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金鼎獎角逐的一百廿五家雜誌中,三家雜誌脫穎而出,奪得優良雜誌獎,它們分別是天下雜誌、時報雜誌和藝術家雜誌。由本文的報導,讀者不難發現,這三本雜誌的得獎,絕非偶然。
在編輯方面,走平實、深入、客觀的路線,不譁眾取寵;在業務方面,講求企業化經營,發行、廣告與編輯並重。一年半來,由訂戶、廣告量日增,及同時獲得優良雜誌、雜誌主編兩項金鼎獎看來,已初步證明天下雜誌創刊方向的正確。

天下總編輯殷允芃,是雜誌主編金鼎獎得主。(李影)
一本深入淺出的經濟雜誌
「天下」是由經濟學者高希均、前華爾街日報記者殷允芃及國內雜誌界資深編輯王力行所共同創辦的。他們有感於臺灣灣有目前的繁榮進步,主要歸功於經濟的不斷成長;然而儘管經濟對我國非常重要,但一般人仍多缺乏正確的現代經濟常識。
舉例來說,有些人受到中國傳統輕商觀念的影響,總認為經濟是市儈、俗氣的,而存有排斥的心理;再加上國內經濟教育尚不普及,使得多數人對經濟仍存有小本經營的觀念,以為只要勤快便能致富,多少減低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
他們三人有鑑於此,深覺國人須要接受更多的經濟知識,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辦一本雜誌。國內雖不乏經濟方面的刊物,但在文字上多半流於艱澀枯燥,一般人很難瞭解與接受。他們於是決心辦一本「人人都看得懂」的經濟專業雜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客觀、詳實地探討、報導和分析經濟問題。
經濟問題錯綜複雜,但在天下「淺白易懂」的寫作原則下,許多嚴肅乏味的題材,經過編輯用心處理,都具可讀性。發行人兼總編輯殷允芃說:「舉例而言,在第十期我們大膽選了令人望而生畏、但對臺灣灣未來發展極重要的『工業自動化』為封面專題。二位年輕編輯寫出『揮起自動化的魔棒——讓聰明的機器替人做工』的生動報導,證明我們有能力把枯燥的題材處理得平易近人。」

天下的編輯很年輕,且清一色為女性,她們努力在學習中求進步。(李影)
積極、前瞻、放眼天下
殷允芃進一步指出,天下的編輯宗旨,也是天下期望倡導和推動的,是三個觀念——積極、前瞻、放眼天下。
殷允芃說:「積極,是因為我們覺得目前國家的處境艱難,外交、經濟屢遭挫折,社會正面臨轉型期時,若只是情緒化地埋怨,消極地批評、指責,對社會進步的助益有限,不如積極地提出可行的建議。」
因此,她要求手下的編輯,除了指出問題之外,也要儘可能提出建議。對引人爭議的題材,則採取多角度的採訪,客觀地分析與報導,以提供讀者參考。她說:「我們相信,現代的讀者教育程度提高,自有他們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前瞻,是由於天下的成員深感昔日的光輝或歷史的教訓固然重要,但若過份沉緬於以往的成就,依賴舊有的思想、方法,或因噎廢食、裹足不前,勢不足以應付國家未來益趨複雜的問題。因此大家的眼光應往前看。
至於天下為何要倡導放眼天下的觀念?那是因臺灣灣是個海島,地方小,資源有限,經濟主要靠外銷;而我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面臨的激烈競爭,已使我們不能再閉關自守、坐井觀天。更何況傳播與交通事業的發達,已使各國間的互動十分密切;在「資訊就是力量」的時代裡,傳播進步觀念與引介國外趨勢,也成為天下全力以赴的目標。
為了開拓國人的視野與胸襟,天下經常訪問來華的外國學者專家,例如,「日本第一」的作者傅高義;或做越洋專訪,例如訪問「苦海餘生」的作者包德甫;或刊登有關外國現況的文章,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希望和讀者一起培養「放眼看天下」的胸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天下希望能藉此讓國人知此知彼,看看國外的那些做法可以供我們參考、學習。

時報雜誌是為關心國事的海內外知識份子辦的。(李影)
多採內稿,風格統一
殷允芃主張多採內稿,也就是報導由策畫到執行全由社內編輯負責。她認為,內稿可做計畫性的編輯,可控制文章的方向和內容,同時也能使整本雜誌的精神貫通。對於雜誌文稿的品質,殷允芃管制得十分嚴格。
令人訝異的,是天下的編輯都不是學經濟的,且都很年輕,多半才步出校門不久,她們寫的文稿,到了總編輯手中,如何過關?
