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一股崇尚現場演唱的風潮逐漸風行,樂迷們對於音樂的偏好,不再侷限於錄音完美無瑕的現成CD,而更渴求在現場與眾人一同吶喊,親身體驗原汁原味、未經修飾的音樂魔力。不管是「The Wall」或「女巫店」這類live house的現場演唱,或「野台開唱」與「春天吶喊」這種萬頭鑽動的大型音樂祭,如今都已經是台灣流行音樂場景的一環,並帶動了嶄新的「體驗式」聆聽文化。
晚間九點的舞台上,3個有些歲數的人正在放聲高歌,「紅紅青春燒呀燒!自己的歌唱呀唱!」地點是台北目前設備最好的live house「The Wall」,樂團的名稱叫做「搖滾東方」。這群中年人在17年前是「東方快車」合唱團的成員,曾經因這首名為〈紅紅青春〉的廣告歌而紅遍大街小巷。但在那個古早的1980年代末期,很多搖滾迷普遍質疑他們是「徒具樂團外表、缺乏現場功力的偶像團體」。
在當年,那樣的質疑無從檢驗,因為坊間既無常態性的表演場地,大型演唱會除了指標性的歌手如羅大佑外,則幾乎完全不存在,「東方快車」根本沒有機會證明實力。光陰如逝,只見如今年華不再的他們,在台上唱的異常賣力,彷彿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出一口氣。
老樂團努力緬懷青春的尾巴,新樂團則是前仆後繼,搶攻台灣各地的live house舞台。這些表演場地,提供了獨立樂團成長茁壯、培養樂迷的機會,並且是近年來「獨立音樂」與「樂團現象」崛起背後的重要因素。

台北縣貢寮海灘舉辦的「海洋音樂祭」是台灣目前觀眾人數最多的音樂祭,每年都有十多萬人爭相參加。圖為2004年萬頭鑽動的現場盛況。
現場魅力
文化評論人何東洪認為,台灣過去對於音樂市場的想像,常只侷限在專輯銷售量的單一指標上;2000年前後,現場演唱文化興起,才讓人們正視live house、音樂祭、樂器行、練團室、錄音室的重要性。「在國外,這些機制不但是音樂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更是音樂文化能否多樣化的關鍵。」
台灣過往的歌手養成過程,常是唱片公司發掘到「賣相良好」的新人後,便努力用廣告、MV,或花邊緋聞等宣傳手段,以期在最短時間內將歌手捧成唱片公司設定好的制式化明星,好在發片宣傳期內衝刺銷售量。但這對音樂文化來說,並非正常的「順序」。
在國外,歌手或樂團在被挖掘前,通常必須在live house等各類表演場地裡,經過長時間的琢磨鍛鍊,增強其演唱實力與表演台風後,才有闖出頭的機會。「live house與音樂祭的存在,就像是音樂文化的『根』,極其重要!」何東洪如此強調。
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現在許多人對「聽現場」這檔事趨之若鶩?樂評人翁嘉銘認為如今科技進步,音樂的載體變多,但CD、mp3,與手機鈴聲等雖然方便,卻也都是冰冷的。他感性地說,「人們終究害怕寂寞,想在人群裡尋找溫暖,並體會那種流汗、激動的現場感,藉此確認自己在這世界上並不孤獨。」
mp3及音樂網站的盛行,讓唱片內容被快速大量地複製傳佈,買專輯的人越來越少。但在現場表演裡,每一次歌者的狀態、場地的氛圍,乃至觀眾的反應,都必然有所不同;每一個現場表演,因此都是無法被複製的「一次性經驗」,形成與聽唱片截然不同的「體驗式」聆聽文化。近年來,胡德夫、張懸,及蘇打綠三組音樂人,都是經歷了大量的現場表演,累積了無數觀眾後,才成功地從非主流「反攻」主流市場,而蔚為美談。
同樣地,如今方興未艾的live house與音樂祭風潮,也是在業者努力耕耘多年、聽眾越來越多後,才被主流媒體「後知後覺」地注意到。

音樂祭典
對許多未必去過live house的人而言,音樂祭是他們聆聽現場表演的重要管道。音樂祭一詞,來自英文的「music festival」,它的魅力在於奔放的節慶色彩,聽眾不需像欣賞室內表演那般正襟危坐,而能自由走動、隨性坐臥,充分體現音樂所蘊含的自由精神。西方最著名的音樂祭,包括1969年美國嬉皮反戰文化的搖滾盛會「Woodstock」,以及英國已有36年歷史、每年觀眾超過10萬人的「Glastonbury音樂祭」。
