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仔,今年夏天就初中畢業囉。我已經跟隔壁阿蕃伯講好了,等他家阿坤這次從台北回來,就讓他帶你到台北找個事做。」
「哦,……。」
「家裡的田有我和你大哥就夠了,你和阿坤出去,看看有什麼發展,不要留在鄉下,一輩子沒出息。你看阿坤每次從台北回來,穿得好不說,還帶錢回家,……。」
「哦,知道了。」林添福瞭解父親看到別人家子弟一個個離開鄉下,而後「衣錦還鄉」羨慕的心情。他低頭望著腳下熟悉的小田埂,想像自己未來的路。
今天他坐在品管組組長的位子上,回想廿五年前初到這家電子公司時的情形。
我是一個勞工,我熱愛我的工作。
想當年「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我民國五十一年到台北,像個土包子進城,什麼事都不懂,也不敢問。進工廠以後,就按照領班所教的,做一些簡單的裝配工作。跟當兵一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聽話又單純,連自己每個月可以拿多少錢,還是在第一次領薪水的時候才知道。」
「那時工廠還不太多,可是大家都從鄉下來都市找事,工作不好找,很怕做不好會被辭工。工廠如果生意好,有班可以加就很高興——又可以多賺錢了。」
林添福至今還記得當時離開屏東老家時父親殷切的叮嚀:「出外不比在家裡,凡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不要自作主張。」「做事要勤快一點,多做身上不會少一塊肉,不要與人計較。」…………
母親則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交代:「在外面要多照顧自己的身體……要是真的做不下去就回來,家裡也不差你一付碗筷。」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來自不同的背景,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邱勝旺)
「人頭牛身」落伍了?
一方面受到父母親的影響,一方面是自小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吃苦耐勞精神,林添福對工作上態度一直是「有什麼,做什麼」,工廠訂單多了就加班,貨趕不出來自然禮拜天不放假。
工廠裡有些同事開玩笑地說林添福是「人頭牛身」,像牛一樣,做起事來不辭勞苦,對老闆又忠心。他唯一離開工廠的時間是去當兵。
「其實很多跟我同時期進公司的人都是這樣的」,林添福笑著表示,這點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宣揚,「我們那時候出來做事,對老闆的確像對自己的父兄一樣,懷著一份感恩的心情;總覺得他願意收留我們,讓我們有事做、有錢生活,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嘛。」
曾幾何時,他卻發覺,這樣的想法已經「落伍」了。新進同事口中談的、行動上表現的,和自己廿多年前剛到工廠時聽到的、看到的,竟是兩個世界的東西!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來自不同的背景,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邱勝旺)
走錯了世界
民國六十五年,他要求線上員工加班第一次遭到拒絕。他愣在當場,不懂為什麼受雇的人可以對工廠的「命令」說「不」。
民國六十七年,他聽說有員工以廠內冷氣不夠強為理由,辭職到另一家工廠上班。
民國六十八年,一名女同事被公司以懷孕為由資遣。雙方鬧到法院,最後和解了事。
一些過去他聞所未聞的事情接連發生——
下班鈴聲一響,同事們蜂擁地搶到打卡鐘前,一分鐘都不肯多留。
裝配員不服領班的指導,兩人在生產線上對罵起來。
還有一次,一位年輕同事拿了幾張表格要他簽名聯署,抗議公司剝奪員工的年假。
林添福真是傻眼了。看著現在手下帶的年輕人,他覺自己就像他大嫂那一代的女人,當媳婦時侍候公婆,好不容易熬成婆,時代變了,是少年人的天下了。望著眼前的年輕人,他想著等一下還得說些好話「求」他們晚上加班,不禁嘆口氣:不知道這一代人頭腦裡想些什麼?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來自不同的背景,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邱勝旺)
兩代人,兩種想法
林添福的經驗並不是一個特例。如果從民國四十年代國內工業開始發展算起,迄今卅多年來,勞工已明顯地分成兩代,他們的生活背景、價值觀……都有不同。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蕭新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第一代勞工出現在民國四十與五十年代,他們來自農村,雖然到都市工作、生活,仍保持傳統農民淳樸無爭的性格。
第二代勞工出現在民國六十與七十年代。他們多半有城市生活的經驗,「都市性格」明顯,較重視、也較會爭取自己的權益。
由於第一代勞工長於農村,心理上還覺得那兒才是自己的「根」,總認為工作如果不如意,可以重返家園,再拾農具。因為有後路可退,以及農村生活中養成的淳樸性格,所以不會主動去瞭解自己在工作上應有那些保障,更別提去爭取了。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工業化的社會型態逐漸由都市向農村漫延。「土地上蓋起了工廠,一個個社區的成立,商業活動迅速蓬勃起來……,原本熟悉的鄉城,完全變了樣。」
