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夾紵大士像裂了?!
這個消息在前陣子一經傳出,立刻引起大家的關心。除了心疼國寶受傷,自然也追究起維護的責任。
後經證實:大士像早在當年入宮時,頸上即有裂紋。故宮總算還得清白。
而許多人仍然好奇,厚實的漆器,早年因何脆裂?為何多年來不加修補?「夾紵」又是什麼?
夾紵俗稱「脫胎漆器」,是漆器的一種。
一般雕漆的製作,必以木或金屬為底胎,再層層髹漆、剔雕。夾紵則不同。
所謂「紵」,是「麻」的意思。「夾紵」漆器沒有胎,乃翻模成型,再將生漆與細麻層層相疊填貼,陰乾去模後,修整打磨,髹上所需彩漆,最後用植物油推光即成。
據專家考證及出土實物顯示,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以夾紵法製作之勺、盤、盒、奩等漆器出現。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朝野廣建寺廟,大塑佛像。由於夾紵法很容易用來翻製泥塑佛像,漆像乃時興一時,隋唐更為盛行。
宋元之後,此技仍大量相傳沿襲,文獻上所謂「搏模」、「脫紗」、「脫活」,都指夾紵漆器。
清乾隆年間,福州出現一位名叫沈紹安的夾紵能手,所製器物輕巧精緻、活潑生動,據說當時曾馳名中外。
「金漆夾紵大士像」,是故宮所收藏唯一的一件夾紵漆像,製作頗有沈氏之風,因此被推斷為清代作品。
大士高73公分,重1.2公斤,立於蓮花之上,低眉沉思、寶相莊嚴;下身衣袂還隨風翻飛,線條流暢生動。然仔細端詳,可發現大士頸間,竟有一道裂紋——也就是這條小小縫隙,使它成為「新聞人物」。
故宮科技室主任劉萬航表示,夾紵漆器以漆、麻重疊凝成,比一般漆器更牢固且具韌性,不會因搬移震動而裂開。但漆器最怕乾燥,一經乾縮,就會導致裂紋,故須存藏在濕度較高的環境中。
因此,劉萬航推測金漆大士像的裂痕,恐係當年在大陸時長期置身於乾燥氣候所致。再者,大士像的頸部製作最為纖細,當初製作時為免影響線條之美,所用漆麻可能較少,一旦乾縮,受到來自頭部、胸部厚重的拉力,於是綻裂。
但他強調,台北故宮的漆器展覽室和倉庫,相對濕度維持在65%∼75%之間,不致使裂縫再擴大或加深。
劉萬航並且說,裂縫的修補並不難,可用生漆、灰粉、石膏、細麻等充填,表面再塗上同色化學漆即成。但自古以來,許多收藏家不但保留不補,還將之稱作「斷紋」,並分牛毛斷、亂絲斷、荷花斷……等多種名目。原來專家因著開裂紋路的不同,可據此作為斷代的標準和鑑賞的尺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