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問國內大學生現在「瘋」什麼?其中一個答案肯定是電子佈告欄。這個集合學術討論、搜集資訊、遊戲娛樂交友於一身的電腦網路,為什麼會成為校園「新寵」?進入網路社會後,你將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高雄中山大學音樂系三年級的呂益彰對電腦網路有一份特殊感情。
不只因為他是中山大學「美麗之島」BBS站內音樂版的版主,還因為一年前前任女友離開他、心情沮喪到幾乎要休學的時候,習慣對電子佈告欄吐露心事的他,在此找到心靈的慰藉。半年的談心,無遠弗屆的網路,讓他認識了在台北師範大學念書、如今被他暱稱為「親愛老婆」的現任女友。
中國古代讀書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對經過資訊化洗禮的這一代學子來說,這句話大概要改成「網中自有顏如玉」了。

網路連線,無遠弗屆,台北的台灣大學和高雄的中山大學就在一線之間。BBS的親和性更在於,按照螢幕指示就會操作,好多小學生現在也都能和大學生對談。(林盟山)
網路發燒族大串聯
這個稱為「台灣學術網路」的校園網路架構,是以教育部為中心,利用電信局的數據專線連接上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再牽線到各級學校,如此東西南北各校園都可以透過網路連接,也能接收國外資訊。
台灣學術網路在國內架設四年來,公私立大學全部都完成網路的連線作業,專科學校大概有七十四所和教育部連線。
校園網路雖然只有四年歷史,但網路真正「發燒」據說始自去年底省市長選舉。
激烈的政治選戰從社會迅速蔓延到校園,電子佈告欄上相繼出現「國民黨」「民進黨」「新黨」的討論區,各派站一邊擁護支持的候選人。
透過網路,原本相隔萬里不認識的人,任何時間都可以在螢幕上對談,這種可以讓大家討論、聊天的功能,就稱為「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BBS。電子佈告欄正是網路上最受歡迎、使用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種服務。
在網路上談論政治,只能說是「剪不斷,理還亂」。不清楚來者何人,只看文字敘述,稍一不順眼,情緒性字眼就出來了。這塊空間的言論尺度儼然就是「無政府」狀態。有人批評某個政黨是「台奸」,立刻就有同路人支持,但也遭到他人反擊,說到激動處「三字經」也出籠。
不過往好的方向想,在這樣的戰場上沒有砲聲隆隆,聽不到敵人聲音,看不到敵人身影,儘管文字潑辣、憤怒,至少在網路上永遠不必擔心暴力相向。

以往大學生表達意見,透過一張張海報;有了網路,隨時有想法,只要輸入電腦,同時就能讓幾萬人看到。(林盟山)
候選人也不必出門
若不涉及立場,用網路塑造候選人形象,倒是很好用。
傳統的政治選戰,候選人都會花大錢在電視廣告上,又擔心演講場次過多傷了喉嚨、發不出聲,如果要趕赴數不清的募款晚宴,更是疲於奔命。如今拜資訊高速公路之賜,候選人就可以透過網路直接和選民在線上交換意見,美國政客已經看見了這新科技的優點,而大量引用。
去年底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的幕僚也預見這「新興媒體」在學院派的普及率,首先利用網路促銷政見,稍後另外兩位候選人也跟進。
不過,傳播新科技對選戰結果究竟有多大影響力?似乎還待進一步驗證。
如今我們只看到這一發不可收拾的網路熱,在轉向使用網路最大的族群後,就吸引了二十萬名「網友」投入。
「網友」指的不是打網球的朋友,而是坐在個人電腦前的你,遨遊於電腦「建構」出來的網路世界時,就能和其他網路使用者成為心靈知交。

從體積龐大的電腦主機,發展到今天,電腦提著走,資訊化社會的終點在哪?不會電腦,會不會就被時代淘汰呢?(林盟山)
相交滿天下
根據資訊工業策進會的資料顯示,全球已經有將近一六○個國家,三千萬名使用者連上了網際網路,而且人數還不斷增加中。一旦成為網友,還真可稱得上是相交滿天下。
國內除了台灣學術網路,資策會的種子網路、電信局的「網際資訊網路」也都可以連接網際網路。只是台灣學術網路僅對學術教育界開放,一般市民想在網路世界自由奔馳,就必須透過其他兩大網路。而不久將開放市民申請的網際資訊網路,到底該收取多少電信費用,才不會落入「獨佔事業」的口實,還在研究中。
台灣學術網路因為由教育部編列預算,因此校園學子可以先享受資訊服務的便利。
進入網路的途徑方便,加上個人電腦的普及,使得校園迅速沈浸在網路文化的氛圍中。理工科系為重的交通大學並將網路延伸到宿舍,學生在寢室裡就可以用個人電腦連線。即使在校外,只要買數據機,也可以透過電話線接上學校主機上網路。
早上十點開始,一直到晚上九點,是所謂的尖峰時段。平均上線人數都有三、四千人。人多時刻,如果用撥接電話的方式進網路,往往要花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才播得通。
感冒用斯斯,寂寞無聊看BBS
「感冒用斯斯,寂寞無聊時看BBS」,這是清華大學BBS站為吸引網友進來逛逛的一則廣告詞。BBS之所以在校園內風行,和它具有的交談功能有很大關係。
不少「沈迷」BBS的網友都承認,和不認識的人在「知心雅室」內聊天的新鮮感,是BBS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更有人是擺明了就想透過網路交異性朋友的。
BBS一個普遍現象是,男比女多,於是不免出現「重女輕男」的情形。一位網友說,「有些男性同胞只要一知道我是男的」,立刻就「有事先走一步」,讓他有些難過。
中山大學「美麗之島」裡的心理版,討論過「BBS上的人機關係與人際關係」,透過電腦交談,倒底是和「人」溝通還是和「機器」溝通呢?
