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報導的是:刻苦興學、校風淳樸的私立東吳大學。
四月十一日中午,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實習法庭」擠滿了人。這是東吳一年一度的盛事——「法律周」活動的重頭戲,由法律系應屆畢業生策畫演出「模擬法庭」。
法庭上每位成員:法官、檢察官、書記官、律師、法警等,皆由學生扮演,他們各著正式制服,煞有介事地一一就位。審判案件為「某雜誌刊登女星猥褻照片」,「被告」是兩位「豔星」,由兩位裝扮時髦的女學生扮演。
在法官審案、檢察官訊問及被告律師答辯的過程中,觀眾都興味盎然地聆聽,並不時爆出笑聲,就這樣在輕鬆趣味中瞭解訴訟的過程,可說充分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對演出者而言,這項活動,也是對五年所學作個總結。

圖2:理學院師生坐在實驗室旁的階梯留影。(張良綱/廖學賢)
法律系歷史悠久,聲譽卓著
法學院院長章孝慈說:「東吳法律系是我國成立最久的法律系,創系於民國十五年,當時列強佔據租界,租界中的英美人士常與我方發生糾紛。這些事件若要循法律途徑解決,均由外國律師承理。而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當時缺乏熟悉英、美法的專家,無法據理力爭,經常吃虧、落敗。東吳乃決定成立法律系,教授英、美法,『知己知彼』,以保障國民權益。」
東吳法律系歷史優久,聲譽卓著,曾培育許多專才,例如法學家呂光、端木愷、省府委員城仲模、最高法院推事耿雲卿、開業律師武憶舟……等。
時至近代,我國以外貿為經濟主導,與英美等國貿易關係密切,仍需有精通英、美法的人才,從中斡旋。東吳法律系學生,在畢業後進入政府財經部門服務者,也都能施展所學,有所貢獻,例如:財政部次長陸潤康、經濟部次長王昭明、國稅局長張耀東等。

圖3:東吳大學依山傍水,在雨後彩虹映照下,景緻優美。(張良綱/廖學賢)
清朝末年創校於蘇州
東吳大學由基督教衛理公會在清光緒廿六年(西元一九○○年)所創,由於當時校址設於蘇州,故英文名字為「蘇州大學」,又因蘇州係三國時代東吳國的所在地,故中文名字就叫「東吳」。
東吳創校初期,僅設文、理二科,招收高中畢業生。民國十五年設立法科,培養處理涉外案件的法律人才。由於法律複雜難學,故限大學肄業二年以上學生方能報考。目前這項傳統已更改,法律系和其他科系一樣招收高中畢業生,惟修業年限為五年,較其他大學的法律系多一年。
東吳最早的三任校長皆為美籍人士,直到民國十六年,楊永清博士接任校務。在此期間,東吳的文、理、法科相繼擴充為學院,楊校長亦在任內大興土木,擴充設備,校務蒸蒸日上。
迨民國廿六年,中日戰爭爆發,但東吳仍勉力經營校務,直到赤禍漫延,共黨入據。在這段期間,東吳師生歷經戰火的磨練,原本自由開放的風氣頗受影響,校風轉向刻苦務實。

圖1.2:學生上物理實驗課與操作電腦的情形。(張良綱/廖學賢)
旅臺校友積極籌畫復校
大陸淪陷後,許多東吳校友隨中央政府來臺,有意在臺復校,便與當年創校的基督教衛理公會聯繫。
基督教有許多派別,而各會的辦學經費都交由「基督教大學聯合基金會」統籌運用。基金會以為,基督教曾在大陸創辦十三個大學,如今無力在臺一一復校,為避免顧此失彼,決定在臺中籌建新校——東海大學。
雖得不到教會的經費支持,倡議復校的校友並不灰心,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於民國四十年,假臺北市漢口街一幢樓房,先行成立「東吳補習學校」,作為復校先聲。
多位校友除多方籌募基金外,還擔任教學及行政工作,如丘漢平、王寵惠、陳霆銳等。他們的付出,為復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育部乃於民國四十三年核准東吳正式在臺復校,首先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及會計四學系,由陳霆銳出任院長,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
東吳復校後,校友王寵惠、石超庸相繼擔任董事長。在校務發展同時,並積極尋覓新校地,最後在外雙溪擇定十五公頃土地,興建新校舍,於民國五十年全部遷入。

