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在針灸發源地的中國,對於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針灸仍然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經絡、穴道、銅人、金針,和那在裊裊香煙中緩緩燃燒著的艾絨,這一切似乎應該是屬於武俠小說家筆下的事物;而聽診器、手術刀、針筒和抗生素,彷彿才是我們消除病痛、恢復健康的方法。然而,事實上幾千年來,針灸在中國醫學史上一直佔著重要的地位,老祖先們用神奇奧妙的針灸術,也確實治好了許多的病痛;而近年來在手術中運用針刺可以止痛麻醉的事實公諸於世後,更掀起了全世界醫學界人士對於針灸醫術研究的熱潮。
溯自上古,行之久遠
以針刺治病的起源,最早可以回溯到石器時代,根據推測,當時的先民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用尖銳的石塊來刺撞傷之處,可以使肌膚破裂、流出膿血,減輕痛苦。後來,先民們又發現,如果用經過太陽曬熱的石塊按在疼痛的部位上,也可以使疼痛得到疏解,於是,以「灸法」治病的契機因此開啟。
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中,先民們開始作各種的嘗試,以後他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奇妙的現象,那就是在遠離傷痛處的身上某些特定部位,以石塊撞擊或熱敷,也可以達到舒緩痛苦的效果。而在經過長時期的經驗彙集以後,終於為這種奇妙現象找出了一些法則,發展出中國醫學的基礎——經絡學說。
關於針灸原理和經絡學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內經,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醫學經典,書中記載黃帝和他老師歧伯討論醫術的對話,其中顯示了在此以前中國所有醫學思想的精華。不過,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內經並非黃帝時代的作品,而是戰國時代的醫生假託黃帝名義撰寫的。
內經分成素問、靈樞兩部分,其中包含了最原始的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和疾病分類,不過,十之八九是與針灸有關的。內經中記載的治病諸法有:湯液、醪醴、針石、灸礡B毒藥、導引等,其中針石和灸簬的就是針灸。素問九卷在刺腰痛、刺熱論、刺瘧論等篇中,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治療的各種手法,而靈樞九卷更有「針經」之稱,內容重點有:經絡理論、針的使用時機和治療疾病時刺點的介紹。
效力互補,針灸並用
內經是自古以來,每一位針灸醫師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而從內經中「鍼之不及,灸之為宜」的記載來看,針與灸在治療上各有其適應症,是可以單獨使用的。不過,在實際運用上,卻又常是針、灸二者並用,通常還是用「灸」來補「針」的不足,因此,一般人也就習慣的把針、灸這兩種不同的醫療方法,合稱為「針灸」了。
針,是指以一定的手法,把細針刺入身體特定部位的刺激點,而達到治療疾病效果的醫術。最早使用的針是石針,後來改用骨針、竹針,冶金術發展以後,又改成銅針、金針、銀針和鐵針。針的形狀也逐漸增多,內經中已經有九針:鑱針、圓針、鈹針、鋒針、鍉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每一種針各有不同的效果和適應症。九針曾經被延用了相當長的時間,經過後人改良簡化後,近代所使用的針只剩下三種:現代毫針、放血用三稜針和淺刺皮膚針。
灸,是指用特製的藥物在身體特定的部位(穴道)燃燒,藉特有氣味和溫熱的刺激而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灸料最早是用石塊,後來曾經改用麻、羊毛、向日葵芯、燈草芯、葡萄葉、樟腦、石灰等,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後來發現由艾草烘乾、切碎後製成的艾絨效果最好,便全部改用艾絨。