對樂迷而言,台灣目前也有4個主題迥異、風格不同、觀眾群也不盡重疊的音樂祭,從每年初春到盛秋接連舉辦,分別是「春天吶喊」、「海洋音樂祭」、「野台開唱」,及「流浪之歌音樂節」,被公認為台灣「4大音樂祭」。
1995年春天,Jimi與Wade兩個玩團的美國老外一時興起,在墾丁海灘以DIY方式舉辦「春天吶喊」,這個「同樂會」性質強烈的活動,原意是讓樂團界的友人們,能在大海與陽光的伴隨下放鬆心情、暢快表演。「春天吶喊」沒有政府財團贊助,主要收入來自一千多元上下的門票,因陋就簡下,器材與表演都不是最頂尖的,卻有著難以取代的隨性感。
十多年後,如今每年4月春假期間,墾丁街頭總塞滿一堆打著「春天吶喊」招牌的派對活動,並因層出不窮的藥物問題而頗受輿論責難。被喧賓奪主的正宗「春天吶喊」,雖飽受污名化之苦,但對許多音樂人來說,這個台灣最老牌的音樂祭仍是重要的年度盛事。
7月盛夏時分,台北縣貢寮海灘則有「海洋音樂祭」,這個自2000年開始舉辦的音樂祭,最早是由台北縣政府與獨立音樂廠牌「角頭音樂」共同發起,近年來規模與參加觀眾都不斷擴大,是台灣4大音樂祭中知名度最高的。
「海洋音樂祭」的主要內容,包括表演與競賽兩大部分。表演單元又分為應邀表演,專業度較高的大舞台,以及樂團自行報名參加的小舞台。小舞台的樂團雖然生澀、觀眾稀少,有時卻反倒能嗅出更新鮮生猛的樂團氣味,「蘇打綠」最早便是在小舞台表演時,被製作人林暐哲發掘的。
競賽類的「海洋獨立音樂大賞」,開放給華語地區的獨立樂團報名參加,首獎獎金新台幣20萬元,近年來吸引了無數樂團前仆後繼爭相競逐。如今已頗有知名度的樂團如Tizzy Bac、旺福、圖騰和歌手張懸等,都曾是海洋音樂祭的「畢業生」。
作為免費活動的「海洋音樂祭」,受到縣政府與商業財團的大幅補助,近年來參加觀眾暴增,但許多人前來只是為了湊熱鬧,音樂反倒成為配角,這也讓不少人怨嘆連連。2006年「海洋音樂祭」鬧出新人主政的縣政府與原承辦單位角頭音樂爭相主辦的雙胞案,更讓這個活動的未來蒙上陰影。
與「海洋音樂祭」相對的,則是7月底的「野台開唱」,主辦者為「閃靈」樂團團長Freddy所領導的音樂團隊「TRA」,最早始於1995年的北部大專院校音樂社團的搖滾活動,近年來不斷成長茁壯,如今這個為期3天、參與樂團逾百、觀眾人數上萬的售票活動,儼然成為每年度台灣樂團文化的總體檢,並且是目前台灣最專業的音樂祭。願意花費上千元進場的觀眾,多為耳朵挑剔的專業樂迷;甚至有遠從香港、日本等地慕名而來的朝聖者,已晉身為東亞最重要的音樂祭之一。
時序進入晚秋,10月初由「大大樹音樂圖像」所舉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參與觀眾的年齡群普遍較高,活動也較為知性,主要以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風格為主,輔以全球各地弱勢族群所面臨的重要議題如遷徙、土地、國界等,希冀讓音樂祭不只是聆聽音樂的場合,更能讓聽眾藉此反思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們所面臨的各種議題。
在這4大音樂祭的多年深耕下,音樂祭風潮已在台灣風行起來。近2年間,連主流唱片業者都搶搭這股列車,跟進舉辦「台客搖滾嘉年華」與「簡單生活節」,票房不惡。有些人因此將2006年稱為「音樂祭元年」,並認為台灣是華語世界音樂祭文化的領導者。

近年來live house場景的崛起,讓年輕樂團得到揮灑表演的舞台。圖為蘇打綠在The Wall舉辦的「爬牆」系列演唱會。
Live House文化
假如音樂祭像是推廣各國非主流電影的金馬國際影展,那麼平時進行扎根推廣的live house,就像是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戲院了。這類空間,讓醉心於創作的音樂人,有平時能夠表演的空間,而不至於孤芳自賞、閉門造車,或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唱片公司的青睞上。