殷總編輯指出,天下的編輯雖未受過經濟專業訓練,但都是學新聞的,已具備採訪寫作的概念。她們在採訪過程中,花很多心力,遍訪相關的業者及學者專家,把原本艱深複雜的問題瞭解清楚後,再重新組織,用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由於不是學經濟的,反而不會落入「專門艱澀」的窠臼。
然而相對的,年輕的編輯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過去很少接觸經濟方面的事務,一出校門便做經濟方面的報導,的確比較吃力,一篇稿子被退三、四遍是常事。為了讓她們有足夠學習和工作的時間,目前天下每位編輯每月只須負責一篇稿子。
天下編輯部採取這種「慢工出細活」的作法,主要是因為有足夠的人手。殷允芃說:「目前編輯部有八位編輯,加上三位創辦人,共有十一人可擔任採訪及寫稿,每人如果寫一篇,再加上外稿,稿源也算充裕了。天下的年輕編輯,經過一番痛苦的學習歷程,也都有相當的進步,因此她們之間流行一句話叫『痛苦有代價』。」

時報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鄭淑敏表示,時報雜誌的編輯原則是溫和理性,並以國家利益為依歸。(李影)
在學習中求發展
在年輕編輯力求站穩腳步的同時,社方也盡量提供她們一個良好的學習及工作環境,例如請資深編輯指導寫稿、為她們改稿;每週除例行編務會議外,還有一次「共同學習時間」,由所有編輯輪流當主席,大家把一周的學習心得,比如看到一篇好文章、一部好電影、或生活體驗等提供出來,與大家分享;另外,編輯部每週五晚上都請專家學者來演講,內容以編輯最迫切需要的經濟知識為主,但不僅限於此,目前已談過的題目包括「如何寫文章」、「為何去年外貿呈負成長」、「如何看財務報表」等。
殷允芃說:「有讀者擔心,天下的題材會不會枯竭?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天下一創刊就標榜是一本『經濟的、社會的、生活的』刊物,因此題材的選擇,已超出狹義的經濟範圍。例如我們曾以『人口』和『教育』問題做過封面故事,其他尚有豐富的題材可供挖掘。我們擔心的,是如何加速充實自己的能力,來發掘、分析、報導各種問題,使問題在未變得過份嚴重之前起預警作用;並引介、討論各種觀念,俾有助於溝通全民的觀念,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藝術家雜誌發行人何政廣,辦美術刊物有豐富的經驗與獨到的方法。(李影)
不脫期,採罰金制
天下的幾位創始人有鑑於雜誌脫期對發行及廣告量都會有不良影響,因此創刊以來,一直堅持準時出刊的信念。編輯部的罰金制是一個配合措施,也就是稿子若不能照預定的交稿日期交出要罰款,罰金採累進制,遲交天數愈多,罰的錢愈多,罰金則充作編輯部的福利基金。
殷允芃指出,罰金制的採行,主要是希望督促編輯不要拖稿,以免妨礙美工或印刷廠的作業,影響雜誌的品質或出刊時間,實施以來效果還不錯。
關於業務,也就是廣告和發行,天下也很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是由副總編輯王力行負責。她指出,天下創刊之前,幾個創辦人就曾聽說國內不少雜誌只重視編輯部,忽略業務部,終因經營不善而停刊;也常聽到「如果想害一個人傾家蕩產,就勸他去辦雜誌」的說法,給他們很大的警惕。因此天下對業務方面始終不敢輕忽,希望不僅不賠錢,而且能賺錢,並把賺來的錢用在提高同仁的待遇、福利與工作經費上,使雜誌不僅能生存,而且能愈辦愈好。
在創辦天下以前,王力行並沒有任何業務經驗,但在「尊重專家」、「積極主動」的原則下,天下的業務成長相當快速。

藝術家大量引進國外藝術動態與新知,是國內藝壇人士及美術愛好者愛讀的刊物。(李影)
注意企業化的經營
在發行方面,天下先確定主要讀者群是工商業界主管級人士、知識份子及政府財經官員,然後積極地開發訂戶。另外,天下也把大學生視為重要的推銷對象,因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為了鼓勵年輕人看書,給學生很大的折扣。天下也隨時和零售代理商保持密切聯繫,視各書報店及攤位銷售的情況,靈活調度雜誌的份數,多退少補,使雜誌零售達到最佳效果。
在廣告方面,王力行說:「我們相信實力最重要,拉廣告時要使客戶相信在我們的雜誌登廣告,的確有助於產品的銷售;而且我們希望天下刊登的廣告,無論產品本身,或是廣告的內容和設計,也是高格調的。」
