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去年十一月中華民國政府開放在台灣的民眾回大陸探親,三個月內就有超過一萬二千人返鄉訪親;這片探親熱潮在農曆春節前後又創高峰,許多人趕辦手續,與睽別近四十年的親人圍爐團圓。
一波波的人潮湧向大陸,帶回去的不只是親情。噓寒問暖之際,無法掩飾的現實差距,在彼此驚訝的神情中,逐漸擴散到心頭。
歸鄉夢已圓,圓不了的是心頭的疑惑。為什麼同樣是中國人,生活卻不同?同一個文化背景孕育的子民,為什麼思想、觀念有天壤之別?……。
一個個問號,留在大陸,帶回台灣。這些問號,在未來台灣海峽兩岸的社會,會引起什麼樣的迴響與爭議?政府已宣佈將在四月對開放探親政策進行檢討,到目前為止已有什麼跡象出現?這個發展可能為中國的前途帶來什麼歷史性的影響?
去年八月底,中華民國政府即將開放民眾前往大陸探親的風聲傳出,據香港出版的爭鳴雜誌說,當時鄧小平曾講了一句話:「蔣經國將了我們一軍!」

回到離開四十年的家鄉,親人沿路放鞭炮歡迎。
換標語,刷房舍,迎台胞
香港許多電視台、電台、報章都以頭條新聞,報導這項台灣海峽兩岸局勢的新發展,而平日一向積極進行統戰的一些左派報紙,反應卻是出奇地平靜,就連一些中共言論與對台工作的負責人,對於台灣這一重要的決定,也沒有表示任何意見。
對平日大力呼籲「三通」的中共來說,這樣的反應不免讓人意外。香港一些評論家猜測,因為對台工作是由中共最高當局直接指揮,在上頭還沒有指示前,下面的人不方便發表任何言論;另一種說法是,台灣的這一步走得太快、太突然,中共一時還反應不過來。
大約一個禮拜後,中共表示他們「熱誠歡迎」,各項接待台胞的優惠辦法也公佈在傳播媒體上。
大陸縣城和農村原本掛著的「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標語,立刻換成「熱烈歡迎台胞歸來」;在大陸上一票難求的火車、船與飛機,台胞享有許多購票上的方便,有些地方預留專用車位,有些則特別開設台胞購票窗口;北京哈德門飯店,特地重新改裝,趕在去年十一月中旬,做為北京的台灣同胞接待中心。

外來文化的刺激,不知在大陸人民的心裡會起什麼樣的變化?(羅繼志攝)(羅繼志攝)
八十年代當老祖宗
各省各市以接待台胞為由,向中共當局提出擴建招待所、購置小汽車、舉辦台胞家屬招待會……等撥款要求,各式各樣的名目,無非希望給台胞留下一個「進步繁榮」的印象。
對於始終未曾放棄以武力犯台的中共,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看在大陸老百姓眼裡,自然不太能接受。尤其一些與台胞沾不上關係的民眾,看到過去文革期間被打為「牛鬼蛇神」的台胞家屬,如今卻一個大翻身,成為幹部奉承的對象,更不是滋味。最近流傳的一首打油詩「五十年代大砲轟,六十年代煙酒攻,七十年代講三通,八十年代當老祖宗」,反映出老百姓對中共對台政策有某種程度的不滿。
而這中間處境最尷尬的要算是中共的基層幹部了。一方面他們要擺起笑臉,接待回去探親的台胞,一方面又要承受民眾不配合的壓力,搞得兩面不是人。有位幹部在接待台胞時,居然找不到旅館,因為中共有些地方規定,房間租給台胞要半價優待,一間人民幣一百塊的房間,租給外國人,可以收兩百塊,留給台胞只能收五十塊,因此幹部接洽時,常碰到「客滿」的軟釘子;所以如此還有一個原因——大多數飯店都是國營的,多一個客人、少一個客人,誰也不在意,乾脆推說「房間客滿」,既不違反上面的政策,也替自己減少工作。
除了探親,許多人回大陸的的另一個目的是祭拜祖墳。「生前奉一杯水,死後上一柱香」,中國人慎終追遠的觀念,很難輕易抹殺。