最初的灸法是把灸料直接放在患者皮膚上燃燒,容易引起發泡、化膿、結痕,所以又有化膿灸、班痕灸之稱。後來為了減少對患者皮膚的傷害,便在艾絨下墊薑、蒜等物,而發展出了隔薑灸、隔蒜灸、豉餅灸、附子灸、雷火神針灸、太乙神針灸、溫針灸和艾條灸等各種灸法。其中雷火神針灸和太乙神針灸據說有奇效。

只要認穴準確,手法適當,紮針通常是不會有多少痛感的。

在眼部紮針以治療眼疾,需要很純熟的技巧和對人體有深入的瞭解,對於一般初學針灸的人來說,眼睛周圍是禁針的。

為了避免因為針具的不潔感染其他疾病,施針以前,必須要先消毒針具。
針灸盛行於世的時代
隨著針灸器材的進步,針灸醫術在我國古代醫學家如扁鵲、淳于意、華陀和張仲景等人的研究發展下,也表現了驚人的療效。根據史記的記載,扁鵲曾經用針灸醫法,使虢國太子死而復活。
到了晉朝,針灸療法開始步入全盛時期,皇甫謐撰寫的「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本針灸專書,對針灸的發展有承先啟後的作用,為後世的針灸療法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代名醫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唐朝崔知悌所著的「外台秘要」,這些針灸論著對針灸療法又起了推進作用。從秦鶴鳴以針灸為唐高宗治療頭痛目眩症,和韓愈詠灸師詩:「灸師施艾灸,酷若獵火圍」的事實來看,在唐朝針灸不僅流行於民間,更深獲皇室的重視。
到了宋朝,由於醫師們對穴道位置各執其說,爭論不已,於是翰林院醫官王維一鑄造了立體銅人穴位模型,把臟腑十二經:心、肝、脾、肺、腎、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心胞胳中的各個穴位,清楚的標示在銅人上。銅人的出現,終止了所有有關穴位的爭執,統一了各穴的正確位置。
元朝一位名醫忽泰必烈,在「內經」所說的十二經脈之外,又增列了任、督二脈,而補充成十四經脈。明末楊繼洲,綜合了所有先人苦心鑽研的學理和累積的經驗,編成了「針灸大成」一書,到目前為止,「針灸大成」這本書仍然是流傳最廣、而被公認為最完善的一本中國針灸名著,和「內經」一樣,「針灸大成」也幾乎是每一位針灸醫師人手一冊。
針灸曾沒落三百年
可是,自十七世紀以還,針灸療法開始式微。士大夫階級和婦女們認為,解開衣服在背腹部接受針灸,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因此,當時的針灸醫師往往被迫隔著衣服扎針,穴位既難正確,運針的手法也受到限制,針灸的療效自然大減。清道光二年,清廷更頒佈一道聖旨:「針灸一法,由來已久,以針刺火灸,究非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這一道聖旨使得針灸地位降得更低。
民國締造以後,西方現代醫療技術逐漸引入國內,由於西方醫藥有精確的醫療器材,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有不斷革新的醫療技術,國人在發現西方醫學的醫療效果後,紛紛接受了西方的醫學思想。於是,有人開始指責,中醫是沒有根據的,針灸是不科學的,針灸療法於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慘局面。
民國卅二年九月廿二日,國民政府公佈實施了「醫師法」,根據醫師法,包括針灸科在內的中醫師,開始與西醫一樣,享有同等的地位。再加上針灸確實有治療疾病的效果,於是,在有心人士的維護、傳習下,針灸始能維持不墜。
一九七○年代,我國針刺止痛效果應用在手術麻醉上的事實公諸於世以後,針灸醫術興起了全球性的熱潮,針灸的價值重新獲得了國內和國際人士的肯定。
近年來出版的麻醉學教科書、生理學教科書中,都會提到針灸原理,有些書本甚至還特地為針灸加上一章或數章,由此可見針灸麻醉及醫療的效果,已逐漸為全世界所接受了。
古老醫術給現代醫學的刺激
無疑地,針灸治療的事實,給近代醫學一個很大的衝擊,醫學界開始認識到除了種種現代醫療方法以外,還有一種古老的醫術,可以產生相當的醫療效果。對於今日的醫學來說,針灸好比是一種刺激,激起醫學家們去進一步開拓他們的思想領域,也促使他們應用最新的科技,去配合針灸的玄妙原理,展開了新的研究。
