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進口品與國外的差價太大,促使不少國人寧願付運費、關稅,自行從國外海運購回。(黃麗梨攝)
早期台灣留學生赴美前,大同電鍋、黑人牙膏、內衣褲……這些日常所需都會儘量在本地採買齊全,免得在國外買來心疼。
可是如今,不少人卻趁出國讀書或旅遊、出差之便,一箱箱、甚至整個貨櫃地搬回來。
為什麼?
留學美國九年的朱美玲,去年隨先生學成返台定居,行前特地去採購一大批美國家用品,從鍋、碗、瓢、盆、全套寢具、毛巾、浴巾等棉織品,到莫內的裝飾畫,連同原本的家當,收拾了八十多箱行李,整整裝滿一隻廿尺的貨櫃,海運回台灣。
「運費折合台幣四萬多,只要一套同樣牌子的碗盤、鍋具,在台灣的差價就抵回來了」,她說。

莫季雍、吳詠華夫婦,想讓孩子在有限的家庭預算下,有個舒適的空間,只得把他們的全副家當從美國搬回來。
打破少奶奶的專利
她不是特例。一位雜誌社的記者最近要結婚,更專程到香港辦嫁妝,採購了廿幾件家具。
她仔細比過價錢:像一隻北歐進口的松木櫃,在台北百貨公司標價一萬元,香港只要三、四千;同款的沙發、窗簾布,香港的價格也只及台北的一半。這些家具拆卸組裝方便,用海運寄回來,運費、關稅也低廉,「這不等於買越多,就賺越多嗎?」她半開玩笑地說。
七十年代剛開放出國觀光時,台灣旅行團常被譏為採購團,歐巴桑們手提著象印熱水瓶、電子鍋,行李箱裡裝滿了旁氏面霜、面速力達母等化妝品、家庭常備藥品,擠在海關接受檢查的模樣,曾令「知識分子」頗不以為然,也認為這只是開放觀光後一時的熱潮;沒想到,隨著國民所得增加,到國外出差、旅遊風氣日盛,國人出國採購已變成「全民運動」。
根據中華民國觀光局統計,台灣地區去年全年出國人數高達四百餘萬人次,平均每五人即有一人出國。總共消費掉七十二億美元,相當於同年貿易順差的百分之七十七。也就是說,我們貿易淨賺的錢,有三分之二以上被大眾出國旅遊用掉了。
這其中除了上班族、教授、高科技學人已加入採購行列,連大學生都以寒暑假相約出國「刷卡」為尚。
購物地點則由以前最愛的日本,擴及歐、美、亞洲各地,其中又以鄰近的香港、新加坡最盛。

現代人注重家居生活,對每天要花許多時間的廚房,也捨得用套好一點的進口設備。
一次旅行省九萬?
以香港為例,香港旅遊協會指出,去年台灣赴港旅遊人數突破一百六十萬人次,居各國來港遊客人數的首位。而平均每位台灣客的消費額達七千七百多港元,約兩萬五千台幣,大幅超過所得是台灣兩倍半的日本(五千一百港元)。
香港旅遊協會針對主顧客——台灣的消費者,還推出「香港優惠通」活動,頻以低價及折扣優待訴求,來吸引國人赴港旅遊、購物。
在他們提供旅行社招徠台灣旅客的廣告小冊上,一位男士從頭到腳掛滿了香港採購的商品,旁邊寫滿著「名牌眼鏡為我增添魅力,為我省了二千八百元」,「新力牌手提攝錄影機,便宜了六千六百元,令我十分興奮」……等廣告詞,標題更令人心動:「這次旅程,讓我省下九萬二千九百元」。
國際最大信用卡公司VISA卡也針對在香港購物的台灣消費者,展開摸彩、促銷活動。

一斤蓮霧,在產地幾十元,上台北,就要一、兩百元,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進口「舊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以往多少包含炫耀心態的出國採購舉動,近年來已轉變為精打細算、經濟省錢的考量。
三年前隨先生公費赴美進修的吳詠華,今年二月返台,就海運回將近六十箱的家用品,包括一台在美國已用了三年的十九吋電視機,和孩子的舊玩具。
上個月她終於把所有家當安頓好了,在勞筋傷骨之餘,她仍然慶幸當初的抉擇。他們現在每月二萬五的房租,已經耗費掉幾乎一半的家用預算,再加上孩子的教育費及日常雜項後,所剩無幾,很難在國內添購到理想的家具、電器用品。而自從回國逛過一次街,看到衣物訂價幾乎都將近美國兩倍後,她就下定決心這幾年內不在衣物上花費。
一方面由於常接觸國外,資訊豐富;一方面也由於大家對生活品質日益重視,特別是中產階級,當他們認為國內消費物價和品質不能等量齊觀時,就傾向到國外尋找比較合理的價格,獲致較高消費品質的方式。

