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一日,位於臺灣台南學甲的慈濟宮,都要舉行盛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一方面追懷大陸上的祖先,另一方面並且遙拜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祖廟。這個祭典從鄭成功來台到現在,連續三百二十年,其間雖曾受日本統治的壓迫,卻從未間斷,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臺灣省政府為了發揚民間迎神賽會中的民俗技藝,今年特別配合這個祭典,舉辦全國藝陣比賽,二十餘萬香客、觀光客和僧侶等,齊集這個小鎮之中,真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慈濟宮是台灣最著名的廟宇之一,歷史悠久,建築、雕刻聞名全台,各地建廟工匠常來觀摩。
回鄉謁祖的祭典
上白礁,是指到福建省白礁鄉的意思。這個祭典的來源,說明了先民如何從大陸遷移來台,與臺灣的開發史息息相關。
三百二十年前,明朝遺臣鄭成功從大陸撤退,準備以臺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他打敗當時佔據臺灣的荷蘭人,從台南鹿耳門登陸的時候,與他同樣不事二君的部分軍隊、文官、家屬、和鄉親,也隨後在稍北的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
在頭前寮登陸的忠貞軍民,很多是與鄭成功一樣同屬福建省籍的鄉親,他們胼手胝足,在溪後的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園,使得這原本荒蕪的地方,逐漸繁榮成一個小鎮。

廟內有很多即將失傳的民俗藝術品,這是民國初年名匠何金龍製作的瓷片剪黏。
學風之盛,甲於全台
由於這些拓荒者,不乏原任文官的讀書人,他們知書達禮,在居有定所之後,更不忘教導後輩讀書習文,所以設了很多學堂。學堂之多、學風之盛,遠近聞名,也因此被命名為「學甲鎮」。
在他們跟隨鄭成功渡海來台時,為了祈求沿途平安,特地從家鄉白礁鄉的慈濟宮中,請出保生大帝的神像,希望衪隨行護駕,將來再把衪送回大陸。
他們遂在鎮中心建立一座廟宇,供奉庇祐他們來台的保生大帝神像。以前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也就是保生大帝的生辰紀念日﹐他們都在白礁鄉舉行盛大的祭典慶祝。來臺後﹐信徒因考慮到當初從大陸來臺時﹐行程有四日﹐為了讓保生大帝有足夠的時間渡海回鄉謁祖﹐所以提前四天﹐也就是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上白礁祭典」。
從來台的第一年起,這個追懷故土的祭典即舉行至今,他們父以傳子、子以傳孫,一代一代的未曾間斷。每到祭典的這一天,在外做事或讀書的學甲人,都儘量趕回鎮上,將慈濟宮內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將軍溪畔當年登陸的地點,遙祭大陸故土。

名匠葉王製作的軟陶裝飾——交趾燒,如今已成國寶。
學甲鎮民視作無比重要的大事
慈濟宮副董事長周大圍說:「上白礁祭典在我們學甲人的心目中,與農曆過年一樣重要。過去農業社會中,如果外出的學甲人,農曆年或三月十一日沒有回家,大家在心中就會判斷這個人在外面一定沒有什麼做為,無顏見江東父老!」現在工商社會中,學甲人在外做事的更多了,有時實在無法離開工作崗位,這種觀念才逐漸消失。但從祭典一年比一年盛大的情況中,可以瞭解他們懷念故土、懷念祖先的心意,未曾因時間流逝而稍減。
除了學甲鎮民以外,參與祭典的主要還有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他們千里迢迢,有的抬著神轎(轎內都坐著保生大帝的分身神像),有的拿著蓋傘(神明出巡的標幟),有的敲鑼打鼓,來到學甲鎮參與祭典。
今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臺灣省政府為了保存民間迎神賽會中的民俗技藝,特地配合這個祭典舉辦全國藝陣比賽,參加的人更多,據估計約有二十萬人,使得祭典盛況空前。
祭典的那一天清晨,全台各地的香客、七十八隊陣頭、二十二個藝閣,便在震天的鐃鈸、鑼鼓和響板聲中,陸續湧向慈濟宮,拜會開基祖廟。然後尋著三百二十年前祖先的足跡,前往四公里外的頭前寮(當年登陸的地點)。慈濟宮內的保生大帝神像,也由道士做法請出,在鎮內巡視一番後,前往祭祀的地點。