雖然到目前為止,各項與針灸有關的研究還不能具體說明針灸為什麼能抑制痛苦、治療疾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針刺作用與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部分生化學家並且懷疑,針灸可能會引起人體內分泌和各種體液、酵素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針灸能治療疾病的奧妙所在。
除了有關針灸本身的研究以外,針灸中的經穴理論在和現代各種醫學科技結合以後,更發展出了許多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日本方面發展出良導絡診斷法,蘇俄方面發展了克裡安攝影術,西德方面也發展了電阻經絡診斷法,這些方法都與針灸醫學中的經絡學說很有關係。
另外,在治療方法上,新發展出的有:頭針療法、電針療法、水針療法、埋線療法、割治療法、雷射針療法等等,不過,有關這些新奇療法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目前還沒有定論。

南非心臟科權威醫師巴納德醫師訪問榮總時,接受鍾傑醫生以針灸治療腰痛,親自體驗了中國針灸醫術的神妙。

圓圓小小的耳針,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紮在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療「假性近視」,也可以用來幫助減肥。

圖2:這些圓圓的竹罐有一個特別的名稱「拔罐」,以「拔罐」配合紮針對治療風濕有很好的效果。

圖3:艾草曬乾、切碎後製成艾絨,是施灸時不可缺少的重要藥材。

圖1:銅人上標明經絡和穴道,是學習針灸者的重要參考。

長短不等、形狀各異的針、艾條、銅人、拔罐,形成了中國古老而神奇的傳統醫術——針灸。
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雖然目前關於針灸療效的一切研究,還不能真正探究出針灸的奧秘,但是在臨床治療上,針灸卻常常有奇蹟般的效果。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孟加拉總統的御醫梅雅可汗帶著他的兒子巴博,千里迢迢到台灣來治療巴博的耳疾。巴博當時十二歲,他是在十一個月大時,因為患腦膜炎、發高燒而失去聽覺的。梅雅可汗為了他的耳疾曾經找遍孟加拉的耳科醫生,一直沒有效果,後來他在中國友人的建議下,存著最後一線希望到台灣來試用針灸醫治。當時為他治療的朱訓醫師,也不敢確定會有多少效果,雙方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但是經過朱醫師一連數天的治療後,巴博失聰了十一年的耳朵,竟然奇蹟似地漸漸恢復了聽覺。
幾年前,國內有一位樓姓婦人,因為中風而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在經過凌嶺先醫師的針灸治療後,先是能坐起來,再經過幾次治療以後,竟然能自己扶著欄桿上下樓梯了。
一位因難產而痛苦輾轉多時的產婦,在榮民總醫院鍾傑醫師紮扎以後,順利生下了一對健康的雙胞胎。而這些,不過是針灸臨床效果的幾個例子而已。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病例並不足恃,如前面所提,針灸醫術至今未成一理論體系,故有時好比在碰運氣,同樣的醫師、同樣的病症,有時很有療效,有時卻沒有,而且往往無法解釋。
針灸自古以來就被廣泛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像氣喘、腸胃病、皮膚病、中風、關節炎……等。而針灸普遍在世界各地發展了以後,西方針灸醫師又發現,針灸可以用來抑制食慾以幫助減肥,可以幫助一個人壓抑他對煙、酒或毒品的需求,可以用來作無痛分娩,也可以增進臉部血液循環,消除臉上細小的皺紋。而針灸可以治療假性近視的消息,更曾經使得許多苦於「視茫茫」的近視者,重新燃起希望。一時之間,針灸被形容的好比「萬靈丹」一般。
針灸的療效有極限
不過事實上,針灸就像注射療法,放射線療法和其他各種療法一樣,只是一種療法,既有它的特殊功效,也有它的限制。
關於針灸的適應症,古醫書上雖然記載了許多病例,但是既未經過有系統的整理、統計,又沒有經過現代臨床的試驗、比較,因此,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足以令人信服的結論。不過,大致上來說,針灸只能治療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如果病人的身體有了實質結構上的變化,就很難藉針灸來治療了。而一些容易發生危險的急性病症,如盲腸炎、氣管異物窒息、骨折等,更不是單用針灸就能奏效的。
