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本刊工作同仁有機會分三組,前往中南美、非洲與亞太地區,採訪報導我國與上述三區國家的技術合作情形。
每一組的成員為二人,一為文字記者,一為攝影記者。第一隊出發的是前往中南美洲: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宏都拉斯、多明尼加與玻利維亞五國。
我國對外技術援助與合作實施至今已廿一年,工作重點已自非洲漸移至中南美。目前中南美與我國有技術合作關係的,共有十二個國家,我們選擇其中最有成就、最具特色的五國,前往採訪報導。這些報導,除了可讓讀者瞭解那些在外國土地上流汗拓荒、耕耘者的事蹟之外,或許也能為讀者的視界開另一扇窗。
如前所述,我技術援外計畫是自非洲開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利比亞、突尼西亞、迦納等非洲國家相繼獨立,至一九六○年代最為蓬勃。
中共為了要擴張其勢力,這些非洲新興國家就成了它積極滲透的對象,一方面想要孤立我們,一方面想要實現其赤化世界的陰謀。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對外關係的發展非常困難。當時任外交部亞西司司長的楊西昆,提出了與非洲國家進行技術合作、以加強友好關係的建議,並得到我國政府的採納。
當時這個構想被命名為「先鋒計畫」,後來發展為「中非技術合作計畫」,現在則納入「海外技術合作計畫」中。
民國四十九年底,外交部會同經濟部,透過當時的美援會,先後派遣貿易訪問團與農業水利考察團前往非洲各國訪問考察,並邀請非洲農商業領袖訪華,以增進瞭解,並探討拓展中非貿易與發展農業技術合作的可行性。外交部同時積極草擬對非技術合作方案。
至民國五十年初,外交部綜合各方建議,對原案加以修訂,並定名為「先鋒計畫」。
先鋒案的主要內容就是技術合作。
國際間經濟合作的方式與型態很多,如:贈予、租借、貸款、延期付款輸出、投資、貿易……等。這些方式對非洲新興國家而言,可謂都很需要;但我方經審慎研究,以為任何國家欲求經濟發展,如能有他國的支援,自可事半功倍,但最重要的,還在於本身的努力。因此我們對外的技術合作,著眼於以我國在從事經濟建設中所獲致的經驗,協助合作國家運用其本身的人力與資源,達到其自立自強的目的。
原則大致確立後,就決定中非技術合作由「農業技術合作」著手。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是我國的所長與能力所及——我國以農立國,農業發展在我國已有長遠的歷史與豐富的經驗。
尤其在當年,我們已一方面進行溫和而徹底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已普遍而深入的應用了現代化的科技,所累積的經驗,應足以協助其他的國家。
二、符合非洲新興國家的需要——大多數非洲新興國家都擁有廣大的未開發土地,在工業尚未發展起來之前,從事農業生產,以充裕糧食與原料供應,應屬最為可行。由於他們的耕種技術相當原始,產量普遍較低,形成大多數人民的營養不良,因此,發展農業應可為這些國家扎下經濟發展的基礎。
三、當地人民可大量參與——農業經營所使用的機械工具,一般說來較為簡單,農民易於學習。而且投資較少,收入亦較穩定,農民皆可參加。這種方式的技術合作,容易推展,也容易生根。
四、目標單純,並不期望回報——在現代國際社會裡,國與國之間互動強烈,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閉關自守、獨力生存。我國固然希望經由國際技術合作方式,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外交關係,在國際上能得到更多的友誼與支持,但這並不是洽談合作事宜的交換條件。事實上我們是真心願意將己之所長與人分享,希望能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和進步,但並不期望任何具體的回報。這種用心,應可得到他國的瞭解,在工作的推展上,較易得到配合與支持。
在確定技術合作以農業為主要方向之後,接著大致規畫出工作目標:
一、把我國的農業知識、技術與經驗,介紹給友邦。
二、協助友邦訓練農民與農業幹部。
三、協助友邦展開農業推廣工作。
四、協助友邦達成糧食自給。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自民國四十九年底開始,我們還進行了下列各項工作:
一、舉辦農業技術人員講習班,設置獎學金,接受非洲農技人員來華參加講習。
二、派遣農耕隊及其他與農民生活相關的技術工作隊前往非洲工作。
第一個農耕隊,於民國五十年前往非洲賴比瑞亞。當年農耕隊在友邦的工作,以經營示範農場為主,由於農耕隊員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與進步的知識技術,工作成果相當豐碩,很受各友邦國家的重視與歡迎。而工作內容,除示範之外,亦漸增加了:引進和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改良栽培方法、訂立適當的耕作制度、水源的開發與利用、簡易灌排系統的建立、介紹推廣使用農機具、實地訓練農民、計算各種作物的栽培成本與生產效益。
我們國家在這些年來也積極建設、力求發展,不僅經濟力量大增,科技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使我們有餘力增加技術合作的對象與內容。技術合作的據點,由非洲地區擴展到:中東、亞太、中南美等。合作的內容,除農業為主之外,又增加了:漁撈、養殖、畜牧、手工藝、榨油、製糖、釀酒、水利工程……等。
與友邦國家的技術合作要有進展、有成果,除了有國內各有關單位的全力支持之外,實際在異國工作的農耕隊員,他們可謂在第一線作戰的士兵,對於工作目標的成敗、榮辱,負著直接的責任,因此在遴選、訓練隊員時,政府一直採取極審慎的態度。
除各隊的隊長、副隊長及技師等較高級的技術人員,係向國內各農業機構、學校徵調外,隊員都以公開招考方式甄選。甄選的標準大致有:高級農校畢業以上程度、有三年以上實際從事田間工作的經驗、略通當地語言、年齡在廿五歲以上卅五歲以下、身體健康、敬業樂群。
甄試錄取者,在臨行前要接受為期八周的職前訓練,訓練課程有:國際現勢、當地情況、出國須知、國際禮儀等一般課程,農業技術課程,語言課程,與生活技能訓練(包括泥木工、電工、理髮、烹飪、急救常識等)。
歷年來,對於甄選方式、標準與訓練課程,曾針對實際情況的需要,經常作調整,以期充分符合各團隊的需要。
而各團隊在各駐在國的工作,由於各地的情況不同,亦常調整工作項目,期能充分配合友邦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體而言,已由最初的示範性質,轉向為顧問與技術指導、技術合作性質;並且由示範農場或研究機構等據點走出,深入各地農村,尤其是窮鄉僻壤中,為繁榮當地的農村經濟與改善當地農民生活而盡心獻力。在團隊之稱上,亦已由「農耕隊」改為「農技團」。
各駐外技術團隊的工作相當廣泛龐雜,實難一一細述,再加上其中多少會有雷同或類似之處,因此我們整理所有採訪所得之後,決定針對各團隊工作的重點與特色加以報導。
有關農耕隊成立的源起,與當年在非洲拓荒的感人事蹟,本刊另一組工作人員前往非洲時,曾訪問了有「非洲先生」之稱的:我國駐南非大使楊西昆,他將為讀者憶述往事,本刊將在推出非洲報導時一併刊載。

