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街上,你也許會碰到神情羞怯、模樣清純的學生,拿著一本標榜愛心的雜誌,向你募捐。
在報上,你也曾因一則描述在困境掙扎者的報導而潸然淚下,很想做點事。
看著電視埵]救火罹難的義勇消防隊員身後蕭條的境況,你也想盡一分心力。……
但是,你該怎麼做呢?你能確定「愛心」和「金錢」會安全抵達目的地嗎?
幾個月前,「溫暖」、「愛心」與「懷恩」等雜誌,找學生拿著報導孤苦貧病者的雜誌,向社會大眾勸募「愛心」善款,但卻把所得款項的大部分中飽私囊。這連串事件,使社會掀起一股「愛心恐慌症」。
「日前有一位學生手持出版證明書的影印本,向我推銷某一為救濟孤兒而出版的雜誌,款項雖僅百元,但我因害怕受騙而尷尬地加以拒絕……」,這是報載一位讀者的投書。她為自己不得已必須「鐵石心腸」,心中充滿了不安。
「溫暖」與「愛心」雜誌的發行,一個月約十萬份,月入新台幣千萬元,數字頗為驚人。這同時也顯示:社會上慷慨解囊的並不在少數。但是,他們卻無法掌握「善款」的去向。

附屬於慈濟醫院社會服務部的慈濟志願服務工作隊,隊上義工正在幫病患量血壓。(黃麗梨)
愛之適足以害之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指出,現代社會忙碌,使得人們寧願採取最簡便的方法付出愛心,所以當有募款者直接找上門,便信任地給了錢,並自以為已盡到愛心,殊不知除了「付出」,還要懂得「管理」愛心,確實探究自己捐款的使用方式與去處,否則「氾愛心」,反而會抵消正面的意義。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承辦的課員王朝祿舉例說,數年前,一名年輕的女孩,原本在前台中靜宜學院門口擺設一個「劉姐姐飯糰」的早點攤。由於在那裡常會遇到一些流浪兒前來乞討,激起了劉姐姐的愛心,不但一一收容,供其三餐,並協助他們解決就學、住宿等問題。
劉姐姐的這份愛心,促使台中市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僅女警將流浪兒交給劉姐姐,連觀護所也將犯罪兒童轉送給她。由於市長夫人出面募款,再加上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流浪兒人數迅速增加。然而,在慈善捐款仍無法支付龐大開支的情形下,沒有任何管理孤兒院經驗的劉姐姐帶著一群流浪兒到全省各地流浪,借宿廟宇。但流浪期間,慈善捐款仍持續不斷增加。
「社會局雖曾幾度要求『劉姐姐愛心兒童營』立案,卻被她以財力不足等理由拒絕」,王課員很無奈地解釋,她不立案,社會局就無法監督捐款的流向;而她又不肯公佈收到的捐款數目,也不願意將流浪兒送交市立育幼院。
直到不久前傳出她將九百萬捐款轉贈給總統府遭退回後,曾經捐款給愛心兒童營的善心人士,才開始呼籲,他們希望自己的捐款,每一分錢都能用於流浪兒的身上。王課員表示,事實上以劉姐姐目前的經濟能力,應足可為流浪兒找到一個安定的家、過安定的生活。

慈濟功德會的母體——靜思精舍裡的出家眾,堅持自力更生,平時制售蠟燭油、磨豆奶粉等以維持生活。
公眾認知比法律有效
「其實台灣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也願意按月捐錢」,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余漢儀針對這樣的情況說,只是不知道把錢捐往何處,也不知道那個機構的公信力如何;往往看到有媒體刊登或很多人都熱心贊助了,自己也就放心地「付出」。
處在「地下」愛心團體崛起,處罰刑責又輕的情況下,「民眾及傳播媒體有正確認知,會比法律制裁來得有嚇阻作用」,余教授強調公眾認知的重要。她表示,以愛心募款方法而言,上門及街頭勸募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兩種方式,她建議想要捐贈者,應先查明上門勸募者是不是經過登記的合法慈善機構,若不放心可以問明郵政劃撥號碼,告訴勸募者你願以劃撥方式捐款。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也表示,凡是公開募款都必須經過內政部或社會局核准才能進行,因此募款時必須出示社會局的核准文件。同時民眾可以來查證該機構是否為已立案,且財務狀況受到政府監督的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總幹事陳明里在一次說明會提醒社會大眾,除確定募款者是否合法,在發現類似的不法慈善機構或勸募活動時,拿出道德勇氣向社會局或警檢機構檢舉,才能真正杜絕不法的勸募者。
曾經三次參與大型街頭義賣活動的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公關組長王榮璋指出,伊甸辦街頭勸募,除了有非常鮮明的標誌及字樣,義工及參加的人員一律穿著制服,勸募箱只能進不能出、不找零,每次都還有會計師在現場監督清點,並且公開幕得款項及運用方式。他特別提到,伊甸的帳目都是由負責國內許多大企業帳目的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免費簽證。
這樣的做法,是借鏡國外,「國外有一種聯合會計機構,凡是加入此機構的公益團體,其財務狀況及會計制度都受到十分嚴格的審核」,余漢儀教授表示,由聯合會計師簽證審核,是國外公認的徵信方式,值得我們效法。