除此以外,針灸還有許多禁忌,譬如:孕婦不能紮針,否則容易引起流產;心臟衰弱、血友病、過饑過飽、疲勞過度的人都不宜紮針,以免引起心律不整或導致休克等危險的「暈針」現象。
想像中,在身上紮上尖針、燒上艾草,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因此,每一個想去針灸的人總會問一個問題:「會不會很痛?」當然,用針扎進身體,完全不痛是不可能的,不過事實上也只不過是有類似給蚊子叮一下的痛覺而已。而現代灸法如隔薑、隔蒜、艾條灸,都是以在皮膚上產生熱感為度,是不會有什麼痛楚的。
「得氣」愈重,療效愈好
每一個接受過針灸治療的人,都會有一個類似的經驗,那就是在治療中會有一種如痠如痛、如脹如麻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發生在針刺的部位,不過有時卻又不然,明明在手臂上扎針,卻在手指上也會產生這種感覺。對於這種現象,針灸醫師們稱之為「得氣」,得氣的感覺通常在針拔出以後就會消失,不過也有人要經過幾天後才會完全消失。
「得氣」現象的出現,表示針已經正確的扎入穴位。有些針灸醫師相信,由得氣現象的強弱,可以判斷病症是否容易治療——凡是一下針立刻得氣、而且傳得遠的,病就可以很快治癒,反之,如果得氣的感覺很輕微而且不向外發散,那麼,就需要很長的治療期了。
有些人在經過親友的介紹後,去找針灸醫師治病,卻發覺效果不彰,於是懷疑針灸療法似乎並不像親友們所說的那樣高明。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並非醫師不高明,也非針灸沒有道理。
造成這種現象的第一個原因是:病人的耐心不夠。針灸不是仙丹妙藥,當然不可能針到病除。有些病固然在經過一次治療後,立即會有顯著的效果,有些病卻需要長期多次的治療。病人若對針灸療效過分要求,不肯合理地給予充分的醫療時間,自然不能對針灸治療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二個造成療效不彰的原因是:病者所患的病症並不是針灸的適應症。碰到這種情況,一般有醫德的針灸醫生往往會介紹患者到別處去診治;不過,如果不幸碰到的是一位沒有醫德的,那麼在唯利是圖的情況下,胡亂扎治,不僅不能治好疾病,更延誤了另行延醫救治的時機。
第三種原因則是:所遇非人。這種情況下的患者最為不幸,他所遇到的可能是一個只受過幾個月甚至幾周針灸訓練的人,不要說用針灸來治病了,即使連經絡、孔穴都還沒弄清,紮針手法也不精純,碰到這種「庸醫」,往往病沒治好,還另外紮出一些毛病來,譬如:不顧針灸禁忌,使病人發生「暈針」現象卻又不知如何急救;或者因扎錯位置、手法錯誤而使病人發生氣胸、腹膜炎、或者腦膜炎,通常這些都是庸醫或密醫的「傑作」。
古老的醫術,應再加上現代醫學的素養
目前在中華民國台灣,除了榮民總醫院、三軍醫院有針灸科,台大醫院有針灸室以外,許多規模較大的私人醫院也設有針灸部門,由受過現代醫學訓練的醫師以針灸作輔助治療。除此以外,在台灣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針灸醫師,必須參加由考試院主辦的中醫師針灸科檢定考試。
作為一個稱職的針灸醫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國內的一位女針灸醫師凌嶺先認為,作為一位針灸醫師,除了必須精通經絡、穴道和針灸手法以外,還必須要瞭解中國醫學中的病因、症候分類、診斷和治療法則等學說,只有在完全了解這一切以後,才能正確決定何時用針?何症用灸?何病針灸並用?何疾針灸與藥物共施?以達到正確治療疾病的效果。
凌醫師認為,每位針灸醫生學習訓練的方法雖然各有不同,有的是家傳,有的是拜師,也有的是博覽醫書自學而成,不過,只要能通過國家考試,取得證書,就證明他已有充分的素養,能以針灸為患者治病。
不過,關於針灸醫師本身應具何種修養的問題,現任榮總針灸科主任的鍾傑醫師,看法和凌嶺先醫師略有不同,鍾主任認為,作為一個現代的針灸醫師,他必須是一個懂得針灸的現代醫師,而不只是一個懂得一點現代醫學的針灸師,換句話說,每一個針灸醫師都應該受過充分的現代醫學訓練。