live house在文化意義上,不同於早年國人所熟悉的民歌西餐廳或pub。前者的重點在販售餐點,現場演唱只是聊備一格的附屬娛興;後者則是都市人喝酒聊天、抒發壓力的社交場所,音樂也不是重點。有別於此,live house的主體就是現場表演,要是抱持著交友聯誼或大快朵頤的預期心態造訪,肯定會大失所望。
目前在台北地區,有越來越多的表演場所以live house自居,主要集中在台大附近的公館區域,指標性的4家店是年輕樂團為主的「The Wall」、藝文圈人士愛造訪的「地下社會」、以民謠演出為主的「女巫店」,以及中生代音樂人時常表演的「河岸留言」。而全台各地,目前這類表演場地已有二十多家,成為許多創作藝人磨練膽識、訓練台風,增強表演經驗的基地。
live house雖然有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並成為許多樂迷鍾愛的場所,但在過時的法令規定下,這類藝文表演空間卻被執法單位劃歸為「餐飲店業」或「飲酒店業」,而飽受警方以臨檢特種行業的方式不斷騷擾。有鑑於此,近年來業者也集結起來,希望政府正視live house對音樂文化的正面貢獻,並希冀這種妾身不明的狀態能夠解決。

「野台音樂祭」已成為東亞地區舉足輕重的搖滾盛事。圖為2005年日本樂團The Back Horn的現場表演。
唱自己的歌
就像在金馬國際影展引起搶票風潮的藝術片,未必總會在商業院線票房長紅,熱鬧滾滾的免費音樂祭雖然開發了潛在觀眾,但這股熱潮並未完全轉嫁到每天都要開門營業、需自負盈虧的live house上。樂評人翁嘉銘便指出,政府單位應該減少舉辦免費音樂祭,「不要急著與民爭利,搶著收割;應該先讓民間業者把音樂祭與live house的商業市場開發出來,對音樂產業才有長遠的實質助益。」
2006年12月3日,主流唱片業者與統一企業合作、耗資3,000萬元在台北華山藝文特區舉辦「簡單生活節」,將流行音樂與中產階級追求的雅痞口味結合,結果湧進上萬人潮,票房收入可觀。但活動中將國外風行的「樂活」精神,簡化為刺激購物的消費美學,也遭致不少批評。
純屬巧合的是,同一個時間裡,一群年輕的樂團人卻以完全獨立自主的方式,跑到偏遠的金瓜石山上的廢棄銅加工廠裡,以七萬多元的經費舉辦了名為「山丘節」的免費音樂祭,形成另一種讓音樂回歸「簡單」的主張。
彷彿是冥冥之中的呼應,12月3日在台灣流行音樂史上,其實是個意義非凡的大日子。1976年的這一天,當時正在淡江大學唸書的學生歌手李雙澤,在學校的表演舞台上將象徵外來文化的可口可樂瓶當場摔碎,然後大聲呼籲「我們要唱自己的歌!」自此揭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30年後的今天,生澀中帶著無畏神情的年輕歌手們,終於有機會在各式各樣的live house與音樂祭裡,自在地面對台下聽眾,努力唱出自己的歌,台灣的音樂花朵,也唯有在如此沃土下,才可能華美堅實、可長可久。
http://www.the-wall.com.tw
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200號B1
02-29300162
http://www.underworld-taipei.blogspot.com
台北市師大路45號B1
02-23690103
http://www.witchhouse.org
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56巷7號1F
02-23625494
http://www.riverside.com.tw
台北市羅斯福路3段244巷2號B1
02-23687310
台北市羅斯福路3段171號智慧大樓4樓
02-23622333
http://www.nuno.idv.tw/
台中縣中港路東園巷3弄2號B1
04-26529768
高雄市建國三路83號B1
07-285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