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跨年時分,有一群人是這樣過的:台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帶領九名長庚醫護人員,千里迢迢從冬季的台灣,飛到燠熱的越南,替越南唇顎裂小朋友免費開刀義診;九人小組自費、請假、放棄和家人一起跨年度假的機會,只為了送給越南貧苦的病童們一份新年禮物──一張新的臉蛋、一個新的人生。
這已經是台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第四度造訪越南義診了,在越南留下的好名聲,從此行一踏進越南胡志明市機場就能深刻感受。
台灣醫療團受到越南胡志明市「半官方」人士的禮遇,在機場不但擁有免檢查行李的快速通關禮遇,更進入國賓才能進入的機場貴賓室接受接待。說是「半官方」人士的禮遇,主因是越南和台灣沒有邦交,自從越戰之後,越南目前仍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上相當程度需顧及中國大陸。但台灣醫療團多年來的付出,實際造福了越南上百位唇顎裂病童,深得越南民心,且台灣醫療團代表的「民間」身分,讓越南「半官方」人士得以大方出面接待、表達謝意。
出面接待台灣醫療團的是胡志明市政界重量級人物:越南前胡志明市市長阮永業,他也是越戰英雄,從胡志明市市長一職卸任後,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創辦「胡志明市清貧病人輔助會」,募集國內外資源,幫助越南清貧的唇顎裂病童、盲眼病人、燒燙傷病人、畸形兒等,多年來已累積可觀成果。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已到越南整形義診四次,每一次雖只有短短一星期,都會為三、四十名唇顎裂兒童整形。越南的唇顎裂小朋友之多,讓人難以想像。每一趟越南義診均親身參與的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洪凱風表示,越南唇顎裂的發生率約五百分之一,比台灣早年約六百分之一的發生率還要高出許多。
除了唇顎裂的發生率高,越南顱顏畸形兒的出生率也頗驚人,臨床經驗認為,這和當年越戰遭受生化攻擊,導致環境污染,以及因為貧窮,懷孕母親多半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
又見阿福
還記得四年多前曾到台灣整形的「阿福」嗎?「阿福」就是一個嚴重的多重顱顏畸形兒,當年約兩歲的阿福,因為腦膜膨出、顱顏畸形,雙眼異常分開、沒有鼻樑,外型駭人。當時,中華至善服務協會把阿福帶回台灣,接受長庚醫院顱顏中心免費整形後,總算讓阿福有了一張比較好看的臉龐。
小阿福現在快六歲了,雖然外形不再嚴重畸形,但他仍然看不到、沒有聽力、不會說話,一天只能坐起來三十分鐘,其餘時間身體都是癱軟著。
聽到「台灣醫師」又來越南了,阿福的母親滿懷期待,抱著兒子,千里迢迢從越南中部鄉下,趕來南部的胡志明市,希望「台灣醫師」能再為兒子進行唇顎裂整形,好讓阿福從此能開口說話。
洪凱風仔細診斷阿福後,卻輕輕搖了搖頭,他說,阿福再進步的空間已極為有限,因為他的腦膜膨出壓迫腦組織,已嚴重損害智力,再開刀也幫不了忙了。阿福的母親聽到翻譯的話後,滿懷期待的表情立刻黯然下來,但雙手仍緊緊抱著阿福,黝黑瘦削的臉龐上一條條皺紋,彷彿照顧阿福留下的辛苦痕跡,「阿福很難再進步了」,這話對阿福母親的打擊,讓旁人看了都感到不忍。
更讓人不忍的是,像阿福這樣遭受戰爭後遺症侵襲的孩子,在越南中部還有更多。十年越戰,美國投下約七千五百噸枯木劑,深入越南土壤,最終造成一個又一個的嚴重畸形兒,特別是受到攻擊最嚴重的中越地區,光是廣治省,戰後就有六千個畸形兒出生。加上當年埋下的無數地雷,至今仍不斷有越南兒童受害,估計全越南有近七十六萬名殘障兒童等待手術與照顧。
醫療團抵達越南當天,為搶時間義診,下午立刻「開張」,經過先前聯繫,胡志明市顱顏中心醫院早就廣發消息,已有五、六十位唇顎裂病童,被心焦又期待的爸媽抱著來候診。