這個話題引出不少個中人剖析自己或他人玩BBS的心理。
一位網友清楚指出,「每天都玩超過七、八個小時以上,BBS對一些平常懶得或怯於去交朋友的人提供了最好的解救方法。BBS可以暫時解除你內心的寂寞或孤獨」。
網路讓不少人找到知心朋友,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適用這種類似盲目約會的交友方式。現實有時很殘酷,所以碰面後「見光死」的例子也不少。
人際?人機?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百齡分析,傳播新科技的應用,設計者只能決定一半,另一半是使用者決定,BBS被拿來當成電腦交友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這個由校園族群組成的空間也形成了特有的「網路次文化」。舉例說,很多理工科系的學生喜歡到政大的BBS來,就是因為「美眉」多。將這句「魔電族(Modem)」的黑話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說,「有很多漂亮的妹妹」。
如果你不是苛求一段網路戀情,那麼這種「有距離、有隱秘性」的溝通方式,的確可能擴大個人社交生活。
面對面溝通需要借重語言技巧、表情,甚至外表,網路上卻完全不需要。對內向害羞、不擅言辭的人來說,網路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
不過,擺龍門陣絕對不是BBS的主要功能。只是,生手一入這資訊大網,可能先迷失一陣,還無法體會吸收資訊的樂趣。
由新手蛻變成玩家,就有「三階段說」;高雄工學院一位BBS玩家說,「第一階段,一切都很新鮮、有趣,喜歡到處亂跑,見人就問你從哪堥荂C」
「第二階段,開始沈迷BBS,每天看佈告,找人聊天,不亦忙乎!之後覺得沒什麼意思,原來BBS就是和一些不認識的人講一些無聊的話而已……,覺得每天要做好幾次自我介紹很煩。」
「第三階段,發現比BBS更好玩的東西,從此就很少上BBS,頂多上來看看老朋友,寫寫信。」這好玩的東西,指的是結合網路與文字、圖像、音訊的多媒體環境。不少科技人認為,電子佈告欄只是網路的入門,三度立體空間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未來會比電子佈告欄更「熱」。
BBS代替大字報
電子佈告欄是不是改變了這一代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但這打破時空限制的網路,確實改變了學生和校方之間的溝通方式。
以往學生對校方有意見,都是透過一張張的大字報,沒有連署的力量,校方可能置之不理,但透過網路聯繫,卻形成一強大的連線壓力,讓校方不得不正視。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六年級學生陳豐偉因為長期在報上寫網路專欄,非常注意校園動態。他認為,傳統學生運動模式得靠組織、人脈的動員,但網路可能改變這舊有的模式,「台灣史上第一次藉網路串聯的抗爭」,就發生在「學運風氣薄弱,但電腦密度最高」的交通大學。
這樁「便當社事件」發生在去年五月,起因只是兩名學生在網路上抱怨學校餐廳的菜很難吃,學校又不准校外餐廳送便當進校園。於是就有學生在網路提議,約個時間大夥一起坐在校門口吃便當。沒有發起人號召,當天交大門口竟聚集了三百多名學生。
今年四月,中山大學四百多名四年級學生,因為沒有參加一項全校性週會活動,面臨了被記過的處分。不滿的學生就在電子佈告欄批評校方。學生的說法是,以往學生也「蹺」過週會,為什麼只因為這次來演講的人名氣較大,處分就特別嚴厲。最後校方考量學生即將畢業,將記過改為申戒。
有這麼多話要說
現在交大、中山都有學務處、總務處甚至校長的留言版,從校園停車等大問題,到宿舍桌燈不亮等小問題都會出現在留言版裡。
分析校園網路熱,不少人都認為和這兩年廣播電台風行的call-in文化一樣,「以往沒有發言權的人,現在有了發言權」。
「社會上很多人有話要說」,交通大學計算機中心網路組組長劉大川說,網路比傳統媒體更勝一籌之處在於,電台call-in節目有時間限制,言論不合尺度電話還可能被切斷,BBS不同,「基本上相當公平,因為容量無限」,他問,如果報紙的容量也無限,還有誰能掌控?