天下廣告副理安邦指出,天下剛創刊時,信譽尚未建立,招攬廣告很辛苦,但天下對廣告仍採寧缺勿濫的原則,終於樹立了高品質的廣告風格。
談起得獎,殷允芃謙虛地表示,這只不過是雜誌方向得到肯定而已,目前天下仍在起步階段,要走的路還很長遠。她說:「我們希望能繼續證明,一本態度嚴肅、非娛樂性的雜誌,在國內能夠受到歡迎;也希望天下能不斷成長、進步。我們有充分的信心與毅力,要持續朝理想的方向努力。」
為高級知識份子而辦的雜誌
時報雜誌是國內發行量極廣的中國時報和時報週刊的姊妹刊物,是專門為關心國事的高級知識份子辦的,這次首度獲得優良雜誌金鼎獎。
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在經營報業有成後,有心回報社會,決心不計盈虧,辦一本知識性的雜誌。他有鑑於海外的知識份子,因時空的隔閡,對國內現況常有誤解;為了讓這些關心國事的海外學人多一道瞭解祖國的管道,創辦了時報雜誌。剛開始這本刊物只是時報週刊的海外版。
海外版發行兩年後,時報雜誌又有感於國內多數政論雜誌多難超脫黨派色彩,言論立場多有偏頗,因此開始在國內發行。由於經常探討一些政治問題,而且為文客觀、持平,深受海內外知識份子的重視。
由於時報雜誌每期皆有有關國際及國內政情的文章,因此被許多人視為政論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鄭淑敏說:「其實時報雜誌內容的範圍極廣,政論只不過是其中一部份;但是因政治話題比較敏感,讀者較感興趣,所以才會產生時報雜誌是政論雜誌的誤解。其實它是一本綜合評論性的新聞週刊。」
一本理性、溫和的新聞性週刊
時報雜誌走新聞性路線,是經過一番摸索才確定的。剛開始,它刊登的文章並不強調時宜性,後來發現美國時代和新聞週刊能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因它們很注重報導的新聞性,而時報雜誌是週刊,應可在時效上好好發揮,因此開始走新聞週刊的路線;並將版本由原來的八開改為十六開,版面大小減半,厚度增加,便於讀者閱讀,改變後反應果然很好。
目前時報雜誌的作業方式是採取主編制,也就是將編輯內容分為國內政論、國際政情、藝文、社會、科技等幾組,各由一位主編負責寫稿、邀稿和改稿。主編下還有數位編輯,則只負責採訪寫稿,稿件交由主編審核發稿,若遇較易引起爭議的題材,則大家再進一步斟酌討論。發行人兼總編輯鄭淑敏則扮演最後審核及指示原則的角色。
鄭淑敏說:「時報雜誌的編輯都很優秀,且皆具獨立作業的能力,所以我盡量少干預,放手讓他們發揮。但是所有文章的立場必須一致,應以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為目標,以理性為依歸。總括來說,我們是本著愛國家、愛社會的立場,集合全民的心聲和願望,希望藉著時報雜誌的報導,不僅求得臺灣灣的安定與發展,更能以建設臺灣灣的經驗,為整個中國創造更合理、公平、健康而富足的社會。」
園地公開,兼容並蓄
目前時報雜誌的內容是內、外稿各半,而且文稿由各組主編分別審核,文字風格不大統一。關於這點,鄭淑敏說:「我們也希望由一人統一去順文字,但是時報雜誌是週刊,時效壓力很大,在文體方面較難兼顧。」
為了維持雜誌的品質,時報雜誌必須網羅一流的人才,付予好的待遇,並給外稿高的稿酬;而時報雜誌的讀者群又限於海內外少數高級知識份子,因此創辦以來,一直在虧損當中。所幸有時報企業其他賺錢刊物的支持,財務才能不虞匱乏。而最令所有工作人員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的工作,經常能得到海內外讀者的迴響。
鄭淑敏說:「我們經常接到海內外讀者的來信,為我們打氣。有海外讀者告訴我們,時報雜誌的客觀報導,使他們在對祖國的離心力與向心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的回饋,給予我們很大的鼓舞,也證明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何政廣開辦美術雜誌之先風
藝術家能成為國內一本高水準的美術專業刊物,連續三年奪得優良雜誌獎,發行人何政廣厥功至偉。
藝術家是何政廣一手創辦起來的,他畢業於當年的臺灣北師範藝術科,曾做過多年的小學老師。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或出眾的才情,他今天之所以能在雜誌界有一席之地,全靠對辦美術刊物那份堅持不易的興趣、耐心與毅力,以及「天時、地利、人和」。
