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最大的中國城——紐約下東城唐人街——幾個拼貼印象:
唐人街唯一的公園——哥倫布公園內,穿著汗衫、眯著眼睛,躺在石椅上打盹的老人。
夕陽西照下,殯儀館招牌透露出一股寒意。
孔子大廈前佇立的至聖先師像。
菜場擁擠,中國點心好吃,街道上一排一排的魚貨、菜料,小販大聲吆喝、叫賣著。
不安全的感覺——尤其在地鐵出入口的新興戲院前,傳說這裡是唐人街幫派的聚集之地,打劫、傷人事情在此地常有所聞。
陳腐、老舊、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下,這個被美國人描述為非常獨特的「中國人社區」,正悄悄展開了一場空前未有的大變化。
從幾個現象,可以觀察到紐約唐人街的不同:
商店「換裝」了——傳統一家一店,老闆坐在精工雕琢的桌前管帳、兼跟客人聊天的藝品、雜貨店尚在;但是在幾條主要大街上,類似超級市場般的大型商場也一間間出現,生意興隆。
裝潢亮麗、由穿著華麗女侍服務的大型餐館出現了;菜色也不再是傳統的廣東料理,不僅有四川、湖南菜,乃至北平烤鴨、上海小吃等菜色紛陳,還有些餐廳以海鮮號召。過去價位低、不講服務品質、衛生情況不良的唐人街餐館形象已經有些改變。
不同「種」的華人出現了:主要方言雖然還是廣東話,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們卻成員複雜,來自大陸的人不只於廣東一地了,湖南、上海、四川各省份都有,還有來自越南、寮國、柬埔寨及東南亞、中南美等各地的華人。
這些改變,對這個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早已形成一個門戶封閉,自給自足的中國老式社會而言,自有極不尋常的意義。

接近紐約重要商區的下東城唐人街,目前正悄悄地展開一場大變化。(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歷史痕跡偶拾
下東城唐人街是全世界少數幾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形成的「唐人街」之一,它的興起、繁盛,而至最近的變革,與中、美兩國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時值一八八二年,美國排華法案通過後,美西的華人礦工,因受到白人排擠,轉為築路工人,順著鐵路東移到紐約。據記載,一八五○年,紐約才只有一、二百人;到了一八九六年,李鴻章參加俄皇尼古拉加冕大典路過紐約時,紐約華埠「華人比戶懸旗歡迎」,已經「人多於蟻」,是個上萬人的小社區了。
今天下東城唐人街,仍可偶見歷史的足跡。例如一九四三年華人的妻女因排華法案而不能來美之前,唐人街專為單身漢需要而設立的那種高高的座椅、圍成小吧台,完全不考慮家眷需要的咖啡館和酒家,如今仍是唐人街一景。
當年因識字率低而發展出的「郵局商店」——大家來此寄信、匯款,交由識字的中間華人轉寄回鄉——也仍然存在。不少華人小說和電影,如「唐人街」、「吃一碗茶」、「點心」等,都以此地為背景,發展出一齣齣動人的故事。
「換裝」之前
唐人街的繁榮始於六○年代。一九六五年,美國新移民法通過後,華人來美名額增為一年二萬名,且可以「家庭團聚」的理由,將家人接到美國,這使華人人數大增。但促使下東城唐人街產生變化的,不是這些激增的華人,而是他們的妻女。
紐約州立大學老韋斯特伯里分校副教授、「新唐人街」一書作者鄺治中指出,當時紐約的服裝業界,大批具技術、富有經驗的義大利及東歐婦女正值退休,勤儉刻苦、又願意學習的華人婦女剛好彌補這個空缺。據國際婦女車衣工會統計,一九六○年代在下東城唐人街服裝廠工作的女工,從八千人增加到二萬人。
唐人街的車衣業也逐漸繁榮起來。一九六○年,唐人街才只有六家華人車衣廠,到了七四年,已經有二百零九家了。
華人女工進入勞力市場,使社區有了結構性的轉變。由於她們要忙於工作,烹飪、處理家務的時間減少,使得華人餐廳逐漸興隆;原為供應外國人食用的餐館口味有了些變化,便於帶回家熟食的燒烤、臘味等逐漸成為餐館的主菜。