一手將中山大學BBS拉拔成全國最大站的資訊管理系副教授陳年興認同這樣的說法,他並強調三年前當他引進BBS到國內時,就已經看出「網路將成為第四媒體」的潛力。
科技人看到的平等性與熱度,在人文學者眼中有不同理解。政大新聞系副教授陳百齡認為這樣的平等,其實是「經過層層關卡的平等」,雖然電子佈告欄可以用中文輸入,但還是要略通英文指令和電腦語言。
現階段的網路熱「也不是普遍擴散」,陳百齡認為,校園裡的教授、研究生、大學生,和注意網路消息的媒體記者、編輯都屬於社會上的一定階級。這只是「一小撮人的平等,一小部分人的自由民主」,他說。
管理不是問題
網路在國內的發燒,目前可能侷限在學院派和資訊族,所以我們還沒面臨網路在國外發展出現的一些負面效應。
根據外電報導指出,英國無政府主義者就利用網路和恐怖組織連線,在網路上散播如何搶劫商店、滲透政府部門、製造炸彈等犯罪性文件。
嚴重的犯罪或商業行為沒有經常出現在台灣學術網路上,常碰到的問題是:謾罵的言論、謠言、散佈色情圖片、隨便竊取別人資料。
以交通大學關閉的情色文學版來說,表面上是在校方壓力下關掉,其實是「轉入地下」。電子佈告欄上仍然可看到網友詢問,如何到這個版,也就會有另一位網友回答:「這種話不能在網路上隨便問,等一下送電子郵件聯絡。」言下之意,有通路就看得到。
情色、色情,尺度如何拿捏?標準又在哪?中央、中原大學的電子佈告欄裡開了「金賽夫人」版,摘錄媒體文章,探討性教育和性觀念,有時學生還會發表「限制級」言論或開「黃腔」。
智慧財產權更是一個新問題。最近坊間一家雜誌社就把BBS上的討論文章收進出版的光碟片出售,引起學生抗議侵犯著作權,並告上法庭。
這些爭議引發的問題是,網路要不要有一套管理制度?
不少使用者都支持要有管理規則,甚至要求確認身分,有處罰,或限制使用者的使用權限。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陳年興指出,「要管理絕對有辦法,但是會增加守法者的不便。」他問,四萬名使用者面對十名違規的人,要遷就這十個人嗎?陳年興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網路彼此制約,發揮四萬人的輿論譴責力量。
比新聞還快
網路效應是不是在擴散中?真的可能大到變成第四媒體嗎?它對傳統媒體又會產生什麼衝擊?
以美國為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在全球各地都駐有特派員,廿四小時將各地發生的最新消息傳送出來,是公認新聞傳遞速度最快的媒體了。但是在奧克拉荷馬市大爆炸案爆發後,情況逐漸有所改觀。
這起傷亡慘重的大爆炸案,受到全美人民關注,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當地民眾幾乎取代了傳統記者的角色,他們將所見所聞輸進網路傳送出來,速度比電視報導更快。
網路對國內媒體的衝擊還看不出,但是校園報紙就不同了。政大新聞系學生報紙「大學報」以報導校園新聞為主,他們將新聞送進網路後,遇到以往沒有的挑戰。
每週五中午十二點以前大學報的新聞就會送進網路,三個小時不到就有讀者反應。傳統平面媒體看不到讀者在哪裡,而新聞有誤,要更正也只能得到小小一塊版面。現在不然,新聞進了網路,讀者發現有誤,立刻就會進網路指正。
不久前,大學報記者採訪台大代聯會主席,新聞中指出他是某黨黨員,不料消息進網路後,立刻遭到本人否認,連續在電子佈告欄上張貼更正啟事,而且語氣很兇。
記者危機感可能升高,不過也不用太擔心,網路雙向互動的優點,平面媒體比不上;但傳統媒體的可信度,網路卻也比不上。
花一段時間摸索,可能就熟悉了電子佈告欄的方便性,真正要擔心的還在後頭,堆積如山的資訊,看了令人頭暈;然而,不接觸這資訊大網,我是不是就落伍了呢!?
〔圖片說明〕
P.94
用BBS交朋友是學習的一部分嗎?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會不會因此有所改變?
P.96
網路連線,無遠弗屆,台北的台灣大學和高雄的中山大學就在一線之間。BBS的親和性更在於,按照螢幕指示就會操作,好多小學生現在也都能和大學生對談。
P.98
以往大學生表達意見,透過一張張海報;有了網路,隨時有想法,只要輸入電腦,同時就能讓幾萬人看到。
P.100
從體積龐大的電腦主機,發展到今天,電腦提著走,資訊化社會的終點在哪?不會電腦,會不會就被時代淘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