因陋就簡,發揮愛心
看到現場長長的等待人潮讓人驚訝,而映入眼簾的病童,有的整個上唇都不見了,僅露出兩顆門牙;有的是「半邊小臉症」,一位可愛的小女生手上還抱著洋娃娃,但她的嘴歪向一邊、眼睛一大一小。八個月大的阮文皇小弟弟,有一對大眼睛和白嫩的皮膚,但一出生就是嚴重的雙側唇顎裂,整個上唇翻起來、門牙完全翹在唇外,爸媽從不敢抱他出門。擔任三輪車夫的阮爸爸一天僅能賺五十到八十元台幣的工資,但在越南進行唇顎裂矯正術,需要約二十二萬台幣,對他根本是個天文數字。
二十五歲的武文放,則從上唇中間裂開,突兀的翻出一顆大門牙,從小因為怕出門被嘲笑,所以家裡六個兄弟姊妹都上過學,唯獨他失學。嚴重唇顎裂讓他發音不清,難以和人溝通,他一直默默勤奮做個水泥工,期待有朝一日存夠錢,能動整形手術;可是,在越南,這樣的心願還很遙遠。
戰爭留給越南的不只是無數的畸形兒,更讓越南的經濟大大倒退,目前越南全國平均國民年所得只有六百美金,不到台灣的十分之一。國家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和醫療人員,為這麼多患者治療。
以醫院為例,空調是台灣醫院的基本配備,但在盛夏溫度可能飆到攝氏四十度的越南,連醫院都沒有冷氣,十二個病人擠一間房,甚至常有兩個病人共用一張病床的窘況;至於病人家屬,只能隨地鋪張草蓆席地而睡。
「這種病房根本不適合養病!」參與義診的高雄長庚醫院麻醉護士陳敏慧心疼越南病人的住院環境。越南開刀房中也還無法具備監控病人的心電圖、血氧監測器等儀器,林口長庚醫院麻醉科醫師高宜娟說,這種條件之下,無法預防病人心律不整等突發狀況,為了確保義診開刀品質,台灣醫療團到越南出診,向來自備心電圖等儀器。
義診推手
越南首都雖然在北部的河內市,但南部的胡志明市才是越南經濟最繁榮的城市,人潮車潮在街上流動,有點像三、四十年前的台北市,滿街都是摩托車以及車輛揚起的飛塵風沙。許多路邊攤小吃,矮矮的桌椅,賣著越南河粉、法國麵包三明治、冰咖啡。越南曾是法國殖民地,建築、飲食等深受法國影響,胡志明市有幾條筆直的馬路,兩旁林立著高大的梧桐樹,贏得「小巴黎」之稱。
對胡志明市如數家珍的,要推林口長庚醫院洪凱風醫師了。走在胡志明市街頭,洪凱風簡直比「地陪」還要熟門熟路,因為洪凱風是越南義診團的「推手」,每次義診一定隨行。
從十年前到美國受訓,參與了中南美洲義診之後,洪凱風回到台灣,就一心想找義診的機會。五年前,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介紹下,首度出國進行評估醫療援外的計劃,第一站就來到越南。此後,洪凱風每年都自費到越南幫小朋友開刀,甚至還掏腰包贊助護理人員的出國經費。高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黃慧芬,也是每一次越南義診都不缺席的成員。
問他們為什麼願意放棄寶貴的休假,到酷熱的越南,一頭鑽進開刀房繼續工作?答案,就在病人對醫師手舞足蹈、笑容滿面的肢體語言中。
手術後的第二天,黃慧芬去巡房,一個病童的母親,拿出小孩術前的照片,擺在孩子手術後的臉旁,想要對醫師表達她的興奮、激動和感謝,因為語言不通,家長誇張的比手劃腳,只想表達「看,我的孩子變可愛了!謝謝你們!」此時,已經不需要語言。「這種感覺,比再多物質的收獲都值得,」黃慧芬笑著說。
台灣醫護人員的愛心充沛,由於想要出國幫忙義診的長庚護士不斷增加,如今,出國義診還得報名抽籤,可以說競爭激烈。
台商默默付出
民國八十七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跨出國際援助的第一步,至今足跡已遍及四個國家,幫助六百多名貧窮病童矯治唇顎裂,而這一切,最初的幕後牽線人,竟是可敬的台商冼文舉。
六年前,久居越南經商的冼文舉,在越南華文報上看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報導,平日就對越南有許多唇顎裂病童耿耿於懷的他心想,越南多數家庭負擔不起龐大的醫療費用,整形技術也不如台灣,不如邀請羅慧夫基金會到越南義診。