分團部中,團員輪流主廚,他們對自己煮的飯菜,吃得興高采烈。(楊永山)
吳大使對農業關心又內行
我們在哥斯達黎加的訪問,駐哥大使吳文輝給了最多的支持與關懷。事後想來,好在我們在哥國只停留三天,否則吳大使非累垮不可。
哥國農業部前部長方塞加(註)就對我們說:「你們的吳大使與眾不同,他是外國派駐我國的大使中最特殊的一個。別的大使多半對政治、外交感興趣,活動範圍總在外交部,但吳大使卻非常關切我們的農民生活與農村經濟,他花很多時間到各處去看,看我們還需要什麼、還有什麼值得發展,經常提供我們許多寶貴的建議。他也非常關切你們派在這堛犒A耕隊的工作,常常到各個偏遠的據點去給他們打氣。吳大使似乎比我更懂、也更愛農事。」(註:六月八日哥斯達黎加新任總統就職,更換內閣閣員,農業部長亦已易人。我們在四月中前往訪問時,仍是方塞加擔任部長。)
我國駐哥斯達黎加農技團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人員編制有廿二人,目前有廿人在任。總團部設在聖荷西市,另在哥鐸樹有一分團,並在聖益斯都與烏巴拉二地各設一小組。
哥鐸樹位於哥國的最南端,由於位置偏遠,土地未充分利用,人民生活水準低,有待開發。我國農技團因此進駐該地,全力協助當地的農村建設,是農技團在哥國最重要的一個工作據點。
我們自首都聖荷西市乘小飛機前往,飛行四十分鐘可至。但是由於小飛機機位有限,吳大使將機位讓給我們採訪小組,他自己則驅車前往。
哥鐸樹離首都甚遠,車程達六、七小時,而且途中全是山路,車行困難。其間還得經過一個名為「死亡谷」的山谷,由其名可知山路必驚險非常。吳大使卻把乘坐飛機的舒適、便捷讓給了我們,自己來回要受十幾小時的顛簸之苦,實在令我們於心難安。