搭乘火車,經常是一票難求,「台胞優先」的政策,為返鄉探親的人解決不少困擾。(馬中欣攝)(馬中欣攝)
探親重頭戲——尋根祭祖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共視祭拜祖墳為迷信,除了嚴令禁止外,許多祖墳也慘遭被挖掉的命運。一九七九年中共改採開放政策後,港、澳同胞回鄉掃墓、祭祖的人越來越多,中共為了「團結人心」,才大力推廣修復祖墳運動。
從台灣到大陸探親的人,也大多以祭拜祖墳為一樁心願,但是有些人已經找不到祖墳,有些人買不到冥儀。一位浙江籍的老先生憤怒地告訴接待他的中共幹部:「我主要是回來尋根的呀!祖墳都沒有了,我還回來幹什麼?你共產黨不要祖宗,我們還要啊!」據說中共已考慮,要讓台胞方便買得到祭品,以滿足台胞需要。
另一位探親者何文德回到江西的時候,發現不僅自己親戚家沒擺設祖宗牌位,大街小巷逛遍了,也沒發現其他人家有這樣的擺設。他很納悶地問接待的幹部:「擺祖宗牌位犯法嗎?」幹部回答:「不犯法。」於是他在臨走前特別叮嚀弟弟要去買張紅紙,寫上「何氏歷代祖先牌位」,並表示他下次回來一定要看到。
「修祖墳、修房子、做生意」是大陸親人與台胞通信時,提出經濟支援要求的三大理由。前兩項很容易理解;但在一切「國有」、所有人都靠領薪資過日子的共產主義下,做什麼生意?

親友重逢,茶園敘舊,從衣著、神情仍可明顯區分誰是探親客。(莊明景攝)(莊明景攝)
政策需要,台胞優先
事實上,回過大陸的人大概都知道,現在中共允許所謂的「個體戶」。或是擺個攤子,賣吃的、賣穿的,或是騎著摩托車,到縣裡賣鄉下的土產,到鄉下賣城裡的一些新鮮貨色,小買賣賺的錢除了繳稅,剩下可以歸私人所有。這種花多少血汗就有多少收穫,略具自由貿易與私人企業雛型的方式,很受大陸百姓的歡迎。
因此也有人建議,回去探親,與其帶著電視、冰箱、洗衣機、縫紉機等的「三大件,五小件」,不如直接送錢,幫他籌些資本做一個「個體戶」,還更實惠。事實上,許多過去長期寄錢給大陸親人的人,這次回去探親,就看到親友將那些錢存起來做小生意,生活也過得比較好了,而感到十分欣慰。
幾乎所有回大陸探親的人都有享受「台胞優先」的特權經驗。搭船、搭車,經常在座位客滿的情況下,幹部一聲吆喝,原本坐在位子上的人,就得起身讓座。這在中共「政策需要,高於一切」的統治下,人民自然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心裡會怎麼想?他們對於台灣去的人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呢?

給條魚,不如給支釣竿」,返鄉的人不妨考慮幫助親友成為「個體戶」。
新特權?
聯合報大陸問題研究室副主任蒲叔華認為,台胞所以能享受特權,固然是中共造成的,但是有些台胞太過招搖,將特權視為「理所當然」,就不值得鼓勵了;其次,有些人基於親人已窮苦四十年的補償心理,帶著「三大件、五小件」的禮品,大宴小酌地請親友吃飯,雖然有衣錦還鄉的味道,但這種類似「聖誕老人」的做法,卻也給大陸同胞留下刻板的印象:「台灣來的就是有錢!」
難道開放大陸探親,我們所能帶給大陸同胞的,就僅僅是「新特權階級」、「暴發戶」之類的訊息?那倒也未必盡然。
何文德回大陸探親期間,一天中午在庭院與幹部、記者們聊天,隱約聽見早上才出門上學的小姪女在身後叫伯伯。
「你不是去上學了嗎?怎麼又回來了?」他驚訝地望著因為天氣寒冷,小臉凍得紅咚咚的姪女。「回家吃飯呀!」小姪女回答得理直氣壯。