在這樣背景下成長的第二代勞工,已經感受不到鄉村平靜無爭的氣氛,所看到的是工商社會激烈競爭、功利現實的一面;而且他們的生活重心已在都市,毫無退路,自然必須多為自己設想。
出力、出汗、出智慧,今日的繁榮就在他們手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邱勝旺)
勞工心事排行榜
勞工,這個締造我國經濟奇蹟的最大功臣(按國際上的共同定義,勞工包括藍領與白領的所有受雇人員,故目前全台有六百萬勞工),佔全台灣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廣大階層,的確在改變中。
不少工廠老闆都有相同的經驗:要加班趕貨,多是老勞工留下來;加薪對員工雖然有吸引力,但已不再是留住人員的萬靈丹。
從行政院主計處做的一份民國七十五年度調查,可以看出現在勞工的想法和需求。調查結果,「休息、休假」與「工作時間」分別高居勞資糾紛發生原因的第一與第三位(第二位為工廠倒閉發生的積欠工資問題)。緊接其後的是「退休金」與「無故解雇」。
而另一份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對製造業勞工的抽樣調查中,「無正當文康休閒活動」、「工作無保障」、「無工作專長」、「工作時間太長」、「恐怕感染職業病」等則高居「勞工心事排行榜」的前幾名。
在台灣通用器材公司已服務廿二年,現為該公司工會常務理事的游秀玉表示,廿年前勞工生活清苦,大家對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的要求也不高;只求填飽肚子,根本不會想到要安排什麼休閒活動,公司如果要求加班也是「來者不拒」,「大家反正都想多賺點錢」,她說。
出力、出汗、出智慧,今日的繁榮就在他們手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邱勝旺)
養兒不足以防老
隨著經濟起飛,國民所得提高,我國現在的工資水準已僅次於日本、新加坡與香港,居亞洲第四位。勞工衣食有餘,加上教育水準普遍提高,因此都希望、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追求休閒生活。
對「退休金」的熱切需求,主因之一是社會形態變了。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張曉春分析,工業社會改變了傳統農村的家庭結構;在小家庭的形式下,現在「養兒不足以防老」。
「以前農業社會,年老了可以依賴兒女,不必考慮退休後的生活問題;工業社會中,如果晚年無法得到確切的保障,直接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退休金當然就在所必爭」,張曉春說。
也由於工業社會欠缺農村穩固的安全感,現在勞工希望有足夠的「工作保障」,包括工作機會、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等的保障。
這種種因經濟環境、教育程度、社會形態改變帶來的勞工思想、需要轉變,在「勞動基準法」制訂後,因「於法有據」,終化為行動。
出力、出汗、出智慧,今日的繁榮就在他們手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邱勝旺)
於法有據,不平則鳴
勞基法在民國七十三年由行政院提出,送請立法院審查通過。其中對勞工的工資、工作時間、休假、資遣、職業重大傷害補償、退休條件、退休金算法等都有規定。
勞基法對勞工權益的保護,已得到國際上的肯定。美國評斷一個國家是否對美「不公平貿易」的指標,除了對方市場開放的程度外,也包括它的勞工政策——因為美國不願購買該國壓搾勞工所製造的產品。今年初,雷根政府公佈對不公平貿易施以報復的國家中,所以沒有我國,原因之一就是勞基法得到正面的評價。
但打從勞基法公佈,勞資糾紛的案件卻自此成為報紙社會版上的常客。
「過去勞工雖感到有某些需要,但不很具體,勞基法公佈實施後,勞工權利一條條列出來,讓他們清楚地知道那些權利是自己可以享受、可以爭取的;而且有些資方心態一時不太能調整過來,總覺得公司吃虧了,一心想鑽勞基法漏洞;加上勞基法本身也確有不夠周延、完備之處,各種訴訟就不可避免了」,中國時報一位跑勞工新聞的記者持平地說。
因此,當勞資雙方對工作年資算法有歧異,影響了退休金數額,勞方一怒興訟;女性員工因懷孕被解雇,雙方公堂解決;甚且資料管理員認為,雖然星期天休假,但周一還是得剪周日的報紙,等於沒放假,也一狀告到法院。至於不滿公司資遣,而在工廠大門前抗議的事件,也時有所聞。
鄉村逐漸變為都市,人的價值觀念也在轉變。(邱勝旺)
聽聽他們的聲音
這些紛紛出籠的案例,有些是資方理虧,也有些是勞方在法理上站不住腳,顯示了我國勞資雙方的相處模式尚在摸索、演變中。不過,台大教授張曉春認為這無論如何是一個好現象。
「廣大的勞工階層不但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社會穩定的主力,值得重視與關切」,張曉春說:「多聽聽勞工的『聲音』,可以讓我們認清轉變中的勞工階層需求的方向,有助於知道如何『補其不足』。」
至於「聲音」會轉大或變小,政府的政策與資方的作為,將是關鍵!
瞭解自己應有的權益,勞工不再沈默,起而據理力爭。(邱勝旺)
準時打卡上班,也準時下班囉!——現代勞工的工作態度。(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正當的休閒活動是勞工迫切的需要之一。圖為台塑集團的員工運動會。(鄭元慶攝)(鄭元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