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企業最近兵分二路。
有人汲汲將產業、家人移往國外,誓言永不回來;有人卻開始拿出大筆的錢,贊助一些和他們完全不同的族類——藝術家。

華新麗華電線電纜公司對畫家楊恩生提供贊助,完成一百幅台灣鳥類畫作。(楊文卿)
他們各自為了什麼?
「練了十個月,就是要解散,也要好好表演幾場,讓觀眾肯定我們的成果」,二年前,藝術家合唱團團長郭孟雍,在台北市龍江路一間借來練唱的小教堂裡,對團員這麼打氣道。
其實,這時候最需要打氣的人是他自己。由文化大學留職,公費到巴黎修完聲樂與合唱指揮,郭孟雍一心在回國後籌組一個第一流的合唱團。鑑於過去許多業餘合唱團因為沒付團員固定車馬費,平時練唱抓不齊人,以致演唱水準始終無法提升的情形,他決定自掏腰包,每個月發給每位團員一千元。車資雖然微薄,但四十個團員,十個月下來,也使他私囊為之一空,再也無法維持。

畫展當天,董事長焦佑鈞(右一)親赴現場參觀。(楊文卿)
一個幸運的例子
就在這時候,一位一向關愛這個合唱團的聲樂界老前輩,帶了幾個陌生人來聽練唱。經過介紹,郭孟雍才知道他們是保力達公司的高級主管,其中一位還是身為老闆的陳傳黃。
原來,這位老前輩聽說了藝術家合唱團的困境,又恰知陳傳黃有心贊助藝術活動,便為他們居中牽線。只是誰也沒想到陳傳黃開出的條件竟如此優渥:一年提供新台幣八百萬元、六名專職行政人員,在保力達公司設立音樂文化部,並成立「保力達藝術家合唱團」。由郭孟雍擔任團長兼音樂總監,支領保力達公司經理級薪水;正式團員比照國內待遇最好的聯合實驗樂團,每月支領四千至六千元車馬費;陳傳黃更提供一幢位於安和路、六十餘坪的屋子,做為音樂文化部與合唱團固定辦公、研究及練唱的場所。
陳傳黃表示,有關合唱團的音樂策劃、行政事務,由音樂文化部自己全權處理,公司其他單位及他本人均不干涉。他只有一個要求——保力達合唱團要成為國內最好的合唱團。
「這些條件,在半個小時內就敲定了。我在開車回家的路上,還一直無法相信這個事實」,郭孟雍回憶起這段經過,胖胖的臉龐仍流露著難以置信的神氣。
保力達藝術家合唱團也的確不負陳傳黃期望,不但在國內的演唱會入場券場場銷售一空,赴日參加國際合唱大賽,還捧回一座銀牌獎。由於團務穩定、團譽蒸蒸日上,前陣子招考無固定車馬費的榮譽團員時,竟一下子招收到八十幾名。