四川境內的少數民族笑迎探親親人。(莊明景攝。
「什麼是便當啊?」
何文德於是好奇地問了她一些平常上學的情形,才知道小姪女每天中午花兩個鐘頭來回,只為了吃一頓飯,而且這種情形,並不因當地氣溫低到攝氏零下幾度,而有任何改變。他想起在台灣的子女都是帶著便當,在學校就能吃到熱呼呼的菜飯;也回憶起小時候在家鄉上學的情形,同樣是每天中午走長長的路回家吃飯。想到那樣的苦他吃過,為什麼四十年過去了,還停留在原地,讓小孩吃同樣的苦?他覺得心裡很難過。
和許多外省人一樣,他到台灣後才聽說「便當」這個名詞,幾十年下來,早已經習慣將便當視為生活中理所當然有的東西。所以他很自然地問道:「來回這麼遠,為什麼不帶便當呢?」
「什麼是『便當』啊?伯伯」,小姪女純真的臉上,因為聽到這個名詞,綻放著又興奮、又好奇的光彩。
何文德於是耐心地解釋,「便當」是一種可以將飯、菜放在裡面的容器,在台灣的小朋友每天早上上學時,把它放在書包裡,帶到學校,中午再蒸熱吃,這樣就不用為了吃飯,還要多跑一趟,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可以午睡或看書。
小姪女聽了似懂非懂,在旁邊的幹部、記者也聽得一愣一愣地,似乎沒有想過可以藉著一個容器解決中飯的問題,及學校應該為小孩子增加蒸飯的設備。
減肥成了天方夜譚
一位鄉親在搭火車返家途中,乘著火車靠站的時候,下車透透氣。那時是半夜兩點,他看到一些老百姓提著行李、趕著搭這班車,但由於「硬座」已經擠不下,而「軟臥」雖然有空位,卻因「身分不符」而不敢上車,在站上乾著急。這位鄉親看在眼裡,心中無限感慨,不禁說出聲:「這要是在台灣,火車都要被翻了!」
還有一位姓陳的太太,回去探親時帶了些衣服送給姪女。邊看姪女試穿邊聊天的時候,她提到台灣的女孩最近很流行減肥。
「減肥?是不是台灣政府也限制人民糧食?」姪女的問話,讓陳太太聽了啼笑皆非,連忙跟她解釋,台灣非但不限制糧食,有時候水果、蔬菜豐收,銷售不完還倒到海裡去;正因為物價便宜,大家營養太夠,有些女孩子就到健美中心運動,以保持身材苗條。姪女眼睛睜得老大,彷彿聽到天方夜譚。
類似這樣的小故事,隨著探親人潮,逐漸散佈在大陸各城市、鄉鎮。
聯合報大陸問題研究室副主任蒲叔華表示,由於過去四十年,海峽兩岸除了極少數的專家,一般人對彼岸瞭解都不多,有限的資訊中又大多不夠客觀,造成兩岸人民的隔閡,開放大陸探親,許多親人見了面,談起彼此的生活情形,難免會有「嚇了一跳」的感覺。
下了飯桌不一樣
香港一位從事大眾傳播工作的孫先生表示,中共自從一九七九年實行開放政策,並於該年元旦的前一天晚上,透過中央電視台播放介紹台灣進步情況的影片,希望大陸人民以台灣為榜樣,「但是影片中台灣繁榮的景象,與中共過去的宣傳完全兩樣,人民即使看到影片,也不敢相信那就是台灣。」
孫先生認為,中共縱使有心以兩岸生活的差距來刺激民眾學習台灣的意願,但由於以往的宣傳「太過火」了,現在轉過來說台灣好,民眾總是很難接受;其次,中共並沒有放棄共產主義路線,太過於報導台灣正面的消息,有損其本位,保守人士也不會同意,如此一來,民眾在斷斷續續的訊息中,就更是半信半疑了。「而探親活動帶來的面對面接觸,對大陸人民是一個最好的刺激」,他強調。
一位去年十二月回安徽探親的施先生表示,回去後最常與親友聊到的話題就是食、衣、住、行,不僅一般人有興趣,連一些出面請吃飯的中共基層幹部,也想多知道台灣的情形。「因為吃這些飯對他們來講是『公事』,飯桌上講的不外乎是『人民生活改善啦!』『兩岸統一好不好啊?』之類的統戰宣傳,下了飯桌,卻把人拉到旁邊,問一些有關台灣教育制度、經濟發展的問題」,施先生說。
帶書到大陸
香港的孫先生表示,中共近些年來,經常派一些省市長到香港學建設、學管理,吸收新的知識,可見得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所以台灣開放探親所能帶到大陸的,不僅是親情的交流或物質的饋贈,一些成功的經驗與制度,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幫助。」
孫先生同時指出,他經常與一些中共的學生保持聯絡,也常舉台灣由窮致富的幾個關鍵性的制度給他們聽,例如三七五減租如何實施、為什麼要推行三民主義,「他們都很有興趣聽,還會追問,希望知道得更詳細;而每隔一段時間見到他們,都可以感覺到他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去年,大陸辦了一次台灣出版品與唱片、卡帶大展,有很多大陸民眾喜歡,但是買不起。孫先生建議,中共並不限制探親者帶台灣出版的書籍進大陸,前往探親不妨多帶幾本雜誌去送給親友。「最好帶些批判性高的政論雜誌去,讓大陸民眾知道,台灣人民可以這樣批評政府,這是最好的民主自由教育。」
不過去,什麼影響都沒有
對於台灣的開放大陸探親政策,中共是在不至於對大陸人民產生太大的影響,卻有助於藉親情的交流,促成『三通』的評估下,才大開門戶,歡迎台胞前往大陸。
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台灣與大陸的人口不成比例,即使一千九百萬人通通過去,面對著十億人口,能起多少影響,頗值得懷疑。「台灣去的訪客也許會帶給大陸人民一些震撼,但要中共當局採取什麼改變措施,恐怕還遠了一點」,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健民指出。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葛永光則認為,探親只是對大陸政策的第一步,但不是全部,雖然目前很難評估它的影響力有多大,「但是不過去,就什麼影響都沒有。」他表示,曾經有國外的教徒藉著觀光,推動「把聖經帶到大陸」活動,對大陸教會的發展也起過一點影響,所以我們不應該低估一粒「種子」的作用。
「不要忘了滴水穿石的力量!」這是一位香港朋友善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