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一年國家建設研究會於七月十二日至廿四日在臺北舉行,共有一百九十三位海內外學者專家參加。在當前國家外交面臨新局,國防科技正待自立,工業結構極需轉型之際,國建會集合國內外精英份子,齊聚一堂,共商國是,具有不凡的意義。
今年國建會於七月十二日在台北市僑光堂揭幕,共有一百九十三位海內外學者專家參加。在開幕典禮中,蔣總統經國先生特以書面致詞指出,國建會的意義,一在溝通意見,增進瞭解;二在集思廣益,交換經驗,以期齊心協力,精誠團結,共謀國家建設的進步。
蔣總統在書面致詞中,特地對與會人士冒著溽暑,不辭辛勞,為國家建設殫精竭智,表示敬意與謝忱。他並且期望所有參加國建會的人士,能凝聚整體智慧,一本和衷共濟的精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貢獻己見。

行政院孫院長在歡迎茶會上致詞。(李培徽/楊永山)
集思廣益,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行政院長孫運璿在開幕式中,則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為題致詞,勉勵與會人士群策群力,開創國家的光明前途。
孫院長說:「自從去年國建會舉行以來,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國內外情勢發生了很多變化,而我們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也遭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為瞭解決問題,謀求進步,需匯集各方面的智慧,才能化險阻為坦蕩,化困難為動力。」
他強調,當前我們國家的發展,正面臨一個轉型期,不論經濟方面的工業升級,社會方面的價值標準,乃至政治方面的功能運作,都在變動調整。表面上看起來,處處是問題;但如果能深入一層看,則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問題是轉型期間無可避免的現象。只要我們咬緊牙關,樂觀奮鬥,必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孫院長說明今年國建會的分組,係根據當前國家發展的重點而定,並就經濟、科技、文教、政治外交,提出他對當前問題的看法。

蔣總統經國先生接見與會各組領隊與副領隊。(李培徽/楊永山)
經濟、科技發展皆面臨轉型期
經濟方面,為瞭解決當前我國在經濟方面所發生的一些困難,政府已經採取若干紓解工商困難和促進投資意願的措施。但由於一方面適逢國內經濟轉型階段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我們的經濟迄今尚未有復甦跡象。在探討現階段經濟建設的任務與作法時,希望理論與實務兼顧,治標與治本並重,使我們的國家能在七十年代進入開發國家之列。
科技方面的關鍵,在於能否由生根而升段,使我們能早日趕上工業化國家。今年年初,我們召開第二次全國科技會議,現已根據會議的結論和建議,修正科技發展方案。當前我們在科技發展方面的主要課題是,如何發展精密和策略性工業,來支援國防工業和促進一般工業的升級;如何擴大推行農業機械化和企業化;如何加強規畫國內水資源及土地資源利用;以及汙染的防治與生態的保護等。
文教方面,政府為了加強文化建設,已於去年底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今後的問題是如何將此項工作落實。孫院長認為,人才為國家建設的根本,人才的培育,又取決於教育制度和教育內涵。七十年代的教育重點,就是要培養各類的人才。因此,如何改進當前教育制度與充實教育內涵;如何使在職人員有更多進修機會;如何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不致忽略精神與文化生活等問題,都需要結合大家的智慧,深入探討。

孫院長伉儷在歡迎晚宴上,和與會人士握手寒喧。(李培徽/楊永山)
擴大政治參與,增進對外關係
政治外交方面,我們向來堅守民主法治的大方向,不論處境如何艱難,政府總是不斷設法擴大政治參與的層面與功能:從去年七月一日開始實施國家賠償法;自去年十一月起一連串舉辦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長等地方公職人員的選舉;最近政府又修正了刑事訴訟法,准許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期間,聘請辯護人,凡此都可以證明政府厲行民主憲政的決心。
在對外關係方面,為了突破中共孤立我們的陰謀,我們必須以現有的成就為基礎,發展與世界各友好國家之間的關係。至於其間所牽涉的國際法及國際政治各項問題該如何解決,需從觀念的突破,達成增進我國對外關係的目的。
開幕典禮過後,即展開一連串的活動。這次國建會和往年相同,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聽取政府各重要部會首長的報告,包括:外交、內政、財經、金融、軍事與大陸敵情。第二階段是參觀訪問,對象包括:中船、中鋼、中正預校、台中港、台灣省政府、手工業陳列館及社區建設。這兩個階段的活動,是讓與會人員,尤其是海外人士,能對政府的施政建設有概括的瞭解。
第三階段則是分組討論。本次國建會,雖只分了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經濟與科技四組,但在實際研討時,做了更細的分工,例如科技組,針對當前的迫切需要,細分為精密工業、生產自動化、水資源保育、農業科技和毒性物質汙染管制五個專案小組,使研討更能深入。