圖1.2:學生上物理實驗課與操作電腦的情形。(張良綱/廖學賢)
端木愷出任校長,東吳成長迅速
民國五十八年,東吳法律系校友端木愷,以六十八高齡接掌校務,成為東吳在臺復校後的第三任校長。當年十二月奉準恢復大學建制,下設文理、法、商三學院。民國五十九年,文理學院各自獨立,而成為四學院,同年並新設經濟研究所。
端木愷擔任校長的十四年間,是東吳復校後成長最迅速的時期,師資、設備日益完善,學生亦自二千多人增加至九千多人;系則增至廿多系,並陸續增設夜間部與研究所;且在城中區延平南路興建教育大樓,成立城區部。
東吳復校後,一直苦於沒有財團支持、缺乏固定財源。維持校務的經費,主要來自學生繳交的學雜費,及一些不定期的捐款。因此勢須撙節開支,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口上。也因此東吳所有的設施都以「實用」為主,不求外表的華麗,表現出東吳刻苦、純樸、踏實的校風。
去年端木校長退休,由副校長楊其銑接任。楊校長表示,他秉持端木校長的辦學原則,繼續致力於學生「質」的提高,而暫不考慮「量」的擴充。
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大致可分為師資和設備兩大方面。楊校長指出,雖然東吳的經費並不寬裕,但對當用的絕不省,尤其在師資陣容的加強與設備的擴充上,一直不遺餘力。

圖3:東吳校長楊其銑(中立者)每學期輪流與學生聚餐,作情感與意見的交流。(張良綱/廖學賢)
有特殊的「助教」制度
東吳大學目前有九七二位教師(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專任的有二一八位,其餘都是兼任。兼任老師往往上完課就離開,學生課後若有疑問,則求教無門。東吳為彌補這項缺失,特為每三至四位兼任教師聘請一位助教,這位助教不僅幫那幾位老師辦理與課務有關之事,同時也負責在課後為學生解答問題。
會計系將助教功能發揮得最透徹,目前有廿六位助教。兼任老師上課時,所屬助教多在課室內旁聽,課後則不僅為學生解答問題,還為同學們預習、複習;同時,每兩周為同學舉行一次小考。在這麼嚴格的教習方式下,東吳會計系學生因此素質極高,畢業生甚受工商界歡迎。
東吳也希望透過其他途徑,提高專任老師的人數。

圖4:一對男女學生正在說悄悄話。(張良綱/廖學賢)
全力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
過去,東吳由於財務狀況不佳,專任教師的薪水較其他大學略低,雖有許多老師能共體時艱,不計較待遇,但仍有不少人因此「跳槽」,或只是象徵性的一周兼一兩堂課,使得教學素質難以進一步提高。
校方有鑑於此,乃力謀改善教師待遇及工作環境。
近十年來,東吳因前校長端木愷的奔走呼籲,向各方募款,經濟情況轉好,遂能逐漸提高專任教師薪水,並提供每位一間專屬的研究室;更製定獎勵教師進修與出版辦法,鼓勵教師做研究。
根據東吳獎勵教師進修與出版辦法規定,凡在校任教滿四年,獲得國科會、教育部或著名基金會補助,欲出國進修、研究、講學或考察者,可申請留職留薪一年。任教滿七年又可申請休假一學年,休假期間,月薪、研究費及房屋津貼等,均比照平時發給。
此外,東吳大學亦已將端木校長捐贈的新臺幣一千三百萬元,及華僑胡筆江捐獻的二千三百萬元,分設「端木鑄秋先生獎座」及「胡筆江先生紀念基金」,專門用來補助有志研究及出版的教師。