滿腔熱心的他特別回台拜訪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卻被潑了一盆冷水,王金英告訴他,因為當時台灣社會對慈善機構必須「專款專用」的討論正熾,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經費捐助人並未註明援外專款,使用時必須謹慎。「騙肖仔!」聽了這話,冼文舉情急下連禮貌也顧不了,開口就與王金英爭辯:「愛心應該用在需要的地方,為什麼要有地區限制?何況出國義診不僅幫助貧窮病童,不也是很好的國民外交?」王金英雖贊同他的理念,但當下無法承諾,冼文舉只得敗興而返。
沒想到回越南沒幾個月,王金英就聯絡冼文舉,表示基金會決定先赴越南考察,進行評估義診計劃,冼文舉為此興奮不已。為了讓基金會知道自己對此事的重視,他動用人脈,請出越南「清寒病人輔助會」創辦人兼主席、前胡志明市市長阮永業,及前共黨總書記阮文靈的夫人等越國重要人士親自接待,安排到醫院參觀,終於促成了義診。
幾年下來,每回基金會赴越南義診,都是冼文舉居中聯繫,安排義診團的食宿、交通、翻譯,常常連自己的鋼鐵工廠、餐廳生意都顧不得,陪著四處跑。冼文舉自己行善不夠,還把許多台商友人也拉進來,比如這一回醫療團到越南義診,代工鞋類的寶成集團就贊助每名病童五十萬越幣(約台幣一千一百元)醫藥費;東佳企業則提供患者交通費每人三十萬越幣(約台幣六百六十元)。冼文舉說,這些錢對台商來說或許不是大數目,但能造福那麼多人,又可提升台商在越南的形象,實是一舉兩得。
愛心傳播,無遠弗屆
自民國八十七年三月首次越南義診以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累計已有十九次國外行,包括越南四次,也到過柬埔寨八次、菲律賓七次、中國大陸一次,總計六百多名病童因而重拾笑靨。
「但治標之外還要治本,」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表示,他們希望達成醫療援助的最終目標:「給他魚,也教他釣魚」,希望受援地區的醫師也都能學會一流的整形矯正技術,不用再依靠外援。因此基金會每到一處,都會尋找有長期合作意願的醫院,除了帶台灣醫護人員前來進行手術、傳承醫療技術之外,也出資讓當地醫護人員到台灣進修。
這些年來,已有二十名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國的外科、麻醉科醫師及護士來台接受培訓;而菲律賓的種子醫師,更在去年四月獨力在民答那娥成立一所專門的顱顏中心,為自己同胞醫療。
王金英說,這項國際計畫的更大願景,希望在十年內輔導受援國家成立五十個顱顏中心,並期待這個良善的循環能有如燭火點燃,一支接一支亮起,在十年、二十年後,這些國家不僅能自己站起來,更有餘力協助其他國家的病童,把從台灣開始的愛心,傳播出去。
p.16
「唇顎裂手術只要一個小時,但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以這樣的廣告,號召更多的台灣人捐款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唇顎裂孩童重建人生。(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o,19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發起人羅慧夫醫師來自美國,卻終身奉獻於異鄉台灣,他如傳教士般的精神,啟發了台灣人的醫療外援情懷。(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p.20
接受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手術的柬埔寨小朋友曾新興(左一),原本極為害羞,現在卻每天開心上學去。他告訴鄰居:「神仙在我昏迷的時候將我的嘴唇補好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