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之聲」海外中波電台在自由中國發音,它的播音對象是所有的亞洲人民,目的是希望藉著內容豐富的各種廣播節目,以促進亞洲人民的團結合作與自覺自救,並進而共謀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在所有工作人員共同熱誠努力之下,「亞洲之聲」播音一年已卓然有成,它已能與各地的聽眾朋友充分打成一片,並且播出真正符合聽眾需要的節目。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散居各地的人民,在亞洲之聲所搭起的橋樑上,得到了瞭解與溝通的機會。

「亞洲之聲」的發射台,電力強達六十萬瓦以上。上:華語節目主持人程茵。
給聽眾一個溫馨的夜晚
從去年元旦開始,東南亞地區的居民,在晚間扭開收音機,都可以聽到一個親切悅耳的聲音:
「亞洲之聲的聽眾朋友們,您好!歡迎您收聽今晚的節目,盼望透過輕鬆的歌曲和音樂,與您共渡一個溫馨的夜晚。今晚除了與您一塊兒欣賞樂曲之外,也要和您談談心,話話家常。我們先一塊兒欣賞一段音樂…」
柔和的語調,動聽的音樂,趣味盎然的話題,令人不覺為之吸引。夜晚真就這樣溫馨起來了。
這個已逐漸打入聽眾生活的「亞洲之聲」,是個聯絡亞洲人感情,加強亞洲人友誼的國際服務性電台,目前的廣播目標地區是東南亞。這個地區非常遼闊,為加強廣播收聽效果,因而劃分為東西兩區,分別播出。東區的涵蓋範圍為菲律賓、印尼等地,西區的涵蓋範圍為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節目所使用的語言,也針對各目標區,選定英語、印尼語、泰語、中國國語等四種語言。

印尼語節目主持人張忠春。
針對聽眾們的需要
每天總共播音八個半小時,力求節目內容緊湊充實是第一要務。開播之初,「亞洲之聲」的工作人員經過不斷的討論研究,擬定了四項節目單元:新聞、新聞分析、華語教學和娛樂性節目,每個單元都順應各地區不同的需要而分別處理。
先就新聞來說,新聞要「新」,就必須嚴格要求時效,「亞洲之聲」的新聞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在各地區都駐有記者,每天利用越洋電話,把當地的新聞報回電台。新聞編輯迅速整理後,晚上立即播報。
這些當地當天的重要新聞,是每節新聞的重點,約佔百分之五十。其他的百分之五十有國際要聞、台灣的重要新聞、中國大陸的新聞等。
「華語教學」節目,分成兩個單元,一為「華語基本教學」,一為「中華歷史講話」。
印尼語、泰語和英語節目的對象是當地人民,對華語可說完全陌生,於是從ㄅㄆㄇㄈ基本發音開始教起。華語節目的對象是當地的華僑,他們對華語多半已有相常基礎,因此安排了中華歷史講話,以深入淺出的語句,依朝代順序,對中華歷史文化的演進作有系統的敘述。

華語節目主持人林芸。
中國歌曲響遍異域他鄉
娛樂性節目最受聽眾歡迎,自由中國的國語歌曲和歌星早已風靡了東南亞地區,於是「亞洲之聲」安排了國語歌曲演唱和歌星訪問,讓流行歌曲、校園民歌、民謠小調……等優美的歌聲,每晚縈繞在聽眾的耳旁。此外,也播放中國古典樂曲、當地歌曲、世界名曲等各種旋律,好讓聽眾換換口味。
節目主持人並且準備了精心蒐集的題材,和聽眾們談心,有:幽默小品、勵志文粹、生活小常識、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等,每晚的話題都不相同。在他們輕言細語地婉婉道來之下,整個節目更生色、更豐富起來。聽眾們在聽覺享受之餘,也獲得了精神上之充實。
每星期天,「亞洲之聲」還有更吸引人的娛樂節目:廣播劇、亞洲風光和聽眾俱樂部。
「亞洲風光」介紹東南亞各地的風景名勝,讓去過的人重新回味一番,沒去過的人也神遊一遭。播出以來,聽眾反應很熱烈,不少熱心的聽眾自動提供當地名勝古蹟的資料,歡迎其他聽友前往遊玩,還自願給予招待,擔任導遊。許多聽眾也因此結識,成為知交。