圖5:東吳校園臨溪而建,常有學生在溪畔聊天。(張良綱/廖學賢)
建築崇尚簡樸,設備卻極完善
上述作法,對經費充裕的大學而言,也許並不特殊,但對經費一向拮据的東吳而言,誠屬不易。
在硬體方面,東吳雖沒有華麗的建築,但應有的教學、實驗及圖書設備都很齊全。例如:
音樂系有獨立的音樂館,館內除教室、練琴室外,還有一間可供專業表演的音樂廳。
樂器方面,除有架演奏用的史坦威鋼琴外,還有廿餘架練習琴;其他如木琴、管鐘琴、豎琴、大鍵琴……等,亦應有盡有。
由於設備完善,又有優良的師資,東吳音樂系雖成立未久,已頗被音樂界看好。目前高中音樂班學生獲得保送大專音樂科系者,有半數以東吳音樂系為第一志願。
理學院有三部電腦、十二間實驗室、一間動物室,六十部包括解剖、照相、倒立等不同功能的顯微鏡,並有各種重要實驗儀器,如高壓液態色層分析儀、核磁共振光譜儀、組織學及生物學全套切片機、多用途離心機等。
其中微生物學系於民國六十九年開始招生,不到四年時間,儀器設備的經費投資已超過新臺幣二千萬元。
理學院學生在完備的實驗環境中,充分操練,理論與實務兼顧,每年考上研究所繼續進修的,佔畢業生總數的45%以上。
校方對商學院的投資亦十分可觀,去年購進價值一千多萬元的IBM電腦主機,以擴充電算系的操作能量;今年暑假又將以六百多萬元購進六十部微電腦,供學生實習。
在圖書方面,校本部及城區部各有一座圖書館,藏書共五十四萬冊,並有豐富的視聽資料,還訂有四百八十餘種期刊。各系所亦自設圖書室,由師長或學長捐書、捐款充實,其中亦不乏頗具規模者。

圖1:學生在閱覽室看報。(張良綱/廖學賢)
促使學生全心向學,獎勵與管理辦法並重
為鼓勵學生用功向學,校方除設置每班前三名的優秀獎學金外,並鼓動校友或工商界為東吳學生設獎學金,目前已有二百多種。
此外,東吳採取嚴格的點名制度,每堂課皆有專人點名,目的在約束學生不得隨意翹課。
東吳每年轉學或休學的學生有一百名左右,以上學年為例,加上被退學的,共有一九五名。但在招收轉學生時,則採寧缺毋濫的原則,成績未達標準者,雖名額未滿,亦不通融錄取。結果進來比出去的學生少了一五○名,損失的學費收入在六百萬元以上。
楊校長說:「教育是一種良心事業,雖然本校財政狀況不佳,但還是不能為了賺錢而廣開方便之門。」
東吳大學敬謹辦學,在近幾年的大專院校評鑑中,頗獲好評。上學年評鑑結果,文學院的三個外語系:日語、英語及德語系均為績優學系,教育部核准於七十三學年度獨立成立「外語學院」。並核可文學院日語系及商學院企管系各增一班。

圖2:進入圖書館前,先將所攜物品放在置物櫃中。(張良綱/廖學賢)
日語系從心理建設與改善教學技術二方面著手
日語系的教學設備非常豐富,日文圖書、雜誌,教學錄音、錄影帶,幻燈片……,均不虞匱乏,且都是系上師長捐贈的。
「不少學生對學日語有點排斥,我們只好傾全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增強學習意願。」系主任蔡華山說。
對學日文的抗拒心理,來自八年抗戰時日軍對我同胞的蹂躪,使不少學生至今仍對日本缺乏好感。系上瞭解這一點,從心理建設及技術突破上雙管齊下。
導師告訴學生,日軍侵華已成過去,今天日本的文化與經濟侵臺則更甚於前,必須「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而「知彼」的重要工具,便是語文。
「技術克服」則是第二任系主任蔡茂豐致力的重點,他以豐富的學識與教學經驗,編輯大學日語教本,針對中國學生學習日文的障礙,加強日語聲調與文法的解說。如今,這套教本已廣為各大學日語系組所採用。
此外,該系亦常邀請日語或日文專家到系演講、座談,系上也常辦加強活動,如演講、作文、歌唱比賽及劇展等。在系方一再加強下,該系學生參加大專日語演講比賽,已蟬聯數屆冠軍。
畢業學生大多直接就業,而在少數繼續深造者中,每年幾乎包辦中日交流協會,提供赴日進修獎學金的所有名額。