農技團在哥鐸樹分團的團部。(楊永山)
交通不便,對外聯絡困難
小飛機飛抵哥鐸樹後,還有四、五十分鐘車程才能到達農技團的團部。當地豔陽高照,氣候燥熱(總在攝氏四十度上下),一路行來,但見黃沙滿天,路況之差,可以想見。轎車在這媯L用武之地,必須駛車身很高的吉普型工作車,坐來十分辛苦,再加上炎熱、灰沙與顛簸,六、七小時下來真夠人受的,於是我們的心更不安了。
我們搭的是早上九點半的飛機,到達團部時已十一點半。吳大使穿著運動衫、牛仔褲、登山鞋,已經在團部等我們。原來他前一天傍晚就出發了,半途在一個小村媢L夜,清晨再動身,比我們早到不多時。
我們一再表示歉意,吳大使說:「這沒什麼,我常常來的,都是開車來,習慣了,也不覺得累。」「你們不知道,我喜歡到這堥茼Y中國飯,他們菜做得很好唷!」
農技團團員深怕我們誤會大使真是為吃飯而來,趕忙在一旁解說:「大使最愛說笑了,我們幾個大男人那塈丳o出什麼好東西,其實大使是關心我們,常常來給我們打氣。而且」,他眨眨眼睛:「大使也怕我們偷懶……」
大家都笑了,吳大使和團員之間的親密關係,由此可見端倪。
團部所在地是一個美商香蕉公司廢棄的員工宿舍,那種一樓一底、無圍牆的宿舍大約有二十幾幢,農技團哥鐸樹分團佔有二幢。其他屋子的住戶全是當地人民。
美國香蕉公司在當地原闢有規模很大的蕉園,也建有很多宿舍供員工居住,後來發現土壤含鉛量較重,香蕉長得不好,於是廢耕了,把這塊土地交還給當地政府。
當地政府在收回土地後,分配給百姓耕種,每戶可分到土地七甲半到廿公頃。五年前我們的農技團駐進此地,幫助農民耕種和經營,希望能增加他們的收入。

農技團在哥鐸樹分團的團部。(楊永山)
農產品輸出不易
但是當地交通太不方便,農產品的銷售很成問題,所以從農漁牧多角經營著手。
哥鐸樹分團團長吳添祿,今年四十六歲,他在到哥國來之前,曾在我國駐非洲和厄瓜多爾的農技團工作過,經驗豐富,他說:
「我們在這裏的工作,主要是經營一個示範農場,這個農場佔地有卅公頃,離我們團部不遠。農場中有廿三公頃規劃為農地,一公頃漁池,○.一五公頃是豬舍,其他則為倉庫、曬場、農路、灌溉溝渠與排水溝等。種植作物有:大豆、玉米、高粱、甘薯、苧麻、牧草等。」
簡單地說,他們工作的內容是要示範一種多角經營的方式:種出作物,供豬隻作飼料,豬隻的糞便與穀物飼料,可用來養魚,以農漁牧混合經營方式,來提高土地的利用與農家的收入。
台灣農村內採農漁牧多角經營的農家很多,他們經營得都很成功,但是,這在哥鐸樹卻不太行得通。
當地農家素來沒有這種充分利用土地、大量投注時間與精力的習慣,農漁牧混合經營,對他們來說,總覺太麻煩。當地人民習慣種「看天田」——把地上雜草一燒,土地略作翻動,草灰充作肥料,待雨季來臨時撒種,然後就不再理會,隨它們生長,長多少就收多少。如果想提高作物產量,勢必就得犁田、除草、灌溉、施肥、除蟲,還有:等距播種(以免某一塊地方有太多株作物,防礙生長),這些他們都覺得太麻煩了。
養豬,他們也覺得麻煩,因為如果你有一片土地,就可以養牛了,把牛放牧在草地上,根本不需什麼管理,就可以長大。但是養豬就不同,首先要建豬舍,還要裝馬達抽水以沖洗豬舍,每天要餵二次,飼料調配大有學問,……這些都費錢費事,當地人民一時難以接受。
養魚,要挖漁池,要裝馬達抽水,要餵飼料,也要費錢費事,所以也難推展。

