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過歷史的冬天,行過風雨坎坷路,佇天恰地交接的高山,咱的心開做百合花。……行向台灣的春天,行過苦難出頭天。百合花,百合花,新的民族,新的情愛,寬闊那像海……」
每逢選舉,這首由李敏勇寫詩、蕭泰然作曲的「百合之歌」,就會傳遍大街小巷。用音樂來愛台灣,正是鋼琴詩人蕭泰然的一生寫照。
二○○二年十月五日,《兩廳院十五週年歡慶系列》推出唯一一場國內作曲家的全場演奏會──《蕭泰然樂展》。當壓軸曲「玉山頌」的長笛悠悠響起,木管與弦樂錯落迴盪、層層堆疊,合唱唱出「行過悲情的過去,殷望起造新世紀,啊!玉山!啊!玉山!台灣新國度,光榮的標記!」時,全場聽眾熱情沸騰,不少人更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用音符紓發思鄉情懷、用旋律勾勒國家想像,近二十年來,蕭泰然的音樂感動了無數海內外的台灣人。這位素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之稱的作曲家,抱著病後初癒的身子,自美返國,為的是不願錯過自己作品在國家音樂殿堂中演出的盛會,更不願錯失任何一次以音樂來關愛這片土地的機會。
乍見蕭泰然,溫文靜穆中,似乎透著一絲淡淡的憂鬱;在心臟手術中受傷的聲帶不能用力,所以他語音輕柔、略帶沙啞,上下樓梯還不時靠著扶手,撫胸輕喘。然而為了遠道的訪客,他迎風登樓,要把淡水觀音山的美景和訪客分享;談到音樂、尤其是其中蘊含的鄉土情懷,蕭泰然更是一雙大眼炯炯發亮。正如他常說的,「金銀我攏無,只有將我僅有的獻給台灣──我的音樂!」

在國家音樂廳排練室裡,蕭泰然悄然諦聽,希望能將最美的樂聲呈現給國人。
兩帖心靈良藥
回顧蕭泰然的一生,那份浪漫與忠誠篤敬,其實早在童年時便已奠基。一九三八年元旦,蕭泰然出生於高雄市,他的祖父是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人,留學日本的父親是有名的齒科醫師兼教會長老,母親則是早期的留日鋼琴家。小小年紀就整日浸淫在宗教和音樂中,使得蕭泰然即使日後顛沛流離,卻始終不脫濃濃的書卷味。
回憶起童年時光,蕭泰然還記得,在那個全高雄市僅有兩架鋼琴的年代,他就已安穩地坐在家中琴椅上,跟著媽媽學琴,不論教會音樂、聖詩、西洋古典音樂或日本民歌,都是隨手拈來的教材。而這架眾人稱羨的鋼琴,還是出身望族的媽媽的嫁妝呢!
一九五九年,蕭泰然進入師大音樂系,做為醫師之子,要踏上音樂路,是經過一番掙扎的,這還多虧蕭泰然的母校──台南基督教長榮中學──的校長戴明福居中促成。

回台灣時,蕭泰然總愛在淡水租處頂樓閑坐,一面品啜咖啡,一面靜靜地看山、看海。
「二蕭」傳奇
師大四年,蕭泰然主修鋼琴,並隨著剛從法國巴黎學成歸國的音樂家許常惠學作曲。當時許常惠將歐美現代音樂曲式引進台灣,掀起一股建立台灣新音樂的熱潮。由於識才,許常惠還免費將蕭泰然收為私淑弟子。師大畢業不久,蕭泰然又遠赴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深造,一方面追隨名作曲家藤本秀夫學作曲,一方面繼續主修鋼琴。
一九六七年,蕭泰然從日本返國,在高雄女師專、台南神學院等多所學校教書,並以寫作合唱曲及鋼琴小品自娛。之後蕭泰然又被母校師大音樂系延聘。在重回師大的日子裡,他結識了奧地利籍的名音樂家蕭滋博士,兩人維持了一段亦師亦友、親如父子的情誼。
在「大蕭」蕭茲的啟發下,蕭泰然的音樂視野大幅提昇,作曲範圍也擴及器樂及室內樂。一九七五年,台北中山堂首次舉行《蕭泰然樂展》,這是國內作曲家少有的殊榮,蕭泰然還特別寫了一首雙鋼琴「幻想圓舞曲」來感謝這位恩師。
當時的蕭泰然,優遊於教學、演奏和作曲中,才華洋溢、風采翩翩、又娶了望族名媛,正是典型台灣仕紳的代表。誰又會想到,風華正盛的背後,一場暴風雨已悄然成形,在命運無情的撥弄下,蕭泰然被迫離鄉背井,從此踏上貧病交迫、鄉情綿綿的不歸路!