院長在歡迎茶會上與學人眷屬、子女親切地問聊。(李培徽/楊永山)
戒嚴法存廢問題,再度引起討論
在政治外交組中,戒嚴法的存廢問題,再度引起熱列的討論。有學人建議政府製定單行法取代戒嚴法,以免由於我國「長期實施戒嚴」,使政府背上不民主的「黑鍋」,有損國家形象。
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法教授丘宏達指出,戒嚴是一個危難救急的管制辦法,雖然國外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政府實施的戒嚴法並未徹底執行,但仍然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其他徹底實施戒嚴國家的情形,這對中華民國而言,顯然很不公平。因此他建議政府,制訂「非常時期維護人民安全暫行辦法」,以取代現行的戒嚴法。
如何建立國內外溝通管道,也是政治外交組的討論要點。部份學人指出,海外的僑胞,多半是胸襟開闊,不盲從權威,也不肆意排除異己。他們樂於接受不同的訊息,而且能將這些訊息加以分析、判斷,融會貫通,整合成自己的信仰體系。因此,政府為了爭取僑胞,達到四海歸心的目的,就必須發揮「有容乃大」的精神,表現出「不是敵人,便是同志」的寬容態度,才能有效建立海內外的溝通管道。
國建會各組經過二星期的參觀與研討,於七月廿四日閉幕,由總領隊李政義提出總結報告。他說:
「在政治外交方面,我們絕不變更基本國策,自立自強遠比爭取他人同情重要。就經濟而言,今後盼能集中人力、財力與物力,突破工業升段的瓶頸。在文化教育方面,由於中共的摧殘,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已面臨中斷的危機,仍盼政府在保存固有文化方面更加努力。就科技而言,今後不論工商企業或國防建設的成敗興衰,都取決於科技的成長速度,今後應加強結合海內外學者,全力發展尖端科技。」

國建會人士參觀中鋼、中船及台中港。(李培徽/楊永山)
七十年代,是我們脫胎換骨的時代
行政院孫院長在閉幕式中,以「為全中國建立一個自由、公平、合理的社會」為題致詞。他表示,如果中共真願為中華民族的前途著想,就應該早日放棄「四個堅持」,接受中華民國的憲法,做到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倫理化,則中國的統一指日可待。
孫院長指出,展望民國七十年代,將是我們脫胎換骨,進入國家高度現代化的時代。他並提出四點有關國家建設的願望:善用人才資產、開拓對外關係、建立樞紐地位、發揚儒家文化。
今年的國建會已是第十二次。回溯國建會當初創始的目的,是要使知識份子,尤其是來自海外的學者專家,能夠增加對國事的瞭解,加強溝通,並提供意見。而早期的幾次國建會,也確能發揮這一功能,與會人員發抒的言論、提供的建議,都令人有新鮮和突出之感。政府對國建會提出的意見,一向極為重視,採納施行的比率很高,因此有人認為國建會的角色和國會似有衝突之處。

國建會人士參觀中鋼、中船及台中港。(李培徽/楊永山)
避免流於形式,各界提出意見
今年國建會籌備會秘書長瞿韶華在會前特別強調,國建會的角色絕對異於國會。行政院對立法院的決議事項一定要百分之百支持和執行,但對每年國建會的建議事項則列為重要參考。
由於國建會召開初期,效果宏大,於是相沿成習,成為政府每年定期舉行的重大活動。但因會議行之有年,近年來討論的多半是老話題,缺乏新議。各界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惟恐國建會流於形式,也紛紛提出改進意見。
例如,人選應更慎重,儘量避免重覆;舉行頻率過高,最好能改為兩年召開一次;海外學者對國內現況隔閡,人選最好及早決定,寄送的資料務必齊全,讓與會者至少有一年時間準備;分組討論發言時間太短,與會者難以暢所欲言,因此討論形式應再求改進;為了避免討論內容過於浮泛,應針對當前需要,訂出專案討論題目;擴大人選範圍,除了專家學者之外,也邀請各行業人士參加,以瞭解其他階層人士的想法等。
國建會是一個具有加強溝通、增進瞭解、提供建言等多重功能的活動,如何不損及基本目的,又能加強國建會的建言功能,無疑是主辦單位今後面臨的挑戰。

國建會人士參觀中鋼、中船及台中港。(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