花蓮佛教慈濟醫院的一磚一瓦都來自信徒的捐款,造福了花東地區的民眾。大門入口處左手邊塑有佛陀問病圖。(黃麗梨)
須用電腦處理的會員冊
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愛心記」的文章中提到,有人利用愛心行騙,有許多真正有愛心的人受騙,但不應該指責有愛心的人,問題可能出在值得信賴的管道未被公開、宣揚。他覺得,政府除了把存心欺騙的人繩之以法,更應積極公佈、弘揚那些真正有愛心而又做得好的單位。有宗教背景的慈濟功德會就是被公認的好例子。
從民國五十五年開始,由卅位信徒、每天五毛錢的善款,發展到今天「有卅多萬人護持慈濟功德會的作為」,慈濟醫院社會服務部主任鄧淑卿說,其中還包括現任總統李登輝和司法院長林洋港,他們分別在省主席和內政部長任內各捐贈三萬元、廿萬元,並加入慈濟功德會成為會員之一。
如今慈濟功德會的捐款總收入已累積至十八億九千餘萬元,必須以電腦處理將近四十萬的會員名冊及帳目。

很多公益的義演或義賣活動,都邀請影歌星或名人助陣,以增加號召力。(本刊資料)(黃麗梨)
從那裡來,往那裡去
同時經營幾家建設及電子公司的何先生,自接觸慈濟三年以來,每年固定捐款一千萬。他談到慈濟的徵信工作時表示,慈濟是政府立案、受政府監督的財團法人,「不僅帳目清楚,每個月以慈濟月刊公佈帳目及捐款明細」,比起一些公開募款卻不登記,也不是受政府監督的財團法人,慈濟對錢的來龍去脈就有清楚的交代。
但慈濟受信任的主因,則是捐錢者親自監督錢的去處。慈濟功德會的委員除本身定期捐款、募款外,還親手把錢送交案主,以保證財物由真正需要的人獲得。而且每一筆捐款一定都有收據,收據上有接受捐款者的機構名稱、立案字號、郵撥帳號、聯絡電話、通訊地址、負責人等資料,「安全可靠!」慈濟台北分會委員林雅美信心十足地說,慈濟這一套帳目,可以放心啦。

年冬歲末,忙著採購年貨的人群擁擠在迪化街,披著袈裟的和尚也來此托缽化緣一番。(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母雞帶小雞
只要提起慈濟功德會所作的事,就會很激動的台北委員林勝勝說:「師父教大家要有『母雞帶小雞』的精神。」林勝勝解釋慈濟募款的運作時表示,師父讓捐款者成為會員、委員,委員再吸收會員、再生委員,每位會員、委員都定期捐獻,數目有五十、五百……,隨個人能力不定。
已經生了許許多多「小雞」、一年大約可以收到七百萬捐款的林雅美委員形容,成為委員的「母雞」有一部分的工作就像互助會的「會頭」一樣,每個月要向小雞們收取捐款外,還要舉辦「吃慈濟飯」的聚會和新進會員談入會的經過,也聊聊彼此的近況。
林勝勝強調,但最重要的還是大家提出平時所調查散在社會各角落裡,急待救助的對象,討論如何把功德會匯集的救濟金、食品或衣物送到他們家,並且做追蹤調查。「目前分佈在全省各地的功德會委員列名者已有一千二百多人,她們都是人間的『活菩薩』」,慈濟功德會的領導人證嚴師父期許自己的弟子濟世救人、樂善好施。
慈濟功德會中流行一句辦事守則,即是對調查屬實的急難事件,必須要發揮「馬上辦、集中辦、全效辦」的精神,「我們有將近四十萬位義務工作的師姐妹,遍布全省的救助網,比社會處更深入慈善事業」,鄉親傳播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錦益的夫人表示,她深以其中的一分子為榮。