命運多舛卻永不低頭,蕭泰然不僅是台灣的音樂詩人,更是生命勇者。(楊戩攝)
一身債務走天涯
一九七七年,是蕭泰然一生的轉捩點。由於太太做生意被騙倒債,家中財務大受衝擊,為了東山再起,蕭泰然隻身遠赴美國亞特蘭大城,寄居在唯一的妹妹家裡。又因為太太不會講英文,沒有辦法適應美國生活,最後決定太太留在台灣,蕭泰然帶著年幼的三子一女在美國,兩人分頭賺錢還債,從此夫妻分居天涯。
對於這種厄運,蕭泰然看得很開。他記得生平第一次出國去日本時年僅四歲,當時也是因為父親被人倒債、二歲的妹妹又不幸夭折,父母在傷痛下,決定暫時拋開一切,帶他去日本散心。而如今,蕭泰然去國已近二十五年,債務仍是一波接一波,似乎永遠沒有了結。
回首初到美國的日子,為了生計出國討賺的蕭泰然,顯然不是做生意的材料。
出國不久,蕭泰然就在同是因為生意失敗而遠走他鄉的好友許丕龍的邀約下,從亞特蘭大轉赴西岸洛杉磯,並在友人的資助下頂下一間禮品店,販賣一些太太從台灣寄出來的小飾品和工藝品等。
開店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雖然做事勤懇,可是「生意嘴,胡累累」,沈靜木訥的蕭泰然哪有主動招徠客人的本事?開店只夠維持基本的溫飽而已。倒是他習慣在空檔時彈琴自娛,有次三位老婦人上門選購,聽到琴聲不禁駐足良久。其中一位還對他說,「年輕人,你怎麼會在這裡?」(Young man, why are you here?)
老婦人的話,讓蕭泰然宛如大夢初醒。他自問,「為什麼我要在這裡浪費時間?」難道自己對音樂的滿腔熱情和才華,就這樣被現實壓力消磨殆盡?上帝給他的使命,難道只是做一個困守愁城的小生意人嗎?於是他結束小店,決心重回音樂之路。

「希望台灣作曲家都能在故鄉找到知音,」看著自己的曲子受到珍視,蕭泰然心滿意足。(楊戩攝)
文化黃金時代
然而,一位沒有任何師承人脈的華人,要在美國從事演奏是很困難的。蕭泰然初來加州時,曾藉著教授華人子弟,培育出許多鋼琴好手,像是曾經獲得多項國際鋼琴大賽獎項的陳毓襄就曾受教於他。結束禮品店後,蕭泰然更全力投入南加州華人的音樂振興運動。
一九八二年十月,由蕭泰然和許丕龍主持的「台灣音樂社」負責策劃、並在十個教會團體協力合作下,在洛杉磯橙縣水晶大教堂舉辦了第一屆南加州《感恩節音樂會》,全場演出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樂曲中濃濃的台灣民謠風和本土風情,讓三千位聽眾如癡如醉。這是海外台灣人首次舉辦的大型文化盛會,因此被譽為旅美台灣同鄉「文化黃金時代」的濫觴。
現任門諾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並創辦望春風出版社的林衡哲,當年也和蕭泰然在洛城攜手打拚。他指出,連續兩年的《感恩音樂會》都在對故鄉的思念與讚美聲中落幕,這不僅讓台灣僑社有大團圓的機會,同時代表「正統的台灣文化」在海外僑社中取得了主流地位。
尤其當蕭泰然改編的「心酸酸」、「補破網」等台灣民謠,配上管弦樂團演出時,那種「原來台灣的民謠這麼美、這麼莊嚴」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將全場聽眾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其後幾年,蕭泰然率領年輕一代旅美台灣音樂家合組「北美洲文藝協會室內樂團」,巡迴全美十大城市演出。有次在舊金山做最後一場演出時,團員們想著巡迴已近尾聲,第二天就要各奔前程,當演奏到蕭泰然的「出外人」這首思鄉曲時,都忍不住掉下淚來,最後台上一邊彈唱一邊流淚,台下聽眾也哽咽著輕聲唱和,故鄉的悲情、異鄉的孤寂,全部隨著旋律宣洩出來。