第二代企業家本身雅好藝術,使企業贊助藝術的風氣更加興盛。圖為遠東紡織公司總經理徐旭東。(楊文卿)
企業贊助蔚然成風
說起保力達藝術家合唱團的例子,許多藝術工作者都表示,郭孟雍能遇「貴人相助」實在幸運。其實對最近報章媒體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郭孟雍並不是唯一的幸運兒。國內已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大力贊助藝術文化活動。
例如今年九月間,台北花旗銀行出資新台幣六百萬元,贊助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於亞洲巡迴公演時來台演出;長榮海運除贊助成明合唱團,還設立「張榮發基金音樂助學金」,獎掖優秀音樂人才出國深造;新光企業成立文教基金會,每年將以數千萬元支持藝文活動,並在接收國泰信託美術館之外,計畫建立一座國際級的專業音樂廳;奇美企業成立的奇美文化基金會,去年便捐出三億元贊助藝文活動,包括成立一座藝術資料館、獎助藝文人才,今年更打算搜購世界名琴,提供無能力購置好琴的演奏者申請使用。
除了表演藝術,在靜態藝術方面,華新麗華電線電纜公司每月贊助畫家楊恩生固定生活費及作畫所需,四年內換回一百張台灣珍禽的畫作。類似的例子還有多位企業家發起成立的「優秀藝術家創作基金」,每月各提供五萬元給二名新生代優秀畫家,使他們在生活無虞下全力創作,二年後回收畫作,由基金會舉辦畫展。
此外,像益華文教基金會贊助魔奇兒童劇團;中國信託贊助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門票收入悉數捐給樹仁殘障福利基金會;海尼根啤酒贊助夏門攝影藝廊舉辦攝影展等,也都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財力雄厚的金融機構,是最可能對藝術團體提供贊助的企業之一。(楊文卿)
同行贊助如收紅、白帖
在資訊時代,似乎一切見報為憑;但過去並非完全沒有企業贊助藝術活動。
「現在感覺上大家很熱衷,其實早在十年前我開始辦國際藝術節時,就有很多企業支持了」,新象活動推展中心主持人許博允攤開第二屆國際藝術節節目單最後的感謝欄,數一數,列名的廠商竟有卅八家。
不過和現在的贊助型態相比,仍可看出許多不同處。
「以往廠商贊助的金額較小,很少由一家企業全力贊助某一個表演團體;此外,同行贊助的比較多,像功學社、雙燕樂器,對於相關的表演活動就像收到紅、白帖子一樣,多少會包一點」,許博允分析。
過去支持藝文活動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國泰企業贊助指揮家郭美貞成立的台北愛樂交響樂團。但由於郭美貞以全然藝術家的個性來經營樂團,行政、財務、人事無法企業化運作,造成合作的失敗,也導致許多企業與藝術工作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企業與藝術結合的美談,因而沉寂了許多年。
「國內過去合作成功的例子太少,大家都不懂得該遵循什麼遊戲規則」,曾任雲門舞集公共關係多年,現為奧美公關公司經理的傅本君指出,了解彼此的期許與立場非常重要。

從民國六十九年開始舉辦國際藝術節,許博允可算是國內藝術經紀界的元老。(楊文卿)
又是期待,又怕受傷害
過去企業多希望贊助藝術能直接促進銷售,就像國內曾有企業願意支持雲門舞集,但條件之一是要雲門為該公司拍一支廣告片。
「這好像要藝術家『賣身』,他們怎麼會答應呢?」傅本君表示,企業如果是想促進銷售,應直接打商品廣告;贊助藝術活動只能提升企業形象,而且是長期性投資,無法立竿見影。但若企業家觀念不清,常會讓藝術家不敢接受企業贊助,不知道後面要相對付出什麼。
同樣的,藝術家也常因不善財務管理,不了解企業本質,而使贊助企業深感困擾。
現任國家二廳院規劃組組長的打擊樂家朱宗慶便舉例,有一名學表演的在學學生,向一家企業尋求五千元的演出贊助,企業負責人要求先看企劃案,結果等了很久,那名學生都沒再上門。老闆覺得很奇怪,便打電話到學校去問。原來那名學生因不滿要個五千元都那麼麻煩,索性放棄了。
「藝術家可能沒想到,企業的盈餘是屬於股東的,我們所花的每一塊錢,都要能向股東明白交待」,台北花旗銀行公關經理朱慧芳解釋,為了這個原因,台北分行必須在紐約愛樂來台演出後,把厚厚一本報告送回紐約花旗總部。
「企業贊助文化活動是『美意』,不是『責任』」,傅本君認為藝術家在接受贊助時,不應該嫌人家小氣,「這家公司如果純利是百分之五,拿出三百萬,是要多做六千萬元生意的」,她按著電子計算機表示。

從民國六十九年開始舉辦國際藝術節,許博允可算是國內藝術經紀界的元老。(楊文卿)
先兵後禮才能合作愉快?
正由於企業、藝術這兩種屬性完全不同的團體間,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過去中、外都有許多不歡而散的例子。不過國外合作案子多了,多少摸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
像紐約愛樂與花旗銀行自十年前合作以來,一直由花旗提供樂團三分之一經費,贊助紐約愛樂到海外巡迴演出,花旗則有權購買音樂會三分之一門票,送給當地往來的重要客戶。但若要錄音、錄影,則需另外付費。
「我們的合作方式在合約中早就規定得明明白白,所以這次在ICRT、中廣和華視轉播,要付多少錢,我是很商業化地和他們一項一項談」,留著齊耳短髮,清純得像剛出校門的朱慧芳微微地笑著表示,「在這情況下,才能很愉快地合作。」
花旗銀行這次帶給國人的,不只是紐約愛樂在祖賓梅塔指揮下的迷人樂音、企業與藝術合作的成功模式,還有國內媒體在花旗專業化的公關攻勢下,將企業與藝術結合炒熱起來的話題。