「亞洲之聲」錄製節目的情形,播音室內為華語節目主持人展鵬。
搭起友誼之橋
「聽眾俱樂部」是個完全屬於聽眾的節目,節目主持人為聽眾提供各種不同性質的服務。
最重要的是「尋人」,泰國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每個禮拜天都刊出一整版海外華僑尋覓親友的啟事,各主持人就從中選出幾則與自己廣播地區相關的,在聽眾俱樂部中播出,由此也促成了不少團圓的喜劇。
此外,有許多聽眾想和其他地區的聽眾交朋友,「聽眾俱樂部」是最好的聯繫之橋。主持人會在節目中詳細敘述徵友的內容,為相隔遙遙千里的聽眾牽線。
其他還有解答聽眾來信中各式各樣的問題、播放聽眾們點播的歌曲……,使主持人和聽眾雖無法面對面,卻仍如同一家人般地親切溝通。
雖然「亞洲之聲」才滿一周歲,卻已擁有非常多的聽眾,每個月大約會收到二千封左右的信件,根據國際標準:一封信的背後可代表擁有了三百位聽眾,換算下來,聽眾總人數真是相當可觀。
「亞洲之聲」的發射電波很強,所以不但預定的播音目標地區——東南亞收聽得到,台灣南部、大陸兩廣地區亦能清晰入耳,甚至日本、美國、婆羅乃、非洲的迦納、印度、葡萄牙、紐西蘭、澳洲也常有聽眾來信。

發射台內的控制室,錄好的節目經由這些機器,以強力發射機發射出去。
讀者來信似雪片般飛來
這些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信件,都是同樣的熱情洋溢,他們向節目主持人訴說自己對節目的喜愛、對節目的建議、甚至談談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就像和知心的朋友談天一般。
還有不少越南難民在越南時,一直收聽「亞洲之聲」的廣播,「亞洲之聲」就像是自由地區的一盞明燈,引導著他們。待他們逃出越南,就迫不及待地寫信給神交已久的節目主持人,彷彿是向「亞洲之聲」報平安似的。下面摘錄的這封信,是一位從越南逃出來的華僑蔡國成所寫的,可以代表所有來自越南聽眾的心境:
「……我在本年元月五日開始收聽『亞洲之聲』,記得那天是星期五,晚上無聊得很,便扭開收音機,在播動選台時,忽然一首動聽的歌曲傳了出來,當時我是多麼驚奇。細聽下去,方才知道是『亞洲之聲』這個新電台的節目。從那晚起,我從未間斷過收聽『亞洲之聲』的節目。雖然是遠在南越收聽,但聲音非常清晰,可以從英語節目聽到泰語節目。我一直都希望參加節目,訴說心聲,但因環境不便,無法如願。幸運的是,我現已來到香港,趁著這個機會,向您表達萬分的敬意。透過這封不成文的信,更向『亞洲之聲』表達萬分的愛護與支持。
…………
最後我想請您轉告我在越南藩切的家人,蔡和明全家已平安抵達香港,多謝您!…」
一件小禮物,多少溫暖的情意
有些聽眾還會寄小禮物來,像最近有位菲律賓的聽友,送給每位節目主持人一個小花籃,為怕郵寄途中被壓壞,每個花籃都套上個厚厚的塑膠袋,袋上貼了個小標籤,標籤上工工整整的寫著每位主持人的姓名。禮物雖小,但這份細心和盛情卻使人好感動。
經常有聽友到台灣來,不論是觀光、探親、訪友或辦事,也總不忘去「亞洲之聲」拜訪一下節目主持人。
有了聽眾的鼓勵,「亞洲之聲」的工作人員工作得更起勁了,他們竭盡全力為聽眾朋友提供各方面的服務。
除了開設「聽眾俱樂部」節目外,他們贈送紀念旗、紀念章、中國農民曆、影歌星照片……等紀念品給聽眾;他們為渴望回自由中國升學的華僑聽眾提供申請的途徑和辦法;他們代聽眾朋友選購華語字典、成語故事、台灣觀光指南、唱片……等書籍物品;他們每個月也寄贈一些國內出版的期刊給來信索閱的聽眾;逢年過節時,他們還送些賀年卡之類的小禮物,把自由中國廣播界一份份濃濃的關懷和祝福,寄到每位聽眾的手中。
「亞洲之聲」共有七位節目主持人,泰語一位,印尼語兩位,英語一位,華語三位,都是大專以上的程度。
滿腔的熱誠,充分的準備
泰語和印尼語的三位節目主持人,是當地的僑生,說得一口道地的泰國話和印尼話,讓當地人聽來,特別親切。
不論有沒有經驗,節目主持人都抱著滿腔的熱誠,因為每天播出的時數有限,只有晚上幾個小時,他們就集中精神,在這段時間中,為聽眾做最盡心的服務。大自節目內容的安排,小至廣播稿上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們斟酌再三的心血結晶,雖然很費腦筋,但面對著那麼多熱情感人的聽眾來信,工作對他們來說,就成了莫大的樂事。
「亞洲之聲」的全體工作人員,一致盡其所能,向盡善盡美的目標邁進。東南亞地區的朋友,如果還不曾收聽過這個電台,不妨扭開收音機,轉到中波621千赫,或短波5980千赫,就可以收聽到各種動聽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