一年前剛動過大手術,如今還能在鋼琴前譜曲彈琴,讓蕭泰然更堅定了「為作曲而活」的信念。
「奇蹟」誕生
一九八六年,四十八歲的蕭泰然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現代樂作曲碩士學位,受教於為漢城奧運寫主題曲的韓裔作曲家B.K.Kim,還和獨生女蕭雅心及女婿成為前後期同學。
一向曲風唯美而保守的蕭泰然,為什麼想進修現代音樂?蕭泰然指出,他很想瞭解二十一世紀作曲家「看事情的角度」,因為隨著時代變遷,人的審美觀也會變遷,各個時代對於旋律美感的認定也各有不同。然而,Kim教授深知蕭泰然天生是位溫柔多感的浪漫詩人,作品中總是盈溢著百轉千迴、色彩炫麗而層次豐富的旋律之美,因此他鼓勵蕭泰然走自己的路,不必跟著充滿不和諧尖銳雜音的現代音樂跑。
也就在這段進修期間,蕭泰然更確立了以台灣民謠為素材,結合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樂派等技巧來作曲的個人風格。拿到碩士學位不久,蕭泰然就在林衡哲的力邀下,寫出了令人驚豔的「小提琴協奏曲」。
為了這台灣音樂史上的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蕭泰然可說是嘔心瀝血。
「那時父親剛去世,母親又重病在床,太太的生意也橫生波折,」蕭泰然回憶,他和母親及孩子們擠在一間兩個臥房的公寓裡,孩子睡一間,他和生病的母親睡一間。晚上為了照顧媽媽,乾脆伏案譜曲,幾乎夜夜寫到天亮,平均一天十六個小時。
就在這種貧病交迫、情緒低盪中,蕭泰然心中卻有一股瘋狂的動力,驅使他去完成自己從未嘗試過的大型曲子,直到今天,蕭泰然還把這首曲子的誕生稱為「奇蹟」。
躋身國際
一九八八年,蕭泰然完成小提琴協奏曲後,最初只能做小提琴與鋼琴的簡易版演出,然而當如怨如泣的小提琴,緩緩奏出以台灣民謠「牛犁歌」為主題的變奏時,總引得聽眾潸然淚下。之後在一九九○年,蕭泰然在音樂會上巧遇同樣來自南台灣的名小提琴家林昭亮,林昭亮隨即應允為此曲做世界首演。
兩年後,在日裔指揮家大山平一郎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的合作下,由林昭亮領銜演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是美國境內首次由大型知名交響樂團演奏台灣作曲家的作品。結果不出所料,這場歷史性首演大獲好評,不僅讓蕭泰然從此躋身國際作曲家之列,也是台灣音樂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回顧這場演出,蕭泰然仍難掩激動。「那場音樂會,我的曲子被排在布拉姆斯和德弗札克之間,我還很擔心自己會像三明治一樣,被兩位巨匠龐大的身影壓扁!」事實證明,這首深具後浪漫時代特色的曲子,足以媲美兩位大師的作品,迄今仍是蕭泰然曲目中最受歡迎的一首。