國際巨星史提夫汪德因為失明,所以到世界各處演唱時必對盲人有所捐贈,圖為去年他到台灣演唱時,接受啟明學校盲生代表的獻花致意。(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明天會更好
根據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統計,廿五年來已濟助廿二萬餘人,支出的濟貧醫護費,累計有九億二千多萬元。「耗資八億多元的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於七十五年啟用,其中的一磚一瓦都是善心人士的捐款築成」,鄧淑卿說,今年九月,慈濟護理專科學校開學,也象徵著慈濟四大目標——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陸續完成。
證嚴師父談到慈濟長遠的理想時,她表示台灣的兩千萬人中,只有卅多萬人參加慈濟,還是少了些。「如果人人皆為慈濟人,那台灣就真成了人間樂土」,何國慶和林素素勾勒出崇高的理想。
徐漢儀教授分析慈濟之所以能吸收眾多會員及鉅額捐款,除了具體列出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目標,還有募捐計畫表,並將募集、運用、管理方式都訂清楚。加上這些人有相同的信仰,不只捐錢,也本著「好人做到底」——自己還花精力心思瞭解受贈單位,有了這種「後續」工作,自然比較沒問題。
但對許多忙碌、無宗教信仰的現代人,要「不花時間」,又能無誤的捐款,余漢儀表示,那就只有政府與民間共同成立組織「聯合勸募」方式來做最合適。它也是防止街頭和上門勸募弊病的最好方法。

殘障團體日漸發現福利必得靠自己爭取。圖為九月二日地下火車開駛當天,伊甸邀殘障朋友遊地鐵,為台北新站的殘障設施打分數。(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什麼是聯合勸募?
史英董事長和伊甸基金會秘書長陳俊良也建議,若由政府與民間慈善團體共同成立一專門籌募基金的基金會,統一募款並作適當分配,一起研討、規劃出年度所要進行的社會福利事項,預估所需經費,並列出表格,民眾也可由此依據,選擇捐款給他所想要濟助的對象。
余漢儀教授分析目前的勸募市場,她覺得「聯合勸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途徑,最主要是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中介團體,一面代表人事行政、財務管理、服務品質良好的正字標記;也一面配合按時的評鑑、督導,對捐助者負責。
「活動最終的目標是,成立社會福利基金會和社會福利聯合會,藉由對金錢與組織的管理,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白秀雄在幾次籌備會上提到,這是有效運用社會愛心資源的良好途徑。
台北市七十八年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實施計畫中,就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因為想藉這個活動減少各人民團體所採用的街頭勸募。所以聯合勸募不打算以街頭勸募來募款,將代之以義演、園遊會等方式,也考慮在電視黃金時段,或利用公車外做廣告,同時在公共場所、百貨公司等設置勸募站,在超市或生活用品商店的連鎖店設置勸募箱。
慈善大餅怎麼分?
但聯合勸募的推行目前仍有許多困難需克服,社會局社工室主任林育芳表示,有幾個公益團體反映,他們各有自己的專屬財源,一旦參加聯合勸募,雖可開闢新財源,可是也等於開放自己的「地盤」給別人。
若各公益團體不能各自私下募款,聯合勸募所能分配給各申請團體的錢,足以負擔服務所需嗎?「例如我確實需要五十萬,而聯合勸募審查只能分給我卅萬,那其餘廿萬如何解決呢?」
另外也要考慮到民眾對外捐獻均有特定對象,如其偏愛殘障、老人或兒童,也希望投入的金錢物質,直接使他們受益。採取募集的總合再按比例分配,會不會影響捐獻意願呢?
伊甸公關組長王榮璋也談到,他覺得負責審查分配資源者能否公平客觀地分配、對各團體的狀況是否完全清楚也很重要。
都歸我們所有
當聯合勸募還在各方集思廣益的腦力激盪時,一個以「歸我們所有」為名的活動已在十月一日行動。
這次由 7-Eleven 發起的公益活動,呼籲社會大眾,發揮愛與關懷,為流浪青少年及被虐待兒童專案募款。這次活動除募款、舉辦活動貨櫃演唱會外,還給青少年準備了「吐苦水」的傾訴專線,並由知名人士如趙寧、李豔秋等負責回電,也請專業社會工作者協助解答。
募款地點在連鎖商店,每天結清登帳時,將請門市內的顧客簽名見證,並張貼募款累計金額的海報,整個活動結束後將召開記者會在大眾傳播媒體公佈募款總額。一位看到宣傳「歸我們所有」募款方式的消費者描述,「捐款人的錢有好幾道關卡把守,看來頗安全。」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愛心雜誌不法歛財的事還「餘波盪漾」,捐款者正在尋求管道索回捐款,但這件事使大眾瞭解到,不是掏錢就表示有愛心。許多社會團體也展開「公眾教育」,如伊甸針對這件事舉辦「愛心要用智慧」活動,教導民眾正確的捐款方式;社政機構更主動出擊,聯合各公益團體勸募捐款,以防止「愛心騙子」濫用社會資源。若這樣能使一分一毫的愛心資源都恰到好處地運用,那麼此次事件,對真正需要愛心的人未嘗不是「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