花旗銀行贊助紐約愛樂來台演出,同時以專業化的公關攻勢,造成輿論界的熱門話題。(花旗銀行提供)(花旗銀行提供)
贊助藝術是最佳公關話題
據了解,為了有助企業形象的塑造,負責花旗銀行公關業務的精英公關公司充分運用媒體力量,將花旗贊助紐約愛樂的各種消息廣為披露。結果,不但花旗銀行這陣子贏得了約一百五十篇的報導,遠超過主辦者——國家音樂廳的風頭,其他企業贊助藝術文化活動的消息,也成為最近報上最熱門的新聞話題。
「過去企業大多『默默行善』,現在贊助藝術活動,其實有許多錢是花在自己的企業形象上」,許博允「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地表示:「這也不為過啦!你不讓他這麼做,他就興趣缺缺了。」
由於贊助藝術活動比一般企業行為具有「新聞價值」,容易得到媒體的重視和報導,許多企業已將這方面活動視為公共關係的一部分,交由公關公司代覓適合的贊助對象。目前,奧美、精英、聯太等公關公司,都有為客戶從事這方面的服務。

花旗銀行贊助紐約愛樂來台演出,同時以專業化的公關攻勢,造成輿論界的熱門話題。(花旗銀行提供)(花旗銀行提供)
富三代才懂得吃飯穿衣
受媒體影響,是企業開始熱衷贊助藝文活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許多大企業第二代接班人自發性的興趣,更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第一代企業家,大多刻苦出身,沒有很高的學歷,而以超乎常人的能力與見識,打下企業的一片江山。
「老一輩胼手胝足地創業,對藝術的了解也不深,要他們付出這些經費,難免會有比較多的考慮」,傳大藝術事業公司負責人周敦仁指出。
但第二代就不同了。像台塑企業的王文洋,被父親王永慶送到英國留學十餘年;新光企業、台灣松下企業的第二代,則留美、留日的都有。
「這些國家都是文化、藝術氣息最濃厚的地方,長期感受,自然培養出對音樂、藝術的愛好」,許博允表示,當年吳火獅很愛護他,也「理智地」知道,文化藝術活動是上流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每當他登門求助時,吳火獅都會贊助一些。現在第二代,則是積極地和新象一起策劃藝術活動。
「到了第三代,可能懂得比我還精了」,許博允認為,社會這樣是正常的進步,「急也是急不來的。」

傳統的表演藝術最易受到企業界的青睞。(本刊資料)(楊文卿)
藝術家棄守象牙塔?
企業界第二代已開始向藝術跨前一步,同樣的,也有愈來愈多藝術工作者開始重視藝術管理、培養行政人才,為表演團體企業化而努力。
朱宗慶、郭孟雍就是二個很好的例子。
由於朱宗慶有意將他帶領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幾年內變成職業性樂團,他已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文教基金會,尋求外界贊助,期在高票房之外,還有別的財源來增加樂團設備、做相關研究。
對於行政人員的培養,他認為「要與訓練團員一樣盡心」,因為安排演出事宜、做宣傳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一般藝術傾向強的人,更需要能幹的行政人員來打點一切。但國內,常常是藝術、行政一身包,管得最累的時候,也就是上台表演的時候。
「我在想,如果雲門、蘭陵那麼優秀的表演團體都會停,誰敢說其他的團以後會怎麼樣?」朱宗慶說了一件很不「藝術」的事:「我最近請了一家企管顧問公司,希望他們診斷一下我們基金會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或許正因為朱宗慶這種做法,才使得他的贊助者「很奇怪地一年比一年給得多」吧!