鍾醫師舉「遮蓋效應」為例,來說明現代醫學訓練對一個針灸醫師是如何的重要。鍾醫師認為,中國醫學是一種經驗醫學,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是以症狀診斷和症狀治療為基礎,因此,有時用針灸將症狀消除而誤認為治癒,形成了遮蓋效應,會使原有疾病潛在進行,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必須具有足夠的現代醫學知識,才能適時發現遮蓋效應的存在,而給予科學化的衡量。


較小型的電子醫療機和針連接之後,可以治療中風及癱瘓。
中西醫互取所長,必能收相輔相成之效
當然,這並不表示鍾醫師對中國醫學或中醫師價值的懷疑,事實上,鍾醫師認為,中國醫學中有許多觀念和思想都是很有價值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未必是不科學的,只是由於中、西醫之間所用的語言和出發的基礎不同,因此才產生許多成見和誤解。對於中西醫學的爭論,鍾醫師主張要先瞭解中醫語言的意義和特性,然後自然能用西洋醫學的知識,去開拓中醫、中藥的新天地。
雖然從小跟隨父親學習針灸,但是,鍾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位針灸醫師。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以後,鍾醫師來到榮總服務,七年之間,他從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一直做到了新陳代謝、內分泌的專業醫師,這其間他曾經努力學習過的針灸與他的工作可以說是少有關係。
民國五十九年,鍾醫師轉往民航局航醫中心,擔任專任航空醫師,因為工作上的需要,他開始致力於將針灸應用在航空人員保健醫療上的研究。民國六十六年,榮總成立針灸科後不久,鍾傑醫師因為他在針灸方面的背景,回到榮總擔任針灸科主任。
從一個受過七年現代西醫專業訓練的醫師,一變而為從事中國傳統醫術的針灸醫生,剛開始,鍾醫師的處境頗為尷尬:由於他主張用西方醫學方法來發展針灸,有些中醫師批評他是不中不西、不倫不類;而當時有些西醫又固執的以科學人自居,批評他搞針灸是走旁門左道。
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不過,經過時間的考驗,近年來,對絕大多數的傳統針灸醫師而言,他們已承認研究發展的重要;而對西醫而言,他們也以為針灸確有療效的事實不容否認。從去年起,榮總腸胃科開始和針灸科合作有關針刺麻醉胃鏡檢查的計畫,到目前為止,共試驗過一百多位,據鍾醫師表示,成功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而與藥物麻醉比較,針刺麻醉的優點有:第一,準備時間較短(藥物麻醉需在十五分鐘前準備,針刺麻醉只需三分鐘);第二,針刺麻醉沒有後遺症(藥物麻醉前數小時,即需禁食,以防止嘔吐;手術後亦需數小時才能恢復)。
在鍾醫師接掌針灸科以後,針灸科的業務開始逐漸發展。為了方便作業,方便病患轉醫,更為了方便針灸病歷資料日後的統計和療程、療效的分析,鍾醫師嘗試製定一種新的針灸處方模式,新的模式中應用了西醫習慣使用的一些臨床術語、符號和慣例。民國六十六年八月,新的處方模式開始在榮總的針灸門診中使用,經過五個月的試用後再予以修正而告確定。
新模式除了方便作業、便於統計、易於分析以外,更容易被學習西醫的人接受與運用。同時,由於符號簡明,中醫界人士也很容易學習和使用,這一項針灸處方西化模式,在民國六十七年,使鍾醫師得到台灣醫學振興基金會的頒獎鼓勵,而透過許多遠從海外到榮總來學習針灸的外國醫師,這份處方模式也傳到了世界上的廿幾個國家。
揚名異域,本地仍是最好
榮總成立針灸科以後,四年多以來,已經有廿餘個國家的年輕醫生前來研習針灸,在這許多位醫生中,鍾醫師最津津樂道的,是一位比利時籍的樊克梅醫師。
樊克梅醫師是在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底,隨同比利時針灸學會,到榮總針灸科參觀,參觀後,他決定留在榮總研習。研習結束回到比利時,他把在榮總研習期間的筆記細心整理,以法文出版了一本厚達一百九十頁的「針灸研習在台灣」,這本書在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很風行。樊克梅醫師還在鹿特丹舉行過兩次針灸研習會,宣揚他在台灣學習的針灸醫術。
去年十月,鍾主任在比利時針灸學會的邀請下,曾經到歐洲各國作針灸講學,在考察了盧、比、法、奧各國的針灸現況以後,鍾主任更加確信了最好的針灸醫學還是在台灣!