不少旅遊手冊都把下東城唐人街列為主要行程,觀光客到此可吃到美味的中國餐點,也可感受中國風味。(卜華志)
老幹發新枝
但唐人街餐廳的繁榮也不是全靠「自己人」。大紐約由於就業機會多,原來就是華人移民的主要地區,據美國移民局的統計,在一九七○年代,大紐約地區的華裔人口已達七萬六千人。這些人在思鄉、想一飽口腹之慾時,便會來到華人餐館的集中之處。這些外圍的華裔人口,也帶動了下東城餐館的繁榮。
從六○到七○年代,由於唐人街的兩大經濟支柱:車衣業和餐館的基礎逐漸穩固;唐人街的行業也如老幹新枝不斷繁衍成長。
例如,餐館每天所需用的菜料,有華人批發商直接從附近新澤西州的華人農場供應;豆腐和豆類製品,麵條和餛飩皮,則由當地華人所開的大豆類加工廠、製麵廠生產,而餐廳的建築、裝潢、招牌,及其他內部的配備、菜單、火爐、廚具……,也都有華人廠商製造、供應。
成衣廠也一樣。唐人街有專銷售縫紉和零件的零售商,也有成衣批發商負責銷售。
到八○年代,下東城唐人街除餐館、成衣廠相關行業外,提供華人食衣住行等各類需要的出租汽車業、駕駛訓練班、旅行業,以及出售著收音機、電視機、手錶、珠寶、皮鞋等民生消費品的攤位,還有專以華人嗜好為訴求的電影院、錄影帶店,也都可在街頭看見了。
這些行業的興起,使得律師、旅行社、稅務師、會計師日受歡迎,甚至因為華人稍有儲蓄而使股票和投資顧問、房地產經紀人、醫生也大量出現。

老舊的唐人街街道狹窄,停車、開車都是一大問題,被罰是常見的事。(卜華志)
小小中國世界
不只是唐人街,即使是大紐約區華人對下東城唐人街的依賴也很深。早年從香港移民的美國聯合廣告公司總裁唐珍妮就指出,像她的媽媽,雖然不住在下東城,但每週總有個二、三天要到唐人街逛逛,找找會計師繳稅、看看牙醫,上教堂、看戲、租錄影帶,乃至看電影、去銀行等,「主要是她在這兒可以找到朋友,而她也還有很多朋友居住這兒」,唐珍妮說。
在紐約,像唐珍妮媽媽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很多的華人把它當作來美的第一站,等到賺夠了錢,或有另外謀生的本事,很快地就離開了唐人街。據八○年的同一份人口調查,唐人街居民中來美還不滿五年的,佔唐人街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
也因此下東城唐人街是華人在模範「少數民族」形象之外的另一個極端:社經地位較為低落的一群。據八○年的人口調查,在唐人街內部的居民,有百分之五十四不會說流利的英文。
唐人街就這樣形成一個獨立於美國社區之外的小小中國世界;但強大外在力量卻促使唐人街不得不變。
這一波來自更廣大的移民潮。