小提琴協奏曲一鳴驚人,一九九○年蕭泰然又發表了台灣作曲家的第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並在一九九五年再度由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緊接著一九九二年蕭泰然又推出C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巧妙地融入台灣民謠「心酸酸」,經過一次次地低吟、轉折、超越與昇華後,情緒越轉越激昂,進而匯聚成一首勝利的凱歌,象徵著台灣終將獲得的自由與尊嚴。
為作曲而活
三大協奏曲在短短五年內接續發表,為音樂終日奔波的蕭泰然卻於此時病倒了。一九九三年聖誕節前夕,蕭泰然因大動脈血管瘤破裂緊急送醫,但一來病情嚴重,二來沒有醫療保險,必須先繳付五萬美元的入院保證金,幾乎沒有醫院肯「收容」他。幸虧台灣同鄉積極奔走籌措,並且請到日裔外科聖手橫山大夫操刀,經過十個小時的手術,才勉強把蕭泰然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病發時,蕭泰然正為台灣二二八事件譜寫「一九四七序曲」,當胸口劇痛爆發時,他只有一個念頭,「上帝啊,請讓我完成我的作品!」幸運獲救後,蕭泰然更是一日不敢懈怠。九五年,「一九四七序曲」在美國奧克蘭市舉行首演,再一次,台灣民謠幻化出淒美、激昂、莊嚴等各種旋律,在國際音樂殿堂上大放異彩。
在「為作曲而活」的信念激勵下,近幾年,蕭泰然儘管身體狀況不佳,但仍勉力譜寫了「玉山頌」、「啊!福爾摩沙」、「浪子」(神劇)等作品,而各方的作曲、演出邀約不斷,做人忠誠的他,只能督促自己更加努力。不料二○○一年十月,血管瘤再次破裂,緊急動刀摘除一條大動脈後,蕭泰然成了左手腕量不到脈搏的「半邊人」。
他回憶,當時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彈琴,右手的力度和靈敏度還在,但左手卻毫無知覺。經過半年的悉心復健,才慢慢恢復過來。
期待樂音再響起
經過兩次大手術,蕭泰然體內還有未清除的血管瘤,像不定時炸彈般威脅著他的生命,但蕭泰然已學會淡然處之。目前他定居在兒子家中,仍然是兩袖清風,幸而海內外友人資助成立的文教基金會,可以按月撥付生活費,偶爾回台,則落腳在僻靜的淡水租處。
多年來一直為蕭泰然打製電腦譜、又湊巧竟和蕭泰然同居一棟大樓的音樂工作者莊傳賢,每逢蕭泰然回台,總會細心地從旁照料。他感慨地說,國外作曲家如北歐西貝流士等人,都被視為國寶,由國家提供報酬,讓他們得以在衣食無虞下專心寫作。然而蕭泰然大半生顛沛,前幾年曾想回國定居,卻苦於居無定所,雖然師大願意聘為教授,但因蕭泰然無力爬摟梯進教室,只得放棄。
再說,淡水風大,蕭泰然腿腳虛弱,為了趕公車去台北辦事,還曾差點摔倒。而印製樂譜成本昂貴,也阻礙了蕭泰然樂曲流通的速度,就連這次國家音樂廳的盛大演出,都是用影印裝訂的方式湊合的。凡此種種,看在熱愛蕭泰然的音樂、又景仰他人格的莊傳賢眼中,只覺得心痛不已。
音樂會結束後,蕭泰然輕裝簡囊地返回美國,腦海中還醞釀著他答應為故鄉高雄譜寫的「愛河之歌」。這位台灣當代最有才情的作曲家仍將創作不輟,繼續用他的音樂,深情地擁抱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