這尊保生大帝神像雕刻於宋朝,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祂的臉部因長久受煙薰而成黑色。
遊行隊伍,多彩多姿
這支浩浩盪盪的祭典隊伍,由十幾公尺的「蜈蚣陣」(由一百四十四個扛夫扛著十八節藝棚,藝棚上坐著三十六位小朋友)領頭,以長達三公里多的長龍,蜿蜒前進。
人民相信讓蜈蚣陣從頭上經過,可以消災去邪,所以當蜈蚣陣遠遠走來的時候,善男信女都匐匍在地,讓蜈蚣陣從頭上經過。
蜈蚣陣後面跟著各種陣頭和藝閣,以及抬著神輿、拿著蓋傘的信徒,加上街道兩旁參觀的民眾,整個街道擠得人山人海。
藝閣和陣頭,原是農業社會中,人們遇迎神賽會,放下繁忙的農事,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遊行街頭,伴隨並引導神輿,增添神明出巡的威儀和光彩。藝閣通常是裝扮的人站在或坐在經過裝飾的彩車上,陣頭則是由數人組成表演隊伍步行街頭。現在工商社會中,這種藝陣已很少見,一般祭典頂多可看到一、兩種。這次上白礁祭典有一百餘個藝陣參加,形同民俗技藝大會串,令人目不暇給。
在陣頭裡,最常見的是宋江陣和八家將。宋江陣,源自水滸傳宋江攻城的武陣,以前農民利用它來操練武術,是一種自衛組織,遇到節慶則成遊行表演隊伍。這次有六隊宋江陣參加演出,每隊十八人左右,分成兩列,各拿藤牌(盾)、撻仔、單刀、雙刀、鉤、叉、齊眉(木棒)、雙斧等武器,表演陣法武術,虎虎生威。

藝閣是民俗技藝表演的一種,通常由小孩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站在經過裝飾的彩車上游行街頭。
禁忌不少,具神秘色彩
八家將,則是由八名男子畫上各色臉譜,走「八卦步」、「七腳步」,舉手投足間,都帶有濃厚的神秘性和宗教性。其中的禁忌很多,像畫臉後的八家將未經畫夫許可不能開口說話,表演時,外人不能從陣中穿過等。
牛犁歌,是所有陣頭裡,最能表現臺灣民間色彩的。人們成群結隊,有的頭套布製牛頭,扮成牛;有的手持耕犁,做耕田狀。一路載歌載舞,中間還穿插有丑角,詼諧有趣,表現出農村安和樂利的氣氛。
在藝閣方面,有的取材自歷史故事,像蘇武牧羊、昭君出寨等;有的取材自民間傳說,像白虎戰青龍、八仙過海等;也有的取材自現實社會,像軍民合作、強大的國軍等。這些都是根據主題,在車上搭出美輪美奐的佈景,並有真人扮演的各色人物,別饒趣味。
穿插在這些藝陣中的還有鼓花陣、布馬陣、高蹺陣等。他們邊走邊演,一直到下午五點多,全部參與祭典的人才到達將軍溪畔。
將軍溪畔的廣場上,慈濟宮搭了一個祭台,上面供奉著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的神位。主祭和陪祭人員先祭拜祖先,恭讀祭文。

擺在案頭的冥紙,是祭典中不可少的。
飲水思源,懷念故土
祭文中充分顯示了與祭者飲水思源、懷念故土的心意,也把大陸與臺灣血源和文化上的密切關係,做了清楚的闡釋。
祭祖結束後,接著展開遙拜大陸白礁慈濟宮祖廟儀式,他們虔誠地向西方行三鞠躬禮致敬,祈禱保生大帝將他們虔敬的心意,帶回大陸故土。然後進行重要的請水儀式。
將軍溪不再是當年登陸時的海灣,已淤積成小小的溪流。道士在鑼鼓聲中,到溪旁取一瓢水,在暮色蒼茫中,恭敬的捧著走上回程的路,準備置於宮中奉祀,表示他們飲水思源的心意。
參與祭禮的長龍隊伍陸續回到鎮上。天色已黑,華燈初上,鎮民紛紛在街道兩旁擺著桌椅,桌子上放著四果和香爐,當神輿通過時,他們拈清香祭拜,然後觀看陣頭、藝閣表演。一直到深夜十二點多,所有的隊伍都回到慈濟宮再度祭拜完畢後,鑼鼓聲才停息。

置於保生大帝神像前的三個石雕香爐,也是當年從大陸帶來的,令人發思古幽情。
廟宇歷史悠久,文化價值高
臺灣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廟宇建築規模不算大,只有一千餘坪,比南鯤鯓小多了,但它卻是目前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之一,廟內的建築、雕刻、裝飾等,都具有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非其他寺廟所能比擬。
就以保生大帝的神像來說,這座高一公尺左右的木雕神像,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在宋朝時雕成的。
保生大帝本名叫做吳本,是宋朝時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人,他精通天文、地理、醫術、禮樂與行政,常為鄉人解決疑難、紛爭,為大家所愛戴與敬重。他死後,白礁鄉人相信他已成神,在鄉內建慈濟宮祭祀追懷他,並希望他繼續保護世人。
建廟之初,信徒雕刻三座神像供奉在廟裡。明末清初,追隨鄭成功來台的軍民,將開基古祖的第二尊神像恭迎來台,也就是現在擺在學甲慈濟宮的這座保生大帝神像。
關於保生大帝,本省民間還有「大道公鬥法媽祖婆」的有趣傳說:

廟內裝潢金龍盤柱,古色古香,且金璧輝煌。
有趣的風雨傳說
保生大帝曾受宋高宗封為「大道真人」,所以民眾也稱他為「大道公」。傳說大道公與媽祖婆都精於岐黃醫術,但有次雙方因誤會而起糾紛,兩神各以仙法互鬥數月難分勝負。後來,經玉皇大帝出面調停,但雙方仍不服氣。所以每年媽祖生日時,大道公必撤尿為雨,以沖洗媽祖臉上的粉妝;而媽祖亦不甘示弱,亦於每年大道公生日時,擺裙招風,以吹掉大道公的寬邊草帽(傳說保生大帝行醫時,都戴這種草帽)。說也奇怪,數百年來,每逢保生大帝生日必颳風,每逢媽祖生日必下雨。
保生大帝的信徒,尤其是學甲鎮民,卻不承認是媽祖擺裙招風,他們認為是保生大帝體恤民眾的虔誠,不忍信徒長途跋涉(從慈濟宮到頭前寮有四公里,信徒來回要走八公里),乃使神力吹風,以免信徒過分消耗體力。
這個「風風雨雨」的神話故事,已經近代氣象學解釋為季節性風雨,但卻仍為信徒們所津津樂道!
目前坐鎮在慈濟宮的保生大帝神像,穿著錦繡的綢緞袍服,臉部因長久被香火燻染而成黑色,但依稀可見精緻雕刻所呈現的慈善神態。衪本來是白礁鄉一帶的神,現在因學甲遍及全臺﹐而一向信奉多神的大多數中國人﹐較容易接受其他神祇,所以信徒愈來愈多,香火鼎盛。

大廟左側的皮雕大鼓和右側的鐘,是喚起學甲鎮人飲水思源的「暮鼓晨鐘」。
交趾燒價值連城
除了保生大帝的神像有悠久的歷史以外,慈濟宮內正殿兩側的牆壁上,有聞名遐邇的民間藝術品——交趾燒。
交趾燒,是用軟陶低溫燒製成的各種藝術品,過去民間常用來裝飾廟宇或其他建築,現在這種技藝已經失傳。
慈濟宮內的交趾燒,是清嘉慶年間,嘉義交趾燒名匠葉王所製。葉王交趾燒技藝精湛,名重一時,當時嘉義、台南一帶修建寺廟或建築豪宅,都請他燒製造這種藝術品,粘貼在牆上做為裝飾。
葉王死後,交趾燒製造技術失傳,而他所留下來的精美作品,因軟陶色彩容易剝落,多已損壞或遺失。只有學甲鎮的慈濟宮,和台南縣佳娷篻鳥_宮保存得比較完整。
慈濟宮裝飾在屋簷、牆壁上的交趾燒有一百多件,多是一些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每一個人物的表情都栩栩如生。
由於交趾燒這種民間藝術品愈來愈少,所以引起收藏家濃厚的興趣,在古董市場上的叫價愈來愈高,因而慈濟宮內的交趾燒也引起小偷的覬覦,曾二次遭竊,目前已加強各種防護措施。

祭典舉行時,主祭人員獻香、獻酒、獻花。
木刻、石雕俱都精美
與交趾燒並列在牆上的另一珍貴民俗藝術品,是用磁片剪粘而成的風景與人物。慈濟宮的人說,這是民國初年名匠何金龍所做,可惜現在這種技藝也已失傳。慈濟宮內何金龍的作品有:古城會、鴻門宴等。
宮內的木、石雕刻也頗富盛名,臺灣各地建廟的工匠常來觀摩。
在宮外的兩根紅色的大旗桿,更是臺灣廟宇中所僅有。建旗桿的用意,是廟宇用來弘揚神靈救人救世的偉績。許多古老廟宇的旗桿已經毀損,新豎立的又多是象徵性的小旗桿,慈濟宮的兩支大旗桿,是目前歷史最悠久、最雄偉的。

祭典的那一天,慈濟宮附近的街道擠滿了人,有回鄉參與祭典的當地人,有遠地趕來的香客,也有從各地來一睹盛況的觀光客。
民間信仰的中心,保存傳統的重鎮
慈濟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它不只是一個民間信仰的中心,也是保存文化傳統的重鎮。無論是廟內的建築、裝飾、文物,或是舉行了三百二十年的上白礁謁祖祭典,在在都表現了中國人追本溯源、緬懷先人遺澤的精神。多少年來,它也為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事實,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見證。

圖6:參與祭典的人群,有的抬著神輿,有的扶老攜幼,走到四公里外的頭前寮,遙祭大陸故土。

「八家將」頗富宗教色彩,出巡時有很多禁忌,其中之一是畫了臉後,未經畫夫許可不能開口說話。

為神明開道、助長神威的陣頭之一。

許多人以前在廟裏許過願,如果他們願望實現,願意挑草給神明的坐騎吃。這是他們在祭典那一天還願的情形。

蓋傘和有龍鳳圖紋的三角旗,是神明出巡的標幟。

全省各地有很多廟宇供奉保生大帝的分身神像,他們也在祭典那一天,由數人抬著神輿、拿著蓋傘,回到學甲慈濟宮參加謁祖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