農技團員以大型機械整地。(楊永山)
農漁牧聯合經營推展不易
在沒有弄清楚究竟可以有多少收益之前,先得投下大量的財力、物力與人力——當地人民本來是相當窮的,財力、物力不勝負荷;在人力上,他們較欠缺知識、技術,也沒有這樣勞動的習慣,因此他們沒有什麼興趣。
哥國政府卻認為多角經營適合在哥鐸樹發展,他們也為這個計畫向世界銀行貸有專款,勢必得做出結果來,所以再三請求我農技團協助。二年前孫院長訪問哥國時,他們亦曾鄭重向孫院長提出,希望我方再加派人員,期使當地的工作能再加強。
在這種情況下,農技團只有咬緊牙根、拚命苦幹了。
「我們到這裏來,主要就是想針對他們的需要,提供各種幫助。既然他們堅持這種做法,我們只有努力配合。」吳團長說。
農技團自己經營示範農場還算簡單,難是難在如何改變當地農民的觀念。示範農場經營得成功,但是當地人看了絲毫不動心、不羨慕,如何能影響他們願意照著做,實在是個大難題。
吳大使告訴我們:「這裏的人其實很可愛,他們常困惑地問:『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那樣愛工作?每天從一大早就開始忙,中午大太陽曬著也不知道休息,等到太陽下山了才回家,回家時已經累得半死,只想睡覺了。還有,你們中國人賺了錢也不懂得花,也不跳舞,也不喝酒,也不穿漂亮衣服,錢賺得再多又有什麼用?我們搞不懂中國人過這樣的日子有什麼意思?我們可是不願過的。』你們看,觀念有這樣大的差異,農技團的工作可想而知有多麼困難。」
是的,他們弄不懂咱們中國「以農立國」的傳統,「男耕女織」在我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養成了勤奮、耐勞、儉樸的民族性。尤其是農技團的團員,他們多半是農家子弟,學的又是農科,經年與土地、作物為伍,那是他們最瞭解、也最熱愛的,看著作物一天天成長、茁壯、開花、結實,他們總能得到莫大的滿足與喜悅。可惜當地人民不能領會這一點。

養豬技師為仔豬注射針藥。(楊永山)
技術服務到家
因此農技團除了示範農場中的工作外,還得四處探訪,挨家挨戶地勸導當地農民接受新觀念與新方法;對於能接受者,更需經常前往指導,以期對方能經營成功,能引起別人跟進的興趣,進而帶動風氣。
養豬計畫負責人鍾任生,來哥國之前曾在我國駐賴索托農耕隊工作過。他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加強豬舍管理和不良品種的淘汰。
淘汰的豬隻都賣掉,所獲款項用來買回優良的種豬。優良的種豬用來培育優良的下一代,優良的仔豬則交由農戶飼養。
除場內繁殖外,還得加強疾病的治療。鍾技師告訴我們:「這裏很少發生豬瘟,但腸炎、肺炎、皮膚病還是有的。尤其是皮膚病,因為天氣太熱,蚊蟲又多,皮膚很易感染疾病,所以必須隨時注意,給它們治療。還有,母豬分娩後護理比較困難,分娩時,產道、子宮都難免會受傷,由於溫度太高,就容易感染發炎,必須密切注意。如果有發燒現象,就要給它們沖洗子宮。斷奶前後的小豬下痢也相當嚴重,可能是水源不潔的緣故,必須很小心。」
我們看到鍾技師在豬舍裏直跟著小豬的屁股後頭轉,原來他是要看看小豬的肛門是否很髒,如果是,就表示它拉痢了,鍾技師立刻找人幫忙抓住小豬,給它打上一針。
他們同時也提早在小公豬生下二周左右,就給它去勢。因為小豬愈小,睪丸愈小,流血就少,傷口也容易癒合,還有,「作了去勢手術,傷口會痛,有時還會發炎,就會沒有食慾,吃飼料一定沒有興趣,體重就會減輕,也會減緩癒合;如果還在吃母奶,攝食可較穩定,可以吸收一定的營養。」