何政廣平時沉默寡言,但在他平實樸素的外表下,有縝密的心思與刻苦耐勞的個性。十多年前,他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便經常在報紙上寫藝術介紹及評論性的文章,得到已故雄獅鉛筆公司老闆李阿目的賞識,出資請他創辦了國內第一本美術雜誌——雄獅美術。五年後,他因故離開雄獅美術,而後創辦了藝術家雜誌。
何政廣並不富裕,也沒有財團支持,他之所以能獨力把藝術家辦起來,多少有其機緣與獨到之處:
藝術家不斷隨著社會進步
第一,這十多年來,國內經濟快速成長,國人在物質不虞匱乏之餘,也開始講求精神生活的提昇。而美術欣賞及繪畫是最省錢的怡情養性方式之一,因此近年來學畫、買畫的風氣日盛,而介紹世界美術思潮及國內藝術現況的藝術家雜誌,就成為畫壇及喜好美術人士必讀的一本刊物。
第二,何政廣是個很實際的人,他懂得循序漸進,不好高騖遠。他辦雜誌一定考慮當時國內的藝術環境及自己的財務狀況,而自己的程度和雜誌的內容都隨社會的進步而成長。剛開始,藝術家只有一百卅多頁,目前已增至二百六十多頁,而且無論印刷或文章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都有長足的進步。
第三,十多年來,何政廣對辦美術刊物付出的心血,使他結識了許多海內外藝術界的朋友,他們主動投稿,使得藝術家的稿源不缺;尤其是旅居海外的藝術家,他們有心把自己在國外的見聞及所學告訴國內同胞,藝術家便成為最好的橋樑。因此,何政廣常說:「藝術家能辦起來,全靠朋友。」
的確,翻開藝術家,可以發現幾乎全是外稿,寄自國外的文稿又佔了五分之三,何政廣說明瞭其中的道理。
迅速引進美術新知
他指出,藝術家曾分析過世界各國重要美術雜誌的內容,其中紐約的藝術新聞,偏重新聞性的報導;而藝術評論,則介紹紐約剛崛起的前衛藝術家。但是這兩種路線都不適用於藝術家,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的市場太小,藝術活動太少,水準不夠高,真正傑出的藝術家也不多,值得報導的有限。因此不如多刊登藝術先進國家的發展現況,一方面可以拓展國人的視界,也可刺激國內藝壇的進步。
由於藝術家的口碑愈來愈好,目前旅居海外的中國藝術家,無論認不認識何政廣,都樂意主動投稿,使得藝術家經常能擁有第一手資料,而且消息靈通。
何政廣說:「我們在二月號刊載林風眠寫的藝術評論,就是國內以前從未發表過的。另外,以前我們刊登的國外藝術活動文章,都是從外國雜誌翻譯來的,時效較差,現在則由國外各地的朋友直接供稿,很快就能刊載出來。例如我們在去年十月號介紹過八○年代的新自由形象繪畫,而日本有名的美術雜誌——美術方帖,直到今年元月號才刊載這方面的文章。」
對藝術家未來的方向,何政廣早在心中勾好藍圖。他說:「我希望把頁數加厚,增加圖片的版面,因為美的欣賞對一個美術雜誌相當重要。另外,我希望隨著國內藝術環境的進步,使介紹國內美術現況的文章也能隨之增加。」
至於藝術家的外稿是否也會逐漸減少,改由內稿代替呢?雖然有人主張為了維持雜誌精神與文體的一致性,有多採內稿的必要,但到目前為止,何政廣未有這方面的打算。他認為藝術方面的文章,還是由藝術家執筆比較深入、有價值,尤其是評論性的文章,更不能假手他人,否則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且味道全失。
在財務方面,何政廣也很懂得精打細算、開源節流。所謂節流,是他以十數年辦雜誌的經驗,憑著對國內印刷行情的瞭解,和建立的關係,既能省錢,又能兼顧品質,每期雜誌的印刷成本要比外行人來辦節省三分之二。在開源方面,藝術家除了靠零售、訂戶、廣告的收入,也發行叢書,並幫畫家印畫展邀請卡及畫冊,同時也介紹海外畫家在國內開畫展,從中賺取利潤。多管齊下的結果,使藝術家的財源不絕。
從一個小學教師,到一本一流雜誌的發行人,何政廣的成就,再度證明事在人為與成功不是偶然的道理。
同樣的,我們也不難發現,只要肯用心、誠誠懇懇地辦雜誌,一本態度嚴肅、報導平實、非娛樂性、不走煽情路線的雜誌,在國內一樣能受到賞識,讀者的水準不應再被低估。但是相對地,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想辦好一本雜誌,除了內容品質的紮實外,還要懂得經營與管理,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然有再高的理想,恐怕也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