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可能的「W春池計畫」
2017年,吳庭安開啟了「W春池計畫」。
從小在玻璃回收廠長大的吳庭安,他還記得堆積如山的羊奶瓶發臭讓人作嘔的味道,也記得工廠裡員工和父親撿拾、分類玻璃時辛苦的身影。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讓他對工程、材料科學有興趣,在成大讀了資源工程,到英國劍橋修得工業管理的學位。返台後,先到了台積電工作,才返家接棒。科技業的經驗讓他了解所有的科技終將變成傳統產業,產業的毛利會下跌,因此,企業的轉型與永續是未來勢必面臨的議題。而春池的未來在哪裡呢?或許在他提出的W春池計畫中隱含的「循環經濟」可以找到解答。
「W,是我父親的吳(Wu),也是廢棄物的W(Waste),但是它最重要的意思是『沒有』,也就是『無』(wu)。」W春池計畫沒有設限,舉凡以「回收」為理念,利用春池的回收玻璃、玻璃師傅手藝為媒介,加上外來設計者的跨界合作都算是W春池計畫。
2017年台灣文化創意設計博覽會裡策展的「循環經濟海洋」,運用40噸回收玻璃做成的玻璃海,邀請參觀者脫鞋踩踏,體驗觸感。7月的北投納涼季,在溫泉博物館的溫泉池裡,以回收玻璃為原料、手工吹製的玻璃浮鈴,漂浮碰撞的清脆聲響,讓人用聽覺與視覺感受夏日情懷。或是跟江振誠合作設計餐具 Darts by André,整組餐皿由回收玻璃再製,木底盤則採用退役橡木酒桶製成。或是跟歌手林俊傑合作,製作手印玻璃瓶為唱片預購禮。每個案例都讓回收玻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生活中,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這聽來像是產業鏈最末端的業者轉守為攻,跑到前端去創造需求?
沒錯,「循環經濟應該是從後端去產生價值,才能促進循環。」「再利用要再利用成有價值的東西,或在市場上開創出有價值的東西,這個才是循環經濟的真義。」吳庭安再追加解釋。他利用「循環」的概念,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為回收玻璃創造機會。例如跟林俊傑合作的手印玻璃瓶,因為唱片預購的數量不斷追加,後續的循環就默默被帶動起來。「143一口啤酒杯」計畫,則是號召民眾跟一線的回收人員互動,道聲謝,拍照打卡,就可換取春池以回收玻璃再製的啤酒杯。這企畫不僅獲得廣大民眾響應,也帶出日治時期,專賣局為管制酒品消耗,將啤酒杯的容量縮小成143毫升的典故。
設計界的朋友亦主動尋求春池合作,來自香港的設計師梁康勤原先多以陶土創作,卻發現大量生產製程中所產生的廢棄品無法再回收利用,造成資源的消耗浪費。她思索藝術創作是該只專注於創造美的作品,用以賣出獲利或是要尋求對環境更有意義的創作。透過朋友引薦她找到了春池玻璃,發現玻璃能百分之百回收的特性,比陶瓷更環保;春池玻璃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們用回收玻璃吹成她設計的作品,成品又可以百分百再回收,也消解了她心中的疑慮。

防火、隔熱、隔音又質輕的「安新輕質節能磚」, 符合未來建材節能、環保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