下東城唐人街拓展圖 註:*■色部份為1965年代唐人街範圍 *■色部分為至1990年代拓展部分 資料提供: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吳劍雄教授 〔圖表〕。(卜華志)
一日三漲的房市
一九七九年,美國和大陸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到了八四年,美國政府每年給華人的移民配額從二萬增至四萬(大陸、台港及其他地區各二萬),大陸移民大量移入,使唐人街人口再度暴增。據唐人街計畫委員會的估計,該地區華人人口已達十一萬。
但真正使唐人街開始產生「質變」的,卻是因九七大限而挾帶大批資本來美的香港財團和移民。
當一九八○年代,唐人街主要中心運河街上,嶄新裝潢的銀行、房地產經紀公司、旅行業者一家家開啟時,也正是下東城在本質開始徹底變化的時候。
大財團對下東城唐人街的影響,最明顯的是房市的變化。
地產飆漲的實例,鄺治中的經歷可以說明:一九七四年,他曾住在唐人街西邊的東百老匯大街一座破落倉庫的頂樓上。一九七五年,猶太房東把整棟大樓以廿七萬美金賣給一家香港開發公司,到了八四年,這家公司以三百萬美金售出這棟大樓。
房市飆漲又直接反應在租金上。在短短的五、六年,唐人街的租金以倍數的漲幅扶搖直上,如今運河街店面每平方英尺的年租金是二百七十五美元,比紐約幾個精華區如四十二街、華爾街的房租還高。

唐人街住宅區的景觀不甚悅目,因為租金貴,不少店家從商店街拓展到此。(卜華志)
大財團大炒房市
這樣發展使唐人街發展出極為特殊的景觀。除了街道兩旁——包括地下室都有店家外,街面的人行道上,搭起帳蓬的鋪位也是一個接著一個。這當然因為生意好,商店從「店」擴展到「攤」了,更大的原因則是因為付不起正式店面的租金。
大財團炒作唐人街房價,其實看準了唐人街座落的地段——向西北接近市政府所在的辦公室,向南與紐市最精華地的華爾街毗鄰,隨紐約市的拓展,唐人街的地皮大有升值的可能。另外,則因大量大陸移民流入,亟須有立即可住的地方,投資房地產絕不會虧本。
於是唐人街範圍逐漸擴展(如圖),藉著紐約大都會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衍伸出布魯克林的唐人街,成為下東城的衛星街市。「人們睡了一覺起來,發現世界全變了」,紐約華埠歷史博物館研究社策劃主任陳建文,形容八○年代以後唐人街的變化。

人行道上擺滿了攤位,是下東城典型景觀。
保持彈性
大財團不僅投資房地產,還投入餐館、雜貨、禮品店等行業,於是兼併各家商店,變成有大型賣場的購物中心;餐館也換上了亮麗裝潢、有美麗的女侍服務,這次是直接挑戰老行業了。
「我們很難跟他們競爭」,歷經三代,開店一百週年的廣源盛藝品店主李保羅坦承,這一波挑戰的猛烈和殘酷,「房地價格那麼高,財團的力量那麼大,我們能做的實在有限」,如今他採用的方法是:「保持彈性」他形容,他的方法是把原販賣杯碗盤及各項雜貨的藝品店,改變成一個類似服務中心的經營型態,除店媕Y賣東西,還經營成衣、小型電子機械、及中國魚貨罐頭的進口。
更多店家訴諸最原始的方式——削價競爭。一盤炒麵最低可賣到二塊五美金,幾乎已不敷成本。但這招似乎沒有奏效,低價已止不住顧客走向進餐環境及服務都好,環境清潔的新餐館的腳步。

李氏宗親會主席李文彬是抗日名將,九一八事變時,曾號召唐人街華人,為祖國捐輸了不少錢。(卜華志)
車衣業殺出血路
對於唐人街經濟命脈的車衣業而言,原本已在美國經濟持續不景氣,產業外移的壓力下,苟延存活,再面臨這一波房租暴增,更使唐人街成衣廠生存備極艱辛,不少衣廠因而關門大吉。
硬撐下來的衣廠除了裁員外,多半在技術上力求改進。例如以往只承接已剪裁好的衣料加工,如今開始承接大布面,包括剪裁、縫製在內一貫化作業,「這需要華人衣廠的整合,放棄傳統家庭式經營法,改為集團生產」,紐約華人車衣工會會長伍文燧說:「華人車衣業者必須自求多福,及早殺出一條血路,否則數年後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從六○到九○年代,下東城唐人街面臨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未來會是如何?雖然有人亟盼財團的進入,會促使唐人街進步與更新;但是也有不少人擔心,大資本家的競爭,只會讓人才、資金力量都很薄弱的傳統行業,更無還擊的能力,使得唐人街貧富差距擴大,居民生活、環境品質日益低下,甚至鋌而走險。美國新聞界最近曾報導,下東城唐人街已成紐約另一個販毒中心,隱約透露一個值得注意警訊。