農作技師誇獎農戶今年大豆種得好。(楊永山)
密切注意每一家養的豬
我們去參觀幾家經營較成功的農家時,鍾技師曾跳進豬舍檢查豬隻,看它們營養好不好。結果發現很多有貧血的現象,鍾技師立刻回去取針藥,給豬打補針(鐵劑)。他解釋說:「天氣太熱,豬的食慾很差。有時我也教他們在割牧草給豬吃時加點土。」
豬也要吃牧草?「是的,一定要吃些纖維質,好幫助消化。這裏的豬都吃苧麻和狼尾草,苧麻有糖份,豬很愛吃。」
農技團另有二位養豬工作人員:潘博光與洪松男,他們二位都是台大畜牧系畢業的,對飼料的製作、調配很有經驗。有農戶將作物如:高粱、大豆送來,這二位技師就幫他們加工製成飼料。
示範農場的豬都有編號,每頭小豬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都有詳細的記錄,據以試驗、繁殖優良的下一代,也避免近親繁殖。有的母豬產後沒有奶,技師會給它們打刺激腦下垂體前葉的賀爾蒙針,以促進乳汁分泌。但如果有三胎都是不打針就不發奶,這頭母豬就得淘汰了。
除了這些繁瑣的工作,附近農戶豬隻的醫療保健,也都是他們的工作。如果養殖戶再增加,可能就顧不過來了。因此他們常在示範農場內辦講習班,期能訓練出一些學員來,將來好分擔這些工作。最起碼也可以增加他們飼養上的知識。聽說由於農戶對於養豬所知有限,又疏於觀察,往往豬病了也不知道,養豬技師發現時,有些已有耽誤。因此養豬技師平時真是疲於奔命。還有一點很有趣,有的農戶養著養著不耐煩了,或者想用錢了,也不管豬隻的大小,也不知豬正值長得最快的階段,就急著出售,所以農技團還得隨時注意管著,以免發生這種不合經濟效益的飼養。值得欣慰的,是農家對農技團團員頗有敬畏之心,農技團員教他們不准賣,他們就不會去賣。
今年六月起農技團要開始做豬隻的人工授精,可以減少場內公豬的飼養頭數,也可為農戶大量繁殖仔豬,農家飼養豬隻數目可望大量增加。
場內豬舍還有一個放牧的圈地,我們感覺很好奇,原來那是過胖豬隻的運動場。
「運動場對繁殖場而言很重要。懷孕的母豬多半吃得多,又不愛動,所以要趕它們出去運動,以免過肥而難產。」鍾技師為我們解說。

艾曼達一家人工作努力,他們是真正做到農漁牧聯合經營的一家,圖為先生在以苧麻餵豬。(楊永山)
哥國堅持,農技團只有盡全力配合
哥國政府一直對擴大養豬計畫很有興趣,目標是一百戶,目前已有卅六戶在養,農技團總覺得進度太慢,心裡很著急。但哥國政府懂得他們人民的性情與能力,知道急不得,而且怕步調太迫促,人民會接受不了,甚至嚇跑了,所以常會對我們農技團說:「不要急,慢慢來。」但是看到農技團團員一直那麼賣力地在做,他們也不好意思多說什麼。政府主管農、牧的有關官員常會來這裏看看,並且表示感謝之意。
哥鐸樹分團共有團員十五位,做滿二年的就可接眷,有幾位接眷來了,就在附近租屋居住,其他的都住在團部宿舍,他們輪流主廚。由於地處偏遠,生活比較單調,他們極需精神食糧,很希望國內能多寄書報雜誌過去。
駐哥國農技團團長楊建南,今年四十歲,他是台大農藝系畢業的,曾在菲律賓大學研究所研究二年,回國後曾在亞洲蔬菜中心工作,而後到哥國來,在農技團擔任技師,接著升任副團長,去年十月升任團長。
楊團長也不很贊成發展農漁牧多角經營計畫,更明白團員工作極為辛苦,成效卻不如期望中好,但是在最近的將來,還是會儘量克服困難,努力做下去,他說:「我們到外國來工作,主要就是希望能針對他們的需要提供協助。既然他們的政策是這樣,我們只有配合去執行。團員們實在很辛苦,但我相信我們可以撐下去。二、三年後,這個計畫或許會交還哥國政府,讓他們自己接手做,我們再轉作其他的推廣工作,譬如:蔬菜、玉米、大豆……等。目前我們還是盡其在我地去做,我相信會有突破的。」
楊團長認為他的屬下都很賣力,很盡責,也有榮譽感,從來都不抱怨工作辛苦或業務推展困難,他們總是埋頭苦幹。
示範農場堛熙蝨i得很好,主要是吳郭魚,其次是草魚、鰱魚、鯉魚。但農家興趣不高,只有一家在養。
農場堣]養了些鴨子,大約有六十隻,在大量繁殖後要推廣給農家飼養。
另聖益斯都與烏巴拉小組也在推廣大豆、玉米等作物,不過規模較小,業務較少。