鍾主任認為,在比較其他國家的針灸療法後,可以發覺目前榮總針灸科在運用針灸治療和進行針灸教習方面有兩大特點,第一,用針少,第二,取穴配方精簡。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針數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鍾醫師認為還是以謹慎為宜,每下一針,都應該要能說出道理和用途。用針多,有時反而會產生抵消的作用。只要下針正確,針數愈少愈好。
而取穴配方的精簡,不僅方便於治療,更可以縮短學習的時間,對於宏揚我國固有的針灸醫術,有很大的幫助。
臨床與研究並重
雖然我國傳統的針灸醫學在現代又有了相當的發展和進步,不過,目前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繼續努力去探討。在針灸臨床中,還存在著許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譬如,大多數的針灸醫師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前面也提到過的,當碰到症狀完全相同的病人時,對某些病患生效的療法,卻並不能適用於另一些病患。此外,經絡到底只是人體一種功能現象的表徵,還是確實存在?目前的科學知識與方法仍無法研究出一個定論,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鑽研。
鍾醫師認為,未來針灸研究的工作,應該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個,是在臨床治療中不斷挖掘新的事實;第二個,是把臨床事實作進一步的推敲;而第三個,是要結合生理、生化、胚胎學、內分泌、新陳代謝、免疫學、精神神經學各方面的專家,以團隊精神,對針灸的奧秘作深入的探討。而如何在研究中排除心理因素的影響,如何進一步將針灸療法應用到動物或小孩身上,都是致力的重點。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紛紛成立了針灸學會。民國六十八年在榮總支持下,沙烏地阿拉伯的新吉達醫院正式成立了針灸科。在國內,針灸也重新獲得國人的重視,繼三總、榮總、台大和其他大型私人醫院之後,去年七月成立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中西醫院也成立了針灸科。中西醫院以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一元化為兩大目標,中西醫院針灸科的設立,對針灸科學化的研究工作,無疑是又增加了一支生力軍。而中華民國領導世界針灸醫學的地位,也就因此更加鞏固。
在國際友人身上再度得到驗證
今年二月一日,國內各大報刊載了一張斐濟總理馬拉先生與我國高球名將呂良煥一起打高爾夫球的照片,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照片背後還隱藏了一個故事:馬拉先生的頸部、腰部和腳踝曾經受過傷,多年來,一直有酸痛不已的毛病,雖然他也曾到中共大陸去覓醫治療,但一直沒有痊癒。平常他在斐濟的高爾夫球場,打完八個洞就腰竣背痛,無以為繼。這次他趁到中華民國訪問的機會,曾經到榮總接受過一次針灸治療,由鍾傑醫師在他腿上扎了四針,幾天後,他輕鬆地在淡水高爾夫球場打完了十八個洞——中國古老而神奇的針灸醫術,重又在國際友人的身上獲得一次驗證。