下東城華僑學校開學日,不少新移民帶著小孩來入學。(卜華志)
新改變的契機
實際的情況,也許不會那麼糟。九○年代初期的一些現象可以看出些許新契機——唐人街房地產不合理的飆漲,許多大樓空了許久沒人租住,不少想投資的人因房市價格太貴而轉往他處,最近房價已呈疲軟狀態;而唐人街內部也有一些自發的力量;一個由各宗親、同鄉等聯誼社團為核心組成的反房市高價聯盟已經出現,希望壓低房價。
關心唐人街內部婦女、兒童、老人等問題的福利機構也正增強對社區的發言權。例如已籌劃甚久的一座老人中心,正準備發包興建;而原屬車衣工會擁有的日夜托兒所最近也正計畫擴大範圍,使其服務的對象,擴至唐人街其他婦女。
而最重要的,是唐人街新起的一代。由於七○年代美國社會少數民族尋根運動的興起,不少華人後代也由於認識族裔,而加深了對其生長地方的認同,進而希望能夠回饋。例如跟著父親在四○年代以難民身分來美拿到醫學碩士的唐湯姆,學成以後的第一志願就是回到唐人街的健康診所當醫生。又如老人中心主任呂兆洪,本身是個律師,卻願意為唐人街老人福利貢獻心力;而下東城家庭群益會的主任,八○年代才從香港來美的黃沛瑛則認為,唐人街的華人社會才是原本從事福利工作的她,最應該獻身的地方。
「唐人街居民不應該困在自己的問題裡,必須往外看」,唐湯姆說。
對下東城唐人街來說,千千萬萬的新起一代的投入,正是它下一波改變的開始。
〔圖片說明〕
P.111
接近紐約重要商區的下東城唐人街,目前正悄悄地展開一場大變化。(鄭元慶攝)
P.110
(左)排華法案廢止前,華人妻女不准到美國,類似這樣的家庭照片,成了華工思鄉時的唯一慰藉。圖攝於紐約唐人街華埠歷史博物館。
P.112
不少旅遊手冊都把下東城唐人街列為主要行程,觀光客到此可吃到美味的中國餐點,也可感受中國風味。
P.113
下東城唐人街拓展圖
註:*■色部份為1965年代唐人街範圍
*■色部分為至1990年代拓展部分
資料提供: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吳劍雄教授
〔圖表〕
P.113
老舊的唐人街街道狹窄,停車、開車都是一大問題,被罰是常見的事。
P.114
唐人街住宅區的景觀不甚悅目,因為租金貴,不少店家從商店街拓展到此。
P.115
人行道上擺滿了攤位,是下東城典型景觀。
P.116
李氏宗親會主席李文彬是抗日名將,九一八事變時,曾號召唐人街華人,為祖國捐輸了不少錢。
P.117
下東城華僑學校開學日,不少新移民帶著小孩來入學。
P.117
一九七九年以後,大陸移民大量移入,使唐人街上移民相關行業,又再度興盛起來。
P.118
下東城一地,就有十幾所中文小學。
P.119
唐人街的經濟命脈車衣業目前正面臨很大困境。
P.119
老人會館內,愛唱平劇的人們每天來此消磨時光
P.120
哥倫布公園旁,唐人街的一家殯儀館。

一九七九年以後,大陸移民大量移入,使唐人街上移民相關行業,又再度興盛起來。

下東城一地,就有十幾所中文小學。(卜華志)

唐人街的經濟命脈車衣業目前正面臨很大困境。(卜華志)

老人會館內,愛唱平劇的人們每天來此消磨時光。(卜華志)

哥倫布公園旁,唐人街的一家殯儀館。(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