定期上產地直銷的超市,採購家用品,是許多人在高物價壓力下琢磨出的省錢之道(卜華志攝)
無夢的中產階級
衣服、飾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國內設計師的品牌價位並不遜於國外的情況下,現今不少上班族已養成定期出國採購行頭的習慣。
此外,由於台灣房價高,特別是台北市,一間普通的卅坪公寓,平均都要花上一家卅年的積蓄。加上擁擠的生活空間和交通,都加深了台北人的壓力和挫折。讓不少人產生「房子外的環境無能為力,只有在房子堶惇I力」的想法,而捨得花錢裝潢屋舍、搭配整體設計的家具、擺飾,和使用精美的磁器、餐具等。
採購品也因此從早期最常見的藥品、化妝品、菸酒、手錶,到近來衣物、皮件,連耐久、實用的大型家具、電器,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都不惜運費,千里迢迢地搬回來。
國內的高物價,是促使這種風氣形成的主因。特別是與國外差距極大的進口物品的價格。
一位教授便舉出實例:她今年初在國內換裝一個進口的沐浴蓮蓬頭,水電行索價二千八百元;沒想到時隔不久,她到夏威夷度假,在當地商店赫然發現功能相同的貨品,標價竟只廿美元,折合台幣才五百多元而已。讓她氣憤地決定,等她的新居落成後,要赴美搬一個貨櫃的用品回來。
「為什麼所得比我們高一倍的國家,一個水龍頭的價格是我們的五分之一?」不是學經濟的她怎麼也弄不懂這筆帳。

自己在家裡發些豆芽菜、苜蓿草,隨吃隨取,既方便健康,更省下了菜錢。
只升不降的曲線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局長詹德松指出,國內物價較高,可分進口商品和國內商品兩方面來看。
過去台灣為刺激出口,減少進口,關稅高、匯率低,進口貨自然價格高,成了奢侈高級品的象徵。近年台灣關稅降低,台幣也升值了,照理進口商品應該降價。但一來價格有其「僵固性」,上得容易,下來難;二來進口貨的高價位形象已經鞏固,價格訂得高,照樣賣得掉,而且愈貴愈有人認為它是好貨。
至於國內商品,以前屬於低價品,但自從近五年來地價、房租、人力成本齊揚,就已告別低價時代。加上我們本身就有產銷、流通管道和生產效率等問題,物價更是難以平抑。「以農產品為例,產銷體制的不健全,導致水果蔬菜從產地到市面,起碼要經過七、八個大、中、小盤商,自然增加了剝削的機會」,他說。
例如,屏東農家以一斤四十元的價格把蓮霧賣給大盤;等到消費者面前,蓮霧已成為一斤一百六十元的昂貴水果。
而生產效率無法因應勞務成本提升,則促使廠商、店家一味將成本反應於價格,以致只要原料或薪資一調漲,就百價齊揚。
弱勢消費者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則認為,業者的聯合壟斷和默契也是主因之一,「業者想漲就漲,尤其是一般民生消費品,讓消費者根本無力還擊」,消基會董事長章樂綺表示。
譬如,食品價格不斷波動,就讓也在榮民總醫院營養部擔任主任、每天要調理全院一萬三千多份飲食的她頭痛極了。面對這種現象,連消基會也沒有抑制的方法,「況且物價波動都是從小店家開始,查不勝查。除非是聯合漲價的行業,消費者可依法到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店家單獨漲價,政府也無計可施。」
面對國內的高物價,消費者只得「自力救濟」。
到國外採購是國人已採行的解決方式之一。但一定要在國內消費的食物、房屋、交通、教育、娛樂等項,就無法靠自行進口解決了。
「進口外國人的生活態度」,主婦聯盟會員王莉嫦建議,高所得國家人工貴,所以當地盛行DIY(自己動手做),凡是剪燙頭髮,添裝傢具、電器,甚至做窗簾、衣服都自己來,也少像我們動輒上館子、招手攔計程車。
理性消費,減少需求
「減少需求」即是一計。一位大學教授本來要請太太上館子吃魚翅,後來發現標價少算了一個零,是一餐「一萬二千元」,而不是「一千二百元」,因而打消了念頭。太太倒也不以為忤:「我在家吃排骨湯,蛋白質不會比較少。」
國內進口化妝品,近年因不敵香港低價競銷,及國人出國採購風氣下而不斷調降也是一例。紛紛出現的量販店和產銷直營的超市,也因價錢公道而受到大家的歡迎。
或者,消費者最應該問的是:是我們選擇生活,還是生活選擇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