太太在以飼料餵魚。(楊永山)
幫助他們開發豐富的漁業資源
漁技團成立才二年,團員共五人,分別是:團長葉光薰、船長王政條、輪機長吳阿枝、漁撈技師周登片、加工技師林光澤。
哥國地勢狹長,海岸線也長,風浪不大,漁業資源豐富。漁技團訓練哥國漁民使用揚繩機、起網機,並教他們採用曳繩釣、延繩釣、刺網等漁撈技術,以充分開發漁資源。
將海中魚類撈獲後,除以鮮魚上市銷售外,應進一步發展漁產加工。漁技團與哥國的漁民合作社、專科學校加工科,要聯合設立一個小型示範水產加工廠,預定今年下半年開始加工生產,製造產品預計有:魚丸、魚餅、魚糕、魚熱狗等。並且可以一面生產,一面訓練加工人才;許多哥國人民過去不食用的魚類,今後也有了出路。

吳文輝大使陪同筆者一行拜訪哥國前農部部長方塞加。(楊永山)
竹工團後來居上
竹工團於去年十一月成立,距今不過半年,組成分子有:團長林維治、技師劉澄煜、團員陳金樹。
當地本來就有竹子,但是哥國人一直未加利用。竹工團去了之後,首先教他們利用竹子編制咖啡簍,立刻聲名大噪。原來當地產咖啡,但是盛裝咖啡豆的簍子一直靠進口,每年大約要五萬個;竹工團教他們編制咖啡簍後,省下了可觀的外匯支出。
由於竹工團團員都是專家,除了教哥國人以竹子製造簍子、果盤、籃子等容器之外,還想進一步教他們開發高級產品。但當地竹子較黑,收縮又厲害,不適合製作傢具,故竹工團又為他們引進竹種,加以繁植,希望能製作出價值更高的竹製品。目前已闢有二個竹類繁植場。
竹工團曾經開過一次成功的展示會,將哥國學員作品陳列展出。中南美人性情浪漫,富巧思,手又靈光,所以藝術方面相當發達。他們製作手工藝品也很在行,故那次展出很成功,電視、報紙、電台都紛紛予以報導。

漁技團團員與哥國漁民一起作業,他們相處融洽,不僅順利完成教、習使命,且滿載而歸。(楊永山)
難忘吳大使盛情與他對團員的關愛
離開哥國的前一天晚上,我們曾前往吳大使官邸拜會,吳大使並招待我們晚餐。當天晚上我們談到很晚,至今仍記得所談的種種。有關農技團方面的,吳大使曾提到:
「我始終讚許我們團員埋頭苦幹的精神,從不叫苦、不喊累,凡事帶頭去做,做給這堛漱H看,或者和他們一起去做,從不以高姿態出現。不像有些先進國家的專家,高高在上,就會寫報告,所以不能和本地人打成一片。」
「有些團員自己家堳雃鹵的,他們也有本事,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到國外來吃苦?因為他們喜歡自己的工作,也真的想做點事出來,為國爭光。」
不過吳大使還是希望他們能加強語文能力,這樣除了實地操作外,還可教課,參加講習會、座談會,甚至還能跟人辯論,說服本地人接受我們的指導與協助,這樣工作更容易推展。
我們第二天一大早乘六點的飛機離開,前一天晚上已道過珍重再見了,但是當我們在天還沒亮就趕抵機場時,吳大使也來了,他握著我們的手說:「來給你們送行,也謝謝你們來此給年輕的拓荒者打氣。」

漁技團團員與哥國漁民一起作業,他們相處融洽,不僅順利完成教、習使命,且滿載而歸。(楊永山)

漁技團團員與哥國漁民一起作業,他們相處融洽,不僅順利完成教、習使命,且滿載而歸。(楊永山)

吳大使經常戴著斗笠下鄉慰問團員,養魚技師向他報告工作成果。(楊永山)

示範農場中的漁池,團員常下池撈魚,把雜魚選出丟掉。(楊永山)

附近居民小孩跑來趕鴨子,鴨子嚇得飛起來了。(楊永山)

漁池中撈出的本地種吳郭魚,由於品種不良,打算淘汰,附近居民小孩來拿回家去。(楊永山)

竹工團團員教導當地人民製作竹工藝品,成品頗佳。(楊永山)

竹工團團員教導當地人民製作竹工藝品,成品頗佳。(楊永山)

離首都聖荷西市18公里Ruina Cartago 地方的主教座堂。(楊永山)

同一地方的一個教堂廢墟,是當地有名的古蹟。(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