得到保力達公司的全力支持,保力達藝術家合唱團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安心練唱了。(楊文卿)
藝術也能回饋企業
郭孟雍的一些做法也常為友朋所不解。就像當時將合唱團帶入保力達公司成立音樂文化部,大家雖然羨慕他的財源無虞,卻不贊成合唱團冠上「保力達」三個字。
「他們認為太商業氣了」,郭孟雍表示,當時不但朋友不贊成,連報社記者都告訴他:我不管你合唱團現在叫什麼名字,我發稿時,還是只稱呼你們為「藝術家合唱團」。
「這情形,一直到我們演唱會的票房證明『保力達』三個字無害,才漸有改善」,郭孟雍認為他並沒有犧牲什麼,就像韓國大宇企業贊助成立的合唱團,也叫大宇合唱團一樣。
「企業贊助藝術,一開始企業會問:你能為我做些什麼?藝術必須想:我能為你做些什麼?這樣才能共同出發」,郭孟雍指出,經過一年的合作,保力達藝術家合唱團拿出無愧的成績,企業已開始改問:我能為你們做什麼?「這時候,就是提出我們理想的時候了。」
其實郭孟雍的理想,是怎麼讓合唱團早日「斷奶」,甚至開始回饋企業。他希望在致力合唱團職業化、國際化的同時,開始將音樂文化部改組為公司,發展音樂相關事業。例如從事兒童音樂推廣教育、出版唱片、音樂帶等。日後合唱團的一切費用,都可由這個公司自給自足。
「這方面國內沒有先例可供參考,所以我們開始研究一般企業成功的例子」,郭孟雍深具信心地表示:「這是我們未來一定要走的路。」

朱宗慶以企業化方式經營基金會,使贊助人的美意得到最佳運用。(楊文卿)
出走之外,還有別的選擇
不知是湊巧,還是觀察過「社會脈動」,最近行政院文建會主任委員郭為藩,也對國內排名一千大企業的負責人發出一封公開信,希望企業界大力贊助藝術文化活動。
信中指出,國內企業為台灣創造了傲人的經濟奇蹟,但因文化建設相對落後,社會上產生了許多後遺症,因此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再創「文化奇蹟」。
此外,郭主委也提到,現在工商社會已由品管的時代,進入「品味」的時代,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自然不能生產出有品味的商品。他同時舉了一些現已拿出行動的企業為例,來豉勵其他業者。最後,更附上文建會最近訂定、包含免稅優惠的「工商企業贊助藝文專業團體獎勵要點」。
這封信的內容,可說「曉之以利、誘之以利」,「無所不用其極」;加上從沒有內閣官員對民間發過這樣的信,果然造成轟動。
「工商時報從沒登過文建會新聞,這次特別大幅報導;商業週刊也是」,文建會科長尹章中笑稱,這也算是文化與企業結合的一例。
最近國內治安問題嚴重惡化,尤其是企業界,常被搶劫、勒索,治安問題已漸和環保、勞工問題並列,成為企業家投資的最大阻礙。
「這時候,政府要防堵、疏導雙管齊下才行」,尹章中表示,嚴格取締槍枝、彈藥,拘捕不法分子,是必要的防堵措施;運用文化、藝術的力量移風易俗,使社會風氣安詳、淨化,則是治本的疏導之法。企業若能在這件事上,盡一己之力,最後受益的不只是社會,還有自己。
「企業移民出走之外,還有別的選擇,不是嗎?!」尹章中說。

企業贊助藝術,能使票價普級化、精緻藝術更上層樓,得福的,是整體社會。(楊文卿)
打算長久經營,重視企業形象
或許正如傅本君所言,國外有許多公司具有百年歷史,才會為企業形象、企業的社會責任,大力贊助藝術活動;台灣企業過去一直在衝的階段,恐怕無心、也無力這麼做。
但今天,台灣追求的不再是奇蹟式的經濟成長,而是永續的經營理念,企業與藝術「牽手」之路,似乎愈來愈寬了。

以「慾望城國」一炮而紅的當代傳奇劇場,最近受邀赴國外做職業演出,卻因旅費問題,仍待企業界贊助方能成行。(本刊資料)(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