台灣地區目前茶葉內、外銷各一萬餘公噸,供需恰可平衡。然而,隨著茶園邁入成熟期,情況又可能不同。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主任兼農委會顧問黃正華指出:「台灣近年闢植的茶園尚屬青年期,但一、二十年後,茶園正值盛產期,產量將大增。在現有面積下,茶葉量將由目前的二萬五千公噸增為三萬公噸。」
眼見供過於求的危機,是到了該未雨綢繆的時候了。
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應對之策是:今後將不再協助新茶園開發,以免盲目增產造成茶農損失。而茶園擴張情形最嚴重的南投縣,縣政府農業局則於去年九月表示,在茶農尚難找到替代的經濟作物時,將質劣、價格不好的夏茶茶菁剪掉,直接覆蓋茶樹根部做肥料,以減少全年產量。
每年喝它一公斤!
控制產量之外,現有茶園的潛力也必須另尋出路。
據資料顯示,一個英國人每年喝掉三.五公斤茶葉(紅茶),而台灣地區每人每年的消耗量,則不到一台斤(僅○.三公斤)。「如果這個數字能提高到一公斤,台灣一千九百萬人將可喝掉一萬九千公噸的茶,加上外銷一萬公噸左右,問題就可解決」,黃正華樂觀地表示。
近年來,包括茶在內的飲料消費愈發重視個人品味,也呈多樣化發展。以近兩年來說,除了傳統的汽水、沙士、果汁、乳品外,運動飲料、咖啡飲料(單指罐裝飲料)也以強勢加入市場競爭。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去年各項飲料中,運動、啡咖飲料的成長幅度各為百分之卅八.五、百分之十,名列前茅。
舶來紅茶是新競爭者。以往,西餐廳供應的紅茶往往被擺在附餐,現在一杯加味紅茶(水果或花香)要一百多元,也有不少人點叫。
面對群雄並起的飲料「戰國時代」,茶的實力究竟如何?
茶與咖啡的情結
成長幅度頗令人眼紅的咖啡飲料,常被拿來與茶相提並論。兩者引發的問題是:誰含咖啡因較多?據台灣茶葉改良場的資料顯示,每一百五十CC中,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四十到七十五毫克,茶則是六十到七十五毫克,但茶塈t有單寧酸,可以中和咖啡因,減少對神經的刺激。
那麼,那一類消費人口較多?一項非正式統計指出:喝茶與喝咖啡之比為四比一,即這個數字,對茶葉發展相當樂觀。
曾任茶葉改良場場長卅多年的吳振鐸認為,未來茶葉內銷可發展兩條路線:一是提倡休閒生活飲茶,增加高級茶消費量;一是工作中飲茶,品質不需太好,但可大量生產。
以前者而言,隨著近年茶藝館大行其道,各式各樣的茶藝講座、製茶、泡茶比賽為媒體報導,休閒茶確可大加著力。
茶價偏高為那般?
至於「工作中飲茶」,農委會技正屈先澤指出,茶藝館消費太高,只適合中層以上的家庭,因此提倡茶品走大眾化路線。
他認為第一步要降低茶價。
國產內銷茶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茶價奇高。以「明星茶」凍頂烏龍而言,一公斤可賣到二千元新台幣,與每公斤新台幣四十一元(已包括手續費、運費)的印度銷英紅茶,不成比例。林復表示:「全世界找不到像我國這麼高的茶價。一個英國人每年消費三.五公斤紅茶的錢,大概喝不到幾兩凍頂。」
高級茶固然手工精緻,但高昂的茶價其實也是國人迷信「大牌」所致。一位產地茶農形容:「台北人開車來買茶,往往進門就要『最好的』,如果問起價錢,一斤不上千元,他們反而懷疑地聞了又聞,最後還是到別家去找『最好』的茶。」如此一來,原本殷實的茶農為了不失去上門的生意,也只有跟著哄抬茶價了。
讓年輕人也愛喝茶
大眾化的第二步,是找出「市場定位」,在茶藝館消費人口之外,針對麥當勞、飲料界等促銷的主要對象——我國人口結構中的廣大年輕群(廿歲以下,佔百分之四十以上)。黃正華說:「吃麥當勞的不是董事長;想提高國人飲茶量,還必須迎合年輕人,發展出簡便而多樣的茶品。」
茶袋、速溶茶(直接沖泡飲用的茶精)……,都是這樣的訴求。去年夏天,已有廠商在市面上推出易開罐烏龍茶飲料,並且在電視上大做廣告。
從老祖父案前精緻的陶壺瓷杯,到毛頭小子手上時髦的小鋁罐,烏龍茶究竟能不能繼續行其「大運」,顯然還是個未知數。無論如何,在中國有兩千年歷史的茶祖先,即使不願它的子孫睡在「不稱頭」的鋁罐裡,也會暗暗讚佩:因應得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