圖3:學生在空教室內臨窗討論功課。(張良綱/廖學賢)
企管系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
「企業管理,就是經由適當的管理制度與方法,使員工各展所長,充分發揮潛力,把企業的各項工作目標合理、有效地完成。」企管系主任樊志育說。
為使學生對企管學問作專精的鑽研,企管系將課程分為四組:行銷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及人事管理,並由各班導師在第二學年時輔導學生選組。
為強化各組師資陣容,東吳企管系自國內各大企業機構徵聘有理論基礎、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主管或高級職員四十七位,擔任兼任老師,使教學過程充分結合理論與實務。
該系學生大三時,並須於暑期到企業單位實習一個月,還須將實習心得撰寫成報告,於註冊時繳交,未繳報告者不准註冊。
東吳企管系學生實習態度非常積極,去年經濟部外銷服務團成立之初,曾邀請三所大學商學院的同學參加調查訪問工作,該系學生工作完成最快,亦予業界良好的印象。

圖4:東吳大學原由教會所創,故設有教堂,名為「安素堂」。(張良綱/廖學賢)
重視學生的批評與建議
東吳大學對學生課業的管理和要求很嚴,但並不行「高壓政策」,而且對學生的意見非常重視,學生有許多表達意見的機會。
校長每學期輪流與同學聚餐,訓導及教務人員亦列席。同學們在席上報告他們學校生活的感想,也對校方提出種種建議。
校方對學生意見,只要認為合理可行,總是力求配合。舉例來說,曾有學生提出,圖書館的燈光照明不夠,夜晚看書眼睛容易疲勞。楊校長除當場交代庶務組改進外,後來還親自到圖書館視察,以確定是否已確實改進。
校內學生餐廳是發包給商人經營的,有學生反應,餐廳的衛生亟需改善。校方乃立即督促包商設置高溫殺菌設備,並隨時派員至廚房抽檢;還規定餐廳內外工作人員每年均須作身體檢查,不准包商聘用罹患肝病或傳染病者。
另外,校方也積極找商人承包、經營更現代化的學生餐廳。三年前,東吳有位教官到工業技術學院參觀,發現該校的餐廳辦得很好,便主動邀請其負責人盧臺鵬,至東吳大學城區部也辦一個餐廳——「翠園」。
翠園供應快餐和自助餐(每餐有廿五種菜色),價廉物美;另有咖啡廳供應各種飲料,裝潢高雅,燈光柔和,是聊天、休憩的好去處。

圖5:唱詩班學生在安素堂練唱的情形。(張良綱/廖學賢)
輔導中心「推銷」種種輔導服務
東吳對學生的生活教育很重視。該校「學生輔導中心」的工作成員全是專任,且學有專長,對學生輔導工作做得積極而有效。
在東吳校內,常可看到輔導中心辦活動的海報,例如:「認識你的性格」測驗、「生涯計畫與自我發展」系列座談會、「成長性團體」招生……。
該中心每月還發行「校園心理衛生」刊物,探討大學生遭遇的各種問題,先舉案例,再予分析,並提供種種心理及輔導方面的知識。由於內容都是大家所關心的,因此每次一出刊,很快便被搶閱一空。
輔導中心主任魏恩德指出,他們主動的推銷自己,是希望能破除以往「有問題的人才進輔導室」的刻板印象,讓學生懂得利用;同時也希望藉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輔導中心亟願幫助同學認識自己、發展自我,並建立平衡、健全、成熟、愉悅的性格。

圖6:玻璃門外,有位學生倚牆席地看書。(張良綱/廖學賢)
協助學生建立自我
魏主任提到,多數中國孩子在上大學前的生活重心,都擺在課業上,以升學為首要目標,生活環境、人際關係都很單純。
上大學後,不再有那麼重的課業壓力,自己可以排遣的時間多了,反而會有點「不知所措」,生活頓失目標,開始會產生「我究竟是誰?」「我的興趣與能力在那裡?」「生活的意義何在?」……等疑惑,輔導中心就是希望能幫助學生解答這些問題。
輔導中心提供多種心理測驗服務,凡是想瞭解自己性向的學生,都可前去測試。
但有鑑於中國學生向來較保守,中心遂化被動為主動,邀請一年級新生集體參加「認識你的性格」測驗,幫助學生認識自己。
另外,輔導中心每年舉辦三至四次成長性訓練的團體活動,協助學生解決困擾他們的問題,每次有不同的主題,例如「克服緊張」、「自我肯定」、「人際關係」……。這些活動都以團體輔導方式進行,不僅比個別輔導節省時間與人力,同時團體成員會因「別人也與我面臨相同的困擾,我並非特別適應不良」而減輕心中的焦慮與負擔。最重要的,是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可彼此交換經驗與心得,比個別指導更有效果。

圖1:國劇社年度公演一景。(張良綱/廖學賢)
社團活動蓬勃,多以服務為宗旨
東吳目前有六十多個社團,其中以服務性社團「幼幼社」及「社會服務團」參加人數最多。
「幼幼社」顧名思義,是個以孩童為服務對象的團體,有近三百位團員,每週日晚上到榮民總醫院為病童講故事,或帶他們唱歌、做遊戲;以及每週三次到天母體惠育幼院與松山廣慈博愛院,輔導院童的課業。
社長王冠珠是政治系三年級的學生,她覺得自己在輔導、服務的過程中,做了很多,而學到了更多。她說,育幼院中的小孩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而院中又人手有限,無法對院童一一悉心照顧,院童多有被忽視的感覺,顯得敏感而易怒。
年紀輕輕的王冠珠每次看到這群孩子,都會暗自警惕:「生孩子容易,養孩子困難。」她雖然未婚,但也因此真正體會出為人父母者責任的重大,她不僅把這層領會告訴親友、同學,也因而對自己雙親的養育之恩充滿感謝。
「社會服務團」的服務項目有:一、到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教兒童認識音樂;二、到重慶社區帶領兒童做康樂活動;三、與社會系合作,一年上山一次,做山地服務工作。
上山的經費除部分向學校及救國團申請外,其餘則由團員以舉辦書展、卡片展的方式自行籌措。
負責人張秀琪是日語系二年級同學,她認為,「上山」只能說是去「交朋友」,還談不上服務。她謙虛地說:「我們上山去開眼界,瞭解許多都市所沒有的現象,可謂收穫良多;但對山胞而言,我們不過捎去一些都市文明的訊息,為他們的生活多開一扇窗而已。」他們在山上的活動有:教山地婦女烹飪、插花、美容、打中國結;為山地學童作課業輔導,帶領他們歌唱、遊戲……。

圖2:「模擬法庭」由法律系畢業班學生策畫、演出。(張良綱/廖學賢)
社會系實際參與社會服務
除上述全校性的服務性社團外,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亦應用所學,從民國六十七年開始,以東吳附近的「臨溪社區」為實驗社區,從事社會服務工作。
服務內容包括:訪問調查社區居民生活型態,提供作社區發展參考;辦理社區雜誌,報導社區消息;及舉辦各種社區活動等。
另外該系又組織志願服務隊,協助臺北市政府社會工作員在大直的「大佳社區」辦理社區活動。
社會系主任楊孝擃出:「社會工作是一種為大眾服務的工作,從事社會工作者,必須對社會現象、大眾心理保持關注與瞭解,絕不能關在象牙塔中。因此我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多去觀察各種社會現象,千萬不要死讀書。組成各種服務隊的目的,也是希望學生以實務印證所學,使學習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並且對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也提供一份助力。」

圖3:音樂系學生自組室內樂團,於課後在音樂廳練習。(張良綱/廖學賢)

圖4:一對男女同學踏著暮色,在校園中張手跳步而行,像煞稻草人。(張良綱/廖學賢)

圖5:校園中的夕照美景。(張良綱/廖學賢)

圖1:紅門綠茵相映成趣,這是東吳教員宿舍一景。(張良綱/廖學賢)

圖2:校慶園遊會,場面很熱鬧。(張良綱/廖學賢)

圖3.5.6.為學生上體育課的情形;圖3:跑步。(張良綱/廖學賢)

圖5:打籃球,。(張良綱/廖學賢)

圖6:肢體殘障同學坐在輪椅上投籃。(張良綱/廖學賢)

圖4:運動會上,啦啦隊擊鼓吶喊,為同學加油。(張良綱/廖學賢)

圖1:城區部的校地極昂貴,校方還是刻意留下一塊運動場。(張良綱/廖學賢)

圖2:東吳第三餐廳「翠園」講究服務、衛生,頗獲好評。(張良綱/廖學賢)

圖3:陽光在階梯上造成的光影變化,饒富趣味。(張良綱/廖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